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蒙小茶
这一圈的同学被怼得有点懵,不知道他怎么就突然生气了。
“你是谁?”
“我叫马文杰,我爸以前是在外交部门工作的,劝你们少和她说话,她家是无业流民,小心被带坏了。”说完转身回了自己的位置。
吴秀芝皱了皱眉头,对苏渺说:“他是在说你吗?”
苏渺一脸坦然的点点头:“应该是吧,我家在学校对面巷子里开了家餐饮店,也许外交官家的公子哥儿看不上吧。”
黄佳期嗤笑一声:“什么无业流民,他还当是旧社会呢?我们这已经不流行什么单位不单位,我舅舅去外省打工,每年给我的红包都有这么厚呢!这同学讲话真是老土,以后我们不和他玩儿!”
于是苏渺与新同学的第一次交流,在几个小姑娘的友善和热情中进行得非常愉快。
第87章
李美玲老师回到办公室后,另一班的班主任吴老师也刚好回来,好奇地问:“怎么样?这一届的集训队素质如何?”
李老师点点头:“目前看起来都不错,主要还得看后续的表现嘛,说不准的。”
“这是你带的第三届集训队,经验够足了,对了!那个年级第一,就是那个都考了满分的那个,怎么样?”
提到苏渺,李老师却微微皱了皱眉:“一个很漂亮的小姑娘,嗯,非常的漂亮。”
这个评价瞬间让吴老师提起了兴趣:“听你的口气像是不太满意啊!她那三份试卷做得,可是让所有老师都高呼完美,连年级主任都说这是个难得一见的好苗子,看你这态度不应该啊!”
李老师叹了口气:“还没有什么交流,所以不能说不好,但是她真的很漂亮,长相不用说了这是天生的,头发衣服全身上下都很精致。”
吴老师和她做了多年的同事顿时猜到了她的想法:“我说你也太古板了吧,现在家庭条件稍微好点的家庭都把孩子当成宝,衣服文具都挑好的买,给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很正常嘛。”
“正因为我也觉得她是个好苗子,所以才特地去了解了一下她的资料,要是市里双职工家庭这样就正常。但是她是从县里来的,父母离异,现在跟着父亲,父亲还是没有单位的,你说这样的家庭条件应该是很一般的,就怕是她突然来了市里,对着本地的同学产生了攀比心理,这样就不好了。”
“是这样啊,但我劝你还是不要有先入为主的心态,慢慢观察嘛,换了新环境,孩子有心理波动是很正常的。”
“我知道,要是她想岔了,我一定要把她给掰回来,不能白瞎了她那么好的基础!”
“阿嚏!”
正在给客人切卤味的苏元正突然打了个喷嚏,幸好带着苏渺给他买的口罩,不然面前的卤味就要被污染了。
他没想到自己的自卑心态,被李老师一眼看穿。
李老师也没想到,造成误会的其实是学生家长。
集训队果然名不虚传,教学速度很快,功课留得也很多,周末王鑫厚着脸皮来找苏渺帮补课的时候都被吓一跳。
“才半个月的时间你们就学到这啦?比我们快了两篇!”
“嗯,集训队就是这样的,要超前学,然后空下初三的最后一个学期做复习冲刺。”
“老天真是辛苦,那……我会不会打扰到你啊?”王鑫小心翼翼的问。
苏渺摇摇头:“没有关系,我都自学得差不多了,不差这点时间,你最近怎么样?”
“我……唉,一言难尽,本来我就是吊车尾进去的,基础不行,在重点班可吃力了。我妈给我找了个家教,隔天晚上到家里上一节课,但是她说的我都不太能听懂,然后老师都不来的。以前你教我的我很快就能明白,所以今天才来……”
苏渺了然的点点头:“你爸妈找的老师可能教尖子生习惯了,一些很基础的知识她没想到你不会,既然我说的你能听懂,那我有空的时候就帮你补补课吧。”
王鑫等的就是这句话,他从包里掏出一个红包递过去:“我妈说你的课业也很重,不好让你白白浪费时间教我,我们按课时给费用,和给那个老师的一样。”
苏渺没有收,推了回去:“我给你补课又不是为了赚钱,是因为我们是朋友,还是六年的同学,我要是收你钱味道就不对了。”
王鑫也不知道该怎么说,只能挠挠头把红包收回去了,想着拿钱去买些贵点的礼物,这样她就不好推辞了吧。
苏渺和王鑫定下每周日下午给他补两个小时的课,如果有时间变动再和他说。
苏元正原本还怕女儿吃不消集训队的速度,现在见她游刃有余,还能抽出时间来给王鑫补课,也就放下心来。
每次王鑫来他都端糖水去给他喝,希望女儿能多交一些朋友。
半个月后,苏渺生日时,邀请了叶嘉音、唐子逸、张丰、王鑫、吴秀芝、张碧莲、黄佳期,给苏元正高兴坏了,女儿的朋友越多他越开心。
这个时候还不流行吃蛋糕,苏元正使出毕生功力,和苏裕做出了一大桌子的好菜,还买了很多零食,来招待小客人们,让大家都直呼苏爸爸豪气。
这天过后吴秀芝、张碧莲、黄佳期和王鑫也熟了,每周日下午也一起到苏渺家学习,毕竟她家的房间和院子都是极大的,比她们任何人的家都大,玩儿得也尽兴。
于是王鑫从被苏渺一对一定点帮扶,变成了四个王者带青铜,成绩竟也名列前茅了。
他父母高兴坏了,后来过年的时候听了他的提议,花重金买了桂花牌小手表送给苏渺,再打了四个一模一样的小小老虎银挂坠送给几个姑娘,这也成为她们友谊的见证。
……
九月中的邕城雨水很多,这天晚上又下着大雨,炎热的气温也被清凉的雨水带走了一些。
苏渺正做着发财梦,突然被一阵十分急促的敲门声吵醒了。
焦急的敲门声即使是在雨声中,也格外的清晰。
等苏渺爬起来的时候,苏元正已经撑着伞出去开门了,苏裕和苏渺也跟着跑出去。
敲门的是隔壁家的吴阿姨,她神色焦灼,对苏元正说:“小苏!求求你帮帮忙!我老公他肚子疼得满地打滚,你家有三轮车,能不能帮送他去医院?”
苏元正立即答应了,转身回去推车,苏裕拿了雨衣出来让他穿上。
“阿裕,你别去了,你在家里陪着渺渺,我和吴大姐去就行了。”
苏元正推车去吴阿姨家,苏渺有些担心的说:“裕哥,我们也去看看吧。”
“可是你爸说,让我守着你在家里。”
“我们不跟着去医院,到吴阿姨家去看看,说不定能帮上什么忙。”
苏裕点点头,撑伞领着她去隔壁。
等他们到了之后,也是被眼前的景象给吓到了。
第88章
吴阿姨家的东西散乱了一地,她的丈夫张大伯捂着肚子在地上翻滚,并发出痛苦的呻吟。
他的脸色已经惨白,浑身都被冷汗所浸湿。
苏元正在苏裕和吴阿姨的帮助下将张大伯背上三轮车,吴阿姨拿了雨衣给他盖上。
“渺渺和阿裕回家去。”苏元正说道。
“让裕哥也跟着去吧,我自己在家能行。”
“不行,大晚上的小孩儿不能自己在家,我送张大伯去医院就行,你们安心回家。”
有了这么一出事,苏渺回家后也是睡不着了,脑袋清醒的很,干脆开了台灯看书。
两个小时后苏元正回来了,苏裕和苏渺赶紧迎出来。
雨还是挺大的,虽然穿了雨衣,他半个身子还是被淋湿了。
苏元正去房间换了衣服出来,苏裕正好弄了姜汤给他驱寒,即使是夏天,半夜淋雨总是容易感冒的。
看父亲喝了几口姜汤,苏渺问:“爸爸,张大伯他是怎么了?”
“唉,他得了肝吸虫病。”
苏裕惊呼:“肝吸虫?那是什么病?”
苏渺想了想,说:“好像是一种寄生虫。”
苏元正点点头:“对,听刚才医生说,就是一种寄生虫病,由那个什么什么虫寄生在消化道和肝胆引起的。刚开始是精神不振、上腹隐痛、腹泻。严重之后可就要命了,会有胆管炎、胆石症。小孩子话还会营养不良和发育障碍。”
“那张大伯是怎么染上这个寄生虫的?”
“听你吴阿姨说,他喜欢吃鱼生,就是把生鱼片成片,捞了酱料吃,不煮熟,这就很容易感染上了。其实上周他们去医院检查的时候就已经查出来的,医院开了打虫药,让他们住院的时候吃,你张大伯不愿意住院,非要回家,在家里吃了药就发病了。”
苏渺一脸不赞同:“这也太危险了,还是得遵照医嘱才行啊,爸爸,我们以后也要注意着点,餐具厨具都要消毒好,也别喝生水。”
苏裕在一旁紧张的点头:“嗯嗯,我已经改掉喝生水的习惯了,现在都是把水烧开了装进大壶里。”
“那就行,以后我们晚上收摊之后,把洗好的餐具再到滚水里烫一遍,这样更卫生些。”
张大伯深夜求医的事,第二天就有很多人知道了。
一些觉得自己有初始症状的居民也去医院检查,真还就查出了几个,马上就住院打虫了。
同一个片区连续检查出多起肝吸虫病,这个事情引起了防疫站的注意,上头派了工作组来调查。
苏家是做餐饮生意的,首当其冲要进行取样。
庆幸的是苏家三人都没有感染上肝吸虫,店里的卫生环境也很优良。
可是片区里的情况就不是很好了,不断的有人被查出患病,防疫站开始调查寄生虫的来源和寄主,同时也联合其他部门进行肝吸虫预防措施的宣传。
公告栏上原本花花绿绿的租房信息,被大大的宣传海报覆盖过去,宣传车也带着大喇叭在居民区里游走,每天都播够两个小时才撤退。
不过这个事情倒也没有影响到苏家的生意,该上门的客人还是每天都来。
一个大爷拿着一张传单,颠来倒去的看不懂,朝坐在收银台后头的苏渺招招手:“小丫头,来帮我看看,这一版标题大大的,都在写什么。”
苏渺走过去坐在大爷身旁,接过报纸:“大爷,这说的是如何预防肝吸虫寄生。”
“哦?就是最近咱们这出的这个病吧?你给我念念,要怎么才能预防啊?”
苏渺看着报纸上的一大段文字,将重要信息提炼出来告诉大爷:“第一,要注意食物,淡水鱼、虾、螺是肝吸虫病传播的重要传播源,吃得时候一定要把他们完全煮熟,不能生吃或者半生不熟的也不行。”
这第一点就让食客们炸开了锅,这几天听到宣传车他们还不怎么在意,没想到都上了报纸了。
“渺渺!报纸上真的说不能吃生鱼?哎哟!可是我们都爱吃鱼生、生腌什么的,这回得忌口咯。”
“我们家也爱吃,我老头子还喜欢去邕江钓鱼,每周都能得好多,这回可不是不能吃了?”
苏渺劝道:“还是卫生安全最重要,过了一时的嘴瘾,万一染上来,受罪的还是自己。其实也不是不能吃鱼虾,只是说一定要煮熟,换个更安全的烹饪方式嘛。”
“渺渺,你继续往下念,巷口的单子我还没看呢,刚好你给宣传宣传。”
苏渺继续将报纸里的信息往下读:“要注意餐具厨具的卫生,切生肉和切熟菜的刀要分开放,这个大家放心哈,我们家生肉和熟菜用的砧板和刀都是分开,餐具厨具每天都用滚水消毒的。”
“你们家我不担心,你家的吃食和碗弄得比我家都干净,哈哈哈哈!!!”
“报纸上还说要注意饮水卫生,经常清洗水缸和水龙头,水要烧开再喝,还要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增强人体免疫力。”
“没了?还有吗?”
“目前上面说的预防措施就是这几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