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栀子花开十里香
沉默了一会儿,她突然开口:“佑军,我想请假去一趟蒲县。”
邓佑军先是一惊,然后有些无奈。
感情,平日里自家媳妇儿对大姐的抱怨都是假的;这不过一封信,就喜得恨不得立马飞奔到姐姐的怀抱里?
“这会不会太快了?”
“既然姐姐给你寄信,你也回信,多聊几次再回去吧,免得吓着大姐。”
一开始,林素华还不以为意,听到最后半句话,脸色严肃了起来。
沉吟一番,她不甘的点头:“行吧,还是先在信上聊。”
说完,拉着他兴致勃勃往屋里走:“佑军,你给我出出主意,写什么回信?”
邓佑军忙拉住她:“别急,先吃饭。”
林素华:“……哦。”
水口村。
林素娥并不知道自己的一封信,给林素华造成了多大的影响。
此刻。
她正兢兢业业履行媒人的义务。
……
双方都见了家长。
定亲即在眼前。
林素娥去了三合村陈家。
陈德福两口子热烈欢迎,她也没绕弯子,首接开门见山:“德福哥,桂英姐,和平和素英算是定下来了,咱们也该商量一下彩礼的事情了。”
“你有啥子要求尽管跟我说。”
闻言。
陈德福和汪桂英对视一眼,他说:“这个,我和桂英商量过了,咱们农村人,也不和城里人一样讲啥子三大件,也没有这个条件。”
“不过,该有的重视得有。”
“彩礼240块钱,500斤稻子,再要一辆缝纫机。”
“这个要求不过分吧?”
林素娥认真记下,毫不犹豫摇头:“一点儿也不过分。”
这是实话。
乡下虽然穷,但是娶媳妇儿的彩礼却不少,反而,有时候比城里还多。
城里的三大件。
七十年代是手表、缝纫机和自行车;八十年代是冰箱、洗衣机和电视机;九十年代是录像机、彩色电视机和摩托车;现代是房子、车子和票子。
乡下永远是落后城里的。
现在乡下嫁女儿,硬通货就是粮食。
言归正传。
听到林素娥的回答,陈德福脸色好看很多。
身为一个爱女儿的父亲,想到女儿不久就要离开自己身边了,心情是很不愉快的。
彩礼要多了,担心婆家有意见;彩礼要少了,又觉得委屈了女儿,觉得婆家会看不起自己女儿。
此间矛盾,滋味简首了。
汪桂英突然想到什么, 出声:“对了,素娥,村里有消息要分田了,我们肯定要把素英留到分田之后。”
林素娥二话不说点头:“这你放心,我也听说了,据说很快就要落实了,肯定等你们分好了田,再办事。”
“赵家人性格都好,不会有意见的。”
其实,她是知道确切的时间的,但不能说出口。
陈德福夫妻面露笑容:“那就好。”
说完了正事,林素娥又呆了一会儿,就告辞了。
回到水口村。
她第一时间上了赵振山家。
“我刚从陈家回来,和他们说了彩礼的事情。”
钱翠花:“怎么说?”
“彩礼240块钱,500斤稻子,还有一辆缝纫机。”
闻言。
赵振山和钱翠花对视一眼,齐齐皱眉,钱翠花道:“彩礼和稻子都好办,就是缝纫机麻烦点儿,不过,我们来想办法就是。”
“三婶,就按照陈家说的,我们没得问题的。”
赵振山跟着点头。
林素娥舒心的笑了:“行。”
……
建党节,是个好日子,也是赵和平和陈素英的定亲宴。
中午。
大兴镇,国营饭店。
两家人齐聚一桌,拘束客套中带着满满的善意。
第18章 第二次做媒
这次定亲,在和谐的氛围中结束。
彩礼的事情早就谈好了,吃完饭,钱翠花就把早早换好的240张大团结红包塞给了陈素英。
小姑娘满脸通红的接下了,改口脆生生喊了一句:“妈。”
没等大家说什么。
赵和平迫不及待对着陈德福和汪桂英喊了一声妈。
惹得众人哄笑。
分田到产确定在当月。
因此,两家人坐在一起,把婚期也定了下来,就在立秋。
这一天。
林素娥收获满满。
男女双方都给了她红包,先是打开赵家的,不出意外,还是5块钱,陈家的少一点,也够3块钱。
抽奖。
5倍。
得了40块钱。
因为有心理预期了,林素娥表情十分淡定。
下午。
刚睡完午觉起来,她打开门,小闺女睡眼惺忪的走了出来。
这小模样着实可爱,林素娥对她招了招手:“玉兰,过来。”
赵玉兰乖巧上前:“妈。”
林素娥把她揽在怀里,轻柔的给她整理毛躁的麻花辫。
赵玉兰幸福的眯起了眼睛。
“好了。”
刚弄好,赵凤兰的声音传过来:“妈,有你的信。”
她抬头看过去。
赵凤兰一脸纳闷:“妈,这个信是蓉城寄过来的,名字叫林素华,和妈你的名字好像啊,是咱家亲戚吗?”
赵玉兰也好奇的看着她。
“素华的信到了?!”顾不上给女儿们答疑,林素娥一脸喜色:“快拿给我。”
“哦。”
打开信。
林素娥一目十行。
“展信佳:
久违之宇,时窃遐思。姐姐,收到你的信我高兴得要疯了,恨不得立马飞到你身边。
我家中一切都好。
听说姐夫生病走了,姐姐切勿悲伤过度,保重身子。
家中的外甥外甥女可还好?我家两个小皮孩子还没有见过姐姐和孩子们,随时欢迎姐姐来家里做客。
谨付寸心,希垂尺素。
妹,林素华亲笔。”
看完,她双眼波光闪闪,有剧烈的情绪在其中汹涌。
赵凤兰也识字。
看完,一脸震惊:“妈,你有妹妹,我们有亲姨妈?!”
赵玉兰张大小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