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蒙小茶
苏渺问道:“李爷爷,你们是打算将整个院子都卖掉,然后各自去买房吗?您和李奶奶也是?”
李老头点了点头,说:“是这样,我和我大儿子是一个单位的,我小儿子和他媳妇是一个单位的,我们两个单位都盖了集资房。
单位出一半的钱,有名额的职工出一半的钱,要比再去跟别人买房子便宜多了,现在我们只要把钱一交马上就能拿钥匙。
而且集资房是新楼房咧!一户一个套间,客厅、卧室、厨房、厕所,全都有了!邻居都还是本单位的同事,要比这里住得舒服。”
“单位分房,职工也要出钱吗?”
苏元正不太了解这个,因为前些年他还在单位的时候,没有这个集资房。
当时是单位自建了筒子楼然后把名额分配下来的,狼多肉少,没有5年以上工龄的基本不用想,像他这种临时工就更不用说了。
不过幸好苏渺爷爷分到的房子他能接着住,否则也是要抢得跳脚。
当时单位里面的老职工,特别是孩子比较多了,为了能住大点的房子,好几家原本要好的都为了名额的事情翻了脸。
老李头说到集资房就两眼放光,说:“现在市里的地方越来越金贵了,哪能有多少单位能白白起了房子分配下去?
地皮要上头批,建房子也要钱,即使能建起来数量也不多,每个单位这么多职工,根本就解决不了大多数人的住房问题。
所以现在出了集资房的政策,等于是职工和单位集资起房子,而且门槛很低,只要是正式工,拿得出钱就能报名,工龄和职称只影响选房,总之都能报得上。”
苏元正一知半解的点了点头,问回了正题:“李伯,您家这院子打算卖多少钱?”
听到他询价,刚才还低垂着头的李大和李二瞬间精神了,腰杆子都挺直了不少。
李老头搓了搓手说:“小苏,我家这院子分了三本房本,所以如果要买可能要签三份合同,因为几个房子的大小不一样,所以报价也不一样。不过!到时候你去办房产证的时候可以直接合并成一本的!”
“这样子啊,所以是多少钱?”
李老头指了指客厅和旁边的一间大房间说:“这两间是我的名字,卖三千,左边的这一间带卫生间是我大儿子家的,两千五,前面那两间加厨房是我小儿子家的,卖三千五。”
苏渺心里一算,九千块,有点贵了,之前郑爷爷家的才八千五,而且比这个院子整洁多了,而且人口少,院子损耗小,不怎么用修整,打扫好立马就能用了。
但是这里……要挪树,修整,打扫,消毒,如果是这个价格就不合适了。
苏元正和女儿对视了一眼,见她不讲话就知道她的意思了,便对李老头说:“李伯,实话说,您这三家的钱加起来一共是九千,我觉得有点贵了,之前我买郑伯家的院子要便宜不少。”
李老头说:“其实老郑已经和我说过了,他们家是按八千五卖的,但是他们家当时不是急卖嘛!把价格降下来了,其实按正常来说九千也还可以的。”
“李伯,其实我们也不着急买的,因为我家在村子里在县城都还有房子,已经在考虑把它们改造成分厂了,所以这边的院子如果价钱合适我们就考虑,不合适的话也不一定拿的。”
李老头有些失望,但还是想争取一下:“你再考虑看看嘛,把我这院子一打通,你们作坊就更宽敞了,之前我在别的地方也有看到在居民区里的小厂子,都是好几间打通的。”
苏渺说到:“李爷爷,要不我们双方都再考虑一下吧,你们也商量商量,能不能再让一点。毕竟我们也不是买下院子立马就能用的,还要打通整改,这也是需要成本。”
他们也知道自家院子是个什么情况,确实没有郑家的得体,价钱还贵的话别人确实比较难接受,于是便说麻烦他们过来一趟了,他们家里再好好商量一下。
苏渺和苏元正从巷子走回家去,苏元正感兴趣的说:“现在单位里也是越来越好了,不看工龄和职称也能拿到房,虽然要出一半的钱,但是能用比外面便宜的价格,在本单位大院住上新楼房也是很好啊,上班什么的也方便。
像李伯他们家,分开来各小家住自己的套房,样一来就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摩擦和冲突,也是挺合适的。”
苏渺点点头,说:“确实,李伯两个儿子都各自组建了小家庭,也当了自家的顶梁柱了,自然而然各家有各家的小心思和小算盘。
要是相处融洽,那住在一起就更加的亲密热络,但是很明显他们已经产生了矛盾,这种情况就需要保持点距离,那才是明智之举。
但是住上集资房之后,说不定有一天他们又会怀念小院子的时光的。”
苏元正不解的问:“这话怎么讲?难道新房子不是更好住嘛?”
苏渺问:“爸爸,你觉得鱼儿是更喜欢生活在鱼塘里还是在鱼缸里?”
“当然是鱼塘啊!”他不假思索的回答。
“对啊,人也一样啊,都是更喜欢活动空间大一些嘛。我再问您,您以前也住过单位宿舍,相比起来是宿舍更好住,还是家里更舒服自在呢?”
“哈哈哈!自然是家里更舒服了,先不说别的,人少没那么吵。”
“嗯,在楼房里的套间虽然一应俱全,关上门就是一个小世界,但是其实活动空间也就这么大,楼上楼下离得很近。
现在很多房子都是用的预制板,隔音还不好,像小孩子在家里蹦跶蹦跶摔东西,下面就得吵死,要是谁又在楼道里多放了东西占了位置,邻里纠纷不就起来了。”
苏元正想了想女儿描述的场景,觉得确实很有道理,点头道:“我也不喜欢吵闹,也不喜欢和别人闹矛盾,渺渺,以后我们不住楼房了,还是都住在院子吧。要是想住楼房大不了自己往上加盖嘛!”
第323章
苏元正说:“不过按照李家目前的情况来说,分开是必须的,能拿便宜的集资房名额就是最好的选择了,总比去花高价买别人的房子强。现在可没有那么多的房子可以选择,你是觉得他们卖的价格贵了是吗?”
苏渺说:“如果他家的院子能和郑爷爷家的那么干净省事,那九千还是可以考虑的。不知道您刚才注意看了没有,他家院子人多住久了,杂物多,也不怎么整洁,还有棵树,屋子也不像郑家的近年整修过。
总的来说,院子保护得比郑家的差多了,九千的话,我觉得就不是很划算了,如果他们愿意降到八千五,为了扩大作坊,我还可以勉强接受。”
父女俩回家后,坐在院子里乘凉,继续讨论着李家卖房的事情。
苏元正说:“按他们这个出价方式看,是各家考虑自己的,跟整院子买的比不了,估计比较难把价格降下来。”
苏渺细想了一下,有了想法:“那倒不一定,爸爸,李爷爷说要卖了房子去买集资房。据我所知,大多数的集资房都要在筹备开建的时候就要报名缴纳了。
即使不是一次性全额缴纳,也不会说到房子建好之后再缴费,倒是有一种情况……”
“什么情况?”
“那就是单位在之前筹备建集资房的时候,李爷爷家的矛盾还没有那么大,觉得没有住房困难所以没有报名。现在集资房已经建好了,他们矛盾凸显了,想要买单位多建的套房。”
苏元正疑惑的说:“可单位不是按报名的户数来建的房子吗?还会有多建的?”
“楼房的框架在那里,有时候报名的家庭不一定是正好住满的,有时候也会多加盖一层。这些多出来的房子会再次向之前未报名的职工开放名额。
而很多时候还没到职工那层,领导就包圆了,所以这些名额很抢手的,估计李爷爷家之后肯定要好长一段时间不得消停了。”
苏渺只和父亲讨论了集资房的居住环境,还有一些隐藏的问题她没有说。
从80年代开始,上头就开始探索和发展集资建房的途径。
现在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住房需求迅速增加,而ZF住房建设的能力相对不足,因此,上头鼓励和支持单位、个人共同出资,建设住房。
说是单位和个人共同出资,其实是由ZF、单位、个人三方面共同承担,职工个人可按房价全额或部分出资,ZF及相关部门用地、信贷、建材供应、税费等方面给予部分减免优惠。
现在大部分的职工都会选择出资最少的方式,这就存在一个集资所建住房的权属问题。
一般来说是按出资比例确定,个人按房价全额出资的,拥有全部产权,个人部分出资的,拥有部分产权。
而这只是房屋而已,建设地块仍是单位和ZF的,大多数集资房在这个时候是没有房产证的。
到了九零年代中后期出现了一波办证热潮,职工补交一部分的费用就可以办下房产证。
但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办下来的,因为那时有的企业单位已经进行了整改合并,等同于原单位不存在了,土地使用权又收回了国有,不少人跑了多个部门也办不下证来。
没有证的后续影响就是再过个十几二十年,这里的房子老了,没那么好住了,想把集资房卖出去,再买商品房,发现没有房产证,难卖!
到时候城市用地已经很金贵了,再想花小钱办下证基本不可能了,上头还等着拆老房卖地呢。
当然,这也只是个别现象,大多数集资房的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
而且这个时候的单位集资房地块,在今后是妥妥的城市中心,无论拆迁是补钱还是补房,都不亏。
真正值得注意的是,集资房的出现是改变住房建设由国家和单位包的制度的体现,这也是为什么苏渺想去京城买四合院的原因。
虽然上一世她很遗憾的只活到了97年,但是从各个方面都可以看出房价大涨的趋势了。
先不说港城的金融危机和房价暴涨,城市化伴随着住房需求的增加,住房分配制度取消大家只能自己买房,需求上涨,房价也上涨。
她上一世的一位大学室友,京城本土人士,家境优渥,毕业那年家里就给她在东城买了一套四合院。
当时她去喝入新酒,聊天时知道这座四合院的总价是60万。
之前她曾向叶阿姨咨询过,那个区域,差不多大小的四合院如今仅是3万元,十年时间,二十倍的差距,她觉得还只是开始。
卖房的事情,果然在李家掀起了轩然大波,将之前还有意遮掩的矛盾完全摊到了台面上来。
第二天惠姐过来吃晚饭的时候说:“昨天你们回去之后,李爷爷家开了一个晚上的大会,闹得不可开交,11点多了才安静下来。
刚才我出门的时候,听到两个嫂子又在吵架了,就她们俩猛吵,其他人一声不吭。”
哎惹,这是两家矛盾兄弟不好吵直接吵,派老婆上的意思?
苏元正皱着眉头说:“他们家不是有两个孩子吗?才五六岁的,听着这样吵架该害怕了吧。”
苏惠却说:“两个孩子早就习惯了,叔,你没住在那边,要是住你就能常常听到斗嘴的声音了,不过像这次吵得这么严重的倒是不多见,以前冷嘲热讽的多,如今连粗口话都用上了,完全撕破了脸。”
苏渺猜测道:“应该就是因为房子的问题,单位里的名额抢手,若是交不上钱估计后面就买不上了。我们是整个院子来买,可他们的房子是分着卖的,要是都不愿意降自己的价格,那所有人都卖不出去,能不吵嘛,总之谁都不想吃亏。”
苏惠知道了昨晚他们俩上李家看房的事情,回去之后又化身为侦察兵了。
不过这次她不用窝着墙边,因为他们争吵的声音大,在院子里就能听得一清二楚。
第324章
夜晚,在李家略显陈旧的客厅里,除了两个孩子已经被哄睡着了,其他人都在客厅里围坐着。
男人们抽着烟,气氛如同紧绷的弦,一触即发。
大儿媳打破了沉默,声音带着几分尖锐:“小弟,我们三家就属你开价最高,要是你能降个五百块,那加起来就是八千五,和之前老郑家的一样,说不定苏家就能买下了。”
小儿媳一听,眉头立刻皱成了川字,不甘示弱地回应道:“凭什么是我们家降价,为什么不是你家降啊?你家才一间房,我家是两间,三千五我还喊少了呢!”
大儿媳 “噌” 地一下站了起来,椅子与地面摩擦发出刺耳的声音,脸涨得通红:“我这是一大间,你的是小间,怎么能比?要是论面积你家的也只比我家的大一点,即使带了厨房,那我还带了卫生间呢!
我才开两千五的价格就是为了要尽快卖出去!你家倒好,把价格往天上喊!拖累了我们,再过十年也卖不出去。”
小儿媳也跟着站了起来,双手叉腰,没有一丝退让的意思:“我不管,我不能做亏本的买卖,要卖就按这个价,苏家不买,总会有其他人买的。”
大儿媳气得直跺脚,声音也越发高了起来:“你们家也太自私了,就仗着自己单位房子的名额还多是吧,也不为我和爸妈想一想。
我们又送礼又说尽了好话,梁主任才同意暂时帮我们押着名额,只留到这个月底,要是交不上钱就得卖给别的职工了。”
“我们为你们着想,你们怎么不为我们想啊!这两间房是白得的吗?我和小军省吃俭用勒紧裤腰带才买下来的!
爸妈,别怪我说话不好听,当初我们钱不够,向您二老借,大哥大嫂怕我们白占了你们的钱,意见大得很,最后是我一咬牙回娘家借的钱。
为这事,我吃了我嫂子、弟妹几年的白眼,上一年才把钱全部还清的。哦!现在又要我来体谅你们,降价卖房,不可能!”
小儿媳把话一股脑的说出来,越说越委屈,眼眶都红了,她丈夫见她太激动,拉了她一把,按回了位置上。
她是坐下来了,大儿媳却不肯了,也开始翻起旧账来。
“弟妹!你要这么说可就不合适了!当初我嫁进来的时候彩礼才50块钱,还是老大自己攒的,可没花爸妈一分钱。你嫁进来的时候,爸妈可是出了100块的彩礼啊。
当初我说什么了吗?我不止什么都没说,还把大衣柜让给你了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