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李隆基直播安史之乱 第305章

作者:九沓 标签: 历史衍生 系统 爽文 直播 轻松 穿越重生

  伴随着绝美的画面,神音空灵的声音字字清晰,如从极渺远的仙界传来。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幕下所有人都在细细仰望着天幕之上的画面。

  被太阳染红的光带着独属于李白的自信,照在了每一个大唐人的身上。

  百姓在感叹这风景之美,而大殿前的文武百官,已经在感叹这诗中的意境了。

  他们有绝少数是已经读过这首诗的。

  “这景,跟我第一次读这首诗脑袋里想的画面一模一样。”

  “这样壮阔的美景实在是很难看到,我便览山河,竟从未见到这样气象浩大之景。”

  “这景恐怕是经过李白诗句的润色,要更美上几分。”

  “从来只听说穷尽笔墨而不能完全摹景的,还是第一次听说有把景完全写下来,甚至写地更美三分的。”

  当然,更多的人还没有读过李白的这首诗。

  “这真的是诗仙二十四岁的时候作出来的吗?”

  “人与人的差距竟然如此之大。”

  “至此,我是真的相信这世上有天赋这件事了。”

  “李白这简直就是神仙追在他后面喂饭吃啊。”

  张九龄道:“李白的想象实在出奇,这两岸矗立的高峰,是被浩浩荡荡的而东行的水流激撞开的,这两侧山峦,竟是为楚江而开。”

  韩休明白了张九龄的意思,将话接过去:“而船又在驾驭着江水而行,李白,就站在这船上,他是船的掌舵者。”

  宇文融眼睛都直了:“好一个狂妄的少年!”

  贺知章看着这画面,微微张开了口,只觉得震惊万分。

  早在先前读李白的《蜀道难》时,他就觉得李白是世上绝无仅有的谪仙人。

  现在对李白这个“谪仙人”的身份,他只能更肯定,而未曾否认过一丝一毫。

  贺知章感叹:“李白才是真神仙啊。”

  有人境界没有到贺知章的地步,于是虚心求问:“贺公何出此言?”

  贺知章的眼睛始终没有离开天幕的景,他开口道:“若是让你站在船上,你能看到什么?”

  请教的人不得甚解,只能想象着此时自己就是李白,而自己就站在这船上。

  “我看到了……两岸的山,前面湍急的河水,山中间的太阳。”

  贺知章稍稍把目光分到了这人的身上,和蔼地点拨着:“可还有其他的?”

  那人摇了摇头想说没了,但又觉得自己说的绝不是贺公想要的答案,于是他硬着头皮:“若要说其他的,我眼力不错,说不准能看到山里的猕猴,水中的游鱼……”

  贺知章笑了:“你有一处没看到。”

  “何物?”

  众人被两个人的交谈吸引了注意,甚至李隆基都往贺知章的方向挪了两步,仔细听着贺知章在说些什么。

  是啊,这年轻人究竟少说了什么?

  贺知章道:“你没看到船。”

  年轻人支吾:“……我正在船上,没看到船也是情有可原。”

  贺知章点点头:“我并无怪你之意,你现在再来读读李白的诗。”

  年轻人依言照做:“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看到了孤帆!”

  有人接话:“看到孤帆有何稀奇?”

  贺知章摇摇头:“你是看到了天幕之景,方才觉得看到船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你若要站在船上,便很难注意到船的存在。”

  贺知章又对年轻人道:“现在你把这首诗的画面都想象出来,你告诉我,该把你放在这画面的哪个地方,才能将这里头的所有景色全都看齐全了?”

  年轻人想了又想。

  站在船上,看不到船,站在山上,看不到山。

  太阳上?那就看不到太阳了。

  贺知章也没有记着催促年轻人,就站在那里静静地等。

  李隆基也耐心下来,并不因为这主场被贺知章把控而也有什么不高兴的心情,他也随着贺知章的话来想,究竟在那里能看全了这画面里的景。

  年轻人灵光一闪,想到了答案后,心里便是无限的震惊。

  贺知章以鼓励的眼神看他。

  年轻人慢慢把答案说了出来:“……是天,只有在天上,才能把江水,青山,孤帆,太阳全都看到眼里。”

  贺知章赞许地点头:“李白这不是用船上之人的视角来写这首诗,他是站在天上写的。”

  所有人心里除了敬佩,再也说不出别的什么话了。

  站在天上写诗,那可不就是谪仙人吗?

  良久,有人长舒一口气,深深感叹道:“诗仙诗仙,李太白当真是无愧诗仙之名!”

  【作者有话要说】

  别急嗷,虽然只有四千五,但是我待会还有一章,得十二点之后了。写的比我想象的慢呜呜呜

第135章 李白:少瞧不起人了!

  【二十四岁的李白第一次出蜀, 途径安徽当涂,作的就是这样让人惊艳的千古名篇。】

  【而这,才仅仅是李白的起点。】

  【他出四川, 游览名山大川,二十四岁的李白就已经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来到战国时期楚国旧地荆门, 随着李白的行进, 高山渐渐隐去, 平原逐渐进入视线, 江水奔腾涌入这无边的莽原。】

  【于是李白写道:“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行至荆门以下,河流逐渐平缓, 李白低头就瞧见了月亮的影子倒影到了河水之中。而白天的时候, 天上是没有月亮的,天上的彩云不断变幻,李白想,或许这云彩也会落到水里, 形成倒影。于是李白觉得,天上的云彩, 是水中的海市蜃楼。】

  【于是李白又写道:“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一首诗里能有一句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就已经是难得的珍贵, 而一个诗人能有一句这样口口相传的诗句, 就足够这个诗人的名字被大多数的人记住。】

  【但李白仅仅一首《渡荆门送别 》中, 就出了两句。】

  天幕上的画面随李白的诗而动。

  于是众人一会看到了接天的大荒, 一会看到了奔涌的江水, 一会又能看到无边的海市蜃楼。

  没有人知道这海市蜃楼, 究竟是天上的, 还是海里的。

  “真美啊……”

  “李白写景实在是一绝。”

  “我不懂诗,但是我能感觉到这些景都很好看。”

  “我也能听懂神音说了什么,李白一首诗里就出现了两句千古传诵的佳句。”

  “真让人感叹,但你要知道,诗仙李白绝不仅仅是只有一首诗。”

  文武百官在看一场视觉盛宴。

  贺知章赞叹:“李白的想象实在是大胆而又瑰丽。”

  “想必李白这次的外出游历,当真是看到了很多的美景。”

  “我现在有点理解,为什么后人说,总觉得李白没有老过了。”

  这诗实在是太意气风发,每一个字都饱含着诗仙极为昂扬的自信。

  有官员感叹了一句:“诗仙比诗圣早出生很多年,那毕竟是盛唐孕育出来的诗人呐,怎能不沾有盛唐的气度呢?”

  所有人又都想起了那个盛唐。

  天幕反复多次讲述安史之乱,从各个角度来把唐朝大厦是怎样一点点倾颓演示给所有人看。

  于是所有人,包括李隆基在内,都身陷安史之乱的阴影之中。

  是的,他们这些触及朝廷核心地的官员们在这几年都紧绷着脑袋中的一根弦。

  他们怕帝王昏庸,怕奸臣当道,怕天幕讲述的一切照实发生。

  那样一个表皮繁华而内里腐烂的大唐不是他们想要的。

  他们一众人谨小慎微低头前行了实在太久,久到忘记抬头看看他们所创造的新大唐究竟是什么模样。

  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被捆的结结实实。

  安禄山就躺在地上,进的气没有出的气多了。

  早在高封两位将军,颜氏一家,还有哥舒翰等诸位大臣将军一个接着一个来到这里的时候,安禄山就已经快把自己吓死了。

  他到底不是天幕里的安禄山,也终究没有实打实经历过帝王给的那些宠爱。

  他是被李隆基带着坏心“揠苗助长”拔起来的,他没有那份见识,没有那些阅历,更没有成堆金银堆起来的胆识。

  早在李隆基知道他是安史之乱罪魁祸首的那一日,他就该死的透透的。

  但因为天幕,他又多活了很多时候。

  可这不能改变他必死的结局。

  众人看着在地上苟延残喘的安禄山,又看着天幕之上大唐的秀丽风光,真正觉得,大唐不一样了。

  【我们之所以觉得李白没有老过,大概是因为李白的诗永远是那样自信,他永远都是那个意气风发,一手拿着酒壶,一手挥毫泼墨的诗仙李白。】

  【但李白真的没有失意的时候吗?】

  【纵观李白这一生,他有很多失意的时候,只是他从不在诗中表达自己的失意,而我们就理所当然地以为李白顺风顺水过了一辈子。】

上一篇:重生七零再高嫁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