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李隆基直播安史之乱 第154章

作者:九沓 标签: 历史衍生 系统 爽文 直播 轻松 穿越重生

  哎呀, 这回好了,天幕不说李林甫了,开始说张九龄。

  所以他究竟什么时候当的宰相,怎么当的,干了些什么,天幕能不能说两句。

  就是穿插在张九龄和李林甫的中间也是可以的,他的要求已经非常低了。

  李隆基看着站在大殿之中,风姿卓越的张九龄,心里满意的不行。

  这是他选出来的宰相,天幕夸他的宰相,他与有荣焉。

  李林甫的心情差到了极点。

  什么意思,天幕针对他是吧?

  为什么刚刚讲完他是个白字先生的事情,就开始讲张九龄是文坛领袖?

  这个坎是过不去了。

  早知道会面临这样的窘境,他小时候说什么都要刻苦读书。

  身为贵族又怎样,祖宗的荫蔽又怎样,他现在还不是得站在这里,和这个出身文化荒漠的布衣张九龄对比。

  更丢人的是,他在才学上完完全全被张九龄碾压了,他甚至辩无可辩。

  说多了可就成了比“弄獐宰相”更好笑的笑话了。

  【张九龄不仅才学出众,他整个人的气质也是超然的。我们之前讲的萧嵩是凭借长相让李隆基另眼相待的,但萧嵩俊美比较好理解,唐朝以肥为美,男子魁梧才是最好。萧嵩是武将,又有和关公一样的美髯,自然符合当时的审美。】

  【但张九龄能因为长相得李隆基另眼相待,那纯纯就是因为他一身的气质了。他和萧嵩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帅哥。萧嵩符合当时唐朝人的审美,张九龄会更得现代人的青睐。】

  [你如果这么说那我就更喜欢张九龄了!]

  [我真的超爱张九龄的诗。]

  [萧嵩没听过,但是张九龄我熟啊!]

  [又是遗憾不能亲自去唐朝的一天呢。]

  大殿内也是一片赞声。

  “张公的风度自然无人能及。”

  “我若有张公一半的文采就好了。”

  “张公看着完全不像个布衣平民,倒像个贵族。”

  这些饱含赞美之辞的话传到了李林甫的耳朵里。

  李林甫心里更痛了。

  张九龄像贵族?那他是什么?他才是真正的贵族啊。

  这些同僚们但凡睁开眼睛看一看呢,他还站在这里啊。

  宇文融听到贵族一词,又来了精神。

  他上下打量了宇文融一眼,意思相当明显:贵族啊,就这啊?还不如一个平民呢。

  张九龄得到了天幕和百官的一致赞美,但依旧挺直腰背,面无表情,不卑不亢的模样。

  文采和风度都是次要的,他更想知道自己罢相的愿意,这才是他关注的重点。

  【了解中国古代服饰,或者是经常看古装剧的观众应该知道,百官上朝的时候都会拿着笏板,笏板一般是用笏囊来装,笏囊的出处,就在张九龄这里。】

  【唐朝人骑马上下朝,一般会将笏板别在腰上。但张九龄人长得清瘦,又体弱多病,将笏板别在腰上骑马就比较困难了,所以张九龄就命人做了个笏囊。张九龄拿笏囊上朝的模样被李隆基看到了,李隆基非常喜欢,看着赏心悦目啊。】

  【赞赏完后,李隆基看那些把笏板往裤腰上一别就来上朝的大臣们就不是那么顺眼了。怎么越看越没有风度,越看越觉得粗鲁。武将这么干就算了,怎么文官一个个也都像个大老粗似的。于是李隆基下令,以后所有人上朝都准备一个笏囊。】

  [原来笏囊是张九龄发明的。]

  [这么看张九龄挺弱的,但是意外让人兴奋是怎么回事?]

  [很像那种病美人啊,好喜欢。]

  [完了戳到我了。]

  [其实我更喜欢萧嵩那种的。]

  弹幕兴奋了,百官萎靡了。

  百官:笑不出来了。

  陛下怎么还搞上拉踩了呢?

  “越看越没有风度。”

  “越看越觉得粗鲁。”

  “一个个也都像个大老粗似的。”

  他们哪里没有风度,哪里粗鲁?

  百官看着自己手里的笏板。

  看啊,他们明明很斯文拿在手里的。

  至于上朝,别在腰上当然更方便了。

  李隆基听着天幕乐呵呵的,脑袋里开始想张九龄骑马拿笏囊的模样。

  一定是极赏心悦目的。

  要是每天上朝都能看到百官拿着笏囊这样赏心悦目的画面就好了,看着就整齐漂亮。

  至于这把笏板别在腰上这个行为麻不麻烦……

  哈哈,这哪里是他要考虑的嘛,他每天听那么多的谏言,掉那么多的头发,为国事操劳如此,在这点小事上折腾折腾臣子们怎么了。

  这哪里是折腾呦,这是为他们好,这是让他们养成良好的文人风度。

  他李隆基能有什么坏心思呢,他绝对没有。

  于是李隆基大手一挥,乐颠颠下了命令。

  这下不管文臣还是武将,脸上都是一样的委屈。

  原来陛下真的嫌弃他们粗鲁。

  张九龄看到了百官的反应,也觉得十分不好意思。

  但陛下看起来兴致颇高的模样,且这笏囊实在是一件很小的事情。

  平日里递给陛下的谏书,里头的话都不大中听。

  这会就不要说话了吧。

  张九龄:目移。

  什么也没看到。

  【李隆基非常喜欢张九龄,而且从来不掩饰自己对张九龄的喜欢。他作为皇帝,看过的有文采之人多到数不胜数,却独独张九龄走到了他的心里,在文采上,他对张九龄的喜爱更甚于之前的张说。“张九龄文章自有唐名公皆弗如也。朕终身师之,不得其一二,此人真文场之元帅也。”这是李隆基对张九龄的评价。】

  【“皆弗如也”、“终身师之”、“文场之帅”,李隆基可没给过张说这么高的评价。】

  [这是真的喜欢了。]

  [李隆基有点像张九龄的粉丝啊?]

  [李隆基自己文采也不错,爱才是正常的。]

  [好高的评价啊,这么喜欢张九龄为什么最后要罢他的相呢?]

  从小到到听了太多赞美之辞的张九龄脸红了。

  他听夸赞,还是第一次听到有几分羞愧。

  这是陛下对他的夸赞,原来陛下是这样喜欢他吗?

  他本以为自己能当上宰相,大部分是天幕的功劳,少部分是张公的功劳。

  至于他自己,倒是没那么大的魅力。

  他何德何能能让陛下在一众朝臣之中独独选中他,且只立他为相啊?

  他自问如果没有天幕,他是没有那么大的面子的。

  但现在天幕告诉他,陛下很喜欢他。

  甚至用“皆弗如也”、“终身师之”、“文场之帅”这样的词来形容。

  能让陛下学习他,他实在是愧不敢当。

  总是乐颠颠去看张九龄的李隆基也不大好意思。

  怎么回事,天幕不背刺他了,改行戳他的心思?

  不管是羞愤的红,还是害羞的红,天幕一定要让他的脸红起来是吗?

  李隆基:目移。

  我没有总是看张九龄嗷,可不是我看的他。

  【张九龄体弱,按道理,他精神头应该不会太好。但恰恰相反,张九龄的精神实在太好了,好到熬过大夜第二天也能精神抖擞地去上朝。唐代的早朝时间大概是我们现在的五点多,百官去上朝肯定要提前准备,起床的时间只会比五点早,不会比五点晚。】

  【所以在等待上朝的时候,大臣们总会面带疲态,严重些的还会打哈欠。但张九龄不一样,无论他昨天晚上处理政务到多晚,第二天上朝的时候他依旧是精神抖擞,像是喝了兴奋剂一样,让人看着就神清气爽。】

  【这样意气风发的人谁看着不喜欢呢?李隆基也喜欢啊,他自己也觉得上朝的时间实在太早,他也困。打哈欠是传染的,认真工作也是传染的,李隆基觉得自己看到张九龄精神奕奕的模样,也就有了精神头。他说:“朕每见九龄,使我精神顿生。”】

  [我去,古代上朝那么早?五点就上朝?]

  [哈哈哈哈,原来古代人有古代人的早八。]

  [胡说,那怎么能是早八,那是早五。]

  [怪不得古人死的快,起这么早谁顶得住啊。]

  [张九龄真乃神人,他是怎么做到起这么早还那么有精神啊?]

  [我每天早八困得跟狗一样。]

  [希望张九龄永远在朝堂,李隆基能不能好好工作就看他了。]

  这话不仅说出了李隆基的心声,也说出了百官的心声。

  他们不仅仅把张九龄当成自己提神醒脑的猫薄荷,他们也好奇啊,好奇为什么张公体弱但每日依旧精神抖擞的模样。

  他们一个个威武雄壮的,每天早上早起,看起来马上就快嗝屁了。

  人与儿的差距实在是大啊。

上一篇:重生七零再高嫁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