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八五,自助粥火爆了 第350章

作者:蒙小茶 标签: 穿越重生

郭晓洁突然抬头问他:“学长!后勤组要不要会捆麻绳的?之前去爬山你不是看过嘛,我捆东西可结实了!”

李想没想到她会这么问,又想起她之前捆东西的身手,不由笑道:“你这捆东西的本事是上哪儿学的?”

郭晓洁得意地晃着脑袋:“我二叔是粮站的!我刚会走就年年去帮忙,扛麻袋、捆麻绳,那可是我最擅长的了!”

苏渺被她逗笑了,一边填写表格一边说:“晓洁可是我们宿舍的‘打包小能手’,上次放假回家,她一个人就把我们四个人的行李都捆得整整齐齐。”

李想倒是十分认真的想了想,说:

“后勤组确实需要你这样的人才,不过具体分配还要看面试结果。你们先把表格填好,下周面试的时候可以主动提一下自己的特长。”

郭晓洁眼睛一亮,赶紧在“特长”一栏工工整整地写下“捆扎、搬运”几个字,还特意描粗了些。

填完表格,两人把报名表交给李想。他接过来看了看,突然压低声音说:

“刚才那位是亚组委接待处的张处长,她眼光一向很准。苏渺,她既然特意让你报名,你很可能被分到贵宾接待组。”

苏渺惊讶地眨了眨眼:“真的吗?那……那我要不要提前准备些什么?”

李想笑了笑:“这临时抱佛脚也没有用呀,就正常发挥就行了,有可能会考一下你们的英文水平。

按理来说,会优先由北外和我们英语专业的志愿者招待外宾,但如果你口语能力不错的话,也是很有希望的。”

正说着,王映彤她们三个也挤了回来。何蓉一看到苏渺手里的报名表就惊呼:“你们俩怎么也能报名了?”

郭晓洁兴奋地手舞足蹈:“刚才有个亚组委的领导特意让渺渺报名的!说优秀高校生可以放宽年龄限制的!”

孟琳琳羡慕地说:“早知道我们也晚点去排队了,说不定也能遇到领导呢。”

王映彤拍拍她的肩:“行了,能报上名就不错了。走,咱们回宿舍吧!”

回去的路上,五个女生叽叽喳喳地讨论着可能的面试题目。

梧桐树的影子在她们身上跳跃,三月的风似乎也变得温暖起来。

第644章

回京之前,苏渺已经将木瓜丝和软姜糖的生产线做了升级,这个月又增加了自动化设备,产量相较于上个月,又翻了一倍。

目前的产量在满足了邕城销售之后,还有一成剩余,苏渺打算拉来京城销售。

清晨六点的邕城火车站笼罩在薄雾中,三月份的回南天,空气黏腻得仿佛能拧出水来,虫蚁开始多了起来。

苏惠跺了跺脚驱散腿上的蚊子,帆布鞋踩在潮湿的地面上发出 “噗嗤” 的声响。

她身后停着一辆解放卡车,工人们正忙着把印有“苏记”红字的纸箱搬进货运车厢。

“最后一箱搬上去了,按渺渺说的,一千斤木瓜丝和五百斤软姜糖,都是用的最新包装。”虎子叔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在发货单上打了个勾。

“好的,辛苦了虎子叔!这批包装是专供京城的,渺渺说京城那边的人对这种民族特色很感兴趣。”

苏惠踮起脚尖,又仔细检查了一遍货物的捆绑情况,确保在长途运输中不会出现晃动。

“呜——”火车鸣笛声划破晨雾,缓缓启动时,东边的天空刚泛起鱼肚白。

苏惠望着远去的列车,心里默默祈祷着这批货物能平安抵达京城,为苏记打开新的市场。

三天后的京城火车站,蒸汽机车喷出的白雾与早春的寒意交织,在站台上空弥漫成一片朦胧的纱帐。

苏渺和父亲请了一队专门在火车站帮忙运大宗货物的工人,按火车预计到达时间来站台准备接货。

苏渺踮脚张望着货运车厢的方向,她今天穿着蓝布棉袄,壮族纹样的领口别着枚小巧的铜别针,在灰扑扑的人群里格外亮眼。

“苏老板!9号车厢在那边!”梁工头的喊声穿透嘈杂,他正指挥几个工人将蒙着油布的板车往月台边推。

工人们先将货物从车厢里搬下来,让他们检查之后再拉上货车。

苏渺和父亲仔细检查了每一箱货物,虽然有两箱外包装在运输途中被压,出现了破损,但里面的木瓜丝和软姜糖包装都完好无损。

她松了口气,笑着对父亲说:“爸,看来我们的新包装挺结实的。”

苏父点点头,拍了拍女儿的肩膀:“走,赶紧运回去,趁早上架。”

店铺那边的小院子实在太小,只能供平日里后厨使用,这些货是堆放不下的。

好在他们租住的小院子里还有空房,正好拿来做临时的库房。

加上了长途运输的成本,再考虑到京城的消费情况,最后定价比在邕城高八成。

苏元正有些忐忑地说:

“渺渺,这定价会不会有些高呀?毕竟比邕城贵了这么多。”

“应该还好,毕竟产量有限,我们在这也不是靠薄利多销,特地换了个包装,走精品特产路线。

目前木瓜丝足量供给邕城后,也就剩个一千到一千两百斤,软姜糖还要少些,每天店里要是能卖出三十多瓶那就刚好消化完。

先试一试吧,要是不行再改变策略。”

父女俩将两箱木瓜丝和一箱软姜糖搬上三轮车回到店里。

前几天,苏元正动手做了个木制格子柜放在收银台后面,将木瓜丝和软姜糖一罐罐摆上去,排列整齐,确实让人看着有想要购买的冲动。

特别是苏渺重新设计定制的包装,深绿的底色上浮着木棉花,苏记的标志醒目而大气,角落里还印了首简短的壮语山歌,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独特的民族风情。

罐子里的美食也是有红色的元素,交辉相映真是红配绿,赛狗……不是!不是!超美丽!

货还没摆完,食客们就已经被这抹鲜亮的色彩吸引了目光。

常来吃饭的李婶凑近柜台,眯着眼打量那精致的罐子,脸上写满好奇:

“渺渺,你们把邕城的木瓜丝和软姜糖带来京城卖了?这包装得劲儿啊!和之前的不一样。”

苏渺笑着拧开一罐木瓜丝的样品盖子,酸甜香气立刻飘出来:

“李婶您尝尝,还是原来的配方,就是换了新衣裳,包装是京城特供呢,连邕城都没有。”

李婶用牙签挑起一根金黄的木瓜丝,入口脆爽,熟悉的滋味让她眼睛一亮:

“好吃!不知道是不是很久没吃到,感觉比之前你给我吃的还好。这罐子的图案看着就上档次,过年送礼也体面,多少钱一罐?”

“木瓜丝是一块八一罐,一斤装的软姜糖是三块五一罐,半斤装也是一块八,买一罐的话是用塑料袋来装,如果买两罐,可以搭赠送一个硬纸礼袋,送人会更好些。”

苏渺拿出搭配的礼袋,外面精致的图文和罐子上的是一样的,她耐心地向李婶介绍着。

就在李婶还在犹豫的时候,另一位在旁边听着的老熟客爽快的掏出钱包。

他穿着笔挺的中山装,胸前的口袋里别着钢笔,眼神中透着果断:

“给我来两罐木瓜丝和两罐半斤装的软姜糖,两罐半斤装的也配礼袋吗?”

“配的!配的!”苏渺手脚麻利地装袋配货,第一笔生意在货品刚上架的两分钟内就完成了。

也在观望的吴大爷说:

“刘科长,行啊!财大气粗啊,可见这两样东西是真好吃啊!”

刘科长付了钱,从苏渺手里接过礼袋,在手里掂了掂,笑道:

“下周领导过生日,请吃饭,有纪律不能送重礼。您瞧瞧这不正合适吗?地方特产不算得金贵,确是京城难得一见的,这包装上档次不失礼。

而且我经常来苏记吃饭,这小老板经常拿这两样招待我们的,反正我个人是喜欢吃。”

李婶听了他们的对话,咬咬牙,说:“渺渺,给我也来两罐木瓜丝,明天女儿随女婿去婆家探亲,正好加在礼物里送给我亲家!”

就这样,摆在收银台后面的特色产品引来了不少客人的关注,这第一天就卖出了40罐,而且随着口碑的传播,来买的人也多了起来。

可是目前产量也就这么多,每个月从邕城来一次货,没到半个月就能卖完,两个月后客人们都总结出了规律:

要买“苏记”的特产,得每月上旬去,下旬绝对断货。

第645章

苏渺和宿舍里的几位舍友都通过了志愿者的面试。

面试通过之后,他们接受了第一次的培训。

这一次主要是进行基础知识培训,主要包括了解亚运会的起源、发展历程、比赛项目、赛事规则等基本信息,以及本届亚运会的特色、举办意义等,以便更好地向他人介绍和宣传亚运会。

学习亚洲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礼仪规范等,避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误解或不适当的行为,促进与各国运动员和来宾的友好交流。

在这次培训中,苏渺也了解到志愿者分为了好几大板块,方方面面都需要有人力的投入。

其中要求最高的是联络员,亚组委从体委系统和外交部系统抽调了三十多名官员作为联络官,分别与代表团对接,还挑选出了来自北外等5所高校的500名大学生志愿者做助手,这些联络员是精英中的精英。

其他还包括有普通志愿者、专业志愿者、后勤保障志愿者、文化活动志愿者、医疗志愿者和安保志愿者。

据说目前登记在册的义务服务人员已达20万人,但是实际服务亚运会的义务服务人员不止这个数,很多市民出于团结和民族自信心投入其中。

培训结束之后,张处长特意将她留了下来,将她带到一个办公室里。

推开标有“志愿者工作部”的办公室门,苏渺瞬间感受到几道审视的目光。

办公室里坐着几个中年干部,张处长一进门就说:

“就是这位同学,形象是不是很亮眼,真的很适合做联络员,还是上一年桂区的理科状元呢,yi。”

苏渺跟着往里走的脚步顿了一顿,哈?还有单独面试的?

一位看起来很面善的男士说:“同学,别紧张,请坐吧。”

苏渺按照他的示意,在最靠近自己的一张椅子上坐下,双手轻放在膝盖上。

男士问了她几个问了她几个问题

张处长对男士说:“英主任,您觉得如何?”

英主任声音带着温和的笑意,回道:

“形象确实很好,说话也落落大方,同学,你的英语水平怎么样?”

苏渺斟酌着回答:“平时有坚持学习,应该能达到及格水平。”

“程慧啊,这个你专业,你和这位同学进行一些英语对话。”英主任侧头对一位打扮时髦的女士说道。

程慧转过头来,也没多说什么,开口便是流畅的英语。

程慧和苏渺你来我往的聊了起来,聊的其实也不是什么很专业的话题,主要就是引导苏渺多说长句。

苏渺很庆幸自己从上一世开始都很注重英文能力的培养,这辈子也没放松。

上一篇:乾隆能听见我心声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