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李隆基直播安史之乱 第40章

作者:九沓 标签: 历史衍生 系统 爽文 直播 轻松 穿越重生

  李隆基转头没有看到他的好爱卿。

  人呢?去哪里了?

  姚崇与张说站在一排,两个人比着速度奋笔疾书。

  他们前头的官员看到了李隆基如实体一般的目光,自发地往两边散去,给李隆基留出了一个两人行的过道。

  姚崇和张说就这么暴露出来了。

  李隆基放轻脚步走过去,好奇歪头看他们写些什么。

  他半眯着眼睛小声读了出来:“当时官员对于斜封官还是不那么愿意接受的。但是无奈那是……”

  “那是皇帝亲自任命啊,有—意—见—憋—着—”

  两个人奋笔疾书的宰相百忙之中抽空抬头看了一眼。

  哦,是陛下!

  二人仓皇失措,齐齐跪下。

  快瞧瞧陛下都念了什么?

  皇帝亲自任命,有意见憋着。

  两个人一同悔恨只顾着笔端上的攀比,忘记注意身边的人了。

  “陛下息怒!”

  “陛下息怒!”

  李隆基看着他们写的内容,不大高兴。

  写天幕先前之语便罢了,这一句为何写进去。

  他努努嘴道:“你们将天幕之言记录下来是为何意?”

  张说这回聪明:“学习,向姚公学习。臣愚钝,以笔记录姚公功绩,日日看,时时学。”

  李隆基看向姚崇:“那你呢?”

  姚崇回答:“天幕所言的功绩,臣将其发扬光大。若是指出臣的不足,臣更要记下来,以用来时时警醒自己!”

  姚崇被张说带着顺口说出了这些话。

  说完后,脑子反应过来,只觉得不好。

  刚刚天幕说的可不是他的坏话,是陛下的呀!

  姚崇低头,额角冒出冷汗。

  李隆基理所当然不高兴了。

  要说这天幕说的谁的坏话最多,那必然是他李隆基的。

  他的臣子尚且知道要把自己的错处记下来,他李隆基居然不明白这个道理?

  但是众目睽睽,又是在天幕之下,李隆基忍住自己的脾气。

  他虽生气,但是他也从中得到了启发。

  减少天幕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件事情,不能等到天幕结束再开始,而是在天幕开始的那一瞬间,就有所准备行动了。

  比如这个谦虚好学的自省行为——记笔记。

  哈,不就是写字吗,他也会!

  于是李隆基招来高力士:“给朕的纸笔也拿过来。”

  “朕更应从后人之言中学习,更应自省。朕将神音的每一个字都记录下来,贴在书房,日日看,日日学,日日省。”

  此言一出,果然文武百官看李隆基的眼神都不一样的。

  这是明君!

  不因天幕上的是逆耳之言便捂起耳朵,反而虚心寻找记录,积极寻找解决办法。

  好皇帝!

  有李隆基这个皇帝,以及姚崇和张说两位宰相带头,宣政殿前的其他人也都动了起来。

  “臣也想向姚宰相学习,请求陛下赐纸。”

  “臣也请求赐纸。”

  “请陛下赐纸。”

  于是几个小宦官抱着厚厚的纸与成捆的笔过来。

  一时之间,宣政殿前飘满了墨香。

  诸位官员拿出考场卷上作答的精神,奋笔疾书。

  有些记性好的将天幕刚刚说的话默了下来,有些记性不好的就写得磕磕绊绊。

  记性不好的看向周围人:“给我看看,我抄一下。”

  记性好的转过身,将手里的纸藏好。

  开玩笑,谁知道陛下会不会将他们写的收上去看看啊,做学生的时候朝课业便罢了,这东西可不行。

  记性好的坚定拒绝:“不给看。”

  此时,豳州,四王之中的申王开始恐慌。

  两年前他前往豳州,当一个不需要处理政务的快乐刺史。

  但这样的天幕让他无法快乐起来。

  斜封官儿,这是他替府里的录事求的那个斜封官儿吗?

  完大蛋,这事儿不是已经揭过了吗,陛下不会因为这个天幕,又降罪于他吧?

  一时之间,申王把自己的肠子打了一个有一个结。

  【在开元二年,也就是公元714年,李隆基的二哥申王请求给自己府内的九品录事升个官儿,升的也不多,从九品到八品,录事到参军。】

  李隆基擦汗:天幕竟将这等小事儿扒出来了。

  申王李成义害怕:陛下会不会旧事重提?这实在是天要亡他!

  百官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事儿,没提拔成嘛,他们知道,这还要多亏了姚公。

  姚崇心中窃喜:天幕一定又要夸我了。

  张说拳头硬了:天幕怎么又要夸他?!

  【说到李隆基这个二哥,他不像李隆基的大哥,因为让位始终在李隆基心里占据一席之地,也不像李隆基的四弟五弟,有随李隆基参与先天政变的功劳,说起来,也比较平凡。】

  平凡的申王快流下了眼泪:求陛下爱我。

  【但是他虽然没什么功劳,但是也没有什给李隆基惹麻烦呀,并且从九品提到八品,这事儿确实不算大事儿。所以李隆基同意了。】

  【但是李隆基同意了,姚崇不同意啊。】

  【他这“十要事说”才刚刚提出不久,整顿吏治之心那么明显了,他大刀阔斧正准备干出点儿什么政绩,若这官儿真提成了,他这政治纲领也就没有任何说服力了。】

  【于是姚崇当机立断:我不同意。姚崇把李隆基答应他的“十要事说”又拿了出来,提醒李隆基,此举虽小,但影响甚大,若执意如此,就是走向吏治败坏的道路。】

  【李隆基听到这话,自然也不敢再乱封官儿了。而文武百官看到李隆基连自己的二哥都拒绝了,那些想走斜封官路子的人,也就逐渐歇了心思。可以说姚崇在这件事上直言纳谏,分析利弊,坚持纲领,十分果敢。开元之初能有这样的贤臣,不能不说是大唐的幸事。】

  姚崇听到此话,虽低头写字,但腰杆挺得笔直。

  张说与他站在一道,越写心里越苦。

  李隆基写完天幕这话之后,用朱笔画上着重号,并且附上小字:不许斜封官!

  高力士是有眼力见儿的,他不仅为李隆基准备的纸笔,连颜色不同的朱笔都拿来了,此外他还令小宦官抬了一副小些的案几过来,李隆基盘膝坐在垫子上,颇有几分认真的模样。

  李隆基自认为自己是一个体恤的好皇帝,不能光自己坐着享受,还要考虑到百官站着已然很累了。

  于是他大手一挥,宣政殿前每一个人都得到了一个小坐垫。

  漆黑的夜里,明亮的天幕下,饱受困意和疲倦折磨的文武百官们揉着发酸的腿,心里十分感激李隆基。

  此时,邓州的姚彝乐得拍大腿。

  黑夜之中,他亢奋不已。

  “好,好!好!!”

  天幕之言犹在耳畔:“有此贤臣,大唐之幸。”

  这话已然不像是一句对他爹姚崇的评价了,而更像是他自己的护官符。

  他已经能预见天幕结束之后,朝廷传来的升官调令了。

  坊州刺史姚弈兴奋搓搓手。

  他拿过身边切好的瓜果,塞了一嘴,满足咀嚼。

  经此天幕,还有谁不知他爹姚崇的大名,找他办事儿的人肯定很多。

  想着白花花的银子,姚弈更快乐了。

  【姚崇做的第二件事是整顿外戚,刚刚也有提到。外戚是借助裙带关系攀附而生的皇权伴生物。比如在唐隆政变之前,韦后权势滔天,军队之中的六个主要将领,全出自于韦家,或者是韦家的女婿。这种外戚关系在历代都是层出不穷的。】

  【举个例子,在开元四年年初的时候,王皇后的妹夫长孙昕,在亲戚关系上,是李隆基的连襟。他和御史大夫李杰产生了口角,长孙昕打算给李杰一个教训,让他认清楚自己的身份。于是他干了什么呢?】

  【他把自己的妹夫杨仙玉叫上,两个人一起在小巷子里堵李杰,两个人给李杰脑袋上套了一个麻袋,按住他就是一通胖揍!可怜御史大夫被打的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

  天幕上,出现了三人扭打一团的画面。

  一人头顶粗布麻袋,一人骑在他的身上,用手死死捂住麻袋,另一人拿着大腿粗的木棒,邪笑着抡起棒槌,上去就是乱揍。

  二人团伙作案,一人被欺地毫无还手之力。

  天幕上,骑在被揍之人身上的那人嘴巴也没闲着:“往脸上揍,照着脸上来两下子!”

  抡棒槌的一个口令一个动作,伸出拳头对着貌似是眼睛的地方邦邦来了两拳。

  飘屏的弹幕笑成一片。

  【哈哈哈哈哈哈哈,博主从哪里翻出来的影视片段,真的好好笑。】

  【我之前在古言小说看到类似情节,我以为是作者胡诌的,没想到古人真的这样?】

  【原来古代也有职场霸凌?古代的霸凌这样明目张胆的吗?】

上一篇:重生七零再高嫁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