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大江流
周渔都忍不住感叹:“太好了!”
伍月华这才说道最后一点:“王处长大概会被调离业务部,已经有人去查香喷喷虚假举报的问题了。你,放手干吧!”
周渔放了电话,脸上的喜悦是遮不住的,姜桂香也在旁边听得清清楚楚,她是真佩服:“你们可真是敢想敢干!”
她可没听过这种事,上级来查了,非但没查到什么,反倒被调走了,而被查的人,却可以大展身手。
她不仅是对周渔的佩服,还突然萌生了对商务局的信任感,有这样的上级单位,她怕什么。
她想了想,征求周渔的意见:“我们餐馆如今生意特别好,饭点根本坐不下,我一直想开个分店,却没这么做的,你说,我要不要动起来?”
没想到周渔说的是:“那咱俩得握个手。我也想开分店了。”
周渔为什么只开了五家门市部,她从蘑菇那里赚了不少钱,开店的钱是足够的,只是那会儿必须按着规定走,不得雇佣超过二十人,这才定了五间的数量。
但现在有了这个说法就不用担心人数问题。
姜桂香挺惊讶的:“不是才开吗?”
“门市部这种,本身就是需要贴近生活圈,离着家属院越近越方便。”
姜桂香不得不点头,好像是,供销社什么的,也都是在每个街道都有店面的,为的就是买东西方便。
周渔得了确定的消息,就在姜桂香这里,直接打了电话给老村长报平安,结果电话就响了一声,那边就接起来了,显然老村长这一天都在电话边上守着呢,听见她说没事了,老村长那边也发出了重重的一声呼气声音。
“这就好了!”他说,“这就能稳当干了。”
等着挂了电话,她就拿着刚刚写好的东西,去了一趟南州晚报,等着第二天看报纸的人都惊了,上面居然登上了梅树村蘑菇批发门市部的招聘广告!
广告都见得少,更何况是招聘广告呢。
更何况,上面还写着待遇——店员底薪30元,提成另算。如果干得好,可以升职为店长。
要知道,梅树村门市部生意好是众所周知的,老头老太太们就是爱打听,自然会问售货员们:“姑娘,你们一个月开多少钱?”
这个是不能说的,不过售货员们也有忍不住的时候,譬如不少人就听说过,有售货员说:“化工厂的工人也不换。”
要知道,化工厂可是南州效益最好的单位了,比化工厂还好,满城的待业青年这么多,谁能不激动?
就是有一点,门市部的招聘要求,既不要学历也不要户口,上面写着:选一处你认为最合适开门市部的地点,写明理由,送到门市部,选中后,我们将与你联系。
谁家招聘这么奇怪啊!?
第39章
张翰今从省城回来, 周渔还专门去见了他一次,感谢他对自己的信任。
张翰今说的很实诚:“改革的春风已经吹起来了,如果囿于偏见, 阻挡了南州的发展, 我就是南州的罪人。我没有资格当这个罪人!”
不过经过这一次,张翰今对周渔也算熟悉起来, 还跟她开玩笑,拿着报纸说:“你动作倒是挺快,我还没回来,广告就先上了!”
周渔也不客气, “我不是要放到省报讨论吗?也就是说, 我是南河发展的样本, 如果连样本都中规中矩,那后面的人怎么干啊。所以我得大胆做, 路子拓的越宽,大家才好动起来!”
张翰今都乐了:“你说得对,所以, 这次刘厅长也明确说了, 你们动起来,我们不要着急否定, 要等一等看一看!”
周渔一下子就眼睛亮了:“那我什么时候能把店开到省城去?”
这个……张翰今也不好回答:“只能等等,但我想不远了!”
周渔的招聘广告, 随着南洲晚报, 进入了南州各大企事业单位、工厂、街道, 成了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随着门市部的红火,外加周渔跟省里来的官员在大街上对峙这样的流言蜚语,周渔的大名在南州已经开始响亮起来。
如果说名字不知道, 只要提一嘴门市部那个,大家就都知道了。
当然,对周渔和门市部的评价也不一样。
有人认为:“这是好机会啊,他们那门市部这么红火,底薪三十,比化工厂强,这不是要上百了,哪个工作能上百?”
有人嗤之以鼻:“这就是骗人的。我看开新店是真的,招人不一定,谁不知道他们都是用的梅树村的人,这就是套大家的主意呢,看谁的法子好就用谁的!”
有人则觉得不稳定:“吹的厉害,哪里有这么多,就算这个月有下个月也未必有,还是国营厂更稳定。”
但即便是这样议论,也挡不住大家的热情。
宋雪梅拿着报纸回家的时候,她妈就在她屁股后面这么唠叨的,“你别看说的好听,真假谁也不知道。我已经托了你小姨了,让她给你留意找工作,你老实在家待着吧,不准去!”
宋雪梅直接站住了,扭头看她妈:“你怎么托的我小姨?什么给我找工作,是给我找个夫家,让人家给我提供工作吧!”
张六姑一点也不觉得这有错,“这不一样吗?女孩子哪里有不嫁人的,找个好婆家,再有个稳定工作,这日子就过起来了,我是你亲妈,我能害你吗?”
“你没害我?我小姨都找的什么人啊。三十六岁的鳏夫,带着俩孩子,腿还不利索,我才24!我是你亲闺女,你怎么忍心让我嫁给这种人?”
宋雪梅听了就生气,家里穷,偏偏宋雪梅从小就漂亮,张六姑就存了心思,让宋雪梅找个条件好的,到时候能帮衬家里。
但他家亲爸不好好工作,天天酗酒,亲妈没工作,下面还有一对双胞胎弟弟,外加她自己,为了省钱,也为了有人帮忙,愣是连初中都没让她上。
纵然她长得漂亮,但只要一提他们家的条件,没一个答应的。
也因着这个,宋雪梅都耽误到了24,还没嫁出去呢,如今每天在煤球厂干苦力,就这儿,也不是正式工,只是个临时工,供暖季节一过,她就没活了。
因着她找不到好婆家,张六姑还抱着她哭过,说是后悔自己眼皮子浅,当年她学习这么好,没让她上学。
宋雪梅这几年已经熬的人都木了,她觉得人生已经没了指望,就这么在最底层漂泊不定的过一辈子了。张六姑这几句话,算是给她干旱的心田浇了点水,倒不是她人贱,几句话就被哄好了,是她觉得,你终于后悔了,已经晚了,她有种虽然自己被耽误了,但她妈的事儿也没成的爽感。
本以为日子就这么过吧,谁能想到,她妈跟她小姑居然给她找到了一个结婚对象,比她大那么多,身体有残,两个儿子,别人都不愿意的,就因为对方说自己亲妈身体不行了,等着去世工作给她顶替,她妈就应了下来。
宋雪梅本觉得大家都不爽我就忍着,现在别人要吃她的血馒头舒服起来了,她怎么可能忍?!她不可能嫁的,但是怎么从家里走出去,她也不知道。
她太穷了,浑身上下不过几毛钱,她虽然厌恶嫁人,偏偏她不知道除了嫁人,她能做什么。
今天干活的时候,她听见旁边的几个大娘在讨论门市部招人,她知道梅树村门市部有多红火,过年的时候,她妈专门领着两个弟弟去买了半斤饼干香香嘴,还送了一只茶叶蛋,他俩分着吃了,回来跟她说:“可多人呢,还有彩电,里面的人会动!”
她最近最忙了,没时间去,连个饼干渣子都没瞧见,可她记在心里了,她也想看看电视,她想等着过了冬天,她就去一趟,走着去走着回,不买东西只瞧瞧。
哪里想到,居然有这个机会。
尤其是大娘们说:“底薪三十块呢,他们说最少一个月得有一百块!”
那不是她一直想的机会吗?
下了班,她连家也没回,就去了报刊亭,上面就有南州晚报,不过是正面朝上的,她本身想不买就看看后面的广告,可她身上太脏了,人家根本就不让她碰,宋雪梅一咬牙,就掏了一毛钱买了一份报纸。
这是她浑身财产的一半。
她仔细地读了那条广告所有的字,怕自己理解不对,还在放学的路上,找了放学的中学生帮她又读了一遍,这才回的家。
倒是这行为不知道被谁看见了,告诉了她妈,现在追着她一个劲儿的叨叨,宋雪梅把心里话骂出来了,趁着张六姑没开始坐地上打滚之前,换了话:“那个鳏夫条件太差了,就算我工作了也帮衬不了家里,他家两个儿呢。门市部说是一个月有一百块,甭管多少,我要是干了,比现在强,说不定能找个条件更好的,也能家里帮忙!”
张六姑正准备号丧呢,突然就顿住了,这倒是也是,她虽然没文化,也知道自家姑娘长这么好看不受待见的原因,条件太差。
她想了想说:“那就先拖着,你要是行就拒了,不行还得是他!”
宋雪梅心里腻歪,不过还是点了头:“好!”
同样的争吵不止是发生在宋雪梅家里,王罗阳在朋友中听到招聘消息后,就去买了一份报纸回来,看了后中午也没回家,而是去了他家隔壁的巷子。
这会儿正好饭点,巷子里的人家都在做饭,各种香味从屋子里飘出去,馋的他肚子咕咕叫,他也没敢离开。
一直等了斜对面的院门咯吱一开,他才伸出头去,瞧见拎着垃圾出来的蒋学名,连忙学着狗叫了两声。
蒋学名立时站住了,往他这边瞧了瞧,王罗阳就伸出手给他打了个招呼,蒋学名一看是他,连忙走过来,只是没几步,就听见院子里叫:“学名,老三,你干什么去了,豆豆尿了,你给他换个尿布!”
蒋学名高声应了一声:“我扔垃圾,马上!”直冲着王罗阳跑了过来,然后闪进了巷子里,他问:“你咋这时候过来了?”
“我瞧见了这个!门市部你知道吗?他们招聘了。你看看!”说着,就把报纸拿了出来,“底薪三十块一个月!”
门市部现在谁不知道,又听到了这么高的工资,蒋学名立时将垃圾桶扔地上了,将报纸拿了过来,王罗阳给他指了指,他就瞧见了那个不小的方块。
他读,王罗阳就说:“我觉得挺合适的。你都从乡下回来两年了,说给你顶替的工作也没给你,住的地方也没有,你守在这儿干啥?这工作甭管怎样工资高,你攒点钱,也该成家立业了。”
王罗阳和蒋学名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两个人是小学同学和初中同学,不同的是,初中毕业后面临下乡,王罗阳家里是独子,那会儿有政策,父母可以留一个孩子在身边,他就没下乡。
蒋学名家里不一样,他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生了两个弟弟,中间的这个,从小就不受待见,待遇可想而知。睡在堂屋的厅里,到现在都没张床,做饭的是他,吃的是剩饭剩菜,全家人的衣服都是他洗。
初中毕业就可以下乡了,家里也没人替他打点,他就去了西北,79年,知青就可以回来,他没在当地成立家庭,也就跟着回来了。
可这会儿姐姐嫁出去了,房子却没有多出来一间,大哥结婚了,嫂子住了进来,他依旧没地方住。可他也没别的地方去,只能赖在家里,家里人对他就有意见,动不动就闹腾说他碍事,他只能帮忙干活,才能有个落脚的地方。
他也不是没志气,非要来在这儿,可这年头哪里有房子租啊,而且就算有,他也租不起,满大街都是待业青年,他连个稳定的临时工都没找到,兜里啥都没有,只能忍着。
如今王罗阳拿来了这个报纸,他简直如获至宝:“你说是不是真的,要是真的就好了,一个月三十,不要提成我都愿意!”
王罗阳却说:“不要提成我可不行,我就是喜欢这种有竞争的,干得越好拿的越多,否则都跟工厂里吃大锅饭一样,那怎么行?”
蒋学名讶异地看着他:“你不复读了?”
王罗阳都已经复读了三次了,但他底子太差了,即便每次都用尽全力,也没有一次成功,至今已经22岁了,还是高三生呢。
“不去了,我就不是这块料,复读就是白费钱,不如工作!”
“你爸能同意吗?”他家情况又不一样,蒋学名这边是儿子多的不当回事,王罗阳是独子当成了眼珠子,他爸就觉得什么都没有读书好,读书可以坐办公室一辈子不下力气,他爸放了话,别说复读三年,就是十年,他也供!
王罗阳摇摇头:“我自己我知道,三年考不上,十年也考不上。可我爸妈年纪大了,不敢吃不敢花,就为了省钱让我复读,我一个二十多岁的大小伙子,总不能靠父母一辈子吧,我不读了!”
蒋学名还想说什么,院子里又开始叫了:“学名,老三,你干什么去了,怎么还不回来?豆豆都拉裤子里了,你赶紧给他换了都洗洗!”
“来了!”他扭头喊了一声,这才低声跟王罗阳说:“报纸我不拿,我记在脑子里了,那咱们就一起。”
说完,提溜着垃圾桶匆匆离去。王罗阳将报纸塞进了兜里,去了街上,门市部这考题可太难了,谁知道店面应该选在哪里?他一头雾水,得仔细想想。
而在二道街,于芳菲则已经动了起来,当然,后面还跟着她亲爹于大勇,说真的,她今年都十八了,在南州生活了这么多年,外加上从小也愿意凑个热闹瞧个稀奇,南州什么样,她心里有地图。
广告上说要推荐一个适合开门市部的地方,别说一个,三个她都能找出来,而且各个有因有果——她祖上就是开铺子的,想当年,她祖爷爷的铺子占了半条街,也是富甲一方的富户。
后来打起了仗,这些东西都消散在战争中了,她也就听听他爷爷唠叨那些生意经,不过每每听完,她爸都要给她上课——左耳朵听右耳朵出,别当真。
实在是,没有经商的环境啊。
等着改革开放,她想着爷爷说的那些话,倒是有心动起来,可惜的是她还没成年,家里人觉得经商不安全,还是老实的找个工作稳当。
瞧着父母着急的样子,她也就没坚持。
但也许是天生的吧,从门市部一开,她就跟着上了心,反正也没事,经常往挨得近的市中店跑,越看是越欢喜,越看是心里越痒痒,她时常幻想这要是自己的店,她要怎么经营。
结果,周渔每次都比她棋高一着,就说着彩电吧,她爷爷可是教过她的,经营店铺要有别人取代不了的绝招,她以为那饼干就是了,又便宜又好吃,周渔还下了大力气打了广告,哪里想到,她居然弄来了彩电。
黑白电视机都要让人移不开眼了,何况是彩电!
于芳菲是真佩服周渔,这广告一出,她就知道,自己必须得参与!
疼孩子的父母是拗不过孩子的,她真的认定了,爸妈虽然都不愿意,可也没说什么,她想着拔个头筹,广告上说要一人一个铺子,她就要多多益善,自然这两天光溜腿了。
可以这么说,周渔这广告算是搅乱了南州这一池还未化冻的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