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空山澜月
“这事还没商量,不过我妈醒过来之前,我肯定没法回去了。”幸好之前招的学徒已经会做店里大部分的面包和蛋糕了。
不至于他一不在,就要关门暂停营业。
“那我给你带几件换洗的衣服,大姐和爸的衣服要不要也带上?”
宁绍明转头去问宁达和宁美婷。
两人都说不用,宁达是不好意思让儿媳给自己收拾贴身的衣物。
宁美婷也是怕自家那三个男的不知道收拾什么,总不能让弟妹指点他们给自己拿内衣内裤。
宁美婷就拿过电话自己跟赵如月说:“今晚你带着孩子回去吧?”
赵如月说:“回的。”
宁美婷:“那我也跟车回去,明天我收拾点我和爸的东西再来。”
“那行,我先给绍明收拾东西。”
赵如月一行人到医院的时候,手上拿着不少东西。
两层的不锈钢保温桶带了两个,装汤的单层不锈钢保温桶带了一个,里面装着排骨莲藕汤。
双层的不锈钢保温桶底层是米饭,上层一个是青菜,另一个是红烧鸡块。
保温桶的盖子一拧开,就能当饭碗用,筷子是在餐饮店里拿的一次性筷子。
另外还有一个用来打热水的保温瓶。
除了晚饭,还带了些水果和面包,留着临时饿了可以吃。
赵如月背上背着一个包,里面装着宁绍明的换洗衣服,两条毛巾,一条是给婆婆住院时擦身用,一条是宁绍明的。
连宁时秋和宁时夏两人的手里都各拿着一个脸盆。
赵如月放下东西,盛了一碗汤递给宁达:“爸,先吃饭吧。”
宁达点点头接过来喝一口,到了医院这么久,这算是他刚喝上的第一口水。
赵如月转头招呼着宁美婷也吃。
宁绍明不用招呼,自己动手拿了个盖子装饭开吃。
吃饱之后,宁绍明跟赵如月一起去洗保温桶。
宁美婷想着宁绍明要把今天的事跟他媳妇儿说一说,就没抢着洗,跟宁达一起留在病房里,跟王海燕和宁时春说话。
两个人保温桶的时候,宁绍明就把今天的事原原本本地跟赵如月说了。
赵如月听完后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她是真想不到,自家在县城买房的事,会这么泄露出去。
沉默半晌只能说一句:“以后我们远着些老二一家吧,过年过节也别来往了,除非以后老人去世,要不就当没这门亲戚。”
“我也是这么想的,就当没有这个二哥。”宁绍明不想他爸为这事难过,没有明说,但在他心里,他家已经跟宁绍德断亲了。
宁绍德不是嫉妒他家在县城买的房子吗?
等他妈出院了,他就在县城再买两套好的,猛戳宁绍德心窝子,让他继续嫉妒去!
宁绍明觉得以后自家需要跟宁绍德沟通且需要一起办的事,也就是老人去世的丧事了。
不过其实这丧事,就算只有他也能把丧事办好。
毕竟在老家办丧事,跟城里不一样,得找人来吹吹打打,办流水席,不管是村里办酒席,还是各种仪式,都很需要街坊邻居和镇上发小朋友们的帮忙,大家都是互相帮助的。
宁绍德在镇上的朋友少得可怜,估计连抬棺材的人他都凑不齐。
跟镇上的街坊也不常来往,人家家里有丧事、喜事、满月酒,他就算有空都不回来帮忙,以后老人的丧事要是指望他,镇上的人都不一定愿意来。
不过事情已经发生了,他们没再继续纠结过去的事,商量好以后对待宁绍德夫妻俩的态度,转而商量起接下来要做的事。
赵如月说:“晚上要留人陪床,我看病房里没有可以睡觉的地方,要不等会儿我去买个折叠床,放在病房里?”
宁绍明说:“我妈出院前,这边白天也要留人看着,我们得先回去跟爸和大姐,还有大嫂商量一下,该怎么安排。”
宁绍德是指望不上了,他自己老婆那边也得有人照顾。
回到病房后,宁绍明跟其他人商量白天和晚上轮流看护的事。
宁达想着儿女都有生意要忙,看护这事还得是自己当主力:“等老婆子醒了,医生说她病情稳定后,你们该忙什么就忙什么去,白天我在这里照顾就行,晚上来个人跟我轮换。
我跟老婆子种的那点地,还有家里的鸡鸭牛,这段时间老大媳妇儿先临时帮我们管管,以后怎么样,等老婆子出院再说。”
“行,那点东西管起来也不费什么劲。”王海燕还想说看护费的事。
如果其他人给看护的人看护费的话,她一个人在这里看护都行。
但是现在这情况,说那个显然还不合适,估计也得等到婆婆出院才会商量。
王海燕她只好忍着没说这个:“那晚上我和大姐、老三、老三媳妇儿轮流来?”
宁时春想接话说自己也可以跟他们轮班,这样大家可以更轻松点。
可那话没说出口,被王海燕一扯一瞪,把他的话给狠狠地瞪得咽回去了。
王海燕心里真后悔让这傻儿子来,祖辈生病,有他们当父母的这一辈人负责。
别人家的小辈都不用来干这个,她家的孩子来干了,不是吃亏?
几个大人商量好,等黄秀华病情稳定了,宁达白天在这里照顾,晚上宁绍明四个轮流一人来一天。
宁达的一日三餐,他自己决定的:“外面的东西我吃不惯,不过每餐都让人送也不实际,早饭和午饭我就在医院食堂随便吃点,晚饭这顿,当天晚上轮到谁来陪护,就顺便给我带点。”
看护的事情就这么定下了。
医生说不出意外的话,根据以往的经验,黄秀华大概半个月左右能出院,也就是说他们最多一人轮到四个晚上,比起同病房的其他病人家属,他们算比较轻松了。
黄秀华是第二天中午醒过来的,醒来之后,跟医生说的一样,看着他们的眼神很陌生,似乎真的不认识他们了。
她躺在病床上,半边身子偏瘫,口齿不清呜呜呀呀地说话。
说着话时,嘴角还控制不住地流口水。
她的手脚不听使唤,大小便也没办法自己控制。
医生说以后恢复得好的话,也许还能站起来自己缓慢地挪动着走。
恢复不好的话,可能就得一直躺在床上,让他们注意着点,多给她翻身按摩,不然会肌肉萎缩,还会长褥疮。
不幸中的万幸是,黄秀华攻击性不强,不像别的病人,人都痴痴傻傻的,认不得自己家人了,还能到处乱跑。
赵如月陪护的时候,就看到隔壁病房的一个病人,拉了一坨大的在病床上后,抓着自己的粑粑在病房到处擦,还用来砸别人。
她十分庆幸,跟婆婆同病房的其他病人都没那么疯狂。
那个病房其他病人的家属可遭罪了,医院里病房紧张,想换病房也没得换,最后那个病人的家属只能把他绑在床上,不让他乱来。
黄秀华病了一场,整个人瘦下去一大圈,轻了不少,搬搬抬抬她倒是不算太难。
看护的人里,宁达和宁绍明是男的,宁达虽然上了年纪,也还抬得动一个瘦弱的女人,只是要多注意别闪了腰。
宁绍明是他们这几个人里力气最大的,搬人更轻松了。
赵如月学修理,日常搬搬抬抬也是常事,她手上的力气练得不小,更别说干农活是一把好手的王海燕和常年杀猪、扛猪肉的宁美婷了。
看他们这家子照顾病人看起来那么轻松,同病房的人都羡慕不已。
他们照顾得好,黄秀华恢复得不错。
在出院的前几天,她虽然还是认不得谁是谁,说话不清楚,流口水,一只手没法控制,但已经能起身走几步了。
只是走路得扶着墙,或者要有人扶着她,她才能慢慢磨蹭几步,有一只脚走路,还走一步划半个圈,走不了多少距离。
住院期间,宁绍德和叶菁夫妻俩来过几次,但没人搭理他们。
宁达也只通知他们,在黄秀华出院前,让他们过来商量往后怎么看护的事,就不管他们了。
第123章
黄秀华出院的那天,刚好是小学生开学的前两天。
开学前三天是交费时间,小学不用交学费,但还有书本费、作业本费、班费、保险费等等费用。
赵如月在开始交费的第一天,就去给家里两个孩子交钱。
交完费回到家,看到她妹妹和妹夫在店里等着。
赵如月让他们跟自己回后面:“怎么不提前给我打个电话?要是你们提前打电话来说一声,我就不出门了。”
赵如媛说道:“哪能耽误你办正事,我们下午才走,等一会儿也没什么,而且没等多久你就回来了。”
“也不是什么大事,去学校给小秋和小夏报名而已,明天再去也一样,桌上水果、零食、饮料、茶水都有,你们自己拿,可千万别客气。”赵如月说着给他们倒了茶。
“好。”赵如媛应了一声,顺势拿了个橘子慢慢剥,林国豪双手接过茶杯端着喝,今天天气比较干燥,他们确实都有点渴了。
赵如月知道他们今天是回来接林彩柔,顺便来拿剩下的三万块钱。
既然答应借了,赵如月也不耽搁,寒暄了几句后,不用他们再提,就进房间把钱拿出来了。
钱整整齐齐地装在银行给的大信封里,是赵如月昨天陪护回来,顺路在银行取的。
赵如媛把剥好的橘子分一半给姐姐,闲聊间问起她婆婆:“我听妈说,小秋他奶奶这几天就要出院了?”
“明天出院,我今天给两个孩子报名,明天去人的时候,正好可以顺便把两个孩子带去市里,给他们买新书包和新文具,可惜你们今天下午就要走了,要不明天去的时候,还能顺道送你们一段。”
“彩柔学校开学比这边早一天,要不我也想在娘家多待一天呢,自从生了老三,我能回来的次数都少了。”
赵如月道:“等过几年,你家最小的这个上学前班就好了,不过前提是你们不继续要孩子了。”
“不要了不要了,”赵如媛忙摆手,“养三个已经够呛了,前两个还好,最小的这个折腾人的很,不如他姐姐哥哥乖巧。”
赵如月就笑了,有些人前面的孩子特别乖,当家长的就以为孩子好带,还以为自己有了带孩子的经验,一回生二回熟,带后面的还不是信手拈来?
结果小的一出生,是个高需求宝宝,家长就傻眼了,赵如媛家的孩子就是这样。
聊完孩子,赵如媛又说起他们的小龙虾生意:“租水塘的手续已经办好了,正在修整种水草,也跟别人定了虾苗,等到三月份虾苗就能运回来,投放下塘。
预计到四月中旬左右,天气更暖一点,省城的夜市宵夜摊子热闹起来,就能卖第一批。
卖完第一批后,晒塘、消毒大概要一个月,种水草,五月底可以投放第二批虾苗,第二批长成的时候,刚好遇上七八月份天气最热、夜市宵夜摊子最红火的时候,要是顺利的话,八九月份还能再养一批,十一月左右卖。”
赵如月听着妹妹的话,知道他们对养殖心里有数,她就放心了。
也不怪她愿意把钱借给这个小妹,人家借钱要做什么,全都跟她说,而且是真的去做了,做事也有章法,不是那种吹得天花乱坠,拿了钱就没声没息的那种人。
上一篇:她是霸总的暴躁白月光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