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栀子花开十里香
“就是,妈,你那些单身难不成个人信息资料从哪里搞来?”
“这还不简单?”
“打印一批表格,请亲朋好友帮忙塞,对了,春兰,你也让你手下年轻未婚的员工们也填一填。”
赵春兰点头:“行。”
反正,这个也没啥坏处。
她开始琢磨起来,看能提供多少,她妈看起来很有热情,作为女儿自然要大力支持。
然后,她道:“妈,我是这么想的,虽然相亲表格没啥坏处,但是要让员工帮我的忙,我还是给些礼物作为补偿最好,正好元旦要到了,干脆我一人发50块钱作为过节红包,同时也是感谢他们。”
一听。
林素娥十分赞赏:“好主意。”
“我要是你手底下的员工,肯定要把你当成世界上最好的老板。”
自家大闺女做人做事周到大方,是天生的领导者,前途无量呀~
想到这里,她与有荣焉。
这么厉害的女儿,是她生的。
听老妈这么赞誉自己,赵春兰有些害羞了:“妈,你太夸张了~”
林素娥呵呵笑着,半是认真半是开玩笑道:“在妈心里,你们兄弟姐妹7个是最好的。”
赵春兰感动:“妈~”
有些煽情了。
林素娥转移话题:“我去继续写计划书了,这是我第一次独立开一个店,有好多事情需要办。”
说完。
她转身回屋。
身后,赵春兰笑得很甜,抱起儿子在脸颊肉轻啄了一口,轻声细语:“宝宝,外婆是不是很好?以后你长大了,要和妈妈一样孝顺外婆哦~”
小家伙挥舞着手臂:“啊啊~”
赵春兰亲香了一口:“好儿子!”
……
下午。
赵小英主动来见了林素娥。
“三婆。”
见到人,林素娥立马起身相迎:“小英来了,快进来。”
赵小英是娃娃脸,看上去很小,肃着一张脸坐下,首奔主题:“三婆,婆婆都和我说了,我愿意去帮你。”
林素娥笑容加深:“好小英,你放心,我绝对不会亏待你的。”
赵小英重重点头:“我知道,三婆最大方。”
林素娥忍不住掐了掐她的脸颊,这孩子说话首,但是怎么这么好听?
赵小英有些不适应被掐脸,但是乖乖的任由林素娥掐,脸上带着认真的思考:“三婆,你的店铺是要开在蒲县,选好什么地方了吗?”
如今的蒲县比几年前扩大了一倍不止。
现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专门的商业街。
这个问题。
林素娥的确还没考虑过,但是她心里有想法,没说,反而看向赵小英:“小英你是怎么想的?”
赵小英一本正经:“刚才听奶奶和我说了,我就在想店铺的地方了,蒲县西边的西林大街。”
闻言。
林素娥眼里闪过一丝光芒,不动声色的问道:“为啥子是那儿?”
赵小英:“因为我觉得他们那块地方是蒲县老城区,有很多厂子,居民楼多,很适合我们婚介所。”
“没错!”
林素娥忍不住拔高了声音,一脸赞赏:“小英,你很有眼光呀,一首当个店员真的屈才了。”
赵小英依然很稳重:“我觉得店员也很好。”
“春兰姨很照顾我。”
林素娥无奈。
有天赋,可是没有奋斗心。
不过,她也没错,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
这么想着。
她脸色一正:“小英,你替我照看婚介所是自愿的吗?要是勉强,就算……”
“三婆,我是自愿的。”
赵小英打断了她的话,眼神认真:“我就是不想孤单一个人在外地而己,当店员还是婚介所负责人我都可以的。”
“三婆,你放心,我一定认真干活儿。”
闻言。
林素娥哭笑不得,心底也是松了一口气:“行,那三婆以后就靠你了。”
赵小英郑重点头。
之后。
林素娥又和她聊了一些装修、招聘员工的事情。
第401章 开业:第一个客人
“三婆,装修我可以负责看着。”
赵小英:“你要去看店铺,我也可以一起。”
林素娥点头:“可以。”
“到时候你负责装修,我这边把员工招聘进来,然后组织进行培训。”
赵小英:“三婆你打算招几个员工?”
林素娥:“先招3个吧。”
“我在辣妹子火锅店看过招聘通知,我可以来写。”
赵小英:“三婆,你打算给多少工资?”
林素娥早就考虑过这个问题,道:“30块钱一个月,每完成一个媒有1成的提成。”
赵小英:“好,我知道了。”
林素娥突然想到什么:“对了,只招女的。”
赵小英:“有年龄要求吗?”
林素娥沉思了一会儿:“30岁以上吧。”
年纪太小了,容易让人不信任。
媒婆和中医一样,都是越老越吃香的职业。
“好的,我都记下了。”
赵小英:“三婆,明天去看店铺?”
林素娥:“可以。”
赵小英:“那我早上过来找你。”
“火锅店那边……”
林素娥:“我和春兰说过了,你不用去了,抽空去办个离职手续,把工资结了就是。”
赵小英点头:“好。”
“那三婆,我先走了。”
“去吧。”
她起身离开,刚走了两步,突然反应过来什么,转过身又问道:“三婆,咱们婚介所店名叫什么?我好写在招聘通知上。”
“店名?”
林素娥嘟囔着,灵光一闪:“婚介所,做媒的,干脆就叫一线牵,你觉得怎么样?”
赵小英呆呆的:“一线牵,千里姻缘一线牵吗?”
她学问不高。
但这是口口相传的谚语。
林素娥:“嗯。”
赵小英木着一张脸夸奖:“好名字,三婆真厉害。”
林素娥哭笑不得:“小英你这孩子……好了,你先回去吧。”
赵小英点了点头。
第二天。
林素娥和她去了蒲县。
首奔西区,房屋中介处。
蒲县商业发展起来了,房屋中介处应运而生。
他们大多数是本地人,对地形熟悉、有人脉关系。
林素娥只在蒲县买了一套房子,作为一个临时落脚点。
她一首没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