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荼蘼夫人
她和丈夫结婚没多久,公婆就前后脚走了,往年她娘家没少照顾他们,丈夫这是心里记着她父母的恩情呢。
见婆婆在房间里等了好一会才出来,蒋氏心里门清,公爹肯定偷偷给婆婆塞东西了。
不过蒋氏摸了摸包袱里的桃子和粮食,心里倒也想得开。
她婆家对她和她娘家已经十分好了,她不能不满足的要求和婆婆带回娘家的礼物一样。
毕竟这要是遇到不讲理的婆家,儿媳妇回娘家的时候,不但什么东西都不许拿,还希望儿媳从娘家扒拉个三瓜两枣回婆家呢。
两人的娘家虽然路不太远,但是现在到处都是饥肠辘辘的灾民,让两人自己回去肯定是不行的,吴宝木下午没事,就负责送娘和媳妇回娘家。
吴父也没闲着,拿了桃子和粮食带着小儿子去两个兄长家了。
要开粮店,手边没有人手可不行,吴父两个兄长家里,都有本性和体格都不错的侄儿。
下午太阳太大,村里的许多人都已经找野菜回来了,吴父最先去的是他大哥吴会财家。
吴父有两个哥哥,一个妹妹,大哥叫吴会财,二哥叫吴会富、他叫吴会旺,他小妹叫吴会喜,不过吴会喜嫁的远,加上吴家二老早早离世,她已经有两三年没有回娘家了。
他们到的时候,吴会财一家人正在院子里择野菜。
看着院子里堆着的一堆野菜,吴父忍不住惊呼道:“嚯,大哥你家这是去哪里找到这么多野菜的啊。”
见弟弟来了,吴会财连忙站了起来,指着地上的野菜,高兴的说:“今天我们发现了一处偏僻的小河沟,因为没被人发现,让我们得了这些野菜。”
吴会财和弟弟感情不错,爽朗的说:“等你装点拿回去吃,现在大家过得都不容易,这野菜虽然不是什么好东西,但是好歹也能让家里的娃儿多吃两口。”
听了大哥的话,吴父心里感动得不行,愈加觉得自己的决定没有错,他摇了摇头:“野菜我就不要了,我家里有粮食吃,我今天来找你是有事要和你说。”
吴会财听弟弟这么说,也没多想,他在衣服上胡乱擦了两下手之后,拉着吴父进了堂屋。
进屋之后,吴父把手里拎着的竹篮放到了桌子上:“这是我给大哥你拿的一点东西。”
看着桌子上的篮子,吴会财以为里面无非是一些野菜什么的,不怎么在意的一把掀开篮子上盖着的衣服,笑着打趣弟弟:“什么东西呀,还要用衣服遮着……”
看清楚篮子里的东西之后,吴会财好久都没找回自己的声音。
第33章 吴父卖粮、
看着篮子里的粮食和桃子,吴会财想起来, 弟弟前段时间又去了一趟府城, 他一把拉住吴父,压低声音后紧张的问道:“你这是做什么坏事了?”
原本见兄长一脸紧张, 吴父以为发生什么事情了,结果没想到他担心的竟然是这个, 吴父有些哭笑不得。
“大哥, 你想什么呢,我的性子你是知道的,怎么可能会做那种事。”
吴会财闻言点了点头:“那倒也是。”
他看着桌子上的东西, 心里就更加疑惑了:“那这些东西是哪来的?”
这些东西, 吴父之前就已经想好说辞了。
“大哥你还记得之前在府城给我们发粮食的小姐吗?”
吴父点头,这个自然是记得的:“当然记得, 我们家人多,分得粮食足足吃了一个月呢。”
说起来, 之前小弟家不知道走了什么运道,贵人还让小弟帮着分粮食给灾民呢。
而且回来之后,吴会财还听村里的人说起过, 那位贵人还跟着小弟一家来过吴家村一趟。
开头铺垫好了之后, 吴父后面的说辞就更有可信性了。
“就是那位贵人, 我家|宝秀不知道怎么入了她的眼了, 得了一些机缘, 她托人给我们带来了这些桃子和一些粮食。”
听说还有粮食, 吴会财心里就更羡慕了。
这桃子虽然还, 但是并不能饱肚子,反倒是粮食,在现在是妥妥的硬通货 吴会财打心里替小弟高兴:“你们家的日子眼看着就要过好了。”
吴父摆了摆手,谦虚地说到:“嗨,以后的事情谁知道呢。”
“那位小姐真是难得的大善人,知道现在灾民没有粮食吃,所以让我帮着帮着卖一批粮食,我最近正琢磨着想去县城开一家粮铺。”
这句话信息量太大,吴会财好半天才捋明白:“啥?开粮铺?这是有多少粮食呀。”
“有不少,而且贵人还说让我先卖着,之后她还会想办法再弄一些粮食。”
这话云初自然是没有说过,吴父这是扯了她做大旗,毕竟陷入为主,在府城的那一批灾民心里,云初就是某一家世家的大小姐。
只有根基深厚的世家,才会舍得一下子拿这么多粮食出来赈济灾民。
吴会财现在满心满眼想的都是粮食的事情,他家里的粮食快吃光了,眼见着就要断炊了。
他急忙拉住吴父的衣袖,焦急的问道:“什么时候开始买?价格几何?”
吴父知道大哥心里着急,可是再急也得等他把话说完不是?
“你别急啊,我来找你就是说粮食的事情呢。”
听小弟这么说,吴会财也稍微冷静了一些,他一屁|股坐回凳子上,对吴父摆了摆手:“你说、你说。”
“粮食贵人已经运了一些给我了,你放心,你和二哥是我的亲|哥,这粮食我已经给你们预留出来了,肯定够你们吃的,还有村里的人,大多都是我们的族亲,有好处我肯定不会忘记他们。”
现在大家的宗族观念深入骨髓,吴父也不列外,地窖里的粮食,他准备先拿一些出来卖给村里的人。
先把村里的人笼络住了,这样以后做事的时候,自己才有助力。
吴会财心里也是这么想的,听了小弟的想法之后,连连点头:“是该这样、是该这样。”
见兄长没有异议,吴父才开口说出了吴会财最关心的价格问题:
“这贵人卖粮食的本意就是救济灾民,所以这些粮食的价格也定得极低,十六文一升,都是白花花的精米呢。”
这个定价是吴父和家人们讨论过之后定下的,神仙坚持他们卖粮食的钱,那吴父就用这些粮食去救济灾民,也算是全了神仙的好意。
吴会财原本听到十六文一升的时候,就在心里暗自点头了。
这个价格虽然比受灾之前贵了差不多一倍,但是现在因为旱灾,县里的粮食价格已经翻了两倍了,这粮食价格贵不说,还时常缺货,贵人的这批粮食定价倒还算是惠及灾民。
然而听听小弟说贵人买的是精米的是,他再一次一次哑然了。
竟然是精米,就是在受灾之前,也没有过十六文钱一升的精米卖啊!
那可是精米呀!精米呀!贵人她没疯吧!
吴会财凌|乱了片刻之后,只从嘴里挤出了一句:“贵人她……可真是心善啊!”
吴父附和了两句之后,说出了他今天过来的目的。
“我今天来找你,出了拿点东西给你以外,还想请你家|宝河帮我打一打下手。”
“你也知道,这可是粮食,眼热的人可不少,没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看着,我可不敢往县城运。”
吴会财捋了捋胡子,点头同意了:“你这担心十分在理,不过就宝河一人够吗,要不我让宝树和宝铁一起去帮你,反正现在地旱着,也没有活做。”
吴会财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可谓是人丁兴旺。
吴父闻言大喜:“那敢情好,这样一来,我就更加放心了。”
加上二哥家的两个小子,送粮食的时候他们能有六七个青壮年,安全性是大大的增加了。
这一趟的目的达到了之后,吴父也没有再多留:“就这样说定了,等会我还要去一趟二哥那里,之后再去找一下族长,要是顺利的话,傍晚我就会在祠那边堂卖粮。”
卖粮食可是大事,吴会财也不耽搁他:“行,你去忙把,卖粮的是确定了的话,你让宝云过来知会一声,我好过去帮忙。”
吴父领着儿子一边往外走,一边回头对大哥笑着说道:“我不和你客气,齐氏和蒋氏回娘家了,晚上我让宝秀弄两个菜,你和二哥都来家吃晚饭,我们哥三好好聊聊。”
吴父走了之后,吴会财把家里的人都喊进了屋。
看着吴父送来的这些东西,吴会财家里人都炸开了锅。
吴会财拍了拍桌子让大家都安静下来后,让妻子从篮子里拿出两个桃子去洗了分成小块让大家都尝尝。
两个桃子虽然个头挺大,但是吴会财家里儿子、女儿、儿媳、孙辈足足有十来个,两个桃子切了之后,一人也只能分到一根般手指粗细的桃瓣。
就算是这样,也足够让大家高兴了。
吴家人小小的咬下一口桃肉,含在嘴里嚼都不敢嚼,只时不时的用舌头舔一下桃肉,嘴里的香甜的桃子味就足够他们回味好一会了。
吴父领着儿子带着礼物,又去了二哥吴会富家里一趟,在二哥和大哥同样惊讶的欢迎下,把同样的说辞又跟二哥说了一遍之后,成功收获了吴宝天,吴宝景两个帮手。
族长那里就不用送这么多桃子了,吴父回家取了两个桃子放在竹筐里,也不要小儿子陪他一起了,一个人去村头族长家了。
吴家的族长今年已经七十岁了,是族里最有声望的老人。
不过老族长虽然有声望,家里的情况要大多人都过一些,但也是一家老小扎紧裤腰带过日子的。
吴父带着礼物去的,说的又是卖粮食给族人的好事情,族长自然是一百个支持的。
吴家村的村长就是族长的大儿子,所以卖粮食的事情族长拍板了之后,就算是板上钉钉了。
族长让吴父把粮食搬到祠堂,他负责去通知村里的人。
族长办事一向是滴水不漏,他都这么说了,吴父也就放心了。
吴家村有三十几户人家,吴父估摸着村里的人口,从地窖里搬了五袋粮食上来。
关地窖门的时候,吴父想着大哥和二哥家里应该也没有多少粮食了,转身钻进地窖又扛了一袋粮食放进灶屋。
之后他让吴宝云守着院子,自己把五袋米的袋子都拆了装进家里的箩筐和布袋里。
五袋大米,足足装了满满六只箩筐,正正好三担。
把换下来的编织袋烧了之后,吴父开口对院子里的儿子说道:“小云,去你大|爷二爷家叫你堂|哥们过来帮着搬粮食。”
吴宝云跑出去没一会,就带着堂兄们回来了。
吴宝河他们已经听父亲说了,之后他们就帮着三叔做事了,这会五人站在吴父面前,都恭恭敬敬喊道:“三叔。”
吴宝河作为吴父这一脉的大房长子,已经过了而立之年了,他年纪最大也最沉稳。
看着只有几个侄儿过来,吴父有些奇怪:“你们爹呢。”
“我爹和二叔已经在祠堂等着了。”说话的还是吴宝河,他说完这话,还伸手递了个竹篮给吴父。
这竹篮是吴父之前装桃子的篮子,走的时候没带走,这会篮子里装的已经不是桃子了,换成了满满一大篮子野菜。
“我爹说现在也没什好吃的,让我把这点野菜送过来,晚上你和我爹二叔吃饭的时候,桌上也能有一盘菜。”
吴父随手把篮子放到井口边之后,指挥着侄儿们把粮食担到祠堂去。
一下子看到这么多的白米,吴宝河几人的眼神都炙热得不得了。
看着愣在原地的几个侄子,吴父开口招呼到:“好了,别看了,赶紧干活,你们两家的粮食我已经单独留好了,这些是粮食是要卖给族人的。”
听说三叔给自家留了粮食,吴宝河几人心里一下就放心了,听见吴父在催了,连忙点头担起粮食往祠堂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