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空山澜月
赵如月把架子摆出来没多久,就遇上了这样的老乡。
人家话也不多说,喝了热茶,就问一句:“老板,同一种东西,不同花色,也都是这个价格?”
得到赵如月肯定的回答,人家选好喜欢的花色,直接就掏钱买下来了。
赵如月看她买的多,给抹了个零头。
这个客人还很高兴地说:“老板你做生意真实诚,抹掉的零头,够我的午饭钱了,以后你会一直在这里开店吧?”
赵如月说:“我这是年底清货,卖完就干别的了。”
那人还觉得很可惜,她很喜欢这样明码标价的老板,不然有时候去问了价格不买东西,会遭老板白眼,每次她都会难受得很长时间都不想来镇上。
赵如月趁机给自家还没影子的餐饮店做宣传:“我跟我老公年后会在石榴林那边建房子,开店卖吃的,你以后上街逛累了,可以去我们店里喝口热汤歇歇脚。”
“好好好,我到时候一定去!”
赵如月卖出去一单就跟人宣传一次,因为对客人态度好,这个宣传效果还不错。
他们家的店还没开,镇上和一些村子里,大部分人都知道年后镇上要开一家新的餐饮店了。
连宁时秋和宁时夏出门玩,也有一起玩的小伙伴甚至路上遇到的大人问到这事。
刚开始被问到还好,后面一个问题回答得太多,把他们都问烦了。
两个孩子干脆不出门,兄妹俩自己在家里玩。
今天一上午,赵如月昨天剩下的大半袋货就差不多卖完了。
只能下一条围巾和四双手套。
客人越来越少,赵如月干脆收了摊,剩下的这点东西留着自己用。
到今天,带回来的货算是全都卖光了,他们夫妻俩才能真正歇一口气,吊着半截的心也能落到实处。
扣掉运费和进货的本钱,还有留给自家人用以及送人的那部分,这一批货让他们赚了两万多,将近三万块钱!
赵如月喜滋滋地在房间里算着账,觉得现在的生活太有盼头了。
按照镇上建房的价格,这些钱,他们建两层楼都够。
只是主体建好,这些钱也会被花光光,别说装修,连买门窗的钱都没了。
所以他们让人决定只建一层平房,房子面积建得大点,以后可以跟老宅一样,隔成两个院子。
以后要是挣了钱,有继续往上建的需求,再加建第二第三层。
算好账,赵如月趁着下午镇上的农信社人少,抓紧时间把钱存好,这才完全放心。
她回到家,看宁绍明脸色不太好,疑惑地问:“怎么了?脸色那么差。”
宁绍明打起精神摇头说:“没什么。”
看出有事,但他不太想说,没跟她商量的事应该不是什么大事,赵如月就没追着问。
“那我去厨房喝口水,你看看今晚吃什么,昨晚大姐拿回来的肉,妈打算怎么处理?”
她这么一问,宁绍明脸色又更难看了点:“她说切出来三斤过年吃,剩下的十来斤做成腊肠。”
听到只留三斤过年吃,赵如月也不太高兴,往常大姐拿回来的肉,婆婆也是这么处理。
过年的时候吃一大家子吃三四斤肉,加上杀的鸡和菜园子里的菜凑一桌子。
剩下十来斤做成腊肠,但那些腊肠一般会让老二家带走大半。
往年他们没出钱,婆婆这么做,他们没有不高兴的立场,毕竟那些肉是大姐带回来孝敬爸妈的,家里谁想多吃点就自己买。
可今年的肉是他们花钱,家里其他人也没出钱,甚至离除夕只剩一天了,家里过年的东西依然只有他们带回来那些。
赵如月:“要不我去跟妈说说?孩子们都大了,吃得多,今年不做那么多腊肠了,过年这几天多煮几斤肉,让孩子们吃个过瘾。”
宁绍明想了想再次摇头:“算了,分家那事还没落到实处,闹出来不好看,最后一年了,暂时忍忍,大不了我们明天带孩子去玩,提前带他们吃点好的。”
“行吧,听你的。”赵如月今天心情好,也不想多纠结这种容易剪不断理还乱,会让她心情不好的事。
宁绍明出门了,她进厨房倒凉白开喝。
宁时夏不知道从哪儿钻出来,跟着她溜进厨房。
“妈妈,”宁时夏扯了扯赵如月的衣袖,“我知道爸爸为什么不高兴。”
赵如月惊讶:“你怎么知道?”
她举着手上的铁皮小青蛙:“爸爸跟二伯说话的时候,我在柴堆里捡玩具,他们没看到我。”
“你爸爸跟你二伯说完话就不高兴了?”
“嗯!”宁时夏重重点头,“爸爸想借二伯的摩托车去县城,他说回来会帮二伯给摩托车加满油,二伯不愿意,说那车的刹车有点问题,要拿去二伯娘的娘家,让她娘家的邻居帮忙修好才能骑,二伯骗人,我没过多久,就看到二伯娘的亲戚骑着那车载着家人,往大伯娘的娘家村子那条路开走了,爸爸也看到了。”
“原来是这样。”赵如月大概知道宁绍明气什么了。
如果他二哥明说那车答应借给别人,他不会多想,可说了刹车有问题要修,转头又有人骑着车带家人去村里走亲戚,说明他二哥撒谎,宁绍明不生气才怪。
“妈妈,你让爸爸别难过,”宁时夏发出豪言壮语,“以后等我有钱,给爸爸买四个轮子的,也给你买,四个轮子那个才威风,以后二伯来借车,我们也不借给他。”
赵如月毫不怀疑女儿这些话的真实性,别看她年纪还小,记性可好了,上辈子女儿真给她买过车,只是她不敢开,一直闲置,后来把那台车给外甥开了,把她闺女气得不想理她。
她轻轻捏了捏女儿红扑扑的小脸蛋夸道:“好,我闺女真有志气,不过你给你爸爸买就好,妈妈不会开。”
宁时夏:“妈妈学就好了呀,妈妈最聪明最厉害,肯定能学会!”
“妈妈不敢学,也学不会。”
“妈妈瞎说。”
“你怎么知道妈妈是瞎说的?”
“还没试过妈妈就说不会,不是瞎说是什么,一般我不乐意干才会说自己学不会,其实我可聪明了什么都能学会!”宁时夏对自己非常有自信,对自己妈妈也非常有自信。
“别人都说妈妈像我,嗯不对,我像妈妈,我这么聪明,妈妈肯定也聪明!”
“好好好,我闺女最聪明,妈妈还有事要忙,你找你哥哥玩去吧。”赵如月把闺女哄走,也真要忙别的事了。
她娘家三叔这一年对两个孩子很照顾,他们找他看看小病,拿点药,三叔都不收钱。
前两天刚回来,比较忙,没能上门探望还能理解,现在有空了,怎么也得去看望一趟他老人家。
不过她爸兄弟四个,也不能只去探望三叔,另外两个叔伯也要一同探望一下。
红包金额三个叔伯都一样,只是给三叔的礼要重几分。
赵如月在房间里收拾要给叔伯们的东西和红包时,宁绍明也缓过来了,进来看到她在忙这些,就知道她要做什么了。
他爸是独生子,他倒是没有亲近的叔伯要探望,只有同族的两个堂叔,但是那两个堂叔也只是他爸的堂兄弟,跟他关系已经有点远了。
本地的规矩,除非谁家里有红白喜事,不然关系比较远的亲戚,过年时一般不会互相送礼。
宁绍明又转身出去了,没一会儿一手牵着一个孩子回来,给孩子们把脸和手擦擦干净,又换上新衣裳。
两个孩子能穿新衣服高兴得很,宁时夏牵着妈妈的手一路蹦蹦跳跳,直到发现他们去的是三外公家,她才傻眼了。
以为爸爸还记着她说腿疼的事,真带她来看病,死活不肯进去。
还是赵如月三叔从屋里出来,哪怕他笑眯眯的,小孩在他面前也都不敢造次,宁时夏也是。
看到三外公,她才跟个小鹌鹑似的跟着爸妈进去了,发现不是带她来看病开苦药吃,她才又活泼起来。
探望了几个长辈,一家人推辞了赵如月几个叔伯的留饭,跟最后一个长辈告辞回到家,发现家里气氛有点严肃。
不但家里其他人全都在,连他们家以前所在生产大队的大队长,还有村委的人也来了。
第43章
一看这架势,赵如月和宁绍明不用人说,也明白了家里要做什么。
只是他们很疑惑,怎么老两口突然就愿意在年前分家了?
宁绍明晚上去找过父母,跟他们提起想在年前分家。
老两口当时没同意,说什么年前分家不好、不吉利,他们老两口最后一年当家做主,想一家子先团团圆圆过个年,分家的事年后再说。
宁绍明觉得有点遗憾,但也不是不能接受。
今天他们却在自己一家出门走亲戚期间,一声不响地把大队长和村委的人叫来了。
“正好绍明两口子回来了,人齐了尽快开始吧,你们家这事好办,办完都不耽误回家吃晚饭。”说话的是他们以前所在大队,十一队的大队长梁文建。
现在虽然包产到户好些年了,但是镇上办事还是会按照大队来分派,大队以前的干事并入村委,依然负责自己大队的事宜。
分家这种事,不是自家说一句分家,再把放东西分一分就算完的。
分家还得办理分户,分户需要村委开证明,再到镇政府去办理。
还有水田、林地、山地这些农村人真正的命根子,以前只是大概分了分,没更名,正式分家后,也要跟宅基地一样,更名到新户的户主名下。
这些东西,分家的时候不分清楚,以后兄弟几个很容易吵架。
还有老人的养老问题,也要在分家的时候商量好,白纸黑字写清楚,以免以后有纠纷。
梁文建之所以说宁家的事好办,是他看多了镇上和大队里其他人家兄弟分家闹出来的事。
大部分人家会闹起来,要么是老人攒下的家底不够平分,要么是老人偏心眼,又想养老责任平分。
宁家看着穷,其实已经比大队里很多人家好多了。
至少梁文建印象里没见过宁家三兄弟,或者宁家的三个媳妇儿把家里矛盾闹到明面上来,让外人看笑话。
而且最重要的是,宁家老两口能攒下一个可以平均分成两个小院子的大院,还有一个面积不小的宅基地,算是给三个儿子都准备了房子。
分家的时候,要宅基地的儿子多分点钱,在房子方面,勉强算是对三个儿子都公平。
大队里和镇上多的是老两口生了好几个儿子,却只攒下一个院子,几个儿子里也没有哪个有出息,能自己申请宅基地建起新房子来。
结果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老人的东西就那么点,谁都想要,谁都不服谁,那样的闹起来个个都跟他们哭诉自己日子难过,真的很让人头疼。
听到大队长的话,赵如月笑得客气:“梁叔难得来家里一次,哪能让你们饿着肚子就走,怎么也得留在家里吃顿便饭才行,你们聊着,我去做饭。”
反正该商量的她早就跟宁绍明商量好了,只要老两口不做得太离谱,她在不在影响都不大。
宁家其他人也纷纷出声,附和赵如月的话,劝来做见证的几个人留在家吃顿便饭,梁文建几人客气了几句才答应下来。
赵如月去厨房,王海燕也起身打算跟着去,反正她自己男人是长子,人又圆滑,儿女又长大了,在场看着,她家肯定不会吃亏。
她看老二媳妇儿那屁股像长在椅子上一样,动都没动一下,给叶菁使了个眼神,示意她们也该去厨房帮个忙。
上一篇:她是霸总的暴躁白月光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