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桃花白茶
没错,董千户只是去探路的。
真正派去谈事的,应该是他三儿子邓成,想借着两人的私交多买些棉衣。
谁料他预备的后手根本没起作用,只派去一个董千户,十万棉衣的事便谈成了。
这让一向受挫的邓将军,都怀疑自己是不是转运了。
如果自己在京城的事情也能这般顺利,那就好了啊。
邓将军的大儿子直接道:“爹您就别做梦了,太子殿下对火器一贯有偏见,您又不是不知道。”
邓将军摸摸胡子:“话是这么说,万一呢。”
有了火器,还怕北边那些人吗。
他们把野兽捕尽了,能砍的树都给砍了,没有活路了,就盯上关内?
广宁卫辛辛苦苦发展几十年,不是给他们摘桃子的。
“不提火器的事了,咱们这次欠纪大人的,听说为了给咱们做棉衣,又是得罪隔壁,又是抓紧研究出缝纫机。”
“这般恩情,邓家,广宁卫,务必都要记住。”
这不用说,随着棉衣运到仓库了,整个广宁卫都知道纪楚的名字。
更知道他为了远在千里的大家都做过什么。
大冬天的出去作战,谁穿得暖和,谁的战斗力就强。
等全军都有了棉衣棉裤,还会再怕关外的人打过来吗?自然不怕的。
广宁卫这个地方,听名字就知道是守备军驻扎之地,自古就是卫所。
所以在这生活的百姓,不是士兵,便是士兵家眷。
当地人自然挂心军中的事,也自然会感谢为他们争取棉衣的纪楚。
一想到今年冬天能穿到棉衣,全家都是开心的。
甚至有人道:“那边今年还有新棉花,以后普通人说不定也能穿上呢。”
“不知道价格怎么样。”
“好像不会太高,如今棉花分了甲乙丙丁四个等级,咱们普通人买最差的就行啊,反正都能保暖。”
“是这个道理。”
等到董千户的书信送过来,邓将军父子先是高兴,随后傻眼了。
属下说最后一批棉衣已经在路上,路上走得很快,他们会在八月底九月初就到广宁卫,望将军放心。
而且棉衣的银钱也都已经付清,绝对没有问题云云。
这些还在意料之中,邓将军只是点头称好。
可接下来话锋一转,说是纪大人的亲侄儿,以及师爷的唯一儿子,都跟过来了,说是要参军打仗。
先是介绍两人的情况,还说了两人来的过程。
邓将军的大儿子拿过信件,眼里都写着问号。
这合适吗?!
他们还在想怎么感谢恩人呢,就把恩人的亲侄儿给拐过来了?!
而且还是两个。
饶是淡定的邓将军都有些坐不住。
不说别的,就这一路过来,这两人能坚持下来吗。
董千户还说他们走得很快,还要提前回来。
可若为他们两个,耽误给将士们发冬衣,又是万万不可的。
所以也能理解董千户的选择。
邓将军最后感慨:“也不愧是纪大人的侄儿,确实有几分锐气。”
两人过来之后,他必然会好好训练,让两人成为真正的将才,也算报答纪大人对广宁卫的恩情。
等广宁卫将士们得知此事,更是傻眼,皆暗下决心,一定会好好帮这两个年轻人的!
而消息到原化州纪家。
纪家爹娘哥嫂先是傻眼,随后竟也在意料之中。
大嫂很是担忧,也就看了四叔的信,才把心放在肚子里。
振儿从小就要强,发烧变成哑巴之后,性子更是不同。
这样的选择,确实是他能做出来的,否则当初也不会让他跟着老四。
纪家能出这样的好孩子,是祖上冒青烟了。
他家正在感慨,就又见有人登门。
不用多说,肯定是求棉衣的,还有求老四办事的。
纪家连忙关上门,肯定不会胡乱答应,让老四的官难做。
等关上家门,大家又难免担心纪振的安危。
听说去年那会,广宁卫就打仗了,今年会不会还有战事?
这个疑问不仅纪家有。
就连京城也不例外。
去年过年那会,因为皇上的病,太子将此事瞒了下来,一直等年后父皇身体好一些,才把战事讲出来。
皇上并未多说,太子的性子他知道,确实是为了他好。
而且去年有惊无险,不算什么大事。
只是今年开始,火器重启的事,再次提起。
对于要不要继续研发火器,朝中意见一直不一致。
户工吏刑礼兵六部意见各不相同。
内阁的想法也有出入。
工部兵部肯定赞同。
户部跟吏部则态度暧昧。
赞同的理由,自然是海上贸易增多,要预防水贼成气候。
再加上去年广宁卫的战事等等。
反对的理由,一个是火器有伤天和,威力实在过大,这个理由着实一般。
最核心的问题,还是户部银钱不够,说是国库空虚,暂时拿不出研发火器的银钱。
毕竟研发是一回事,回头大批量建造,又是一回事。
皇上身体不好,朝中大部分事情都交给太子处理,此事也不例外。
太子的意见也是暂时不要着急,等国库有钱了再说。
可多了个广宁卫的事,又让他开始犹豫。
再加上,现在的户部左侍郎为许大人,许大人自然赞同研发火器,甚至提到纪楚的数科,说是交给那边极为合适。
那边既有银钱,也有合适的人手。
而且岳将军忠勇,根本不担心出问题。
这些理由加起来,颇有些无懈可击。
太子的倾向自然开始改变。
只是太子最近事情极多,前朝政务不用说,父皇又病了,以他的性子,肯定会去日日侍疾。
照顾自己父亲病体,谁也不敢多劝。
也就太子妃私底下讲:“父皇如今多病,可前朝的事情又不能耽搁,该有个平衡才是。”
直白点便是,政务很多啊,您是太子,不能总在病榻前。
而且太子妃还道:“这次的病症不大好,是不是小心您的身体。”
风寒病症易传染,大家都知道的,已经有几个宫人生病,不好不防的。
也就太子妃能劝,其他人都不好开口。
太子见她是私下讲的,便道:“这是咱们父皇,天下间哪有比父亲更重要的事,以后不可再提了。”
“小二小五都去照顾,这才是孝道。”太子仁厚,又孝顺至极,还感慨道,“小五如今越发沉稳,不似小时候那般好动,这便极好。”
太子没提二王爷,多半是觉得他之前的事做得荒唐,之后又嘱托太子妃:“三公主四公主由你带着去见父皇,他老人家今日念了。”
这让太子妃心里叹息,你口中的小二小五,今年一个三十八,一个三十五。
两位公主也是儿女成群,真不是小孩子了。
再者,皇上年轻时文韬武略是不错,可对孩子颇有些刻薄寡恩,也就是你还以为皇家血脉亲情割舍不断。
随后太子妃也感慨,这也难怪,皇上对长子一向不同,从小便让最好的太傅教导,这才养出个仁厚的君子典范。
如今四十二的太子性子早就定了,她该习惯的。
想到这,太子妃不忍再说,只道明日会召公主们一同进宫拜见父皇。
这番谈话也不是没有用,侍疾期间,太子又召人聊了火器重启的事,明显有松动的意思。
许大人长舒口气,看来这事就要成了。
最近一段时间事事都算顺利,不枉费他们多番忙碌。
自从二王爷被夺权之后,朝中都太平不少。
这样下去,平临国的国泰民安,一定能保持下去。
许大人又看了看皇上寝宫方向,但皇上的身体也是件大事,好在这次只是小病症,不妨事。
但朝中人都明白,等太子继位之后,臣子们想做的事会更简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