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吕雉心尖崽 第64章

作者:沉坞 标签: 天之骄子 爽文 基建 轻松 穿越重生

  刘恒湿漉漉地望着他,不舍猛然窜上心头,面颊都变为了粉红色:“谢谢越儿。”

  这是他头一次这样叫唤,不等刘越回话,迅速地低下头,用看书掩饰自己。纸张是幼弟带领张侍中立下的功劳,原来它这么薄,这么软,印出的墨迹这么清晰!

  梁王殿下看着代王接连的表现,有些愁。

  他竟是不确定起来,哭包四哥不会重蹈吕禄的覆辙,来个片字不沾心叭。

  ……

  刘恒望着封面的三个大字,喃喃在心里念,厚黑学。

  他是原因为害羞,想要借翻书掩饰自己,如今前所未有的重视起来,连坐姿都端正了好些。

  幼弟送给他的礼物,竟是一门学问!

  小心翼翼地翻开一页,刘恒按捺住激动,迅速沉浸其中。认认真真看完一个篇章,他陷入沉思,愣了许久许久。

  哇,好厉害的道理……

  回过神,刘恒发现坐席空了下来,弟弟们都不见了,只剩两个伴读眼巴巴地望着自己。

  他连忙收好书,像怀揣着宝贝:“我们这就去上太傅的课。”

  那厢,刘越蹬蹬蹬走在前面,忧愁化为了欣慰。紧接着想起什么,他转过头——

  被梁王表弟幽幽望了一眼的吕禄满头雾水。

  又有些委屈,无凭无据的,大王为什么瞪他?

  他可是刚刚抄好了书!

  .

  有皇家援助,苏缓寻找师叔的进展喜人,发现周边山林居住的隐士真的是他父亲的师弟,叔侄俩抱头痛哭。

  都赖那块象征钜子的令牌,否则他们哪能认得彼此呢?

  一个吃惯苦的大男人,颤抖地抚摸令牌,想起他们共同选举出来的钜子师兄,还有师门上上下下的同伴,眼睛都哭红了。得知苏缓在长安城的际遇,他拂去悲痛,不可置信之余,颇有一股激动之意,化为对梁王的感激。

  他们蛰伏在此,已经太多太多年,墨家的声名仿佛都被抹去,长安城有谁还在意!每每想到此处,心如痛绞,他回头望了茅屋一眼,再看向苏缓。

  小缓吃了那么多的苦,他们怎能不照顾,不补偿?

  苏缓知道师叔最在意什么,一股脑地同他说,大王愿把他们纳进梁园,供他们居住,师叔知不知道其余的师叔住在何处?

  名为郑黍的墨者当即点了头,整理好包袱,干脆地同师侄离开:“他们常与我相助相聚,让我去劝说他们。”

  拔出萝卜带出一串泥,其余师叔见到苏缓,反应与郑黍相似,没有不欣喜、不同意的。

  有家室者带上妻儿,孤身者帮忙捎带家资——他们过得清贫,故而珍贵的家资唯有一些书简、做工的木具,还有三两袋粟米,多是帮百姓耕种的谢礼。

  一大批新住户投奔梁园,已是秋高气爽的九月初。

  经过一场又一场的浩劫,他们都不是傻子,经过苏缓再三强调,登时明白过来,梁王殿下到底看重他们什么。

  唯有先立足,才能图谋振兴的未来,年幼的大王如何会对经义感兴趣呢?

  大约有三十七户家庭,二十来个单身汉,统共一百多人,如鱼入海,装点着空旷的庄园。墨者的特质实在太过明显,眼神仿佛经历过千锤百炼,梁园令不禁产生了错觉,若是分给他们刀剑,便立马能够组建军队,不畏生死地上阵杀敌。

  片刻他反应过来,墨家也是会武的,恐怕还是诸子百家最团结,最能打的那一个……

  “辛苦各位大贤。不如修整数日,以尝团聚之喜!”吕玢将他们一一安置,还想问问师叔们有什么需要的,对于秦汉大丈夫来说,承诺是根本,良才既答应投效,他也要传达大王的关怀。

  大王说了,要尽力满足新住户的要求。

  年纪最长的郑黍连忙道谢,借了数套铁器,包括斧头镰刀与测量工具,没过多久,率领师弟热火朝天地干起来。

  他们抢去仆从清理的活计,几乎一个晌午,田垄与茅屋四周的杂草被清理完毕,破破烂烂的畜栏被修得光鲜亮丽,紧接着汲水运水,量地翻土,由四人合抱砍下的粗木,垒在平地上,准备建造安全系数更高,也更避寒的木屋。

  吕玢:“…………”

  他看呆了,登时觉得自己的手下是什么歪瓜裂枣,还有墨者都不需要休息的吗?

  被按着休息的苏缓眼神亮晶晶,想和师叔们探讨云梯怎么做,下一刻,郑黍犹豫一瞬,悄悄叫了他过去。

  “这把斧头有些钝,要是长时间砍伐硬木,恐会卷刃。”郑黍道,“小缓,你还记得祖师传下来的铁斧吗?你说梁王殿下会不会准许我们打铁,在此地安置炼炉呢?”

  对于相里氏墨而言,木工是基础,炼铁是进阶,但自秦以来,除了齐王田横,他们得不到任何慷慨的资金支持,久而久之买不起原料,也无法进行锻造。

  精铁需要百炼,没钱寸步难行!像宝剑宝刀等物,经过炼炉燃烧之后,还须匠人手打,只有贵族才能用得起,何况质量好一些的铁器。

  郑黍有些忐忑,不管是铁矿石还是炼炉,价钱并不便宜。

  说完这话,他沉声收回:“还是不……”

  谁知苏缓已经哒哒哒地跑到梁园令面前,诉说了师叔的请求。

  吕玢从震撼中回过神,连忙问道:“一百个炼炉够不够?”

  多亏了辟阳侯的忠心,梁王殿下有的是钱,不够的话,太后也将从九十万中抽出一二,偷偷地资助大王。大长秋暗中同他说了,要把庄园建得像上林苑才好呢。

  郑黍:“……”

  郑黍:“???”

  .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郑黍流着淋漓的汗,把一百个压到五个。

  刘越收到汇报,得知他们是为锻造斧头镰刀,以求建设更好的庄园,感动的同时,觉得五个有点少:“要不要加多几个?我们有一百万钱的资金。”

  他也是少府的小股东了,购买这些有便利!

  吕玢摇头叹气:“墨者们不愿意,说五个尽够了,臣也没办法。”

  刘越决议体谅他们,鼓起脸,遗憾地说了句好。

  等炼炉安置完毕的时候,也是贾谊晁错进宫的那一天,恰恰是刘越生辰的前日。

  梁王殿下哼哧哼哧练着枪,枪上红缨时常飘过他的小圆髻,带来阵阵痒意。

  枪与剑的原理不同,练习的动作自然也不同,这回的命名权落在彭师傅头上,他绞尽脑汁,最后决定叫做“游龙入海枪”。

  堪称十分霸气,十分威武了,全然碾压韩师傅取的名字!

  韩信:“……”

  他冷笑一声,告诉自己不要和憨人计较,晚膳时将食盒里的两大盘鸡肉倒给自己,半点也不给彭越留。

  彭师傅居然也没发现异样。

  此时看着刘越练枪,武师傅们一个抱臂环胸,一个双目炯炯,彭越悄悄与韩信道:“韩兄啊,你看大王是不是长高了一些?”

  他摩拳擦掌,幻想学生若能长成八尺高的身材,与他一样强壮,岂不是能把铁锤发扬光大,做彭氏锤法的正统传人?

  韩信似看出他的想法,毫不留情道:“以大王的根骨,练剑最为适合,至于锤,不过偶尔炼体的武器而已。”

  彭越:“……”

  说话间,有宦者快步而来,躬身道:“大王,二位师傅,贾童子与晁童子已经入宫,太后叫大王前去见一见呢。”

  刘越收回枪,面颊留有剧烈运动后的红晕,因为练武之时,耳边都是呼呼的风声,把话只听了个大概。

  他问出灵魂的疑问:“假童子来了,那真童子是谁?”

第70章

  前来通报的宦者一呆, 真童子?

  彭越也是一呆,随即哈哈大笑:“什么真童子假童子,是陪大王读书的小天才到了。是叫什么贾谊, 晁、晁……”他用求知的眼神看向韩师傅, 韩信补充:“晁错。”

  彭越:“对对对, 是晁错。”

  据说一个出自儒门一个出自法家, 他还和自诩兵家的韩兄感慨来着, 别看黄老势大, 居然没有拿得出手的小童。大王如此受人觊觎, 吸引完师傅,又开始吸引各家小弟子了!

  ……原来是他听岔了。

  刘越镇定地哦了一声, 哒哒哒去把枪放下, 面颊红晕越发明显, 韩信在旁看着,不由忍俊不禁, 只想把学生搓一搓,揉一揉。

  换下短打服, 再穿上平日的常服, 刘越跟着宦者去往前殿, 入眼便见两个同龄的小童被大长秋领着, 端端正正地给母后行礼。一个五官灵动, 一个目光有神,让人觉着不愧是幼有美名的天才,和他这个咸鱼截然不同。

  吕雉见到胖儿子, 笑着朝他招招手,不似平时接见朝臣的威严,在贾谊晁错眼中显得温和可亲:“越儿来了。”

  接着给刘越介绍新玩伴, 两个小童异口同声地道:“见过梁王殿下。”

  早在太后开口,大长秋便往两边退去,晁错与贾谊之间就如一道分明的楚河汉界,他们正着脖子,谁也不往对方那里看上一眼。

  第一回见到巍峨的宫阙,第一回见到执掌大权的太后,晁错如何能不紧张,他暗暗告诉自己,作为背负老师与师伯期望的后生,绝不能在问答中露怯,面见时一定要比贾谊更大方!

  太后跟着高皇帝打天下,以女子之身统率政事,又有谁不崇敬,不敬畏呢?老师说,太后虽爱黄老,却也敬法,是他们比儒家占优势的地方。

  还有梁王,他虽年幼,却是朦朦胧胧地觉得,梁王殿下长得真好。

  贾谊同样紧张,莫名对同伴生出一点小排斥,直觉晁错功利过重。不过他牢牢记得老师的叮嘱,读书才是最要紧的事,梁王殿下欣赏努力的人,这叫不争胜似争。

  有看不见的暗流在天才之间涌动,刘越暂且没有察觉。

  他怀着惊奇的心思,原来这就是日后的两大名臣,都有着一样好捏的包子脸,却能看出不同的性情,比如晁错,一看就知道是法家出身!

  天降玩伴拒绝不了,那就接受它。等贾谊晁错长大了,在朝堂不同的领域发光发热,为大汉的发展作贡献,比历史更早地闯出名声,谁说不是一件好事,刘越严肃地想。

  吕雉笑吟吟地让他们去玩,贾谊与晁错齐声谢恩,等出了大殿,身上拘谨消散了好些。

  一左一右陪在刘越身边,绕着长信宫逛圈圈,他们悄悄抬起头,望向白嫩嫩软乎乎的梁王殿下。

  大王不仅孝顺还聪颖至极,造出了纸这样让师门夸赞的事物,怎么会于先帝在的时候踹人呢?这般想着,晁错抢先一步,小心开口:“大王可有读过《商君》《韩非》?”

  一个是《商君书》,一个是《韩非子》,皆为法者翻来覆去研究的著作。刘越回头看他,全然是亲切诚实的好大王:“启蒙师傅说过,等背完编撰的汉律,再潜心研读这类名家之书,如今汉律已经背完一大半了。”

  潜心研读?背汉律?

  晁错小包子像被惊喜砸中,若是不喜爱法,怎么会把汉律背下,准备研读商鞅与韩非的著作呢?师伯同他说,长安的彻侯勋贵里头,熟识汉律已经极为了不得了。

  他依稀可见冷峻轮廓的眉眼放出光芒,贾谊见他得意的模样,不由微微着急,见此也问:“那大王可读过《诗》与《春秋》?”

  刘越同样诚实:“《诗》也背了一半,至于《春秋》,师傅正讲典故与我听。”

  贾谊小包子也高兴起来,虽然老师说过,不争即是争,但大丈夫遇见挑衅,要及时地反击回去,否则叫做懦夫。两个天才对望一眼,又齐齐撇开,就在此时,一个身形微胖,面目可亲的官吏向他们行来,嘴里唤着:“大王,大王。”

  刘越瞧见吕玢,睁大眼睛:“难道……”

  难道打铁有成效了?离炼炉运到梁园才多久?

  “正是。”吕玢擦擦汗,敬佩万分地道,“臣也瞧不懂墨者的做法。取来矿石与木炭,一层层放进炼炉之中,待烧够了时间拿出来,一人敲几下,紧接着递给下一个人,不到半天时间,数个坚硬的铁斧便制成了,犹如宝刀一般,臣差些举不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