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姬凶残 第42章

作者:巫医醉 标签: 女强 历史衍生 爽文 轻松 穿越重生

  赵芫的目光清冷,褪去了十几年来的怅惘,“我在这个世界,就是来杀人的。”

  她转身朝紧闭的大殿正门而去,冰凉刺骨的杀气从韩离素身旁掠过,他怔了片刻旋身望向武德帝姬的背影,耳边犹听得到少女清冷的声线念出令人胆寒的诗句:

  “状元百官都如狗,总是刀下觳觫材。”[注]

  “贩国之人曰可杀,贩民之人曰可杀。”

  “皇亲贵胄曰可杀,世世朱紫曰可杀。”

  “杀!杀!杀!”

  太清殿的大门被打破,门外传来侍卫禁军的喝声喊声求饶声。

  韩离素却仍迈不动步伐,他以为自己所言便是石破天惊,便是逆天之言。却不想他的诱导,放出来的竟是一把无法被掌握的凶器。

  武德帝姬所念诗中,竟是全天下没有不可杀之人。

  皇亲贵胄可杀,世家文武亦可杀。

  也就是说他韩离素,韩氏,郭氏,蔡氏…无论是谁都没有豁免权,只要背叛了国家、背叛了百姓,都可以像杀死猪狗一样杀掉。

  若武德帝姬走到了那一步,百年来大宋的文人制度必会天翻地覆,未来的君王会将屠刀架在文人的脖子上,他们再也没有豁免权,再也没有‘满朝朱紫贵,惟有读书高’的盛景。

  可当他望着外面平静的天际,又觉得这没什么不好的。

  大宋早已烂如骨髓,将它打碎重塑又有何不可。

  这一刻,韩离素甚至觉得郭孝友当真耽误了武德帝姬,他太瞻前顾后、优柔寡断了。

  太清宫外横七竖八伏倒着不知生死的侍卫禁军,余下想要活命的禁军主动牵来了好马交给赵芫,他们垂着脑袋甚至不敢抬头直视。

  赵芫上马,身后韩离素追出来:“您要单枪匹马回东京城?”

  “我先去金陵。”赵芫说道,“给韩学士一匹马,随我一同走。”他既然上了这条船,赵芫便不会叫他有反悔的机会。

  韩离素没有反抗的意思,反而很淡定地整理好衣帽,风度翩翩地爬上马背,从容对她说:“除了殿前司旧班,帝姬在燕地应还留有心腹,此时应当快马送信去。”

  “金人围困东京城,正是四方大军勤王的关键时候,怎可少了燕地。”

  赵芫发现这韩离素当真腹黑的很,他这意思,以勤王的理由将燕地的士兵调来,到时候连燕地的将领都不会知晓他们勤的王并非赵官家而是武德帝姬。

  韩离素认为,一定要有个万全的占据大义的由头,给满朝文武一个交代,给天下人一个交代。否则一不小心便会造成外敌在侧,而内部军阀割裂的局面。

  对此,赵芫不可置否,照她来说,出卖国土和百姓,足矣。只是这个理由,在掌握实际权势以及掌握舆论的那群人眼中,算不上必死的罪名。因为连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在面临外敌时,心里也是这么想的。

  想堵住舆论的缺口,便需要一个完美无缺的台阶给他们下。

  她记得赵宋的皇室,最终除了赵构之外,全都被掳到了金国吧。其中不乏无辜的女眷孩童和东京城的百姓。

  既如此,这回就叫赵家的儿郎们单独吃一吃苦头,想必为了赵宋的江山,享受了这么多年的皇亲贵胄们是打心眼里愿意牺牲小我的。

  这一刻,赵芫的心境的目标都产生了变化,从单纯的抗金,不可避免地走上了为自己揽权的道路。没有至高的权利,所有理想皆为虚幻,所有付出皆为尘土。

  对待赵氏的兄弟们,赵芫并非全无感情,虽然大多数是她揍过的,直接出卖国家和百姓的,也没轮到这些游手好闲的亲王、郡王和宗室。可只要他们其中任何一个在此一天,只要身体里留着赵氏的血脉,就会被文武百官推上那个位置,成为新的宋徽宗、宋钦宗、宋高宗。

  “未来的我,会变成什么模样。”赵芫没有波动的面容下,掠过了这样模糊的念头。

  但她没有时间仔细思考更久远的未来,只能将当下必须做的事做好。

  当赵芫和韩离素带着剩余的数十神卫军到达金陵时,已在半月后。

  身处金陵行宫的赵多福见到二人时,禁不住泪流满面,她说:“听闻东京城遭遇危难,我以为再也见不到你们了。”

  韩离素上前安慰八娘,赵芫看了眼赵多福,见她状态不错,知晓她们在这里生活的很好,便将这对夫妻留下互诉衷肠,独自去了金陵留守的府衙上。吴俞殿前司的身份在这里起了关键作用,他手底下收拢了一支护卫行宫的军队,从金陵守军中脱离出来的。赵芫要带走他们,金陵留守自然不敢阻拦武德帝姬勤王,不过亦只许吴俞那一支离开,按照留守的说法,其余兵马还需要留下保护皇妃和帝姬们的安危。

  其中究竟是要保护他自己,还是皇妃帝姬,赵芫也懒得追究了。金陵的守军质量参差不齐,连战马都凑不出五百匹,实在难以赶路,还需要想法子从周边的州县里收购马匹和物资才能出发。

  东京城中,连日来已经与金人‘议和’数回,金军提出黄金五百万两、白银五千万两、牛马万头、表缎百万匹,尊金帝为伯父,割让燕云十六州、割让中山、太原、河间三镇之地,交出宰相、亲王作为人质入金等条件来。其中争议最大的便是金银与向金国称臣两点,如此数量金银务必需要东京城的富豪们慷慨解囊才能凑齐,而东京城的富豪是谁?那都是朝中文官重臣,哪里愿意从自己兜里往外掏。

  赵桓愿意割地称臣,愿意交出财帛,可他也得顾忌城中无数脊梁骨还在的文人学子们,只能硬着头皮不允伯侄条件,派人继续去谈判。

  事实上,完颜宗翰比赵桓还着急,因为多日来攻城的同时,他派遣兀术和希尹分兵去攻打周围的京畿诸县,战果不好,要塞均未攻下,不能阻断宋勤王之师的道路,他的处境和赵桓一样危险。

  当赵芫从亳州离开时,种师道、姚友仲已分别带领泾原路、秦凤路军队抵达距金军十数里外的州县,范琼率领万骑于京东而来,统制官马忠于京西募厢兵抵达。勤王军的到来,逼得完颜宗翰不得不召回完颜兀术和完颜希尹,收缩阵地,增垒自卫。

  按理说这个时候,优势在大宋手中,金西路军被拖在太行山另一边,而东路军如今孤军深入中原腹地,情势看起来太简单不过,只要操作得当,正面打败金军不是问题。

  可赵桓却再次动用起了他那不好使的小脑筋,驳回李纲将军队统一交给种师道指挥的请求,反而另外设置宣抚使司,对军队进行分权,城内军队、城外军队不相统属、互不联合。在这个时候,依然惧怕着兵权旁落,依然使用他那拙劣的分而治之的权谋手段,竟一时间叫人分不清他到底是蠢笨不堪抑或聪明过了头。

  这回没有姚平仲‘夜扣金营,生擒宗望’的失败干扰信心,种师道提出主动出击,分兵进攻金营,而每日派数千人扰之,届时金军定然撑不过十数日,自行退去。但赵桓和李邦彦等人依旧不允,他们觉得既然现在我军占优势,就应该趁此机会促成和谈,金军这一回肯定能同意退兵。

  按照常人的思维来看,这不就是脑瘫吗。但在赵桓与李邦彦他们看来,这是将危险将至最低的好办法,现在敌人大军就矗在家门口,万一种师道的计划失败了,他们岂不是要再次深陷之前的险境?还不如趁此机会,赶紧议和,先将金军打发走才是正事。

  完颜宗翰想不到,还有这等好事,他以为大宋的勤王军抵达,必会与己方来几场生死大战,都做好了不敌之时尽力撤军的计划。结果赵宋的官家竟然派人来和谈了。

  割燕云六州地,割河北三镇地,赔款减半,交付肃王李枢给金军为人质。

  收到如此条约的完颜宗翰乐不可支,在各路勤王大军的虎视眈眈下迅速拔营回撤。

  李纲等人痛心疾首,可又毫无办法。

  种师道上书,应当监视金军出境,并在路上择机会进攻金军,被主降派的宰执们痛斥,强令勤王大军不许追击。

  金军渡过黄河后,东京城解除戒严,朝廷上下怡然,远逃至镇江的赵佶听到消息大喜过望连忙日夜兼程赶路回到东京城来。

  赵芫在金陵亦收到了金军撤退的‘好消息’,于此同时下达的皇令还包括‘天下太平,各路勤王军停止救援,各归本路’的命令。

  四川、福建、广南东路、荆湖南路、北路、京西各州郡还在路上的勤王军于是就地解散,各自回归州县。

  金东路军还未撤出大宋境内,金西路军仍在围攻太原,就着急解散集结的军队,还在努力招兵买马的赵芫脑子都懵了一瞬,赵桓什么意思?难道作为皇帝的赵桓其实已经私通外敌了?靖康之难,其实是赵桓通敌叛国导致的?

  用脚指头思考一下,也知道此时更应该加强防御,甚至主动出击,除了通敌叛国实在想不出自废武功的理由。

  赵芫对靖康中发生的战役并没有具体的记忆,是以并不知晓,她一瞬间最离谱的猜测恰恰是正确答案。..

  若她知晓,靖康中赵桓不仅签下丧权辱国出卖百姓的条约,还在金东路军第一次假意议和撤退时,不准武将们备边御敌、防范金人的话,赵芫恐怕不会给他去金国享福的机会,直接在路上截杀掉,就当做殉国死在金军手里头了。

  既然赵桓已经祭出了如此脑瘫的操作,金军没有理由不掉头反攻,而且这一次没有各路勤王军,危险更胜从前。

  吴俞来报,通过收购周边州县的马匹和物资,军队已经整编完毕,赵芫立即下令军队开拔,急行军东京城。同时分别向回归各路的种师道、姚友仲发出信函,请其务必不要解除军备。如此,在东京城被攻破时,才能第一时间追击金军,将臣民与财帛抢夺回来。

  她不知道种师道等人会不会听从一个十二三岁的戴罪帝姬的命令,可也只能做到这一步。

  此时此刻,赵芫无比冷酷地想,长痛不如短痛,二圣还是快快北狩的好!

  

第57章 赵桓:看我天兵出击!

  “武德帝姬已被赵官家赐死,当真?”

  一路北上的金军营帐中,完颜兀术召见了从南朝来的人,这个自称王氏的女人带着金银珠宝求见金军的将领,只为求金军重返中原。兀术怀疑其中有诈,怎么会有人希望自己的国家被侵略。但王氏只用了一句话,便彻底打消了他的疑虑。

  “小女子的丈夫乃朝廷的吏部员外郎秦桧,奉旨宣召武德帝姬回东京城,不久后便被武德帝姬于皇城司中活活打死了。”

  “即便死去,朝廷也未曾给小女子半句说法,甚至不敢对天下百姓公布武德帝姬的滔天罪行,这样的国家,小女子以为灭亡才是它最好的结局。”

  王氏说着便似情到深处梨花带雨起来,姣好的容颜与楚楚可怜的作态将帐中一圈的金国将领看直了眼睛,他们哪里见过这类风情的,登时目光灼灼望向上首的四太子,将直白的渴望赤裸裸地展露在脸上。

  主位上的完颜兀术意识到这妇人没有撒谎时,豁然从座位上站起来,“她死了?!”

  王氏:“肯定死了。”

  兀术从主位上快步下来,在大帐中来回踱步,他脸上的神情复杂中掺着兴奋,“她死了,我大金便在没有后顾之忧,踏平中原指日可待。”

  “南朝还有种师道在。”有汉人谋士提醒他。

  “种师道不过七旬老朽一个,算什么东西。”完颜兀术眼中,除了武德帝姬以外,宋国的将领全部不足挂齿。如果不躲在坚固的城墙后面,他们一个个都不是金军的对手。

  王氏用金银财宝开路见到了金国的四太子,又通过四太子见到了金军的统帅完颜宗翰,最后留在了金营,进了这位大元帅的帐内,叫眼巴巴的金军将领们艳羡不已。

  既然她在大宋的好日子没了盼头,还不如到金国来搏一搏荣华富贵,照她看,金灭宋已成必然,趁此机会投资金国的太子才是最好的选择。若武德帝姬真的死在鸩酒之下,王氏的谋划便不可谓不成功,说不定还能借此机会登上高位。

  由于王氏带来的消息,金东路军在即将抵达燕云边境时停下了撤退的步伐,并派出探子探查宋国军力的防御情况。

  被勒令解散的各路勤王军队于五月回到各自的驻地,临时参军的青壮卸甲归家,守军们分散回各个州县。

  而提出异议的将领们反而遭到了弹劾,赵桓命令种师道、种师中、姚古分别率领本部军队前往太原支援,其余勤王部依旧解散。

  且这是个死命令,如果不能打退围困太原的由完颜宗望率领的西路军队,三人就会被问罪罢黜。赵桓发出明旨宣告天下百姓,他是力主抗金收复失地的,现在全看底下的将领能力行不行。

  除了主战的将领,李纲一派的主战文臣亦被各自调出京师,总而言之,东京城之困解除了,你们没用处了,滚吧。

  赵桓为什么这么着急清空朝堂上的有功之臣,因为太上皇回来了啊,他着急将朝堂上的重要位置都安插上自己的亲信。

  果然见到金军退却,赵佶便着急忙慌从镇江回来,一来就开始找赵桓的麻烦,大义凛然地斥责他软弱议和、抗金不利云云。当然,赵佶只是找个由头申斥儿子,并非有胆气的主战派。如此这般,赵桓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也留不得李纲等一派主战人士的,必须将和他一条心的官员拉拔上来,填充朝堂,以对抗有架空他趋势的太上皇。

  两任赵宋官家着急的争权行径,将本就浑浊的大宋朝堂再次搅乱,根本没有人将心思放在退走的金东路军身上。

  而东京城的百姓们只看得到官员们回复了往日的声色犬马,只以为危机过去了,大宋回到了曾经的繁华时光,重新安心过起日子,经商的经商,卖艺的卖艺,读书的读书。竟是无人知晓金军并未撤出国境,而金国西路金还在西北攻打围困各个州城。

  完颜宗翰派出的的探子一路没有任何阻碍地南下,将中原腹地探得清清楚楚,包括恢复常态的东京城。

  探子回到金营汇报这一消息时,金国的将领们无不感到诧异、狂喜。赵宋的官家如此愚蠢,宗翰甚至觉得若放任这样腐朽的中原大地不取之,简直对不起上天赠予的大金国的绝佳机会!

  金军的二次南下,毫无预兆。

  有了第一回的经验,完颜宗翰根本不死磕路上的城池,直接分兵围住各大城,而他则带领最精锐的部队直插大宋都城,他知道此时此刻东京城的防御基本为零,勤王大军刚刚回到各自的州县,根本来不及重新整编。金军没有浪费任何功夫在路上,骑兵日夜兼程,瞬息之间便再一次兵临东京城下。

  刚刚回到东京城来和赵桓扯皮谁才是大宋的老大的赵佶吓得差点尿了裤子,他想带着宠妃宠臣宠儿子们再跑路一回,却发现偌大的东京城四方城门竟然早已被金军围堵得水泄不通。

  朝廷这一次的惊慌失措更甚从前,宰执李邦彦连忙上书赵官家,请求派出使者向金营求和。

  “李纲,李纲在哪里!快将李相公召回来!”赵桓赤着脚在宫殿中失态地大喊大叫,他身边的内侍官连忙扶住狂乱的官家,说:“李相公被您贬斥到建昌军作节度使啦,一时半会儿找不回来的。”

  “那就将兵部尚书孙傅找过来!”赵桓一把推开内侍官,指着殿外,门前的侍卫禁军收到内侍官的眼色转身快步离去。

  他们这位赵官家,明明前些天见金人退兵了,就将李相公等人罢免,现在又想临时找回来主持大局,真叫人看不懂。

  赵桓他就是个骑墙派,即使头顶带着最高统治者的光环,也依旧是彻头彻尾的骑墙派投降派,只要没大祸临到自己头上,就可以舍弃国家和百姓的利益跪地求荣。但你瞧着,若有人动了他手里的一丝一毫权柄,立刻马上毫不拖泥带水就能处置掉对手。

  与孙傅赶来的还有统制姚友仲,孙傅来到赵桓面前,赵桓要他立刻拿出个法子抵抗金军,只见他眼神晃动,显然正在努力思索如何应对皇帝的要求。

  失去了各路勤王军,孤立无援的赵桓精神几近崩溃,他抓住自己这新心腹的衣领子摇晃:“朕不管你用什么办法,务必要挡住金军!务必拖延到勤王军到来!”

  今时哪比得往日,金人来得这么快,我有什么办法,孙傅心中骂娘,嘴上却极力安抚受惊的官家,他说:“臣马上就去找能打败金军的能人,马上!”

  得到孙傅的保证,赵桓狰狞的神情微微缓和,一旁的姚友仲皱眉,恭敬道:“官家,临时寻找能人义士在其次,金军此次声势浩大围困京师,守军和百姓人心惶惶,请官家出面安抚军民,东京城唯有上下一心才能和上回一样抵挡住金军的攻势啊。”

  “你说的是,朕这就去抚慰将士们!”城外的金军每日摇旗呐喊,吓得赵桓觉都睡不好,此时只是叫他放下身段安抚人心,哪里有不愿意的。当即顾不上散乱的衣帽,一边往外跑一边穿内侍官弯腰递来的靴子。

  见赵桓如此,姚友仲欣慰了,看来官家还有得救。

  而跟在一旁的孙傅见官家听从了姚友仲的建议,不由咬了咬牙,觉得这姚武夫和李纲一样不是好东西,恐怕会抢走自己的宠爱。要知道李纲那厮便是利用了官家惧怕金军的把柄,谈什么抗战卫国论,一度爬上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可不能让姚友仲再次钻了相同的空子,他得想法将官家的心拉回自己这头。

  这么想着,出宫门后,孙傅便以寻找能人义士的理由与赵桓的仪驾分开,回到府衙去召集手下想办法争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