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家阿囡 第137章

作者:闲听落花 标签: 穿越重生

  “谁说我这是废话信!”李小囡瞪着晚晴。

  “你自己说的!说了三遍!”晚晴立刻怼了回去。

  “我那是自谦。”李小囡哼了一声,“那石滚呢?石滚的小厮呢?小厮的小厮呢?经你们府上进进出出的信啊东西啊,总得查查吧?”

  “什么叫经我们府上进进出出,我们府上又不是递铺。

  “大娘子给你的信递到我们别业,你给大娘子的信我们别业帮你递过去,这可是正正式式请了我们世子爷示下,我们世子爷点了头的事!你以为随便哪个阿猫阿狗都能指使我们收信递信啊?哼!”晚晴斜横了李小囡一眼。

  “真没人看?”李小囡晃着手里的信。

  晚晴给了李小囡一个白眼。

  “把火漆给我用用。”李小囡示意晚晴。

  “你有印信?”晚晴递上火漆。

  “用你的。”李小囡学着晚晴,凑油灯上烤化火漆,将信封卷起滴了两滴,借了晚晴的印信压上。

  送信的长随当天晚上就启程赶往太子行辕,第二天一大清早,李小囡一行人继续南下,查看打听当地织坊情况,往牙行留话收织工。

  ………………………………

  收到晚晴第三封禀报时,顾砚陪侍着太子,已经离开杭城,进入到明州境内。

  顾砚将晚晴那封信递给太子,在最后一行上点了点。

  短短两三行信,太子一眼就扫完了,看着最后那句有多少织工就收多少,太子失笑出声,“她精通术数,这肯定不是不会算帐,她有多少银子?敢放出这样的话。”

  “她小心眼多得很,这是断定织坊不舍得往外放织工。”顾砚笑道。

  “江南丝绸行在行织坊名下织工有十余万,就算放出十分之一,也不是小数目。”太子提醒道。

  “先看她怎么应对。”顾砚笑道。

  “她应对不了,还有你呢。”太子拍了拍顾砚,冲他眨了眨眼。

  顾砚笑着点头。

  收到晚晴头一封信,他就跟周沈年议过,江南丝绸行在行织坊几乎同行停工,这必定是由上而下发动起来的,这个上,十有八九是从建乐城伸过来的手。

  要是这样,停工不过是个开端,织工不是大事,晚秋蚕才是头一关。

  他本来打算等晚秋蚕收上来之后再动手,可太子的行程没法再拖。

  除了晚秋蚕,江南织坊要是停工久了,出海的丝绸就要断货……

  可他只要退后一步,之后,必定是一步一步往后退,一直退到这场清理分崩离析,之后,海税司和江南的腐坏必定变本加利,从此不可收拾。

  从前那一回,他蛮横妄为,被人弹劾祸国殃民,也没算说错。

  ………………………………

  平江城东一座幽深宅院里,朱老太爷面色有些青黄,靠坐在一张宽大禅椅上,旁边一个中年人眼窝微陷,双手扶在膝上,欠身往前,低低说着各地织坊停工情况,以及,从嘉兴县起,一路往南延伸的收织工的话儿。

  “李家这个李小囡,跟那位世子爷到底是什么交情?”朱老太爷拧眉问道。

  “刚听说这个李小囡,大哥就问过何掌柜,何掌柜说是世子爷的朋友,府学一带打听到的信儿,说李小囡精通格致,特别是术数,说世子爷向她请教过术数之学。

  “市井里传说最多的,是说她是世子爷的野宠,大哥说这是不经之谈。”中年人低低答道。

  “确实是不经之谈,世子爷真要是爱恋美色,早就收到身边了。她长得怎么样?”朱老太爷又问了句。

  “灵秀甜美,如春花一般。”中年人答道。

  他前一阵子刚刚找机会仔细看过一回。

  朱老太爷低低嗯了一声,“她既然放话收织工,世子爷那头必定有响应之策,用官府压咱们,逼着咱们不管停不停工,都得养着织工,要是不养,就要逼着咱们转卖。”

  “嗯,让织工们去官府闹一闹恐怕不行了。”中年人叹气道。

  “你竟然有这个打算?蠢!”朱老太爷不客气的骂了一句,“让织坊放些学徒和蠢笨之人到牙行,放给他们,让他们买!

  “记着,能理线上线的织工,一个都不许放出去,熟手也不许放出去,但凡能独领一张机的都不许放出去。”

  “要不就别放了,都是有身契的,也就是吃口闲饭而已,哪家织坊都养得起。”中年人皱眉道。

  “蠢!”朱老太爷横了中年人一眼,“这不是为了养不养得起,这是为了消耗他们的银钱!你只管照我的说去做!”

  “原来是这样!儿子懂了。”中年人恍然大悟,赶紧点头。

第212章 道具晴

  李小囡一行人行程紧凑,从越州到杭州,再要赶往明州时,嘉兴的牙行递到平江城的信儿转到了李小囡手里,嘉兴的织坊往牙行托转了一批织工要脱手。

  李小囡立刻掉头赶往紧挨着嘉兴县的秀州华亭县。

  晚晴很纳闷,嘉兴的牙行里有织工,怎么去了华亭县?

  李小囡笑眯眯让晚晴猜,晚晴干脆利落的拒绝了,她心眼少,猜不着。

  “俗话说,商场如战场。”李小囡给自己倒了杯茶。

  “从来没听说过这个俗话,这不是俗话说,这是阿囡说!”晚晴不客气的打断了李小囡的话。

  “你家世子爷觉得这话很有道理。”李小囡笑眯眯堵了句。

  “就算商场是战场,你要买的织工在嘉兴,却往华亭跑,这是甚么计?围魏救赵?”晚晴撇嘴问道。

  她家世子爷会打仗,又不会做生意,世子爷觉得有道理,不一定真有道理。

  “差不多吧。第一,你家世子爷的信你看过,织坊停工是因为他们要跟你家世子爷较劲儿,既然这样,他们停工是出招,卖织工,说不定也是出招。”

  “对对对!”晚晴听的不停点头。

  “那咱们出面接织工之前,是不是先要打听打听?”

  “那当然,知己知彼么!”

  “咱们去过嘉兴,我跟二堂叔还去过牙行,嘉兴的牙行知道是咱们要买织工,那嘉兴的织坊肯定也知道了买家是什么样的人。

  “牙行一手托两家,咱们跟织坊,要是非得偏向一家,牙行肯定偏向织坊,对吧?”

  “咱们没去过华亭!所以!咱们就去华亭知己知彼!”晚晴兴奋的一拍巴掌。

  “对,还有,华亭的土话跟我们李家集差不多,嘉兴的土话就差得太多了,好些话听不懂。”李小囡笑道。

  “嗯?不都是吴语吗?华亭跟嘉还不一样?”晚晴惊讶了,她统统听不懂,更听不出分别。

  “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这句俗话你听说过吧?”李小囡问道。

  “那是说闽南。”

  “江南也这样。”

  “你想得真周到。”晚晴一声赞叹,“怪不得你不怕见史大娘子,你这心眼一点儿也不比她少。”

  李小囡斜瞥向晚晴。

  “我是夸你,我小时候听不懂话,跟我阿娘说:某某心眼太多了,我阿娘就说我:听听你这话,难不成人傻没心眼还成了长处了?

  “心眼多是长处,心眼坏的人不是东西。”晚晴一脸严肃道。

  “我是会做生意,不是心眼多!”李小囡纠正了句。

  “心眼多还不让人家说你心眼多,心眼真多。”晚晴撇着嘴。

  隔天,太阳开始西斜时,一行人进了华亭县,找家客栈安顿下来,李文儒和几个长随往各处打听,李小囡从箱子里找出身自己的衣裳,让晚晴换上。

  晚晴比她略高一些,骨架也略大一些,好在梅姐给她做衣裳时,一向要多裁出两寸多,防着缩水啦,防着她胖了,防着天冷里面多穿一件,总之一定得大一寸肥一寸,晚晴穿上她的衣裳,倒比她穿着合适多了。

  见两人出来,正在院子里给她那匹宝贝马梳毛的阿武急忙放下梳子,跟上来。

  “不用你,我们就旁边几条街上随便逛逛,一会儿就回来了。”李小囡急忙拦回阿武。

  走出两步,晚晴凑近李小囡,低低问道:“我们世子爷交待过,让阿武随时跟着你,把他带上吧。”

  “她不会讲当地话,带上她不方便。”李小囡压着声音答了句。

  “我也不会!”

  “你装哑巴。”李小囡拍了拍晚晴。

  “那……”晚晴小心的往客栈里指了指,不等她说完,李小囡一脸无语的斜着她,“你哑巴,她也是哑巴,怎么那么多哑巴?”

  “那倒也是。”晚晴恍然悟了,“咱们去哪儿?”

  “我去问问,从现在起,你就开始当哑巴了,不管人家跟你说什么,你就笑,别说话。”李小囡交待道。

  晚晴一个好字冲到唇上,急忙一巴掌拍回去,两眼兴奋的看着李小囡,不停的点头。

  她要装哑巴了!

  李小囡拉着晚晴,走出二三十步,看到个中年妇人,坐在店铺门口,绣着鞋面看着铺子,拉着晚晴过去,用当地话笑道:“阿姐。”

  妇人顿时笑出来,“你这小妮子,我这个年纪,是阿婶,可不是阿姐。”

  “你看起来跟我大阿姐差不多,你别怪罪。”李小囡忙笑着陪礼。

  “你大阿姐多大了?”妇人问了句。

  “二十六了。”李小囡笑答。

  “我比你大阿姐大十多岁呢!”妇人笑的眼睛都眯起来了,“喊阿姐有什么事啊?”

  “我想问问阿姐,你知不知道哪儿能买到便宜的小块绸子,或者是不怎么好的绸子,要便宜。”

  李小囡压低声音咬着要便宜三个字。

  妇人噢了一声,也压低声音笑道:“你往前走,看到那家茶叶铺子的招牌没有,过了招牌往东,走上一刻钟吧,看到家杂货铺子,往北拐,到第二条巷子进去。

  “那条巷子里住的都是瑞福织坊的织工,你找他们买!”

  妇人一脸笑。

  “嗯!我知道了。谢谢阿姐,你跟我大阿姐一样好!”李小囡喜笑颜开,谢了妇人,拉着晚晴往前走。

  “你跟她说什么了?真好听,像黄莺儿叫。”晚晴听一头雾水。

  “不是让你装哑巴么。”李小囡斜横着晚晴。

  晚晴噎了口气,咬牙点头。

  李小囡拉着晚晴,右转再左转,进了第二条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