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薄荷雨
在市内花费了三天时间搞定了大部分的吃住行的介绍,然后开始往第一站进发。
去到那个地方是坐的火车,夜间车,普通快速列车,没有空调的那种。坐了四个小时,晚上十一点上的车,半夜三点到的站,然后在乘客休息室等到五点,坐大巴去了景区。
景区不大,开发出来的项目也不多,大概在上午十二点左右就游完了全部景点,出门之后选择了一处看上去挺干净的店吃午饭。
这边有当地的特色饮食,不过味道很奇特,至少陈馨是没有把东西吃完的。之后在老板的介绍下,她坐了去县里的班车,一个半小时到达了县城。
这个县城就完全是七八十年代的建筑为主了,饮食住宿便宜到不可思议,但是相应的,条件也就不够看,只能保证床单被套是干净的,其他你想要也没有。
陈馨多了个心眼,她自己在张家的时候用素色棉布打了一套旅游被套,设计采用的后来某宝上通用的款。出来在大城市的酒店还行,这些小地方的住宿条件对于穷游的孩子没问题,对于有洁癖的那就是个灾难。
县城里并没有值得玩耍的地方,不过旅馆的老板娘跟她说这里过去大概五十多公里有个少数民族的聚集地,那边的建筑非常有特色,还保留着几百年前的建筑风格。
老板娘是把陈馨当做了那种追求艺术的大学生,对她挺照顾的,还主动帮忙联系了过去的车。那车是给当地送信件邮包的县邮局的邮政车,小二排的货车,陈馨给了二十块钱,对方答应把她送过去,回来的时候只需要跟当地的邮政所说一声,如果有车回来,可以再把她捎带回县城。
第163章 好客的桐妹
邮政所在寨子大门的右侧,是一栋五六十年代修建的青石瓦房,后面是一栋三层的小楼,用的红砖修的,但是屋顶瓦檐都是典型的本地民族的风格。
十多米的一座风雨廊桥进去就是寨子的大门。大门旁边有两座尖尖的高四层的建筑,下面每一层有四个窗口,最顶上的那一层有点像城墙的造型。据说这是寨子在旧时的塔楼,专门放哨用的。在寨子的另外三个方位也各有一座,中间的塔楼要矮一些,主要是着急大家开会用。
这种碉堡塔楼最著名的还是陈馨的老家那边的民族建筑。那个民族的每一个村子都有好几座塔楼碉堡,能容纳下村里的所有居民。是战时重要的军事建筑,也是平日里警戒放哨的据点。
陈馨到了邮政所,跟人打了招呼后,拿起老板娘给她介绍的那家住宿客栈的地址,照着邮政所的人的指引进了寨子。
寨子是狭长型的,中间有一条河,还有一个专门挖掘出来的水塘。这个水塘用来储水灌溉,在洪水期也是分洪泄流的重要设施。
很多民族都有建造风雨廊桥的传统,还有专门给妇女们修建的沿河边一字排开的洗衣台。
陈馨要去住的那家就在第三个洗衣台后面的那座三层吊脚楼。
屋主叫桐妹,是个四十来岁的中年女人,很精瘦,个头小小人也黑黑的,但是她的能干在寨子里也是出名的。老板娘说桐妹的男人十几年前离家出走就没再回来,这么多年来,桐妹一直都是自己带着三个孩子奉养四个老人,她男人的兄弟姐妹家庭条件也不好,只能按能力给与老人一点生活费,其他的开支全是桐妹一力承担下来的。
这一点别说在少数民族了,就是在大城市里也很少有人能做到。独身子女赡养双方老人那是没办法,但凡有兄弟姐们的,很少有不计较得失主动承担老人的照顾责任的。特别是桐妹这种情况,丈夫离家出走生死不知,她完全可以不管公婆,但是她没有这样做,而是尽自己能力让四位老人过得尽量开心。
“前年她婆婆走了,临走的时候拉着桐妹的手哭得眼睛都肿了,说是对不起这个媳妇,来世做牛做马的报答她。”寨里的人对桐妹也很佩服,所有女人不管是真的喜欢还是做出来的面子,但是提到她都不得不承认她是真的孝顺真的能干。
“桐妹家的老大今年没考上大学,出去打工去了,挣的钱自己留三分之一,剩下的全都寄回来,说给弟弟妹妹的学费生活费。还有桐妹的爸爸跟她公公,两老只要身体条件许可都会上山去砍柴啊打猎啊,想着法子给家里人改善点生活。他们一家在我们寨子里是公认的和气友爱的一家,前一次县里说要评五好家庭,我们寨子里就只有他们家通过了。”
五好家庭虽然只是个名,但县里还是会给与一定的奖励,而寨子里也会发点钱之类的,其他人看着眼红,却也知道挑不出任何毛病来。
陈馨拉着行李进入了桐妹家的堂屋,她不在,下地去了,是她幺女来接的陈馨。
之前跟老板娘打听过,这边的消费水平不高,跟着桐妹家吃饭,三十元包干,如果要单点菜,就二十元的住宿费,菜按照饭馆的价格降三分之一给。
陈馨来这边就是想要体验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饮食也算在内的,所以陈馨直接付了十天的钱,说到时候多退少补。
当天的晚饭其实很超出陈馨的预料。饭是很一般的米饭,还加了不少芋头进去一起煮的,但是菜就很丰盛了。酸辣椒炒腊肉,豆角炒猪脸肉,还有一盘叫不出名字的野菜跟一大盆的骨头盐菜汤。
他们家的菜都是用盆装的,三菜一汤就摆了一桌子。
陈馨跟他们一起吃,觉得口味还不错,除了那种酸菜跟她平时吃的酸菜有点不同外,其他的还好,辣得够味,才吃了几口,汗都下来了。
一碗芋头饭,几筷子的酸辣椒炒腊肉,外加自家晒的干豆角泡发后炒的猪脸肉,就已经让陈馨撑得肚子都圆了。最后还溜了一碗汤下去,那盐菜别看吃着干巴巴的,煮成汤之后,味道竟然十分的鲜美。
晚上的寨子安静得很早,大概七八点钟就没有人在外走动了。陈馨住在三楼的阁楼,她往外看的时候,发现寨子尾部那边似乎有点热闹。
“那边是在准备婚礼,后天晚上我们这边会有个晚会,新嫁娘出嫁前都要举行这么一场宴会,吃的东西都是男方家里送过来的,这场晚会吃得好不好就代表了男方家的实力强不强,所以整个寨子里的人都会去参加。当然了,其实我们也会送菜过去,只是主要的肉类是男方提供。”
想来也是,整个寨子没有一千人也有几百人,这还是好多青壮年都出去打工后留下的人数,真正在过年的时候,这里的人最多时有差不多两千人左右。顺便在寨子里逛一圈都是人。
陈馨对婚礼的仪式很好奇,问桐妹她能不能去观礼,桐妹想了想,说她明天去问问看再回来跟她说。
第二天,桐妹要去帮忙,带着大女儿急急忙忙的过去了。半个小时后,桐妹的女儿跑回来叫陈馨一起过去,说是那边同意了让陈馨去观礼。
他们这个民族很好客的,只要不是心怀恶意,他们都很愿意招待外界来客。
等陈馨到的时候,就看到新娘子正在试衣服,没有上头饰都已经很漂亮了。
这边的新娘服以黑色为主,腰带和衣襟袖口衣摆则是色彩艳丽的几何图形拼接而成。下装是百褶裙,也是黑色,腰带和裙边则是红色,然后腰带上缀了很多银珠子串起来的珠链,每条珠链的最下端是银质的小铃铛。女孩子行走的时候,铃铛会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
布鞋是千层底黑色绣着瑞兽头像的布鞋,这种图案是新婚专用的,据说能给新人带来福气和子孙,是他们这个民族的图腾兽。
陈馨在旁边看了一会儿,征得同意后,端起相机开始捕捉镜头。
第164章 新娘家的晚宴
新娘子的头发很长,垂下来差不多到足踝。听桐妹的女儿说,她们族的少女在没有结婚之前是不能剪头发的,还要花很多的精力来保养头发,等到结婚后第三天回门,才会齐腰剪断头发,把头发连同当姑娘时用的挎包放一起,搁在娘家。
这种习俗从来没有听过,也不知道是为什么,连桐妹的女儿都不清楚,而且她还说现在很多女孩子都不遵从这个旧习俗了,因为到了学校读书后,都会要求剪短头发。在本地村寨读书的还好,说说情也不会强迫你剪,但是跟随父母出去读书的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想要留下来就只能遵从校规剪短头发,所以现在很多年轻女孩子的头发都留不到那么长了。
桐妹的女儿就是其中之一,她在镇上读书,一个月回来一次,在学校里洗头洗澡都不方便,如果头发太长,根本就没有时间折腾,所以她的头发是短发,目测近几年之内是没办法留长的。
说到这里,桐妹的女儿目光很是遗憾并且十分向往的盯着新娘子那一头长发看。
新娘子换好衣服后开始梳头。新嫁娘的发型很复杂,而且要盘很多头饰进去,最后还要戴上一顶造型有点奇怪的帽子,帽子上镶嵌了银饰和骨片。
“骨片是她丈夫亲自去狩猎所得,挑选最强壮的猎物的腿骨打磨而成,还要她的项链你看到了么?那是同一头猎物的牙齿制成的。我们这里最厉害的新郎能打到大熊,其次是狼,还有蛇跟野猪。”
不过现在野生动物保护法有规定不能随便狩猎了,所以狼啊熊啊基本没有,最厉害的就是野猪,还有蛇等等。
这个新娘子头上的骨片就是野猪的骨头,她胸.前带的项链也是野猪牙打磨出来的。陈馨将这些都记在心里,然后开启摄像,将新娘子梳头的整个流程都记录了下来。
她没有选取新娘的正面,而是重点放在背面梳头的手和发型逐渐成型上,最后留了个侧面的影像,让人看不到新娘子的全脸,却能从镜头中体会到新娘子含羞带怯的小激动。
到了第二天晚上,在矮鼓楼前面的广场上,大家开始准备晚上的宴会。两堆篝火一左一右的架了起来,还有四只羊和六头小香猪,都已经杀好搁在木架上挂着沥干血水了。然后中间两个大灶,是用砖石现场砌成的,搁在大灶上的铁锅也是这种晚会专用锅,比各家家用的铁锅大了一倍。
炒菜的铲子都是新的铁铲,然后一盆盆的肉和菜就码在灶旁边的空地上。在河边又用大石头砌了三个土灶,用木头架子横了钢筋,吊了三口铁锅煮吊锅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