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你就不行之新征途 第985章

作者:林木儿 标签: 强强 重生 历史衍生 励志人生 正剧 穿越重生

  恰巧,今天四爷不在。他去道观里跟一个叫王川的秀才下棋去了。

  王川乃是太医院正堂王效君的侄孙,他的父亲,也就是王效君的侄儿王洛,而今也在太医院任职。他们家是太医世家。

  因为养生丸的事,王川上老道这里来了,跟四爷就认识了。

  桐桐就提了一句:跟金玲合适吗?

  只要这次四爷能考过举人,这个婚事就能提。

  显见的,家里的事大太太在料理,连二房子侄的婚事都能拿主意,桐桐就觉得金玲的婚事叫她插手不是什么好事,不如咱自己用心吧。

  回头叫曹家舅舅帮着相看相看,若是可以,曹家舅舅就能定。

  娘家大如天,大伯母能相看,舅舅和舅母当然就能相看。

  早上两人还在说这个呢,桐桐又盘算,心说这甄家应该也快到京城了。谁知下半晌,大太太便到了。

  桐桐笑着将人扶下来:“是不放心兄长们就学,要亲自安排么?”

  “我的儿啊,等你当了母亲就知道了,儿行千里母担忧……”

  桐桐:“……”照你这么说,我那婆婆当真不是个称职的亲娘!

  她没接这个话,扶着人往里面去:“我重新布置过了。外院也不大,除了书房之外,留了一间男客房,一间女客房。倒座房也只男仆和女仆分开住罢了。内院也不大,正院正房给祖母留着,两边角房给两位姐姐。东西跨院长辈居住,我们小辈分东西两厢……”

  里面还真就是规整好,都没住过。

  大太太就说:“果然,逼仄成这样!”说着就笑道,“此次来,是为了购置院落的。你来京城的日子也不短了,觉得何处合适?”

  啊?

  “我想着回史侯府附近住,你史家舅母说,侯府人丁旺,无空宅!我想在宁荣两府附近住,想着都是姻亲,相互照应,也有个亲戚走动……可大房子也难寻。”

  十分着急的,才坐稳就叫人叫了牙侩来,询问房舍的事。

  这牙侩马上道:“倒是有好宅子,只是不知太太是否忌讳?”

  “何处?”

  “驸马府左近,都在卖房舍。宅子又好,每年粉刷,五进院落只要三进的价钱。原本那里也都是皇亲国戚给分家的子孙置办的家产……”

  大太太忙问:“驸马府果真闹鬼 ?”

  桐桐:“……”

  牙侩欲言又止,最终只讪笑道:“……倒是不曾亲见!”

  外面都在传,说驸马好似不大好了,整日里用抽鬼鞭抽打妾室,听说那妾室最受宠,还是亲表妹,而今非说那袁氏被鬼魂附体了!

第1073章 红宇琼楼(15)一更

  牙侩不说,那必是有蹊跷?

  大太太又岂会上这个当?

  她只说:“但有好宅子,只管推荐了来,必不能亏待了你。你先去寻,或是明日或是后日,你先拿图样来我挑挑,挑好了,再去瞧瞧宅子。

  只要称心如意,这生意尽做得。还需得你再找一处与我家这座宅子相差不大的,需得给姑娘们做陪嫁,此事一并委托于你。”

  牙侩满脸陪笑:“明儿一早小的便来回话。”

  又说了许多奉承之言,看见主家稍显不耐,这才赶紧告辞。

  人一走,大太太才说:“宅子是家业,顶顶要紧之事,马虎不得。”说着就又道:“驸马爷出身甄家,与东宫太子何等亲近?竟是遇到这桩事由!”

  说了这话,脸上竟是带上了唏嘘之色。

  桐桐心中一动,她便是史家旁支,只怕知道的也比外面坊间传的多不少,且消息的真实性要高的多。

  因此,她亲自奉了茶来:“只听闻他家女儿遴选了太子侧妃,亲近自是亲近的。”

  大太太指了边上叫桐桐坐了:“莫说你不记事了,便是记事了……依你这年岁,怕是有许多事你也不能尽知。”

  桐桐给她挪了靠枕,叫她靠着说话,也恭维了起来:“必是如此了!许多事不叫姑娘家知道。”

  正是这个话!为妇人之后才能听些闲话。

  大太太被服侍的很舒服,终于有人能听懂她肚子里的这些东西了,在金家这是分外难得的,平日里跟曹氏说,她总是一脸懵懂,压根就不懂世家大族的事。

  有了这个兴致,她便舒展了起来:“……这甄家原是先帝时家仆,后放出来做官。甄家往上两代,尽忠王事,甄家这才起家。已故的甄家老太爷与原配生一子,便是而今的甄家老爷甄应嘉。

  可这位老夫人呀,不到五十岁便殁了。彼时,东宫乳母需得被放出宫去,她本是丧夫寡妇,日子煎熬,恰巧宫里添太子时,她也生了一女。宫里召乳娘,她便被选了去。太子自幼丧母,待乳娘自然亲近。

  后来渐大了,便不留乳母了。甄贵妃怜惜,深觉这乳母袁氏人品可敬,便牵线搭桥,甄家老爷子五十余上才续弦袁氏。

  袁氏带着女儿出嫁,进了甄家的门。次年,便又添一子,这便是永昌驸马。驸马的爱妾亦是小户人家出身,袁氏本也是贫寒,这才进宫做了乳娘。只是进宫那些年,女儿交给娘家抚养。后来出宫了,自是要报答娘家。

  这才将娘家侄女接到身边,谁成想到底是小户人家出身,眼皮子浅,见识有限。放着青云梯不攀,竟是动起了做小的心思。如今这般,也是她咎由自取罢了。”

  桐桐问说:“那这乳娘袁氏嫁到甄家,带了与前夫生的女儿,这个姑娘该是与太子同岁,她嫁于何处?”

  “那倒是不知!似有人说守了寡了,究竟是望门寡还是出嫁不久便守了寡,却不清楚。好些年不曾听到此人的消息了。”

  桐桐:“……”要是没猜错,袁氏与前夫所生之女,应该就是秦可卿的母亲。

  她是甄家的继女,许是许配过人,成婚与否不知,总之男方年纪轻轻就死了。而后,她与太子有了首尾,还生了一个女儿。

  这个女儿不能进宫,只是她自己先作为婢女去了甄贵妃身边,再由甄贵妃赐给太子。

  所以,甄应良跟这个女子是同母异父的姐弟,也就是说,甄应良其实是秦可卿的舅舅。

  换言之,如果从父系这边算,自己这个原身跟秦可卿是表姐妹。

  如果从母系那边算,自己是太子的表妹,也就是说,自己是秦可卿的表姑。

  换个说法就是甄家的那个继室老夫人,她的女儿伺候了太子,她的孙女也伺候了太子,姑侄共侍一夫?

  知道了详情的桐桐:“……”太子不倒,甄家便倒不了。

  江南乃是钱袋子!

  永昌公主价值几何?自己又几何?

  大太太兀自说这些个话,桐桐面上听着,其实心思早跑了。

  正不耐,银翘在外面禀告:“大太太,四奶奶,四爷回来了。”

  桐桐便迎了出去,四爷一路走一路扇着:“天热了……”几步路便一身汗。

  “先去请安……”桐桐给使眼色,然后故意埋怨:“出门也不交代去了哪了,大伯母回京,不去迎就罢了,偏急着找你也不知道去哪里寻?”

  四爷脚下一转,便去应付去了:“您怎生自己就回来了?或是叫大哥二哥送你,或是先捎信来,我回去接您。虽则半日路程,可也莫要大意!这一路可还顺利?”

  说着话,人进去了。

  大太太分外受用:“莫要多礼了,也莫要在我这里絮叨,快回屋去洗漱去,一日热过一日,出门是遭罪。”

  四爷站着没急着走,反倒是交代去了哪里:“……听闻道观有好的养生丸,这几日,京中贵人尽皆上门求取。我本是想求了来,给祖母和诸位长辈用的,走的匆忙,未曾交代家里。”

  “以前侯府倒是常用人参养荣丸,是不多得。”

  四爷就道:“今儿在道观里,见了贾府的管事,那府里的老封君也正着人去讨要,老真人尚且只给了五瓶,再多便不能了。”

  “哦?这般贵重?”

  正是!

  “那倒是不要为难老真人!”这可不是等闲之人能求来的。

  四爷这才说:“老真人倒是应承了,只是需得三五日之后去取,也只应承了一瓶。”

  “哎哟!无量天尊,这是造化。”大太太极其高兴,“快回去歇了,我这里不用服侍。”

  四爷应承着,这才退出来。

  一出来便故意说桐桐:“灶上的手艺不好,大伯母必吃不惯!可订些菜色,着人送来。”

  桐桐心领神会,声音不大不小的抱怨:“早安排下去了,等着你回来再做主,我们娘俩岂不得挨饿?”

  大太太分外受用,却不知这小宅子雇佣了个灶上的厨娘,手艺是普通了些,但平日里桐桐打着学厨的名义,常下厨自己做两人的饭。厨娘给府中的下人做饭,不奢侈,但也总是一荤一素,管饱的吃。

  四爷若是不在,桐桐常叫银翘在外面买些小食回来,下人们跟着解解馋,按点他们还有饭,但桐桐一般就塞饱了。

  其实吃饭花不了几个钱,内宅妇人很少吃外面的饭菜,挑特色馆子买些熟食点心回来,只当尝鲜了,也说不到对长辈周到不周到的事上。

  “买宅子?”四爷洗漱了,换了轻薄的出来:“随她去吧!”爱买哪里买哪里?咱们会一直跟她住吗?

  桐桐也是这么想的!

  金迩的精力都在种药上,金锐学的是制药,收购零散的草药,然后炮制。这些都是金家的根本。

  而这些能搬到京城吗?

  显然是不能够的。

  所以,不管是金迩还是金锐,都是不可能来京城久居的!能在年节的时候住个半月一月的,这已然是极限了。

  再者说,家族再发展,总得有一支守祖宅祖业,这是退路。

  如果二房其他人不进京城,那买的宅子就是大房侍奉老太太居住而已。

  自己和四爷在可能会出京为官,去任上。便是回京,是四爷挣不来御赐的宅邸,还是自己作为皇帝的外甥女,谋不来一套自己的宅子?

  况且,公主的嫁妆里宅子庄园田产都不缺,甄家还能一直霸着?吃了的总得吐出来。

  真有御赐的宅子了,老太太可以接去,但没有接了大伯一家去住的道理!要聚一聚也行,留个客院就是了,你还能常住?

  不谈分家,但其实聚在一起一直生活的可能性并不大。

  至于说金银多寡,大太太只负责内宅。一起生活,才归内宅管。不一起生活,你管不着呀!

  她花钱不也从金达要嘛!迄今为止,金达在金银上并没有大的偏颇。

  所以,四爷第二天哪里也没去,不是买房吗?陪着吧!一切都听大太太的,你说好,那就好!你说不好,那就不好。

  挑来选去,还是看中西城的房子。

  四爷只提醒说:“这宅子要住进来,需要改的地方不少。这都是勋贵子弟的宅子,有些从家里分出来,但身有爵位。”虽然是虚爵,“但宅子的制式是极高的!白身住进来,从大门到屋檐脊梁都需要大改,否则就逾制!”

  大太太却不懂这个,“这要改需得多少钱?”

  “需得三五千两修缮,大致半年。”

  大太太就觉得不划算了,本就有些犹豫这地段是否有妨碍,如今这么一说,就真的不想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