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办?我爹是奸臣! 第87章

作者:王廿七 标签: 种田文 甜文 爽文 科举 团宠 穿越重生

“起先也不敢相信,后来他教我射箭,我发现他手上的茧子跟您和小叔公、师祖他们都不一样,根本不是握笔握出来的。”平安道:“后来你们都去了,也由不得我不信啦。”

陈琰十分好奇:“既然已经看出来了,为什么要装作不知道?”

“我是小又不是傻!”平安跳下椅子,比比划划:“那可是皇帝,我踩着他的肩膀跳下去的,多尴尬啊。”

陈琰有点发懵,正常人踩了皇帝,会先考虑到尴尬吗?

平安眼睛里透着机智的光:“所以我权衡了一下,只要我不知道,我踩的就不是皇帝。”

他还有理论依据呢。

“李博士说,‘世间万物皆为我心之幻化,我心便是万物之源’。”

陈琰揉着生疼的太阳穴,支使一个书吏:“叫李博士来一趟。”

……

次日早朝,着重商议吕畴关于“重开武学”的票拟。

在京的官老爷们自然没有异议,就连想向来喜欢鸡蛋里挑骨头的科道言官都没什么反对之声,但旨意传达至地方,却引起了地方官员的强烈不满,纷纷上书哭穷诉苦,痛斥吕畴别有用心。

吕畴早被骂习惯了,京城的言官他都不怕,地方官能奈他何?

总不能都跑到京城来,把他骗到左顺门打死吧……

于是吏部、兵部、礼部各拟各的条陈,争取在年底之前将各地武学推行下去。

……

平安当日从校场回到家里,第一件事就是给陈平继写信,让他多等一年,尝试投考武学,不要急于离家出走。

老钱倒是委屈坏了,一生顺遂的老学官经历了人生最至暗时刻,好几天不想跟平安说话,平安只好利用自己的“人脉”,从司经局借了一些养鸟和促织的书籍,拿来哄他。

老钱啼笑皆非,他堂堂国子监祭酒,想找什么书找不到?不过毕竟是孩子的心意,他又向来好哄,当然是选择原谅啦。

……

紫禁城,北三所。

珉王李泊言从长春宫一路跑来,就见母妃在几个宫人嬷嬷的陪伴之下从里面出来,脸色有些不好。

李泊言松了口气,听说母妃大清早的来了这里,还以为她八进冷宫了呢。

“母妃,您没事吧,哪里不舒服?”珉王问。

淑妃推说没事,身边的嬷嬷小声对珉王说:“姚太妃病的急,娘娘去向皇后娘娘请旨,请太医来给她诊治,但是……”

说罢,她摇了摇头。

姚太妃是先皇的妃子,因口舌之误被打入冷宫,后来又因子午相冲而免于殉葬,就一直在北三所居住,说是太妃,其实不过三十多岁。

淑妃叹一口气:“年前还一起推牌九,说不行就不行了。”

冷宫里阴冷、偏僻、贫瘠,宫人太监不会用心照顾,太医也不能常来,又有颇多男女大防的忌讳,因此淑妃向中宫请旨,请太医给姚太妃诊治,内廷走完一切程序,真正等太医出诊的时候,已经药石无灵了。

淑妃握着珉王的手:“儿啊,娘把你养到这么大,该是派上用场的时候了。”

珉王后脊背阵阵发凉。

半个时辰之后,淑妃照民间图例,给儿子扎了满头鬏鬏,带到坤宁宫去给皇后请安,希望吃斋礼佛的皇后允准女医进宫暂住,医治北三所的妃嫔宫人。

宫中没有女太医,但允许在籍的女医进宫中为妃嫔诊治。虽在新朝还没发生过,但有旧例可以参照。

珉王拖拖沓沓地跟在后面,这满头鬏鬏固然可爱,可他已经八岁了!

第82章 我找罗四凤。

人和人的外貌差距很大,发育也有早晚。

平安在同龄人里个头偏矮小,脸小眼睛大,唇红皮肤白,扎多少鬏鬏都没有违和感;珉王是硬朗型,眉骨鼻梁高挺,个头也偏高大,用他自己的话说,像老黄瓜粘黄花,奇怪死了!

“娘,你做任何事儿子都支持,但真的要这样见人吗?”

淑妃坐在肩與上,俯视自己的得意之作:“多好看啊,哪里见不得人?”

皇后常年吃斋念佛,寝宫里总有一种淡淡的檀香气,珉王鼻子痒痒的,总想打喷嚏。

皇后今日似乎心情不错,不过她为人高冷,不是逢年过节连皇帝都不想见,心情好也仅表现在抬起眼皮看人而已。

这一看险些乐了。

她招手令珉王过来,问道:“谁给你梳的头发?”

珉王答道:“母妃。”

皇后难得有兴致,命宫人取来梳子和清水,打散他满头鬏髻,重新帮他梳头。

满室宫人都有些微惊,皇后只生有晋王和宁安公主,后来璐王生母病死,又抚养了璐王。

晋王死后便开始礼佛为长子积累功德,助其往生安乐国,人也变得清冷、孤僻,亲自给皇子梳头这种事,别说珉王,就连璐王都没经历过。

淑妃心里暗哂,这宫里真正了解皇后的人其实不多,她虽然高冷,但有强迫症,对于不协调的事物忍不了片刻。

这么多的鬏鬏,拆都要拆好半天,淑妃也可趁机多跟她说上几句话。

提起年前庄妃那件事,皇后倒有些愧疚之色,去年她感到体虚力乏,无力打理全部的皇家产业,便想着分一些给庄妃和淑妃代劳。

恰在这个节骨眼上,庄妃的娘家兄弟传出赌博狎妓、债台高筑的恶名,皇后担心日进斗金的产业被她拿去喂娘家,因此只分出一部分交由淑妃协助打理。

“她心里有怨气,说话不中听,如今她有孕在身,却也不好怪罪。”

淑妃浑不在意地说:“臣妾也打了她一拳,扯平了,眼下让她安心养胎,为皇上开枝散叶才是要紧,这点小事臣妾不会挂在心上。”

皇后点头道:“知道你素来大气,陛下心里也是有杆数的。”

淑妃借机提出延请女医的事。

皇后听闻是给冷宫的妃嫔诊病,有些为难,毕竟都是先帝时犯过错的妃嫔,要请示陛下才好。

正说着话,已经及笄的宁安公主进得殿来,给母后请安。

她是宫里唯一的公主,又是皇后所出,容貌姣好,性格娴静又不失灵气,就连太后都常说,老天爷不知在她身上花了多少心思,才造就出这般无与伦比的美好。

而今十王府街的公主府已经落成,皇帝已命礼部贴出榜文,开始为公主遴选驸马了。

皇后和淑妃便不再提什么冷宫,转作轻松的话题。

……

皇帝日理万机,每月来后宫的次数一只手都能数得过来,等到真正将这件事敲定下来,业已到了端午。

沈清儿今年七岁了,读了好些医书,背了一肚子药方,行针也有进步,可以穿着襜衣给娘亲做帮手了。

她们经过各项验身入宫,住进了长春宫的配殿之中,可惜姚太妃已拖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即便华佗在世也回天无力了,不过其他二十几位妃嫔宫人,有湿疮反复的,痰迷心窍的,也有久咳不愈的,都得到了诊治的机会。

皇帝来长春宫时特意见了她们一面,听她们陈述冷宫里的情形,眉头微皱。

冯公公宽慰他:“皇上,北三所里幽禁的毕竟是有罪过的妃嫔。”

沈清儿说:“可是,不能殉葬又不是她们的错。”

“清儿!”白氏捂住沈清儿的嘴。

皇帝却说:“不要怕,把话说完。”

沈清儿得了话,便放开胆子对皇帝说:“里头有位太妃,亲眼看着三十多个妃嫔和‘天女’站在小木床上,在房梁上自缢,吓的得了失心疯,被关进了冷宫,还有一位太嫔,很受先皇喜欢,但是八字不符不能殉葬,被先皇一怒之下打入冷宫……”

可冷宫里不过是另一种殉葬罢了,这些人老无所养,病无所医,余生只剩下痛苦。

淑妃在皇帝看不见的地方,一膝盖顶在儿子的膝窝处。

珉王很突然地扑通一声跪地,多年的默契使他瞬间理解了母妃的意思,疾声道:“请父皇降旨复核冷宫妃嫔的罪名,将无罪或轻罪之人放出来吧!”

亲儿子都求情了,皇帝自然没有理由不应允,遂将此事交给冯春,太妃太嫔和宫人若查实无罪皆可赦免,,安排在慈宁宫后面的三个宫殿颐养天年,一应份例按照典制,不许克扣饮食衣物,不许虐待。

珉王赶紧磕头谢恩。

皇帝将他浑身打量个遍:“你小子,居然还是个悲天悯人的性子。”

又问淑妃:“谁在教他读书?”

淑妃道:“丁兆在给他开蒙。”

丁公公躬下身子。

大雍的太监都是在内书堂读过书的,教一个小孩子问题不大,可珉王毕竟已经八岁了,该考虑找合适的老师教他读书了。

珉王一脸郁卒,他就知道,出尖冒头必定没有好下场。

皇帝看着他的表情,莫名有些来气:“听说你打算一直混到就藩?”

珉王矢口否认:“那一定是密间谗言,臣最喜欢读书了。”

皇帝面色稍霁:“那是最好,朕会留心给你找几个认真负责的师傅。”

几个?!

珉王愈发生无可恋,面上还要恭恭敬敬地谢恩。

又三日,皇帝将璐王和珉王叫到乾清宫去,郑重交代:“以人殉葬不合天道人心,宜自朕而止,后世子孙亦也不可再做此事。”

二人恭身领旨。

等两个儿子退出去,皇帝突然感到有些乏味,对吴用道:“他们就这样走了?”

不夸夸他吗?

“要是平安在……”

吴用立刻换上一脸灿笑:“陛下宽仁悲悯,乃后宫之福,天下万民之福。”

皇帝犹不满意:“太生硬了,不够自然。”

恰在此时,冯春进殿侍奉,听到这两句话,私下里问吴用:“吴公公,平安是谁?”

这个名字,他已经听到过不止一次了。

吴用似笑非笑:“要想在宫里活得久,与你无关的事,不要打听。”

……

平安的书信还是晚了一步,陈平继果真从家里跑了出来。二叔公一家十分着急,幸好他在之前的信件中给平安留了一点线索——他综合考察了几个少林寺的地理位置和教学质量,最后选择了离京城最近的蓟州少林寺。

而且他也没打算乱跑,要先到京城在堂叔家整顿一番,再去少林寺出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