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大东北,知青靠刺绣风靡全村 第328章

作者:相思不再念 标签: 穿越重生

  被喊的人不会觉得被冒犯,喊的人不用担心掌握不好度出现过分亲近,或者生疏的情况。

  这不,易迟迟一声班长,瞬间拉近了两人的距离。

  “艾玛,这称呼可真亲切,老让人怀念了。”

  老兵咧嘴笑出一口大牙,出口的话更是让易迟迟觉得亲切到了极点,这熟悉的大渣子味,搞了半天还是她家老闻的老乡啊。

  “叔你东北的呀?!”

  张晓琴比易迟迟还要来得惊喜,看着大哥的眼神充满了亲切。

  “是滴呀,老妹儿咋知道的?”

  这是不打算装了,口音完全变了个样,从标准的羊城口音变成了大渣子味。

  反差简直是绝了。

  “我之前在东北待了一个多月。”

  话音未落,她一把扯过易迟迟道,“我姐们汉子东北的。”

  老兵哦了声,笑着说缘分。

  确实是缘分,现今这个年代可不像后世,退役或者转业士兵可以随意留在不同的城市,而是回原籍。

  一个东北汉子,离开部队没回原籍反而留在了羊城,还被易迟迟撞上,可不就是缘分。

  因为地域和身份的原因,三人热火朝天的聊了起来。

  也是这个时候,易迟迟才知道,汉子叫常路生,出生于1944年,父亲是军人,母亲是妇联干事,生他那天部队正好转移。

  因为他急着出来,他妈没办法就地生产,然后有了路生这个名字。

  常路生小朋友是跟着部队长大的,不过他命不好也好。

  不好是因为他三岁时他父亲牺牲了,建国后他妈又为了救落水的小孩牺牲。

  于是,常路生小朋友成了孤儿。

  但他命也好,因为他妈妈的同事和同事家属,也是他爸爸的战友兄弟。

  就这样,常路生小朋友在叔伯婶子们的照顾下长大,但他读书成绩不好,又因为体格壮硕身板结实,15岁就入了伍。

  22岁那年,他有了对象,领导的女儿。

  然后两个年轻人组成了小家庭,32岁这年,常路生转业了。

  分配了工作。

  因为祖籍在东北,按照政策他的工作也分配到了东北,但架不住他媳妇是个能耐人,被调到了羊城。

  常路生同志恋妻,不乐意和媳妇两地分居,就跟着媳妇跑了。

  但人生地不熟的没门路,想进公安局没戏,羊城这边等着转业分配工作的军人不少,一个萝卜一个坑的情况下,他成了个无业游民。

  这个时候他媳妇发力了,把他的情况和领导一说,领导一拍大腿说保卫科缺人。

  常路生既有参军经历,又有过干公安的经历,过来保卫科当个组长正合适。

  于是,无业游民因为媳妇的原因,再次有了工作。

  得知他的经历,张晓琴很是纳闷道,“叔你都是组长了,为啥会跑来看大门呀?”

  “我也不是天天来看大门。”

  常路生挺了挺壮硕的胸膛,声如洪钟道,“再说了,守大门这活本来就归我们保卫科管。”

  这话也对,守大门也挺重要。

  不能让人随意进出,万一遇到坏人给厂里造成损失或者人员伤亡,那就不美了。

  “叔你真棒!”

  她比了个大拇指,夸得常路生人都快飘了。

  易迟迟就觉得,这一中一青俩话痨凑一起,挺欢乐。

  

第348章 孤苦伶仃

  “你也很棒!”

  常路生礼尚往来朝张晓琴比了个大拇指,夸道,“我看过你的板报,画的真好。”

  易迟迟眼睛骤然瞪大,张晓琴还有这能耐?

  她没忍住好奇心道,“你都画了什么?”

  “我带你去看看呀。”

  有了显摆地方的张晓琴瞬间来了劲,目光灼灼朝她伸出手,发出诚挚的要求。

  易迟迟看向常路生,“班长,我能进去吗?”

  “可太能了,不过……”

  他伸出手,“弟妹啊,能进归能进,按照规定需要还是给你登记一下的。”

  话音未落,他又看向张晓琴,“小张同志,你也需要做个担保证明。”

  “这个没问题。”

  对非员工访问流程非常熟悉的张晓琴,在易迟迟掏出证件的当口,熟门熟路在门岗处拿了纸笔写担保证明。

  两分钟后,姐妹俩在常路生同志热情的注意安全下,进了厂区大门,直奔张晓琴画的板报。

  到了跟前一看,易迟迟才发现常路生不是尴夸,而是真心实意的夸。

  张晓琴在画板报这块上非常的优秀,字也不差。

  一手正楷一看就是下了苦功夫练过,内容配图也相当的有水准。

  画出了二机工人不怕困难、不怕险阻、勤劳苦干的精神。

  “如何?”

  见她看得认真,张晓琴有些忐忑出声。

  易迟迟没急着回答,而是问她,“这板报的内容是你一手撰稿?”

  “对滴。”

  她点头,“我宣传科的嘛,平时的主要任务就是写稿子,画板报。”

  易迟迟朝她比了个大拇指,在她饱含期待的目光中毫不

  吝啬夸赞道,“优秀,非常的优秀,你这能力保持下去,以后有大用。”

  “考……”

  刚起了个话头,张晓琴好似想起什么收声,随后四处看看,见附近没人,才压着声音道,“我觉得高考会恢复。”

  易迟迟,“!!!”

  她眯了眯眼,“听你爸他们说的?”

  “不是。”

  她爸在家从来不谈不当着她的面谈工作的事,但叔伯们聚会的时候,总会说漏点东西,“我自己分析出来的。”

  易迟迟看着她的目光充满了惊喜,这姑娘在某些方面挺敏感。

  “那你怎么打算的?”

  “复习。”

  她看向易迟迟,目光认真又坚定,“迟迟,你也复习吧,高考迟早要开。”

  什么时候开她不清楚,也分析不出来,但她知道一点,国家想要发展,就缺不了文化人。

  “你说术业有专攻,我觉得这话非常对!农民只会种地,他们搞不了科研,创新不了技术,也制造不了新的机器,更无法教书育人,这些行业都需要文化人来干。”

  好比隔壁不远处的研究院,里面全是文化人。

  她拉了易迟迟的手,“到时候我们一起考大学,你看行不行?”

  易迟迟,“……”

  她能说她没打算考大学么?

  不可否认,恢复高考后的大学生含金量特别高,可她一没想要从政,二没想着从军,三也没想着国家分配工作单位分房这些,读四年大学的意义在哪?

  若她原生世界没读过大学,那可以读一次,体验一下朝气蓬勃的校园生活。

  然而她读了,还是以全省前五十的好成绩进的双一流,本科毕业后又去了圣马丁,和时尚教父马丁等人成了校友。

  她缺校园体验吗?

  不缺。

  她缺学历眼界和知识吗?

  同样不缺。

  相反,她的学历眼界和获得的知识,可以说超越这个时代的大部分人。

  若她想要走从政或者从军的路,考大学就成了必然。

  可她没打算走这两条路啊,为了那一纸证书读四年大学,对她的事业没丁点帮助。

  毕竟,她干的是技术活。

  学文学理都无法让她的技术得到精进,至于设计……

  别开玩笑了,我国最早的服装设计、织染等专业,要到83还是84年才会正式出现。

  这也意味着她要考大学的时候,不是学文就是学理。

  除此以外,前几届大学招生,还将优先保证重点院校、师范农业院校,医学等相关专业的院校招生。

  从医她不行,没那天赋。

  搞教育更不行,她就不擅长教孩子,没那个耐心。

  学文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