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蒙小茶
吸收了各种美味精华的粥底此时已是浓稠雪白,香郁扑鼻。
微微苦的枸杞叶有着独特的清香,配上此时已经十分丰润的猪杂粥,可谓是相得益彰。
叶晗将碗里的粥吃了个精光,满足的舒了一口气:“这粥底火锅包容性真是强,天上飞、水里游、地上跑都能往里装。就像今天渺渺说的,万物皆可煲,你们不考虑直接做粥底火锅吗?”
苏渺摇摇头:“我们目前走的是快餐路线,主打点菜方便,取餐快捷,我们目前的定价不高,需要有达标的翻桌率才能达到一定的利润。
吃粥底火锅比较费时,而且备菜也费人手,一顿有可能吃一个多小时,这就影响了店里原本就已经形成的快餐体系,所以比较合适的还是快捷的生滚粥。”
叶晗点头:“原来如此,不过这个粥底火锅好吃又新颖,确实是一个很好的主意,不做有点可惜了。”
“我其实也觉得有点可惜,不过有多大的碗就盛多少饭,就我们目前的体量还无法做到更多,只能一步一步稳健发展,等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可以另开一个店面走不同的经营方向。”
叶晗听了苏渺的生意经,笑道:“你可真是太早慧了,有时候我都觉得你不像个十二岁的孩子,又要顾学业又要顾生意,还是不要把自己逼得太紧,该放松还是要放松才行。”
“嗯嗯,知道了,谢谢叶阿姨。”
苏元正听到叶晗的话有些难过,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单亲家庭的孩子懂事早,要不是父母离异,他家渺渺也该是个不谙世事,无忧无虑的小少女吧。
从试吃的第二天开始,已经试验失败的食客陆续开始追问生滚粥的推出时间。
苏渺看着预料中的情况,满意的点头,可以将计划推进实施了。
先去了交易市场购入新设备,三个小火炉和二十个瓦煲,十二个小号的,八个大号的。
小号的份量适合1至2人吃,大号则是3至4人的量,可以让顾客按需选择。
苏元正和苏裕的工作内容比较中心,抽不开身,煮生滚粥重任就交到了英子姐身上,有人点粥时就进厨房去做,没有时就还是机动岗。
当然,交给她的只是二次加料煮熟的环节,粥底的预煮和食材的腌制,都由苏元正和苏裕提前完成。
最先推出的就是那日试吃的三样,猪杂粥、鱼片粥和肉沫芥菜粥。
猪杂是她家的招牌,每天用量都很大,进货也能得到好价格。
肉沫和芥菜也是易得的,至于鱼片,在市场买鱼是可以分部位的,可以只要鱼头或者只要鱼身。
苏渺和父亲一起去谈了一家固定合作商,先每天要15斤鱼身,之后再按需增加。
买鱼老板看他们这个订货量,问道:“你们是做餐饮店的吧?这鱼打算是怎么做?如果固定和我要的话,可以帮你们处理好,不过称重的时候是按不去内脏的净重哦!”
苏渺回答道:“叔叔,我们要做鱼片,就是打边炉用的鱼片。”
“哦哦!那个简单,你看我的!”
买鱼老板抄起一段已经去头去内脏干净的鱼身,用布将鱼身上的水擦干一点,手起刀落,库库几下子将鱼身上的肉片成了晶莹的薄片。
哇!
苏渺和苏元正赞叹,果然专业的事要交给专业的人做啊,片得真快!
然后他们定了这一样,老板每天帮他们把鱼肉片好打包之后,还用另一个袋子将剩下的鱼骨和鱼尾装好,说这些熬汤也是一流的,别浪费了。
果然,南方菜市场的服务真是五星级的!
第126章
定好了食材,接下来就是定价了。
按照食材种类得不同,大小锅的价格也是不一样的,同种类大份的要优惠上一些些。
猪杂粥,小份1元/大份1.8元
鱼片粥,小份1.2元/大份2.2元
肉沫芥菜粥,小份8毛/大份1.5元
到了生滚粥上市的那天,收到了热烈的追捧,有的甚至当场去小卖部打电话摇人,让朋友赶紧福来一起喝粥。
蜂拥而来的食客,显得他们的准备过于保守了。
苏裕着急忙慌又去买回来了10个小瓦煲,食客们一人或几人面前摆着热气腾腾的粥,用勺子盛到小碗里慢慢吃。
取餐桌上照常放着几样佐餐小菜,这时又多了调味蘸汁。
为了不浪费且保证口味,用一个大碗提前做好了蒜蓉的蘸汁,旁边两个小碗装着小米辣和尖椒圈,食客们可以按需取用。
有了生滚粥的加入,原本就热闹的苏记,客流量更大了,这会儿就真的是要取号排队了。
苏渺搬出了以前摆摊用的小马扎,摆在店门一侧,让等位的客人可以坐着休息。
一些熟客见状,问苏渺:“姑娘,你们还有没有空余的桌椅椅子呀?我看你们店门口还有这么大片的地方,再摆两桌也不是问题呀。”
苏渺看了看外头,天气晴朗,也没什么风,做外头也不是不行,就怕占了公共区域街坊们有意见。
像是看出了她的顾虑,对面小卖部的阿婆说:“渺啊,你尽管摆,这路那么宽,影响不到什么。大家伙儿平日里有什么,还不是都往家门口放,没那么多讲究。”
苏渺这才放下心来,拉着裕哥去杂物房搬桌子,前店家还剩了三套桌子堆在这。
大门左边安排了等位区,右边的位置可以再摆两桌,苏裕提了水将桌椅全都擦干净,再叫来了江锋毅一起搬了出去。
苏渺以为多了两桌之后能稍微缓解等位的情况,没想到食客在街边的沉浸吃相吸引了更多的人来尝试。
不过今天准备的食材有限,才一点多就用完了,所以想吃生滚粥的客人不必再排号,只能明日请早了。
还有8天就要过年了,叶晗带着叶嘉音启程回京,回去之前还将月亮门的钥匙交给了苏渺和苏元正,让他们寒假期间帮忙看顾着点。
而苏家人每天都忙得脚不沾地,没办法,生意真的太好啦!
又新接了一个单位的卤味饭外送生意,生滚粥也是越来越多人慕名而来,很多街坊知道他们家周末休息的传统,纷纷劝他们在年前就先别休息了。
“现在正是生滚粥打名号的时候,来的都是新客,不晓得你们周末休息的规矩,要是让他们跑空就不好了。”
“对呀,现在你们挂了牌子,上面有写你们的休息时间,新客一来看以后就知道了,过了年后你们再照常就是了。”
“对呀对呀,我还没吃够呢,你们不是说过年要回县里,所以要休的时间长一点吗?”
苏元正点点头:“是啊,想要好好休息一下,还要回老家去祭祖,二九就回去,初八才开业。”
苏渺想了想,觉得连续营业的想法也可行,但是暂时不休息的决定得通知员工,毕竟当时雇佣的时候就说好了是周休一天的。
“英子姐,锋哥,你们看店里现在正是最火热的时候,我们想着这周末就不休息了,将休息的时间调整到过年的时候,我们放假的时间比别人家的长,也算是补过来了,你们看这样行不行?”
江锋毅立马点头:“行啊,这有什么不行的,忙是忙了点,但是一点不累,又不是做苦力,每天和客人们说说笑笑的还开心呢!”
英子也附和道:“其实也不用特地给我们调,就按着店里的需求来,开工我们就来,休息我们就不来,不用给我们补假。”
“嘿嘿!长假肯定是要放的,我也想让我爸他们好好休息休息,而且我还想去别的地方玩,我的想法就是这次先试一试这个调休假。
如果可以,以后遇到这样的长假我们也可以继续这么来,这样也方便你们出行办事什么的。”
“没问题!”
接下来不少假期苏记都进行“调休”,苏渺还对自己的假期调整想法感觉非常满意。
直到1999年,文LV部正式提出全民“调休”的概念,2008年,调休制度在华国正式实施。
从这年开始,华国的休假制度进行了重大调整,将传统的节假日与双休日相结合,形成了新的放假模式。
中国的全民法定公休节日包括元旦、春节、清明、端午、劳动节、中秋和国庆节,这些节日的假期通过调整双休日来实现集中休假。
休假的调整很大的目的是为了“提振经济,拉动内需”,用大白话说就是在不增加休假时间的前提下,拼拼凑凑把假期弄长一点,好让大家有时间出去旅游消费。
这个方式被打工人调侃,世上本没有假期,调的日子多了,假期就有了。
“调休”原本的立意是好的,但是后头过于追求拼假的调法让牛马们苦不堪言,一些连双休都还没有得到保证的岗位,甚至要连上大半个月的班才能换来3天假期。
这样不考虑一线工作者身心体会的“糊弄学”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假假期”成为了新负担,也让外国友人直呼奇妙。
而早一步开始了“调休”的苏渺,在那个时候却反其道而行,在集团里自成一套假期制度。
国家规定的假必放,规定补的班不补,而由于餐饮行业的特殊性,休息时间肯定和行政班不一样,但是集团岗位保证人手充足可以进行轮班。
那时候已经形成了规模化,已经可以实现店门24小时营业,全年不闭店了。
主打的就是保证员工的充足休息,让他们能有更充沛的精力投入工作。
高薪高福利,人性化的管理让员工对集团的黏性很大,温情的集团文化让员工很有归属感。
让很多人都很向往进入苏渺的集团工作,在一段时间内,一线岗位应聘比竟能和考公应聘比持平了。
第127章
忙碌的日子就是过得飞快,一下子就到了腊月二九,做完了中午的生意,苏记食铺就正式歇业了,再次开门就是来年了。
长假前的工作可不仅仅是关门这么简单,要将店铺上上下下都打扫干净,厨房里的所有锅碗瓢盆也都要清洗干净,并且要弄干,要是留有水分捂着,就很容易发霉生锈。
先用大锅煮水,将餐具都过一遍滚水,可以消毒去除油渍,捞起来后,餐具带着的热量,只要略微放一放,就能将自身上的水渍蒸发掉,不用做二次擦拭了。
这些天,苏渺和父亲抽空去置办了不少的年货,市里的商品果然比县里更丰富,他们采购的量和种类比上一年还多了一倍。
一群人分工明确,手脚麻利,才三点半就将所有东西都收拾好了。
苏元正给英子和江锋毅发了年终奖和年礼,每人二十块钱的红包,一壶油,几盒铁盒装的饼干糕点,还有五斤混合装的糖果。
两人说了不少的吉祥话,提着年礼欢欢喜喜的回家去了。
已经和虎子叔约好了,一会儿五点的时候坐他的顺风车回去,正好他车子空着一半,能装下他们小山似的年货。
他们将行李都收拾好聚放在院子里,免得一会儿又落下些什么。
检查了家里的垃圾都倒了,衣服都收了,窗户也都关好了,冰箱已经提前清空断电,五点钟准时等到了虎子叔的车。
苏渺将院门打开,抬头向虎子叔打招呼:“虎子叔!您来啦!”
“诶!渺渺!我来啦!都有些什么东西,我来帮你们一起搬。”
把东西都装上后车厢,几人都上了车,苏渺让父亲提着几盒点心糖果放到了自己脚边。
坐货车和坐小轿车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货车高啊,视角更宽敞,看过去就像坐在路人头顶似的。
砰砰砰的震动幅度也比较大,上车不到十分钟,苏渺又在父亲和虎子叔的交谈声中睡着了。
只记得虎子叔说之前拉货的生意持续在做,额外有了他们家的单子,手头宽裕了不少,他弟弟今年中专毕业了,这几个月去广东的工厂打工,每个月都寄钱回来,今年可以过个好年了。
到了巷口,苏渺迷迷糊糊的被父亲叫醒,下车后脑子还是不太清楚,就坐在巷口的石墩上看大人们卸货。
苏元正先跑回去把三轮车骑出来,然后和虎子将年货跟行李都放到车上,然后一招手:“渺渺,上车回家了。”
苏渺吹了一会儿风已经清醒过来,后知后觉的问:“裕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