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荔景
“哇,太子哩,那不就是下一个皇帝!”
“天幕上好像说过他对安乐大帝很好,很信任安乐大帝,应当不会害安乐大帝吧?”
“能生出安乐大帝这般优秀的女儿,太子殿下肯定也不差的。”
“不是吧,俺记得天幕说他没什么本事,但靠着安乐大帝地位也不低的。”
“不管了,他为了自己的皇位,应当不会害她的。”
……
百姓们自以为自己的声音很低,但他们在田间干惯了农活,嗓门一向很大,于是几乎都被李显给听了进去。
李显:只讲前半段就好了,不用全部复述天幕的话。
不过也多亏得着这几句话,李显决定不再听百姓们的“夸赞”,而是道,“把你们的文书都交给孤吧,孤呈给陛下。”
武皇带着朝臣们站在农庄大门处,虽听不真切他们几人说的具体话语,但也能看得个大概情形。
仅凭武三思愣神在那,而李显竟兴奋了起来这一幕,聪明人便都猜到了大概是怎么回事。
一瞬间可谓是有人欢喜有人忧。
然而不管他们心中怎么想,李显也携带着百姓们的请愿书来到了武皇面前。
李显依然难掩心中激动,当然他也不打算掩饰,当即高声道,“陛下,这些百姓都是为了安乐而来,他们认为天幕中的政变还并未发生,还能在未来做出许多利国利民的事,所以希望陛下能够对安乐网开一面。”
“这是他们的请愿书,上面有着附近好几个村庄村民的签名。”
说着李显便将文书展开,众人便见到那文书上是密密麻麻的签名。
刘大、刘春、王二郎、谢春花……
那些名字几乎都很是朴实,签名也并不好看,很明显是百姓们照葫芦画瓢描画出来的。
但是一笔一划都十分清晰,显然是百姓们用心所作。
第18章
这一刻,不管之前抱着什么想法的人此刻都被震撼在了原地。
这可是请愿书啊!
虽然历史上也不乏所谓的百姓请愿,但大多都是野心家们在背后造势,想要登上皇位。
譬如曾经的王莽,为了登上帝位拉了四十八万人请愿,但本质也只是虚假的民意,新朝很快在王莽各种乱政中硝烟四起,十余年就灭亡。
大臣们很想找出百姓们是受李云乐所雇佣而来,但他们比谁都清楚天幕出现时间不到一天,李云乐又被武皇看管,根本不可能搞事。
眼前的百姓人数跟历史上有名的浩浩荡荡的请愿并不能比较,但他们却是自愿而来!
况且仅仅是洛阳附近便有这么多的百姓拥护,那全天下又会有多少人?
朝臣们脸色顿时沉了下来,如丧考妣。
如今百姓们都已经那般支持安乐郡主,等到那些高产作物和农具推广开来,安乐郡主在民间的支持度恐怕会达到一个恐怖的程度,不逊于甚至超越曾经的太宗陛下!
到了那时,谁敢再提处理掉安乐郡主那就是跟全天下的百姓作对!
武皇心里也有些酸涩。
当初她在想要称帝造势时,也曾废了许多劲营造出了洛阳六万百姓宫门请愿的场景,但百姓有多少是真心而来的她其实也心中有数。
可眼前的百姓目光澄澈,再加上她一直盯着李云乐和李显一家,她很清楚眼前的百姓全都是自愿而来。
天幕也只是给他们展示了一个可能能吃饱饭的未来,他们便愿意冒着这么大的风险来此。
归根结底还是她做得不够好,百姓们的日子过得太苦好,不然他们又何苦冒险来此!
身为当事人的李云乐看着这一幕,也是深受触动。
她不觉得百姓会那么无聊地反对自己,但却也没想到百姓们如今竟然都愿意为她做到这一步,明明她还什么都没做呢!只有天幕中那些虚无缥缈的预言。
这一刻,李云乐再次坚定了她之前的选择,她要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要对得起天幕上的预言。
李云乐不由望向台阶下那些跪在地上的百姓们,他们俱是身材瘦弱,衣服上都打着补丁,肤色黝黑,露在外面的手上全是各种各样的老茧和伤疤。
显然哪怕是天子脚下的百姓们依旧过得并不好,更何况那些更偏远地区的百姓们。
而后她便看到了现场衣着华贵的贵人们身上,大部分都是面色红润,膘肥体壮。
李云乐不由想到杜甫曾经的那句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虽说如今还不到天宝年间,但如今世家贵族对百姓的压迫却是已经很深了。
如果她仅仅是提高粮食产量,那多出来的粮食也只是会进到世家贵族的口袋中,又有多少粮食会进入到百姓的肚子里呢?
不够,还不够。李云乐在心中暗叹。
而恰在这时天幕上的各种图片数据终于展示完毕,女声也再度响起。
【通过刚才的资料都已经明白了安乐大帝是如何发展各项农业技术,从而提高了整个华夏的粮食总产量的过程。】
【粮食产量提升了百姓们自然就能获得更多的粮食,吃得更饱。】
【可是,大家觉得这样就够了吗?】
天幕的声音成功唤醒了震惊中的众人,而这句问话又让众人陷入了思考中。
怎么就不够呢?田里种出了更多的粮食,哪怕交了一定比例的税赋之后,也能剩下更多的粮食,自然不会再挨饿受冻了啊!
唯有几个对如今天下国情有着极其详尽了解的臣子们意识到,不够的。
哪怕粮食多了,也不一定能到百姓手上。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悲剧是因为田地里种出的粮食不够农夫吃吗?
自然不是的,那是因为不管土里种出了多少粮食最终都进了世家贵族们的兜里。
更何况如今还有大量的农民已经没有了田地,没有田又哪里有属于他们的粮食呢?
这时天幕也呼应了他们的想法。
【如果有觉得够了的朋友们,up主建议大家再去读一遍政治书哈。】
【安乐大帝提高了粮食产量相当于做大了蛋糕,但她却发现蛋糕却发不到百姓的手上,她敏锐的发现彼时大唐实行的均田制已经濒临崩溃,一切都到了需要改革的时候了。】
【首先大概解释一下均田制,均田制是北魏冯太后开创的土地分配制度,官府将无主的土地按人口数分给湳枫农民耕作。唐初时由于隋末战争损失了大量人口,产生了大量无主的土地,因此从唐高祖自然继续推行均田制,而后一直沿用。】
【按照规定每个成年男子授田100亩,但全国的总田亩数就那么多,哪怕唐初战争开疆扩土了一部分,但那多是西北苦寒之地根本种不了地,随着人口的不断提升,每人自然难再分到规定的田亩数。贞观末期便有百姓只能分到30亩,武周时期部分百姓更是受田不足5亩。】
【当然人口提升导致每个人分到的资源减少不可避免,但最可怕的还是世家豪强、皇亲贵族们无休止的贪欲!】
【唐律规定永业田允许继承和买卖,口分田在特定的时候也能买卖,而这便为贵族们兼并土地开了一道口子。】
【如果说唐初之时,太宗由于见过隋末乱世而对百姓有着畏惧之心,但到了高宗后期,整个上层沉迷于奢靡享乐之风,皇帝不仅带头在各地设置皇庄,还经常性给臣子赐下大量田地。比如武皇为了抬举武家诸王,便赏赐了他们大量田地。皇亲国戚们诸如二张、太平公主等人也借机大肆敛财,以各种名目侵占原本属于百姓的土地。】
【除了上层贵族外,大商贾,寺院、道观等等也借机大量抢占了百姓们的土地。】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彼时大唐依旧实行租庸调,在人均耕地锐减的情况下,但却仍旧以人丁数交税,农民本就处在破产边缘,而他们一旦遭遇天灾便只能被迫卖地。所以为了躲避赋税一部分人成为了流民,一部分人则成为了世家大族的奴仆,也就是佃户。】
【而这反过来也导致朝廷能控制的户籍人口大减,据记载武周时期的彭泽县便出现了“逃亡过半,田畴荒废”的现象。交税的百姓少了,朝廷的财政收入自然也是大减,更多的问题自是接踵而至。】
这段分析一出,现场所有人都瞬间沉默不语。
百姓们眼含热泪和恨意,老天真的将他们的困苦都看在了眼中,甚至比他们自己以为的都还要深刻!
难怪他们的日子越过越苦,明明也没什么天灾,他们也努力种田,田地里的收获也很是不错,但他们却总是越来越吃不饱。
对啊,他们辛辛苦苦产出的粮食都被那些贵人们抢走了,甚至他们还想抢走他们的土地!
达官贵人们则是脸色黑沉一片,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千方百计当官不就是为了权力和金钱?有几个人的情操那般的高,是为了天下百姓而为官?
金银珠宝、古董、字画有可能贬值,但土地却是能够不断产出,所以他们都知道脚下的土地才是根本中的根本。
所以他们自然要占据多多的田地,想方设法为子孙后代多挣上几块田!
更别提他们中不少人出身世家大族,家族中的那些田地都传了好几百年,怎么就成了他们抢占百姓的土地?
当然不管他们怎么在心中抱屈,却也不敢这时候跳出来反驳天幕当那只出头鸟,只能眼带怨恨地低下头,沉默不语。
被点名的武家人和太平公主却是躲不掉,几人顿时都跪了下来,口中求饶。
“陛下,那些田地我们都是付了钱的啊!”
“对对对,我的庄子虽然大了些,但是真没强占百姓们的田地!他们都是自愿的!”
当然还有人直接拖全场官员下水的,“陛下,这年头谁没几个农庄啊,天幕要是一个个点名能点名过来吗?”
……
此刻他们的脸色难看到了极点,但心中却根本不认为自己有错。
不就是占了几个百姓的田吗?他们可是天潢贵胄,难道不应该多拥有些田地吗?
他们李、武两家好不容易得到了江山,合该受到百姓的供养!
天幕不应该最懂天命和尊卑贵贱吗?怎么就尽为那些泥腿子百姓说话?
武皇此时的心情可谓是天幕出现后最差的时刻,哪怕是昨夜听到李唐派臣子们发动政变让她下了台,她都没有如此生气过。
因为她无比清晰地意识到,天幕不仅是在骂那些大臣们,不也是在指责她吗?
第19章
武皇很想怒斥互相甩锅的朝臣,但临到嘴边却又发现自己似乎也没那么理直气壮,终究是她失察了啊!
要坐稳皇位武皇自然是要懂得将利益分给臣子,好拉拢他们,获取他们的支持。
因此赐田、赐宅都是她惯常用的手段,而且一向大方。在赐下田宅之时,那些东西于她而言不过是个数字。
可她却忘了这些田地背后代表着一个个受田不够甚至没有田地的普通百姓!
而且有了她的主动,那下面的臣子更加不会再把百姓的土地当回事,这么一来,整个朝廷的风气都坏了。
这一刻的武皇只觉头晕目眩,差点站立不住,直到一旁的上官婉儿眼疾手快地将她扶住。
“陛下,天幕不一定是真的,也是一家之言,请切莫放在心上啊!”
武皇缓了半晌终于站定,她摆了摆手道,“是对是错,是谁的错,朕心中清楚。”
旋即她的目光再次变得坚毅,但她从来不是沉浸在过去的人,已经发生的事无法改变,但她依旧可以掌控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