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你就不行之新征途 第1285章

作者:林木儿 标签: 强强 重生 历史衍生 励志人生 正剧 穿越重生

  但是鲁正儒在会议上拍了桌子,他以专家的身份说,盐碱地是种不出这种产量的。压下去了这股子风,然后做检讨,说作为水利方面的专家,没有达到治理盐碱地,使其达到高产,是他的责任。

  而今,褚卫东在说这个,不点名,但又何尝不是给鲁正儒正名。喊着高产的,产的粮食都交公了。咱喊着没粮食,产了都要做饲料的,所以,咱自己产的都留下来了。这属于商品粮指标之外的额外粮食。

  褚卫东又说:“......当然了,之前都提议,想要全红薯面喂猪,批评林大姐的声浪高涨.....”

  年轻人鸟悄了,不敢说话。事实上,他们就是认为纯红薯面喂更好!

  褚卫东把桌子拍的‘啪啪啪’的响:“喂得好产奶多,这是傻子都知道的道理。要不然坐月子为啥要叫产妇多吃些好的?你们都知道的道理,林大姐不知道?不过是当着家管着事,该咋说?你们谁家过日子,是今儿吃了就不想明儿的事了?谁家过日子不是筹划着,就怕有个意外的?”

  没有人再敢说话,静静的听着。

  “现在的商品粮标准是每人每月十四斤粮,但是呢?粮食供应不足,那就只能‘瓜菜代’。大家也有所耳闻,现在大部分单位领到的都是红薯藤和苞米杆。咱们也一样,这些都是不能浪费的。之前林大姐在会议上也表态了,控制养殖数量,尽量做到不增加牲口数量,尽可能让渡牲口的口粮给大家救急.....”

  但是说来说去,也没说该咋分地里即将收获的红薯。

  “宗旨是,拿出其中的七成,分给劳力!家里有几个职工,就能领到多少几份劳力粮食!剩下的三成,按照人口总数,再分配,原则上来说只包括职工的未成年子女和年迈丧失劳动力的父母,每个人都有一份。”

  这边话音刚落,就有人嚷道:“.....那饲养场库房里那么些红薯面,分不分?是不是还按照这个标准分?”

  桐桐一把拉过话筒:“.....那是保底的救命粮!今年秋天都没有收,今冬下来,哪还有库存?明年青黄不接的时候,吃风屙屁?!”

  但是,粮食不放在各自的手里,都不安心。

  这边话音才落,那边就嚷着:“存到一起,要是上级部门调用,怎么办?为啥不能一次性分下来,大家各自存着,这样才最保险。”

  “是啊!不都一样吗?”

  你一言我一语的,一个比一个嚷的起劲。

  桐桐往下一坐,没法说了,一个个的都可能耐了。手里有粮的时候,真的很难有一种坚定的心,说我今天真的只吃这一点就够了。

  她不说话,刘南山就接了话筒:“可以!分下去可以!但是,每个来领粮食的可都得签字,是自愿保管的。来年粮食告罄,那就按国家的配额各自去领粮食,跟单位无关。”

  “那当然!”

  “那当然了!咱知道林大姐不容易。”

  桐桐:“......”

  还有人问:“那烘干的肉食......”

  四爷摇头:“那是给保育院的孩子,给产妇准备的。没有多余的!”那么多人,分回去一人两口就吃完了。分什么分?不分!

  于是,就是收粮食,分粮食。

  桐桐不管大家的事,我把我的小家当好就得了。现在这种情况,管谁呀?谁也管不了。好心也没人领!

  今年干旱,红薯便是耐旱,这长的也很一般,不算是高产。

  桐桐这边,跟四爷是两个人的劳力粮。拉回去之后,再去领人口粮!暂时没排上的,都过来给帮忙,那么些红薯也没觉得多累就弄回家了。真的整整的摆了一院子,跟小山堆似得。

  这些就这么放着,她自己背了个篓子,上红薯地去了。满地那种小红薯根,弃之不用,以前都不吃的,现在满地都是捡这个的人。

  尤其是年纪大的人,见过饥荒的人,这玩意可都是能吃的。便是遇到老野菜,也一样,捡回去放着去。

  桐桐手脚麻利,一筐子好了,就倒入麻袋里。一麻袋一麻袋的,就这么排了一排排。

  “林大姐,明年夏粮就下来了,不至于的。”

  桐桐只笑没言语,手不停的忙她的。自己不用吃这个,这两年存下来的,足够家里度过这个难关。可谁家没几个亲戚呢?真到了要命的时候,咱就说,真的一口吃的都不给?

  不是舍不得好的,而是给了好的.....他们就以为你还有,还得找你要。咱要是有粮食还罢了,可事实上,没多的。

  只能提供一些口感不好,但还能饱腹的东西——救命嘛,也就不讲究那么些了。

  天擦黑的时候,金喜拿着扁担过来,默默的挑着麻袋回。跑了三个来回,才算是把这些给运回去了。

  那么多的红薯摆在院子里,得晾一晾才能入地窖。又得把品相好的和品相不好的分开,真的是一个红薯过好几遍。

  但总的来说,自家的红薯品相不好,坑坑洼洼的占比极小。装袋的人看着人情面子,给的绝大多数都是好的。

  实在不好的,留着弄些粉条就得了。

  转天再把饲养场的库房打开,那么些的红薯面......之前只知道存着呢,到底存了多少大家心里都没数。而今一看,不得不说林大姐持家有道!

  最近都吃红薯藤呢,她都没拿出一两红薯面来。

  桐桐把账目给农场一交割:分吧!分完就都甘心了。

  四爷和桐桐一人分了一口袋,带着回家,不操心了。

  两人在家收南瓜,收家里种的蔬菜,忙的一点清闲的工夫都没有。

  上房顶这活,桐桐不叫四爷干,“我好长时间没上房顶了......”叫我上去一下怎么了?

  四爷:“......”不等说话,她蹭蹭蹭的上梯子。

  房顶上南瓜爬满了,各个都那么大。品种还都不一样,有圆的的,有长的。大多数都长成了老南瓜。

  嫩的也有不少,但这玩意也长不起来了,摘了当菜吃。

  她挑了个最老的南瓜,先递给四爷:“放一边......”今儿蒸南瓜饼,里面包些糖,肯定好吃。

  四爷就吃到了蒸初来的南瓜饼,黄灿灿的,香甜味扑鼻,好长时间没吃过这么香的饭了。

  自家飘出来的南瓜味儿并不出奇,种南瓜的人多了,最近家家飘出来的不是南瓜味儿,就是红薯味儿。

  最开始饿了几天,吃红薯特别香!但天天吃,顿顿吃,吃到天冷了,也并没有改善什么。配给的粮食从红薯藤改成了粉碎的苞米杆和玉米芯粉。

  桐桐抓了一把玉米芯粉:这玩意吃完.....拉不出来吧。

  闻一闻,家家还都是红薯味,显见的,配给粮没吃,吃的都是自家农场产的。

  上面又来农场,把领导从上到下的批了一遍!因为自己把粮食分了,这叫无组织无纪律。

  这种情况下,怎么组织生产?大家都这么呆着,不动弹,消耗就比较少。

  最近小如回来的少了,桐桐去县里开会,专门绕道看了看!食堂吃的跟大家的一样,都是红薯叶糊糊连带的红薯。小如和俩孩子吃的自然也就是这个了。

  “妈——”小如四处看看,“不缺!早上吃了饭上的班,晚上回去再吃。”之前就真的存了,更何况,小海开公交车,一天一趟之后,就被征调拉配给粮去!车在路上总是要‘折损’一些的,所以,家里的日子也还好。

  那就行!能过就行。

  桐桐去街上赚,公私合营的饭馆也无法经营了,副食品店里已经没有什么卖的了。只要是吃的,别管是什么,都消耗空了。

  她搓了搓脸,干冷的风刮在脸上比刀锋还锋利。

  天才过午,路上的人都少了起来。

  进农场大门的时候,听见边上有个低低的声音喊:“大嫂!”

  她愣了一下,转过身去,角落里靠着个女人,蓬乱的头发,打着补丁的大襟棉袄,还有一双小脚,起身的时候特别的艰难。

  这是金镇的妹妹金淑。

  金淑仰着头,“大嫂......活不下去了......”

  桐桐看她:“你自己走来的?”

  “嗯呢!”

  “男人和孩子呢?你这小脚走这么远的路?”

  “杨大锤带着保粮、存粮爬着火车去省城要饭去了......挨刀子的爷三个,把我给扔下了......大嫂,我没法子了.....”

  “大队呢?大队不管?”

  “给我送了二十斤碾碎的花生壳......嗳......我的大嫂呀,我咽不下去了!”

  桐桐:“......”这话说的,现在不都是这么吃么?我们的配给还是玉米芯粉呢,你都咽不下,那咋弄?

第1413章 世俗烟火(82)二更

  你要是真快饿死了,一口吃的都没有,那我看着不管,这叫没长人心。

  可生产队作为集体,人家管了。给了你二十斤的,还是碾碎成粉末的花生壳,你嫌弃这个不好,咽不下去.....那还是不饿。

  桐桐只说:“我们都是按照配给吃饭的,分的也是玉米芯粉......”

  “我听说农场分红薯......”

  “对!分了!但我有孙子呀!我也那么些孩子,还有孙辈,孩子们咋弄?大人都咽不下,孩子怎么咽下去?孩子的粮食配额少,不从大人的嘴里挤口粮,孩子不得挨饿吗?好粮食紧着孩子吃......哪还有多余的......”就是有多余的,凭啥养你!

  桐桐说着就叹气,“你来的晚了,你大哥把红薯跟人家换成红薯粉,连夜的都给省城送去了。你算算,省城我有多少口子人。子女四个,加两个儿媳妇,这就是八口子!再加上两个孩子,这是十口人!

  我爸还活着呢,这些年孩子们在省城上学,我弟我妹都没少照管。我都不敢说给弟弟妹妹送点,单就给我爸送了三斤红薯面。家里这边呢,小如那边两个孩子,金喜一个孩子,这又是三口。你家四口人你都熬不住,光是孩子就五个,你算算这账!哪还有多的?”

  金淑:“......”

  桐桐摸了几张毛票,然后递过去:“你搭车回吧!花生壳难下咽,玉米芯粉也难下咽,谁叫咱赶上这年月了呢?你忍忍。

  要么,你回去问问老爷子。他干了一辈子粮站的活,这啥时候是丰年,啥时候是灾年,啥时候该囤积粮食,啥时候该出手粮食,他心里门清!你要是真的难熬,找回去,家里肯定啥都有。”

  金淑:“......”

  桐桐说的是实话,一年前林河东在来信就隐晦的说了,到了该屯粮的时候了。消耗过多,储备必少,紧随其后便是粮食短缺。

  哪怕不是灾年,要是按照市场规律,粮食也该到了涨价紧俏的时候了。

  所以,他在信上提醒说:屯粮!屯粮!屯粮。

  以烧炕为由,高价买过豆蔓。又装病,说不能吃大食堂,吃硬食,于是,家里想法子在淘换粮食。

  林河东跟粮食打了一辈子交道了,脑子特别清楚。那么金大财呢?他又何尝不是跟粮食打了一辈子交道?

  金淑倒是听儿子说过:“......买过谷子壳,说是要装枕头;买过荞麦皮,不知道是要干啥......又说给以前的老伙计送礼,要弄粉条,去年冬天到处淘换红薯......”

  这不就是了。

  金淑又道:“大锅饭做饭的时候,去年都不吃红薯皮......削皮之后喂猪,老太太从猪食里捞过红薯皮,大家都骂,说老太太是弄回去喂鸡的......”

  桐桐指了指远处,那里尘土飞扬,是公交车来了,“去吧!回去吧。”找你爸你妈要去吧!

  金淑气的直哭,“爸明知道......为啥不告诉我?”

  是啊!为啥呢?回去问她去。

  然后好话说着,祸水东引,把人给打发了。

  转过来碰见同事,她也不瞒着:“......说是花生壳吃不下去。”

  这话说的......好像谁能吃下去一样。然后各自抱怨来借粮食的亲戚:不借,这是没人味儿;借吧,真没有多的,自家都不够吃。

  说了一路的话,到家的时候,小蝉正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