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长公主 第205章

作者:秋水晴 标签: 甜文 平步青云 穿越重生

  当年太宗驾崩,为自己的儿子留下了四名顾命大臣。李治刚登基的时候,吃尽了顾命大臣的苦头, 自然不会让李弘重走他当年的路。

  李治这些年来也给了许多机会李贤,希望他能辅助长兄。

  可李贤如今也太年轻了, 虽然他在政事上大放异彩,却还是年轻气盛。

  思来想去,又有谁能为体弱多病的李弘分忧?

  除了当今的太后武则天,还有谁可以担此重任?

  李治留下遗诏, 军国大事有不决者, 兼取太后进止。

  对于父亲留下这样的遗诏,李沄并不意外。

  这么多年了,母亲一直陪着父亲,两人一同在紫宸殿听政, 下朝后在长生殿、清宁宫商讨家国大事。母亲参政多年,朝廷之上, 有哪位大臣能比母亲更合适辅助如今的圣人阿兄呢?

  李弘登基, 虽然百废待兴, 并未做任何变革。

  近两年虽然边境安定,可去年从春天到冬天,都有天灾,冬天还发生了瘟|疫,关内饥|荒虽不曾像从前那样发生人吃人的惨状,但三餐不继。李弘在当皇太子时,已经很能独当一面,心中很明白此刻大唐最需要的是什么。

  天灾。

  父亲在世时,不断免除百姓的徭役,以安民心。

  如今父亲驾崩,新帝即位,若是贸然大动干戈,便有可能江山飘摇。

  维持先帝在位时的措施,方为上策。

  武则天本是住在清宁宫的,如今新帝登基,昔日的太子妃杨玉秀已经变成了大唐的皇后,武则天搬到了上阳宫居住。

  从前太平公主在大明宫中通行无阻,新帝李弘一直对李沄这个阿妹疼爱有加,他登基后,太平公主变成了太平长公主,从前太平公主所享有的特权,如今一切照旧。

  包括当初帝后专门留给李沄的丹阳阁。

  李弘去上阳宫向母亲请安时,与母亲说道“我与秀娘子嗣单薄,到了如今,只得天泽一个孩儿。偌大的东宫,已经够天泽玩耍了,丹阳阁便维持原状,等阿妹入宫的时候来住。”

  武则天看着立在她前方的李弘,缓缓地点了点头,“也好。”

  李弘不动声色地打量着母亲,又跟她说了一些朝堂上的事情之后,就离开了上阳宫。

  李弘前脚离开了上阳宫,太平长公主就到了上阳宫看母亲。

  自从李治去世后,李沄几乎每天都入宫来陪母亲。

  武则天望着被众多侍女拥簇而来的女儿,面上露出些许温柔的笑意,“太平来了。”

  李沄眼里眉间漾着笑意,款款朝母亲走过去。

  “阿娘。”

  李治去世的时候,春日烂漫,紫藤花开得正好。

  如今先帝已经安葬在乾陵,宫中的银杏树的叶子已经变成了金黄色。春去秋来,时间无声无息地从指间溜走。

  父亲去世,对母亲的打击很大。

  至少,看上去打击很大。

  李沄已经没有了父亲,心中自然希望能多些时间陪着母亲,她在公主府横竖没什么事情需要操心,就入宫了。

  武则天初始时还说长公主几句,不外乎就是我在宫中无事,太平不必每日都入宫之类的话。

  谁知长公主一听,秀眉轻扬,理直气壮地说道“我的阿娘在宫里,阿娘在哪儿,哪儿就是太平心中最牵挂的地方,我当然要入宫看您!”

  太后拿公主没办法,新帝对这个阿妹也是娇惯得很,只好随她。

  武则天带着李沄一起到了上阳宫里的佛堂。

  太后信奉佛教,护国寺和感业寺里有不少菩萨的金身都是她出资建造的。感业寺的师太三天两头便入宫,与太后交流佛法。

  李治去世后,武则天每天都会为他誊抄经文。

  李沄心中不信神佛,却也敬畏。为父亲誊抄经文,也是她为父亲悼念的方式之一。

  李沄整理着前些日子抄的经文,抬眼看向母亲。

  母亲坐在佛堂的蒲团上,双目微合,神情安详柔和。

  李沄的眼睛有些发涩,父亲驾崩后,母亲就时常到佛堂来。可是她心里明白,母亲又怎会是一心向佛之人呢?

  只是如今新帝即位,加上新帝在民间名声颇好,在朝政之事上,她纵然有先帝遗诏,也不好过于强势。

  而去岁召回长安的武家子侄,也没做出什么漂亮的政绩,拉帮结派,吃喝玩乐倒是很有一手。

  这种时候,该以不变应万变。

  想起父亲,李沄的心里又有些闷疼。

  她将手中的经文放下,转身走出佛堂,在佛堂前方楠木廊道前的台阶上坐着。

  武则天从佛堂出来的时候,看到的便是李沄一个人坐在台阶上,夕阳投射在她的身上,将她的影子拉得很长,显得失落又感伤。

  武则天神情微动,走了过去,柔声问道“太平,你怎么坐在这儿?”

  李沄仰头,看着母亲,面上露出一个笑容,“阿娘,陪太平在这儿坐一会儿,好不好?”

  武则天“……”

  这样席地而坐,已经几十年不曾发生在她身上来。但既然女儿开口了,她自然也是乐于奉陪的。

  武则天挨着李沄坐下,柔声问道“太平坐在这儿,是因为想起了你的阿耶吗?”

  李沄点头,“嗯,我想他。”

  她很想父亲,可是也明白,再怎么想,父亲也不会回来。

  父亲的驾崩,她并不是毫无心理准备,只是不管有多少的心理准备,当真正面临的那一刻,才发现原来所有的准备都无济于事。

  世界上最爱她的男人,永远离开了她。

  她再也没有了父亲。

  如今大明宫的主人,不再是她的父亲,而是她的长兄。

  圣人阿兄很好,皇后阿嫂也很好,他们都很好。

  只是,她想父亲了。

  李沄转头,那双眼眸凝望着武则天,轻声问道“阿娘,你想阿耶吗?”

  李沄的眼睛,像极了李治。

  武则天看着李沄的黑眸,笑了。

  她伸手摸了摸李沄的头发,说道“当然是想的。”

  怎么会不想呢?

  那个一身清贵的男人,给了她许多,也教会她许多。

  没有李治,她会在感业寺中长伴青灯,无声无息地消失在这世间,便不会有如今的武媚娘。

  风轻轻吹过,佛堂前的银杏树叶从枝头打着旋落下。

  去岁的这个时候,她正与李治在九成宫观赏秋色。

  武则天眉眼温柔,望着风中飘落的银杏叶子。

  今岁秋已来临,她仿佛看到李治站在铺了一地金黄银杏叶的前方,俊雅的五官带着温柔笑意。

  苏子乔从公主府的书阁出来时,已经很晚了。

  蘅芜苑的灯光还亮着,是李沄在等他。

  回到蘅芜苑,只见公主青丝上的珠钗已经撤下,一头柔顺的长发披落在身后。她靠着身后的大迎枕,手里拿着一本册子。

  虽然拿着册子,可久久不曾见她翻一页。

  苏子乔走过去,笑着将她手中的册子拿过来,一看,上面的笔迹是他最熟悉不过的。

  那是先帝的笔迹。

  苏子乔看向李沄。

  李沄靠着身后的大迎枕,清艳的脸上带笑,跟苏子乔说道“这是从前阿耶闲来无事,教我的策论。”

  先帝风流多情,文采风流,不管什么事情,似乎都能信手拈来。

  他教女儿弹琴跳舞练字,心血来潮了,也跟女儿谈论天下大事,甚至还教她策论。李沄的策论或许不能与新帝和雍王的相比,但与她年龄相仿的几位兄长相比,却有独到之处的。

  苏子乔将手中的册子放在旁边的案桌上,将李沄抱进了怀里,“这么晚不睡,是在等我?”

  李沄点头,声音爱娇,“嗯,子乔总不回来,我睡不好呢。”

  苏子乔默了默,将她抱得更紧一些。

  自从先帝驾崩后,李沄清减了许多,笑起来跟从前一样好看,眼底却再也不像从前那样温暖。

  原本就是浅眠的,如今变本加厉,有时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觉。

  李沄在苏子乔的怀里找了个舒服的姿势窝着,问他“前两天库狄入宫,跟母亲说裴相公受了风寒,子乔可去看过他了?”

  新帝即位,将裴行俭提拔为中书令,是首席宰相。

  这么多年,裴行俭也算是为大唐操碎了心,如今母亲成为太后,李弘便将裴行俭从吏部提拔了。

  一代儒将,文韬武略。

  在边关时威名赫赫,在朝堂之上享有盛名。

  裴行俭担任中书令,是众望所归。

  苏子乔握住李沄的指尖,她的指尖微冷,他便将她的手拢在了手心之中,手心的温暖透过皮肤,源源不绝地传给李沄。

  “师兄是个劳碌命,如今又是中书令,受了风寒也没法静养。不过他身体还是挺硬朗的,过几日大概便好了。”苏子乔摩挲着李沄的指尖,低笑着问道“公主这么晚还在等我,就是为了问我此事吗?”

  李沄也笑,“自然不是。子乔,阿耶驾崩,如今安葬在乾陵。新帝即位,朝堂新旧更迭,一切似乎都井然有序,可我心中总是不安。”

第181章 歌尽风流12

  李沄自幼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长大, 平时虽然对朝政没展现出什么兴趣, 可她在政治上的敏锐与生俱来。

  父亲驾崩, 长兄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