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当县令 第366章

作者:桃花白茶 标签: 平步青云 种田文 朝堂之上 轻松 穿越重生

  把各县走完,已经到了十月份,大雪已经覆盖整个地面,他们一行人回到州衙门,基本也不能出门了。

  天黑得越来越早,一天也干不了什么事。

  州衙门的后宅,如今住着的,基本是纪楚的人。

  他没有带家眷,就连侄儿都在广宁卫待着,所以身边李师爷等人,都住在衙门后宅里。

  要不是他们在,估计他这里显得更是冷清。

  眼看雪越来越大。

  别说各县的公务,就连州城衙门的差事也都停摆。

  纪楚想等的消息,却还是没有来。

  滇州府修路,确实是件极大的事。

  那么多山路要修,实在是太难了,劳民伤财,耗时耗力。

  而且就算答应要修,从哪里开始修,又修到什么地方,哪里出钱,都是问题。

  所以从五月到如今的十月,都在根据这些问题吵来吵去。

  总算,在京城第一场雪下来之后,以及西北棉价格逐渐飞涨,但还是不往外流的情况下,滇州府的棉花路,终于敲定。

  散朝之后,滇州府乡党党魁白大人,还是一脸不敢置信的样子。

  成了。

  白大人都没想到,真的能成。

  身为滇州府的人,他太知道那边的道路意味着什么。

  道路越宽广,才能走出更多的人,更多的学子。

  即使这条棉花路不能覆盖所有,那也能改变一部分人的命运。

  虽然皇上是因为,修路可以更好连接地方跟中央,不完全是为当地人考虑,那也足够了。

  毕竟只要路能修成,利肯定大于弊端。

  看到旁边路过的景大人,白大人立刻过去道谢。

  这次也有他鼎力相助,否则事情不会这般顺利。

  现在一切尘埃落定,白大人恨不得宴请所有人!

  景大人却笑:“快些落成,快些送到滇州府,一定要快。”

  为何?

  虽然不用说,他就知道要快点去做,可为什么这般催促?

  面对景大人的目光,白大人下意识道:“好,我立刻去做,年前就给落成开工。”

  如今都十月份了,年前不过两个月时间,确实很着急。

  可话又说话来,滇州府基本没什么冬天,所以这期间依旧能做事,顶多当地年节的时候歇一阵。

  不过当地的年节跟京城不同,所以不会耽误事。

  白大人迅速想好如何安排,才见景大人离开。

  所以,为什么啊?

  虽然都知道,官场上最忌讳什么都要问到底。

  但这个疑惑,一直在白大人心中。

  直到他把滇州府修路的事情安排好,景大人的信件在差不多的时间,也就是十月底,直接送到了昌河州。

  远在昌河州的纪楚,里面穿着娘子做的鹅绒衣,加上一层棉衣,最外面还有皇上赏赐的皮货,这才能在大冬天时锻炼身体。

  主要还是省炭火。

  这里不比曲夏州,甚至不比家里,衙门的炭火没那么充足,他作为知州要以身作则,省着点用。

  刘知州之前多次强调,这地方穷。

  确实穷。

  纪楚感叹之余,又在看广宁卫那边的消息。

  侄儿纪振李纹,加上温书吏,以及新去的棉花团队,早就把棉花采摘好,已经在着手弹棉花了。

  幸好是种在广宁卫,消息比较闭塞。

  放在其他地方,肯定早就瞒不住了。

  李师爷看完禀告的内容,手指不停颤抖,再看向纪大人:“大人,这样的收获,实在是出乎意料。”

  谁说不是呢。

  五六千里外的滇州棉,在昌河州竟然长得这样好。

  甚至像天生契合本地一般。

  “这消息要是放出去,整个昌河州都会迎来改变。”

  昌河州最大的问题,就是冬天太长太冷。

  这东西,能一举改变本地所有问题。

  到时候内地生存不下去的佃户,都能搬到这里。

  最好的土质,最宽广的土地,极有义气的本地人。

  太适合人多地少的其他地方了。

  无论哪里,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人去了哪里,哪里就能繁荣昌盛。

  “可惜的是,这个天大的好消息,还不能放出去。”

  别说李师爷,纪楚同样叹息。

  可他们要有耐心,他们还要等。

  滇州府给他们带来这么好的物件,他们也要回报给那边才是。

  外面风雪极大,弓堂弟冒雪取回信件,小跑着进到知州大人的书房。

  “大人,京城的信件。”

  这么冷的天了,谁送信过来啊。

  连纪大人的家人都是赶在十月初,就把过年信件跟节礼送来了,谁都知道昌河州冬日情形的。

  纪楚没有第一时间看这信件,反而跟李师爷对视一眼。

  不怪他们难得紧张,实在是这事实在重大。

  一个可以改变整个昌河州的消息,谁能不郑重其事地对待啊。

  而纪楚看着那信封上的名字,便扬起笑容,对手下道:“去把晁同知,杜通判都请过来,快。”

  “就说有个好消息要公布。”

  好消息?

  什么好消息,值得大人这般?

  “还不快去。”李师爷都催促了啊。

  弓堂弟跟童小多立刻去请人,纪楚这边已经把信件飞速拆开。

  只见上面简单的几个字,让他大为惊喜。

  “滇州府路已成。”

  开头短短几个字,已经让他的惊喜转为实质。

  成了。

  滇州府的路成了。

  纪楚嘴角带着笑,以至于晁同知跟杜通判还有些奇怪。

  不等他俩开口,就听纪大人道:“你们猜猜,滇州棉在广宁卫种植,其产量是多少。”

  滇州棉?

  在广宁卫种植?

  这都多久之前的事了。

  怎么突然又提起来啊。

  对于棉花产量,两人可以说烂熟于心。

  尤其是晁同知,他道:“西北棉在陇西一带,产量基本在二百二十斤到二百八十斤之间。”

  “种到我们这,基本不结棉铃,一亩地十斤都不到。”

  这是之前刘知州多次种植的结果。

  整个昌河州都是这般。

  晁同知继续道:“其实不管西北棉还是滇州棉,在本地种植,只要有个一百二十斤上下,本地都会种植。”

  “可惜这点数量也是没有的。”

  说着西北棉在昌河的情况,晁同知这才敢将纪大人寄予厚望的滇州棉。

  看纪大人的表情,那滇州棉应该结果了?

  可产量要是不错的话,为何不早说?

  所以那产量,应该很一般吧。

  即使如此,晁同知还是大胆猜测道:“难道一亩地的产量,有个八十斤?”

  若有八十斤的话,也不是不能种,就是成本高了点。

  强行去推,其实也行,有钱人肯定会买的。

  纪楚从来都是有话直说的人,他很少这么卖关子。

  晁同知说完,杜通判赶紧点头,他也是这么想的!

上一篇:八零香江大美人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