作者:风雨琉璃
所以啊,方大海那是紧赶慢赶的往中院去。也是巧了,今儿为了帮方大海和林家老太太换契书当中人,何毛柱耽搁了一上午的买卖,回来后瞧着时间还行,就推着车出门去卖包子了,这会儿正不在家,家里就剩下了娘三。
这可怎么好啊,粮食涨价对别人来说是吃饭一个问题,而对何家来说问题却有两个,不只是吃饭,还关系到了他们那包子摊还能不能开下去的关键。可这会儿……
二婶看了看听了和没听一样,一脸茫然的何雨松,再看来通知的方大海,咬咬牙,转身去了里屋,找出了10个大洋来,果断的塞到了方大海的手里。
“大海啊,你也看见了,婶子一身的病,想出去买粮都走不远,你弟呢,半大的孩子,也不如你机灵,未必能抢得过人家。所以这事儿啊,婶子只能拜托你了,麻烦你带着你弟走一趟,买10个大洋的粮食回来,成不?”
怎么不能成,本就是来卖好的,让他领着何雨松走一趟,那是给了他将这份人情给做实了的好机会,怎么可能不帮忙。
“婶子放心吧,我这就领着大松去买。对了,要不要顺路去和二叔说一声?这粮食都涨价了,他那包子是不是也要涨点?”
包子涨价?这倒是不急于一时,毕竟那面粉用的是原来的,这会儿涨价,怕是反而没了生意,不过说一声还是有必要的,何毛柱身上应该还有几个钱,若是能一并拿了去买粮,许是还能多买点回来。
“那就去说,顺便看看大松他爹怎么说。哎,总是涨价,这日子还怎么过哦。”
第17章 同类人……
王桂香想着让孩子们去问问何毛柱,却不知道这会儿何毛柱自己也正迷糊着呢。
他卖的是什么?包子呀!哪怕都是些酸菜包子呢,可就这时候京城百姓的生活水准,活着都难,家里没点余钱的人家谁会来买?
就是有余钱的,就咱们这勤俭持家的老传统,不是馋的不行,或者偶尔犒劳一下孩子什么的,也舍不得花这钱。毕竟这包子,最低那都是二合面,比粗粮贵多了;酸菜还特别开胃,一不小心就容易吃多,加加减减一算,差额都能够一家多吃一顿了。
所以啊,在这个没有安全感的年代里,十分不利于底层老百姓只求存活的饮食价值观。
可今天却奇了怪了,生意竟然意外的火爆,走过路过的只要问了价钱,高低都会带几个走,以至于原本能卖2个时辰的量,这会儿不到一个时辰,愣是卖的就只剩下了不到十个。就这还有不远处和他一样摆摊的师傅过来招呼,让他帮忙留两个。你说,何毛柱能不迷糊?
他这会儿都怀疑,是不是早上去财政署的时候,不小心让衙门里供着的财神爷瞧上,要收他当上门女婿了!!
就在何毛柱迟疑要不要重新确认一下自己的长相的时候,方大海带着何雨松来了。
只是一个招呼,就将何毛柱对于自己有可能的,财神爷上门女婿的身份打了×,脑子重新清醒了。
何雨松那就是何毛柱的少年翻版,那十岁看着有点小老头样的沧桑脸,颜值劣势太明显了。少年都这样,他这小四十的人,说不是老腌瓜,他自己都不信啊。
等着再听方大海说起粮食涨价的事儿,好嘛,何毛柱那是什么都明白了。
“我说呢,怎么今儿一个个的买包子那么利索,合着这是觉得占了爷们便宜了?嘿,这街坊情分可真是够厚重的,一个都不和我说一声。”
何毛柱自嘲的撇了了下嘴角,随即眼睛一扫,冲着街边的一个17、8岁,瘦竹竿一样拉板车的窝脖招了招手,等人过来之后,从蒸格里取了两个包子,对着那人说到:
“大春子,一会儿跑个腿,帮我将这摊子送回家,我用两个包子当腿钱,成不?”
“那肯定成啊,我家小两月没吃过细粮了,有这两个包子,分分都够我家四口人混上一顿了。”
大春子笑嘻嘻的说着话,可眼睛却一直盯着那蒸格,嘴
巴也一个劲的咽着口水。就这形象,再结合一下他刚说的话,哎呦,谁还不明白他这是想多讨点包子?
方大海忍不住想笑,只是碍于何毛柱在前,生生的憋住了。可他憋住了,何毛柱那好大儿何雨松没憋住啊,傻不拉几的居然还就上钩了。
“四个人?两个包子?你们怎么吃?”
“还能怎么吃,一人半个呗,我弟,我妹分一个,我和我娘分一个,正好。”
这是正好?这是卖惨吧,看看,何雨松表情都开始变了,看向自家亲爹的眼神里都带上了祈求。
遇上这么一个儿子,你说何毛柱怎么办?
只能又拿了一个,和前两个一起包在了毛纸里,没好气的说到:
“我说,你明知道我这儿子最是心软,还特意这么说,太讲究了吧!好歹大松还喊你一声哥呢。”
见着自己目的达到,这年纪小小就学了一身油滑的大春子立马舔着脸开始讨饶了。冲着何毛柱拱了拱手,说到:
“我那不是想省钱嘛,何叔您可别和我计较。”
说完这一句,大春子还利索的从怀里摸出了3个铜子,往摊子上一摆,搓手说到:
“麻烦何叔再来一个。”
“你小子,算了这三个钱你也别给了,今儿这四个包子就算何叔请你了,一会儿把摊子送回家的时候,记得给我放廊沿上就成。”
那怎么不成,这可是4个包子呢,回家一人一个多顶额啊。
大春子利索的将自己的板车往熟悉的铺子门口那么一放,转身就推着包子摊开始往南锣鼓巷里头走。腿脚快的像是吃了大力丸一样。
“二叔,这生意不做了?”
“都快卖完了,还做什么?走吧,咱们去买粮食。”
何毛柱拍了拍身上,将围裙和袖套扯了下来,塞到斜跨的布包里,领着两个半大小子就往粮铺而去。
方大海一看这样,赶紧凑到何毛柱边上,小心的说到:
“二叔,出来的时候二婶给了10个大洋,这钱我这会儿给你还是……”
“大街上不方便,一会儿到店里付钱的时候再说。”
“成,一会儿我这里先给。”
“对了,大海啊,你家买了多少?”
“500斤。”
“什么?500斤?你家才几个人?怎么买这么多?这得吃到什么时候?”
“二叔,这事儿不能这么算,你想啊,这军队为啥一下抽这么多粮?肯定是要打仗了是吧?这打仗……没一两个月怕是不能消停,而这仗打不停,那粮价能下来?要我说后头怕是有的涨了,为了后头不至于买不起粮食不饿肚子,存三个月的那都是我手里钱不够,要不我非得存上半年的量不可。”
这话有道理啊,就是脑子和直肠一样没什么沟壑的何雨松都觉着盘算的很对。可问题来了。
“都能买500斤粮食了,你还说钱不够?我就知道,买房的时候你藏着掖着了。”
“嘿嘿,二叔,那不是还有点私房钱嘛。都是男人,您懂的。”
神TM都是男人,何毛柱听的人都麻了。合着他一个34岁的中年男人居然拿14岁的半大小子成同一类人了?
.......................
还是在福兴米铺,只是这次再来,这里热闹了许多,门口一溜的人都是排队买粮食的。这场景哪怕一路走来还算淡定的何毛柱呢,心里也开始有些发慌了。
眼珠子一转,低头对着方大海小声吩咐道:
“大海,你挤进去看看,粮食价钱和你买的时候是不是一样。”
这是怕人掌柜的趁机涨价?你别说,这还真要看看,若是隔了这么点时间又涨了,那他也要另外做点准备,比如往空间里再存上一波什么的。
“哎,二叔,您等着。”
方大海话音刚落,人就像是一条游鱼一般,顺着人和人之间的缝隙,嗖嗖的往里去了。
何毛柱这会儿满心满眼想的都是粮价,对此倒是没怎么注意,可一边跟着来的傻小子何雨松却看的眼睛一亮。兴奋地直扯自家亲爹的衣裳。
“干嘛呢,不好好排队,还想着玩不成?”
“不是,不是,爹,姐夫好像有功夫。”
“什么功夫?”
“沾衣十八跌啊,看看,这就进去了。”
别闹,买粮呢,你当看杂耍啊!咦,那小子还真进去了,这么快?人够机灵的呀。
“看样子一会儿就出来了。”
“可不,这本事,太利索了。”
父子俩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也不知道怎么就还能聊的起来。
不过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方大海带来了好消息,里头的粮价还是和中午那会儿一个样。这让何毛柱总算是稍稍松了口气。
将儿子一扯,让他跟着队伍往前,自己开始摆着手指头算钱。
就目前这粮价,他那包子摊怕是生意要难了,即使每天都能卖完呢,也不知道这挣得钱能不能赶得上这涨价的速度,所以他得做几手准备才行。比如家里自己吃的杂粮得想法子多囤点。再比如粮食涨价了,那别的能吃的东西怕是也要涨,他得趁着别人没反应过来,也多往家里搬上些等等。
何毛柱嘀嘀咕咕的在那儿算,声音不大,可方大海是什么人啊,穿越过几次的他,不单是脑子特别灵醒,就是五感六识也比正常人敏锐多了,这会儿听得那是真真的。
听着何毛柱一会儿什么黄豆绿豆,一会儿什么咸鱼腊肠的,傻子都能听明白这是在盘算什么了。这让他心里也是一动。
要说买东西,那方大海这会儿是真不缺钱,不说那么些个古董、小黄鱼什么的,就是大洋,他手里也还有2000呢,哪怕再怎么涨价,也不至于买不起。
可买得起和买高价货那是两个概念,谁会愿意平白的送钱给别人?所以啊,方大海不禁也跟着何毛柱的思路开始想起了怎么省钱的多囤点吃食得脑回路里。
怎么才能省钱的囤好东西?方大海的答案是:打猎。
虽说吧,在明朝锦衣卫的圈子里,方大海真不算什么好手,不然也不至于被踢到边疆当暗探去对吧,这样容易送命活儿哪朝哪代都是不起眼的小人物干的,真正的高手,上头笼络还来不及,损失不起嘛。
可同样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生存环境,所以啊,方大海的基础技能练的很不错。什么弓箭、飞刀、侦查都挺有水平。并且在边疆那会儿,因为条件实在艰苦,还曾为了多吃点荤腥,用这样的本事,混过一阵打猎人的圈子。
有了这样的经验,在京城周围山还不少的情况下,去打猎弄点肉食……不管是自己吃,还是借机卖一波发点财,好像并不是什么难事儿。
叮!!方大海脑袋上的灯泡亮了!
一通百通啊!前儿还在琢磨该找个什么来钱的活儿,让他们家过得既不艰难,又不至于让人垂涎,这办法不就来了?
猎户不缺吃喝这个合情合理吧!粮价高涨时期靠这本事换点小钱,同样合情合理吧!很好,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明儿就出门上山去!
第18章 连珠射……
说是明天就出门,实际上真要去打猎方大海要准备的东西还不少,并不是真的能说走就走的。
首先,你这打猎弓箭得有一副吧,当然了,若是可以,最好有木仓,这样安全性能更高些。此外飞刀也要准备着,如今外头土匪路霸可不少,弓箭、木仓这些个容易打眼,有飞刀贴身带着,关键时候能起个出其不意的作用。
所以啊,说是第二天就走,可实际上方大海第二天并没有能走成,而是先四处溜达着找起了铁匠铺子,想看看能不能买到合适趁手的工具。
让方大海失望的是,他几乎兜遍了城南城北的各处,也没能找到一家卖弓箭、飞刀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简单啊,因为这里是城里,还是京城,这样的文人荟萃之地,除了菜刀、柴刀、西瓜刀,其他铁制品基本没什么用武之地呀。
方大海刚开始是明朝带来的惯性思维还没转弯,总觉得铁匠铺就有的卖,等着兜一圈发现没有之后,脑子就回了神,知道自己想岔了。转头第
二天就去了周围离着山近便的城镇。
京城没有不代表城镇没有,这年头打猎吃饭的人还是很不少的,有需求就不会没有铺子。
果然,在背面镇子上方大海很容易就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飞刀、大刀等等,做的都十分的出彩。而且牛掰的是,居然还有个专门做弓箭得铺子,据说还是清朝将作监大匠的后人开的,卖的都是军中的款式。
“当年僧王骑兵里都用过我家祖上做的弓,好使着呢。”
方大海听着卖家喋喋不休的吹嘘,也不回复,只是一下一下的测试着手里弓箭。
上一篇:重生在拒绝疯批男主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