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春景
所谓荫户奴客,和后世的佃户很像,但在此时而言,概念还是有些不一样。荫户奴客分为两种,一种是合法的,一种是不合法的。不合法的可能更有名一些,其实就是‘隐户’!豪族大户收拢人口,让他们为自己工作,同时不会对国家上报这些人的户籍!这样的好处很明显,省了人头税嘛!而且这些人对于国家来说是不存在的,这样更能方便豪门大户安排。
陈嫣这里肯定是合法的,而合法的荫户奴客大概介于佃户和奴仆之间。说他们是佃户,他们对土地主人的依赖其实远远大于后世的佃户,更接近于雇农...他们生产的一切都会归土地主人所有,土地主人养活他们就行了。可说是奴仆吧,户籍上他们是良民,而且可以拥有自己的私产...虽然难以定义,但在这个时代确实是已经司空见惯了的。
即使此时还不是庄园经济盛行的时期,但豪强大户圈地造园早就已经流行了!这么大的土地要如何开发?奴仆?哪有那么多奴仆!也不合算呐!所以荫户奴客的存在就是刚需了。
陈嫣第一次知道自己手下有这么多‘佃户’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旧社会逼死人的地主...还真是有画面感啊!
虽然这些荫户奴客被集中在庄园中进行生产活动,但其实其中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和普通农户没有什么两样,依旧是典型的小农经济。
不过,整个庄园自带了织室、蚕房、酱菜作坊之类的手工业,这些是需要人的。一开始是只使用奴仆,后来也会从荫户奴客中选一些人。
荫户奴客视其为美差,都是十分踊跃的——因为陈嫣给这些来‘上班’的荫户奴客发工资发补贴,这远比他们在家帮家里做事贡献要大的多!谁都能算这笔账,自然谁都想来了。
只不过岗位有限,能来的到底是少数。
要么就是家里搭上了某个管事的线,要么就是有表现突出的地方。比如刚才那个女孩‘芦’,她家就是荫户奴客中出了名的养蚕大户!今年出春蚕的时候,留下自家纺织所需,就她家上交的最多!所以给了她家一个进蚕房的名额。
一般来说,普通庄园内,荫户奴客也是有财产权的,所以在完成了农事之后,生产的其他产品,比如说妇女纺织的丝绸,家里养的鸡鸭猪狗,这些主家都是不可能收走的!不过主家可以买!
这也算是大庄园生产链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吧!
就比如收鲜蚕茧这一点,如果仅靠作坊蚕房的奴隶来做,产量肯定是不够的。不过有一个很霸王的地方在于,一般来说荫户奴客如果不自己消耗掉,就只能将产品卖给土地主人,而且价格会偏低。
这里面当然有说的过去的理由——脚下的大地都是庄园主的,养蚕用的桑叶来自哪里?养牲口用的草来自哪里?除非主家向这些荫户收了钱,不然就等于是白得了!
以养蚕为例,桑叶一向是要花钱的!古人会在自家种上一些桑树供自家使用,但若是不够,还是得去买!桑叶生意又不是什么稀奇事。
陈嫣对于过分压榨荫户没有兴趣,更不觉得这是有必要的!所以在栌山庄园之中,她愿意给荫户们分享更多的收益!一方面这能让荫户们生活地更好,另一方面这其实对她的利益损害并没有那么多!
一般的庄园主在粮食收获之后根本不会给荫户留下什么,保证一个饿不死也吃不饱的状态就够了。
其实那些庄园主也和荫户们是约定分成的,理论上做的越好得的越多,是很有激励性的多劳多得,但也就是理论上而已!等到荫户真的辛苦工作之后就会明白了,要付出的太多了,即使做到死,一家人的生活也不会太好。
但这些荫户又不能不做,因为不做的话连该上交的量也交不出,就得负债,就得被赶出庄园。另外再找个庄园,又或者租一些小地主的土地?天下乌鸦一般黑,也不会有什么改变。
这样压榨出来的钱财就成为了地主豪强奢侈生活的支撑!
而对于陈嫣来说,如果她想赚钱,来钱是很简单的——且不说上辈子的记忆给她的回馈,就说她这辈子的身份,那也是天然的吸金利器!苦苦压榨最底层的老百姓,既对不起自己的良心,也不会有太大的作用。有这个时间,她做点别的什么不好!
所以栌山庄园至少在不夜县本地是出了名了,出名的原因不是栌山庄园主人身份特殊,而是这里对荫户的待遇好!
破产而失去土地的平民抢着要来栌山庄园,然而栌山庄园荫户足够了,除非要扩大庄园,不然是没什么机会的。
而除了得到底下荫户的歌功颂德,比较意外的惊喜是陈嫣在不夜县本地也有了一些名望——乡人觉得她善待了这里的人,有点儿把大家当自己人的意思,于是大家也就对她有了相当的好感。
若不是陈嫣是个女子,恐怕这就是她的一笔资源了!汉时许多地方有名望的家族都是这样开始根植乡梓,这才有了后来的名望势力!
平白得了好名声,陈嫣虽然也挺高兴的,但并没有太放在心上。最近这段时间她跑蚕房比较多,正在指导一场技术革命!
她的主要工作是通过口述和画图,让工匠按她的意思修出合适的烘茧灶!
陈嫣其实是很清楚养蚕缫丝的工艺流程的,一个是她上辈子所在的乡村依旧有一些年纪大的婶婶奶奶会自己养蚕做被子、做绵背心之类,所以耳濡目染心中有数。另一个是她做视屏的时候,完完整整亲自上手了一次古法养蚕缫丝,可以说是记忆犹新!
其他工艺上的进步先且不谈,因为很多改进都不是一句话的事情,而且也不见得适合西汉时的纺织工艺——技术进步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大跳跃的,陈嫣了解的是明清时期流行的技术,和汉代技术隔着好远呢!步子迈的太大的话,说不定会扯到蛋!
但有一个技术,陈嫣确定能够用上,而且直接利益可能也最大!
那就是烘茧技术!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并不属于养蚕缫丝的流程,但这一技术又确实与养蚕业联系紧密。
很多人不知道养蚕缫丝的流程,只知道蚕结茧之后热水去煮,然后弄破蚕茧,摘掉已经死了的蚕蛹,最后缫丝。
但很多人忘记了,养蚕这个活动只能在春夏两季,秋冬没有桑叶,养个球球啊!那么秋冬时纺织所用的蚕丝是从哪里来的?那就只能是春夏时积攒的了。
但这里有一个小小问题,要如何积攒呢?如果将所有的蚕茧煮好,然后纺成丝线,留待秋冬备用,听起来是可以的。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儿...这么短的时间无法准备出全年所需要的丝线。更何况纺线车和织机一样,也是全年运转的!
蚕茧需要得到保存!这也是养蚕业千百年来一直存在的问题!
蚕茧得尽快处理,因为如果处理不及时,蚕就会破茧而出,损坏、污染蚕丝,这是不能容忍的!
最早,也是西汉初年现如今还在使用的方法是阴摊和暴晒,这两种条件显然都不适宜蚕蛹化蛾。但前者延长时间有限,后者则是损坏蚕丝的品质,是缺点很严重的方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按照《齐民要术》的记载,当时流行的是盐腌法。以盐腌蚕茧,密封瓮藏于地下!蚕蛹死在了蚕茧中,同时又不会污染蚕茧,而且还保证了蚕茧始终如新,使用的时候和新蚕茧没有什么两样。
不过盐腌法的缺点也很多,操作繁琐、失败之后损失很大、成本高(十斤蚕茧二两盐,看着不多,实际上积少成多就是一个大数字了!古代的盐价,呵呵)。
于是后来盐腌法被蒸茧法取代,蒸茧法也是有自己的一套方法的,细节很多。不过最主体的工艺确实是是顾名思义,在一个‘蒸’字。利用蒸法将蚕杀死,然后再进行干燥处理、保存。
只比蒸茧法晚一点儿,很长时间和蒸茧法并存,但相对来说更先进,也是陈嫣后来使用的就是烘茧法了。
烘茧法相比蒸茧法更不需要在意天气(蒸茧法还得干燥处理,这是很考验天时的),而且也少了干燥这道程序。直到养蚕缫丝进入到工业时代,这才被取代,然而在民间还是有留存——其实也不是被取代了,因为本质上还是烘茧,只不过烘茧的机器有所改变而已。
陈嫣过去所在的村镇就有一些人家还有这种烘茧灶,陈嫣因为做过视频,所以印象深刻,能够依样画葫芦弄出来...本来就不是很复杂的东西。
为什么说烘茧技术会有很高的直接利益,那是因为有了这个技术,就可以尽可能更多地养蚕了!此时受限于鲜蚕茧的处理,大家哪能无限制地养蚕!而更直接的利益,陈嫣可以让庄园里的管事去不夜县周遭,在鲜蚕茧大量上市的时候去收!
鲜蚕茧上市其实并不多,因为普通人家处理鲜蚕茧的体量有限,自家养自家织就是了,有一个大约数。上市的鲜蚕茧大多是这些普通人家贩卖给织坊的!织坊能够处理的蚕茧量要比一个小家庭要大的多了!
但这些织坊也是有数的,而且往往只有商业十分发达的城市才能诞生。普通地区没有太多的人收鲜蚕茧,一般的人家也就不会多养出许多蚕。
不过这种东西都是积少成多的,周围近的人家放开了去收,量也挺可观的了。再加上栌山庄园可以和这些散户做约定,日后有多少蚕茧收多少,订立契约,想必产能很快就会大爆发!
外界的产能大爆发什么时候到来还不知道,但栌山庄园本身的产能大爆发已经看出来了。
陈嫣让管事通知荫户和蚕房,尽可能地多多养蚕,不要怕鲜蚕茧会处理不及。虽然有了解养蚕缫丝工艺流程的小管事觉得不妥当,但在栌山庄园这个地方,陈嫣的话,说话算话!哪怕她是闹着玩儿的,底下的管事一样得陪着...现在效果出来了。
“翁主,这就是您所说的烘茧灶?”主管栌山庄园的管事比起下面的小管事来说,能更多的直接接触陈嫣,所以了解到的情况多一些。但对于陈嫣所说的‘烘茧灶’,还是半信半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