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办?我爹是奸臣! 第50章

作者:王廿七 标签: 种田文 甜文 爽文 科举 团宠 穿越重生

他往后退了几步,生怕真的被做成挂件……

“好了好了县尊,先回内宅休息吧。”宋师爷一边劝,一边将孙知县扶回内宅。

孙知县倒下,全世界都安静了。

平安总算能把老爹抢回来,带回家跟娘亲团聚了。

风停雨歇,陈琰拒绝了县衙的马车,带着平安步行回家,走走路,消消食。

“消什么食啊,根本没吃几口饭,我还饿着呢。”平安抱怨道。

于是陈琰带着他,买了一路炸货小吃,边走边吃。

陈琰剥了个糖炒栗子,塞进平安嘴里:“最近家里怎么样?”

平安嚼嚼嚼:“唔,挺好的。”

“学堂里呢?”陈琰又问。

“也挺好的。”

陈琰隐隐觉得哪里不对:“你是不是有事瞒着我?”

平安挤出一个可爱的笑:“不瞒着,您回去看看就知道了。”

“赶紧说,别卖关子。”陈琰道。

平安支支吾吾地道出原委。

陈敬时各打五十大板的和稀泥行为,使学堂里男女生之间的矛盾彻底激化,恶果就是两天前他在拉架的过程中被误撞进池塘里崴了脚,现在还在躺在家里养伤……

平安笑的人畜无害:“娘和祖母派我来县衙,就是把您抓回去,替小叔公上几天课的。”

陈琰闻言,脚步一滞,平安手脚并用抱住了他。

“爹没想跑。”陈琰道。

“我不信。”平安抱得更紧了。

第48章 我这一世英名,就毁在这……

陈琰回到家,洗澡剃须,将自己打理干净,和妻子说了会儿话,向父母报了平安,便带着补品和儿子去隔壁看望小叔。

陈敬时躺在床上写东西,一只脚用枕头垫高,脚腕肿得像馒头。

“怎么弄成这样?”陈琰问。

陈敬时一指平安:“你问他。”

平安心虚地笑道:“他们打起来了,我跑去叫小叔公,谁承想小叔公正赶着来拉架呢,下着大雨看不清路,一不小心被我撞进水里去了。”

陈琰:“……”

“所以我娘说,不把您抓回来,我也不用回来了。”平安道。

陈敬时一派生无可恋:“我这一世英名,就毁在这小子身上了。”

作为陈平安的家长,道歉已显得十分苍白,陈琰甚至想掏点医药费。

“郎中来看过了吗?”

“看了,没大碍,就想喝点酒。”陈敬时道。

“我回家去取!”平安着急表示歉意。

“要你爹藏在书房左数第三排书架第二层的那瓶雪曲。”陈敬时交代道。

陈琰:“……”

平安一溜烟跑回家,果真翻出一瓶“姚子雪曲”,掀开瓶塞闻一闻,好辣!

再跑回去的时候,老爹和小叔公正在聊学堂里的事。

陈敬时特别费解:“把男孩女孩放在一块儿读书,为什么总打架?”

平安心想,跟男女有什么关系,天天跟五台山的猴子一起上学,谁会忍得住不动手啊喂。

“让他们打吧,总会形成新秩序的。”陈琰道。

“站着说话不腰疼,”陈敬时躺累了,稍稍侧身,就疼的龇牙咧嘴:“小孩子下手没轻重,万一真的伤着,我怎么跟他们爹娘交代?”

陈琰无声叹气。

“衙门里怎么说?”陈敬时问。

陈琰将近来发生的事告诉了他。

陈敬时笑道:“平安总能另辟蹊径,人们习惯性的认为灾民都是累赘,其实只要调配得当,是可以人尽其用的。”

平安赶紧道:“都是先生教得好哇!”

陈敬时笑得满面红光:“会说话,下次休沐免你一天功课,不要告诉别人。”

平安欢呼一声,去院子里玩了。

看着儿子无忧无虑的背影,陈琰反倒有些担忧:“若是府里采纳了这个章程,咱们陈家巷也要接纳一部分灾民的,别的倒不担心,唯独担心疫病。”

“你想反了,”陈敬时道,“若是灾民大量聚集在窝棚里,吃喝拉撒全挤在一处,才更容易引发瘟疫,一但发生就是蔓延全城,谁也跑不了。不过快要入夏了,准备好硫磺、艾叶、石灰等避瘟之物,定时定点熏蒸,不可掉以轻心。”

陈琰点头道:“我会提前准备,你放心养伤。”

陈敬时又道:“孩子们……”

陈琰道:“我自有安排。”

……

陈琰可不像陈敬时那样喜欢赖床。次日学堂重新开学,还不到卯时,平安就被他爹小陈先生从被窝里拎起来,洗洗涮涮去了学堂。

平安是破天荒第一个到的,到了书堂里,还被要求扫地摆桌椅开窗户,苦不堪言。

等到学生们都到齐了,陈琰开始升堂。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的相互指责,把陈琰吵得耳际嗡鸣,听来听去,无非是收发功课、打扫庭院时的一些小摩擦。

想到陈敬时和稀泥的下场,只好一是一二是二,把每个人的责任捋清楚。

陈敬时教训学生是非打即罚,陈琰则不然,他喜欢谈话,单独谈话,直击灵魂的深谈,把孩子们那点小心思拎到明面上,掰开揉碎了分析,不把人说的痛哭流涕不算完。

可要让他们自己选,只怕还不如挨手板呢。

陈琰知道,这些孩子,尤其是男孩子,从小被家里宠坏了,我行我素自行其是,根本不懂合作,又处在人憎狗嫌的年纪,做事不像样,说话还难听。

于是处理完打架事件,他只检查了前日的功课,并不给他们上课,而是拿出一张清单撕成几段,又发给一些纸钞,让他们四人一组分头上街采购物品。

孩子们面面相觑,上学不上课,给钱要他们上街买东西,再看清单上那些硫磺、烧酒、苍术、艾草……目光更是迷惑。

陈琰又宣布,完成任务的,不但可以免当天功课,还会发给红袖章委以重任。

这么大的孩子,只要不读书,不做功课,做什么都很开心,各自拿着清单欢天喜地上街去了。陈琰遣了两个人跟在后头盯着,却不靠近,也不帮忙。

从来没有合作意识的孩子们,果然像没头苍蝇一般,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买回的东西不是缺斤短两,就是错买、漏买。

陈琰冷眼看着他们吵架、相互埋怨甚至推搡,只要不是大打出手,都没有出言干涉,只是次日让他们继续上街。

他们磨合了整整三日,才学会用正常的口吻相互交流。

再三日,才将清单上的东西按照数量种类全部买齐。

陈琰一一检查,并安排他们搬进祠堂的耳房妥善安置。

学生家长们充满质疑,学堂不上课,孩子们每天像蚂蚁搬家一样扛着大包小包穿街过巷,回到家还特别能吃,做完功课倒头就睡……这是在干什么?

细问之下才知道,是在采购接待灾民用到的物资。

第七日,陈琰更加“过分”,他让阿祥搬来几口薄皮木箱,每组发一口,挨门挨户地去募捐。谁家有多余的衣衫、鞋袜、被褥……都往箱子里塞,当然,阔绰些的人家免不了捐些银子和粮食,谁会拒绝自家孩子开口呢?

孩子们抬着募捐而来的物资,一趟趟运到祠堂统一存放,因为东西太多太重,陈平继将家里的板车推出来,众人分工合作,有人装卸,有人推车,速度快了几倍。

问他们忙得热火朝天是为了什么?答曰:红袖章。

“红袖章是个什么东西?能吃吗?”族人们拭目以待。

第八天,孩子们终于将神秘的红袖章捧回了家,原来只是一块红布卷起的袖套,上面写着“巡检”、“防瘟”、“志愿者”等字样。

什么鬼东西?既丑且不能吃还不值钱……可孩子们视若珍宝,非要缝在左袖上,四处招摇。

陈敬时终于可以下地了,出门便见佩戴红袖章的小孩在四处巡逻,还热情洋溢的朝他问好,他随机抓过一只问:“今天怎么没上学?”

“堂叔给我们放假了,我们有更要紧的事情要做。”那孩子说话也利索:“小叔公,没什么事我先忙去了,灾民要到了,我们得把物资提前分配好,及时发放给他们。”

陈敬时:……

他走进学堂,里面空无一人……哦不,有人,替他代课的小陈先生。

小陈先生歪靠在椅子上,正在看一本历代程文,手边搁着一杯热茶,怡然自得的样子。

陈敬时明知故问:“今天不是休沐日啊?”

陈琰抬起头,煞有介事地说:“我正在上课,一堂很重要的课。”

两人心照不宣地笑了。

“房子腾的怎么样了?”陈敬时问。

“起先都有情绪,不过听说有房租可收,大部分人还算配合,整个南巷一共腾出四十八间房、十二间小院、祠堂的四间厢房也可以利用,大概可以容纳七八十户人家,已经报到县衙去了。”

陈敬时点头道:“但愿一切顺利。”

三月十五日,淫雨霏霏,府里运送灾民的大船陆续抵达盛安码头。

“压轿。”

孙知县掀开轿帘走上码头,借着微弱的天光,看着甲板上密密匝匝的灾民,那些衣衫褴褛的男女老少,他们背着包袱,挑着扁担,扶老携幼,满面风尘。

大船在码头抛锚,一时间,稚子撕心裂肺的哭声,伤病者痛苦无助的呻吟声,押送官兵无情的呵斥声连成一片。

他们的家园尽毁,土地被淹,开春辛苦种下的粮食也都化为泡影,他们站在雨里,绝望地看着码头上一众衣冠楚楚的官吏。

他们知道自己接下来的命运——像猪狗一样被赶进肮脏潮湿的窝棚,一天两顿白粥充饥,如果运气不好生了疫病而死,则会被撒上石灰拖到乱葬岗深埋。

县里的原住民会厌恶他们,听说朝廷下令各县打开常平仓和广惠仓放粮,那都是本地百姓辛苦积攒几年以备灾荒的救命粮,吃了别人的粮,受别人冷眼是必然的。

可他们不得不听从命运的安排,因为只有活下来,才有回到家乡重建家园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