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柚柚不加辣
虞秧:“好。”
*
金风送爽,官道两旁,稻谷翻浪。
远处农舍传来鸡鸣犬吠之声。
他们朝着最前方的山林走去,那里有飞瀑可观。
谢迟问:“那边,是不是有座庙?”
虞秧跟着瞧过去,还真见青山山腰处,似有一座古朴小庙。
“似是。我倒是瞧过那处瀑布,但山峦叠翠,旁的山头也没上过……那许是山神庙?”
谢迟:“许是。这般亘古不变的青山,总觉有灵,想来百姓会建山神庙。”
虞秧看那被云雾缭绕的青山。
瀑布似都被云雾截断,如今日光一照,波光粼粼,犹如从天落下的银河。
相较之下,另一边的庙宇就显得沉重幽暗。
她想到自个出门前画的祈福符,问:“要去瞧瞧吗?”
谢迟颔首。
“去瞧瞧。”
他们一路朝山庙方向走去。
到山脚下,可见几户人家。
黄泥屋子篱笆栅栏,几个孩童蹲在一处玩着泥巴,有须发皆白的老叟躺在院里的藤椅上,微阖双目与秋风作伴。
几颗竹子间,卧着向上的青石阶梯。
青石似是久经岁月磨砺,透着沧桑与厚重。
二人一前一后上了阶梯。
藤椅上的老叟睁开眼,余光瞥见山道处身影。
老叟皱眉眯了下眼,见那处没了人影,方才舒展了神情.
“老了,眼都花了。”
爬山不易。
虞秧擦了擦额头的汗,回过身。
就见谢迟朝她递出装水的葫芦。
虞秧接过葫芦。
再看谢迟一副片叶不沾身的清爽模样,羡慕得紧。
好在庙在半山腰。
通往庙宇的小路,已被草木遮掩,可见如今少有人来此庙。
待他们到时。
便见朱漆剥落的庙门,其上铜环锈迹斑斑,挂着的木头牌匾上隐约可见个“山”字。
谢迟推开门。
日光射入尘封的庙宇。
浮尘在光中肆虐。
神台之上,神像的位置已空,唯有散落的烛台与香炉摆置,可见此处曾有过香火。
虞秧走进庙宇,看向庙里墙壁。
上头还有些壁画,但都斑驳模糊了。
“这些岛屿,这画的是源临海?”
谢迟跟着看过去。
虞秧说:“好像是在讲,源临海石宣岛岛民在此处犯了罪,因而被山神驱逐到石宣岛。又因着山神每个月圆日都会去天庭,所以石宣岛岛民都只能月圆之日离岛。”
她回身同谢迟道:“应当是这个意思。”
谢迟微微颔首。
“各地民俗,总有缘由,大多也与神鬼相关。”
这个庙并不大。
谢迟走到神台旁,蹲下身,不知从哪个没留意的角落捡起半块老旧的龟甲。
虞秧过去一看,就见上头写着看不懂的符文。
“画的什么?”
谢迟摇头,“不知,回头送去给国师。”
虞秧见谢迟收起龟甲,转而看向空了的神台。
想到自个身上还带着“祈福符”。
她干脆对着神台跪了下来。
谢迟错愕看向她。
虞秧很是无害地说:“既是入庙,我就拜拜。”
说完,她就闭上眼,在心里默念道:“此方山神,小女虞秧,许愿下个碰到的穿越者是个阳寿未尽的好人。”
许完愿,她就默念:“太上赐福,祥瑞临身。得天指引,福禄长存。”
刚念完。
睁开眼。
她就见谢迟背后的黄纸光芒大亮,亮得她一下闭上眼。
第27章 世子还写游记?
谢迟见此,咻得出现在她身侧,半跪着扶住了她的胳膊。
虞秧转过头,和他对视。
他愣了下,松开手,“没事?”
虞秧见他后头黄纸又闪了闪。
也明白‘山神’指引是什么了。
就是跟着谢迟,就能碰到好人的意思吧。
感觉这符白用了。
“没事,可能是跪久了。”
她站起身,看向桌上,那里有谢迟刚取出来的手札和一支铅笔。
“那是笔吗?上次在司空释那里也见过。”
那夜司空释在小院子里记他的驱鬼记录时,拿出来的就是‘铅笔’。
谢迟见状走到桌旁,将那根铅笔递给虞秧。
“是,类似于鬼所说的铅笔,工部做出了一批。”
虞秧接过铅笔,“好像是纸裹着的……”
谢迟说:“里头的墨棒是用石墨辅以黏土调制。以鬼所述,铅笔外壳应当是借工具将木材合二为一,但我朝还未有此种挤压工具,因而采用草纸裹墨棒,薄纸黏在墨棒上,如同爆竹一般裹上数圈,再以水注湿,晾干后便可使用。”
“真厉害。”虞秧用笔在手上试着画了画。
谢迟递过手札,翻了页空给她。
她结过后画了两笔,有些惊讶道:“这还挺好用。”
谢迟说:“出门带着确实便捷。工部尝试过鬼所说的钢笔,外形亦可用竹管替代,只那墨汁,应是特殊方子调制而成,还未得其道。”
虞秧感慨道:“这些鬼还真是有能耐。”
谢迟轻点了下头。
虞秧将笔和手札都还给谢迟,问:“世子是要记东西?”
谢迟翻开手札前头给虞秧看。
虞秧退了步。
“我也不是非要知晓世子在写什么……”
谢迟失笑道:“不是什么要紧东西。”
虞秧这才看过去。
【九月廿六日早。五更起,明星满天。与师弟林言登浮光阁观日出……及至阁顶,东方尚暗,然天际已现微光,如银线一缕……】
底下还有简易版的浮光阁绘图。
虞秧惊讶道:“游记?”
她退了步不再看。
谢迟这才收回来,翻出空页,低着头,似在抄录画墙上的壁画。
笔落在纸张上,发出沙沙声响。
他应道虞秧,“是,游记,记些琐碎事,而后再整理成册,送往京城。”
虞秧若有所思。
那京中诸人岂不都知谢迟每日去了哪,在做什么,碰见了什么。
可手札里写的“师弟林言”倒是有些意思。
上一篇:在诡异世界复兴华夏神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