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八五,自助粥火爆了 第128章

作者:蒙小茶 标签: 穿越重生

所以昨天吃的酸粥,是苏渺和隔壁阿姨讨的,阿姨家里有好几罐,便直接给了她一个大海碗的量。

如今剩的一小碗正好可以当菌种,带去邕城重新做一罐。

将家里收拾妥当,关好了门窗,父女俩带着大包小包的启程了,还是租的“海狮”师傅的车,路过苏家村时把苏裕和苏惠捎上了。

几个人立刻忙碌起来,先是将家里和店铺里里外外都清扫得干干净净,接着对所有的餐具和厨具进行了蒸煮消毒处理,为明天开业做准备。

等到终于空闲下来以后,苏渺忽然想起了那罐子酸粥,赶忙将其取过来,小心翼翼地放置在了厨房中阴凉干燥的角落里。

酸粥是一种发酵类的食物,所以和其他腌制的小菜一样,容器要干净无油。

她将宁县家里那个罐子拿上来了,之前已经将坏了的酸粥倒掉了,用温水清洗干净还把它稍微加热了一下,让里头干得快一些。

罐子里面完全干燥之后,苏渺把剩下的那碗酸粥倒进罐子底,盖好后运来邕城的。

罐底的那碗菌种就是最好的发酵剂,现在只需要往里面加米饭就可以了。

入罐的米饭没有什么讲究,很多时候都是随手将剩饭放凉了加进去就行了。

对!放凉,这是非常重要的,要将米饭放凉的才能加进去,否则过高的温度会把里头辛勤工作的“菌种”烫死的。

苏渺让父亲晚上做饭的时候多煮两碗,因为头次入罐时,放的米饭要比种多一倍。

接下来又是交给时间了,过了一个星期,苏渺再打开来看,里面的米饭已经软烂成白花花的糊状,这样便是做成了。

今天正好又到了店里吃大餐的日子,苏渺用干净干燥的勺子舀出一小碗,今晚又有一只鸭鸭跑不掉了。

因为罐子里的发酵是不间断进行的,所以挖出一些后,今晚要补一些米饭进去,平时即使不吃,在米饭完全发酵之后,依然需要加入新饭,否则易烂霉变,在宁县的那罐就是因为太久没给“益生菌”们补充食物而坏掉的。

英子和江锋毅在苏家吃过一次酸粥鱼仔,对那酸香的味道很是上头,但也还是第一次见着没加工过的酸粥。

她好奇的凑过来,然后被刺激的酸味攻击到,连忙后退一步说:“渺渺,这是上次我们吃过的那种酸粥吗?怎么那么酸?”

“英子姐,因为这是刚发酵好,还没煮的酸粥,一会儿炒过之后酸度会降低的。”

江锋毅也凑过来看,问:“看着就是白呼呼的,应该还吃不了,但是如果不尝你们是怎么判断这酸粥好不好呀?”

“我们看酸粥好不好,主要以“白”与“细稠”来判断,酸粥越白、越细稠,质量越好,吃起来香酸扑鼻。”

苏元正起了锅准备炒酸粥,其实酸粥的炒法十分简单,热锅烧油,倒入酸粥,然后不停的翻炒以免粘锅,最主要的步骤,是在炒制过程中分次加入食盐,也可视具体情况加水。

炒酸粥也是需要有耐心,炒的时间要久一些,否则火候不够出锅可就没那么香了。

这是最简单的炒制方法,还根据个人口味和要搭配的食材来调整口味。

常用的配料有蒜米、鸡皮果、酱油、白糖等,而炒好的酸粥会以蘸料和辅料的形式搭配菜肴食用。

下午苏裕抽空去市场挑了一只土鸭,还买了半只猪肚,猪肚虽也属内脏,但是因为中医上称为滋补佳品,所以价格比肉还贵。

土鸭做最简单的白切就可以了,猪肚则要清洗干净,加水进锅,放几片生姜和少量米酒同煮,煮到熟软,用筷子可以轻易穿破再捞出来。

切成丝之后与之前已经加工好的酸粥同炒,加入少许姜丝和胡椒粉就完美了。

酸粥与土鸭、猪肚的搭配让大家欲罢不能,简单的烹饪保留了肉质的鲜美,还划入了一丝丝的酸香和发酵的米香味,入口咀嚼时还会让舌尖产生一种好像有酒香的错觉。

苏元正分做了辣和不辣的两碗,大家都更中意加了辣椒的,开胃又下饭,连苏渺今晚都多吃了一碗饭。

晚上苏渺将酸粥分成三罐加入了新米饭,发酵成了之后,苏记小菜桌上就多了一道来自宁县的特色小食,酸粥黄豆。

食客们再次被苏记的特色菜惊艳到了,虽然宁县离邕城很近,但这是极具当地特色的饮食文化,在邕城还真就不多见。

刚尝试第一口的时候,猝不及防的被酸的两眼紧闭控制不了表情,随后而来的是唇齿生津,还想再来一口,尝了两口觉得胃口大开,饭都吃得更香了。

本就喜酸的他们,又被深深的迷住了。

不过产量有限,每天只出一海碗,先到先得,于是苏记又出现了一批专程来赶早来吃酸粥黄豆的食客。

第239章

元宵节的时候苏元正带着苏渺去五通庙烧香,冯副局妻子说的话他是一直都记在心上的。

不知道这天是不是全城人都来这了,下了公交车还没走到地方,远远的就看见那边烟雾缭绕,那白烟的厚度让人觉得前方宛若仙宫。

苏渺跟着爸爸挤进乌泱泱的人群中,即使有父亲这个大个子开路,苏渺还是差点把鞋给挤掉了。

烧了香,燃了烛,往功德箱里捐了供奉,还花了2块钱抽了两支上上签,这才心满意足的带着女儿出来了。

过了元宵节,年就算过完了,一切生产生活也都步入了正轨,再过一周就要开学了。

将新的小说稿件寄出去之后,苏渺趁着现在空闲,和惠姐多做了不少木瓜丝。

现在这个小院已经彻底成为木瓜丝加工厂了,满打满算两位员工,苏渺和苏惠。

现在木瓜丝的销量在每天35瓶左右,好在制作的工序并不复杂,也很耐放,所以她们两个每周做一天的活儿就能满足销售的量。

来买木瓜丝的人多了,传的范围也越来越广,除了食客,还引起了其他人的注意。

这天中午,一个身穿呢子大衣,右边腋下夹着一个公文包的男人走进了“苏记”食铺。

正在写票的苏惠说道:“欢迎光临,请问要吃点什么?”

那男人开口道:“姑娘,我不是来吃饭的,是来找你们苏老板的,你可以帮我引荐一下吗?”

“找老板?你稍等。”

苏惠走过去和苏元正说了几句,并朝男人的方向示意了一下。

苏元正摘下围裙,喊苏裕来接砧板活,然后朝男人走去。

“同志你好,我是这里的老板,请问有什么事吗?”

男人从口袋里取出一张名片递给苏元正,说:“苏老板年轻有为啊,我是丰收食品厂的经理郑徳度,今天来是想和谈些业务方面的事情,请问有比较方便谈话的地方吗?”

他比划了一下店里,现在正是用餐高峰期,店内坐满了食客,环境有些嘈杂,的确不太适合谈事情。

但是店里也没有个办公室什么的,苏元正看了看很正规的名片,直接将他带到了院子里。

“渺渺,有位丰收食品厂的郑经理想和我们谈业务。”

苏元正请郑经理在院子里坐下后,朝房间里喊女儿,郑经理还以为他是喊老婆出来一起谈,当苏渺走出来时愣了一愣。

还以为是叫老板娘呢,喊个半大的姑娘出来算怎么回事?

苏渺过来坐下说:“郑经理你好,请问你是想谈什么业务呢?”

“哦哦!就是你们家前台卖的那个木瓜丝是你们家独家的手艺?”

嗯?平时来谈业务的人都是来订团餐的,没想到这个是奔着木瓜丝来的,难不成是要批发?

苏渺回答:“倒也算不得上独家手艺,这是横县那边的特产,很多人家都会做,只不过每家的口味都不一样,我们家做的刚好受到食客们的喜欢罢了。”

“欸,小姑娘谦虚了,做吃食的,受食客们喜欢就是最重要的嘛!

我们丰收食品厂是上一年底刚成立的,是邕城第一家注册的私营食品厂,已经有一百来个员工了,规模不小。

现在厂里要扩展业务,我偶然吃到了你家的木瓜丝,觉得很是不错,想来和你们商量商量,能不能将做法卖给我们。”

苏渺面不改色的问:“你们打算出多少钱买这个做法呢?”

郑经理伸出一个手掌,说:“五千块,但是我们先付三千块买做法,你们要到厂里现场指导工头们做一批,把他们教会了再付两千块的尾款。”

苏渺笑道:“郑经理,按照我们门店木瓜丝现在的销量,五千块钱我们半年就赚回来了,你这个价格确实没有什么吸引力啊。”

郑经理清了清喉咙,继续说:“那要不这样,刚才说的不变,但是卖给我们之后,你们还能继续在门店里做来卖,但是只限于你们在苏记店里卖,不能再将做法教给别人,不能影响到我们厂子的生意。

而且你刚才也说了,这是横县的特产,很多人都会做,只是味道上有些许差异而已。

你想想你们家的木瓜丝越来越火,那些会做的看到了肯定也会做出来卖的,到时候你们可就卖不了这么多了,还不如一次性收了五千块钱,以后自家店里还能卖的。”

其实苏渺一点要卖的想法都没有,见郑经理不愿放弃,便说:“我们对自家的手艺还是很有信心的,不怕别人家来抢生意。不过贵厂如果愿意换一种合作方式,我们倒是可以考虑考虑。”

“什么方式?”郑经理迫不及待的问。

“我们可以去厂子里把工头教会,也不需要一次性付给买做法的钱,但是……以后木瓜丝纯利润我们要占百分之四十。”

郑经理一听,直接激动的跳起来:“什么?百分之四十?我们出人出场地,还出销售渠道,还担着生产风险,你们就花两天时间教一教,就要占百分之四十?太过分了吧!”

苏渺脸上的营业性笑容半分没有减退,对他说:“郑经理别激动嘛,我们虽然不做生产和管理上的支持,但是我们理应要占技术股啊,毕竟没有我们的加入就没有这项业务的进行不是?”

“你……”

郑经理没想到自己一个堂堂食品厂经理,能和一个小姑娘谈崩了,转头对苏元正道:

“苏老板,我是真心诚意想来找你们合作的,你女儿还年轻,简直是太飘了!应该是你来拿主意才对。”

苏元正也温和的笑着说:“郑经理不瞒你说,现在木瓜丝这块的生意是由我女儿全权负责的,而且我也只有这一个女儿,将来不仅是木瓜丝,整个店都是要交给她的,所以她的话就是我的意思。”

郑经理脸黑黑的看着眼前的两只笑面虎,甩手离去,还放下一句狠话:“你们格局太小了,会做木瓜丝的可不止你们家!送上门的好机会不要,明天我立马就能找到另一家!”

第240章

苏元正送怒气冲冲的郑经理出门后,回到院子问女儿:“渺渺,百分之四十的利润,你可真敢喊啊,怪不得人家生气呢。”

苏渺笑得像是小猴子,说:“爸,你也觉得我要价太离谱了吧!我是故意的,压根就不想卖,看他那么执着,干脆喊高一点,让他知难而退嘛!”

“不想卖?那万一刚才他答应了呢?”

“答应了就更好了,我们岂不是赚到了,不费劲,每天躺着收钱,哈哈哈哈!!!!”

苏元正宠溺的摇摇头,说:“他现在可去找下家了,到时候真做出一样好吃的,你不怕你卖不出去?”

“爸,我们家木瓜丝卖得好除了手艺之外,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点,就是品牌效应。我们从一开始就对木瓜丝做了专门的包装,现在很多人都是认准了苏记食铺这个牌子的。”

“那如果他们和我们打价格战呢?”

“其实我们的售价并不贵,而且我们没有太多场地员工的投入,原材料还是直接从村里收的,成本已经降得很低了。他们办厂的投入肯定要比我们高些,如果要打价格战肯定会更压缩自己的成本。能开厂子的老板肯定也是聪明人,利润达不到预期,就会去找别的业务了。”

“渺渺,你留着这个手艺是不是以后也想办厂啊?”

苏渺点点头:“我觉得如果只做餐饮门店有点太局限了,希望以后可以发展属于苏记食铺的附加产品,最好能有自己的工厂来做。

像我们家的小菜什么的都挺好,工序不繁复,也耐放,适合销售到外地去,也可以为苏记率先打开市场,为我们去开分店打下群众基础。”

没想到女儿志向这么远大,还想到外地去开分店,苏元正想了想,提出一个问题:“渺渺,我们家的卤味最重要的就是料包和老卤,到外地开分店的话……这两个交给别人会不会不太保险。”

“爸爸,要做大做强光靠自己闷头做是不行的,不会带队伍就得累死。我觉得现在裕哥和锋毅哥都很好,我们可以将他们两个培养起来,到时候去做分店店长。

料包由我们调配好打碎缝进配料包里统一下发,至于老卤直接分到分店自行保存也无妨,只要我们品质有保障,将苏记食铺这个招牌立住,其他的事都不难解决。”

父女俩就今后苏记的发展愿景聊了小半天,店里却忙得不可开交,苏裕切卤味的刀都快冒火星了。

上一篇:乾隆能听见我心声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