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年代小美人 第37章

作者:三春景 标签: 天作之和 穿越重生

  “徐月月,你干什么!”刘妮有一些狼狈。不知道是不是她的错觉,总觉得围观的同学也没安好心,拦住徐月月的人并没有真的去拦,反而是她这边,总有人挡住她躲开的路。

  徐月月‘呸’了一声:“刘妮,你装什么大尾巴狼?写大字报的就是你,有人都看见了,你还假装没事人呢!”

  听到徐月月这样一说,刘妮心里咯噔一下,慌了。但她很快又调整了过来——没错,写大字报的人是她,但是那又怎么样呢?她写的那些东西都是事实,没有一点儿捏造的意思。就算是知道了,她也是腰杆挺直!

  当即昂首挺胸:“大字报是我写的,那又怎么样?难道你能做,我不能说了?”

  毛思嘉不像别的同学,特别关心这阵子的各种新闻,这个时候整个人还云山雾罩呢!直到旁边的同学小声解释才知道,还是留城的事闹的!

  徐月月走通了学校的门路,有消息说她可以留城了!也不知道刘妮是从哪里知道的,了解到徐月月用了不光彩的手段,然后刘妮就去写了大字报揭发。大字报这么一贴,就算徐月月原本真能留城,这下也留不成了。

  毛思嘉真的不知道说什么好,如果刘妮真的是秉持着大公无私的心,揭发这桩事,那也就不说什么了,她这也能落一句认真负责。偏偏明眼人看得出来,刘妮并不是大公无私才去贴大字报的,相反,她就是私心太重!

  自己不能留城了,就看不顺眼找到机会留城的每一个人!

  看不顺眼也就算了,这种嫉妒是可以理解的,这段时间看不顺眼毛思嘉的人多了去了。不患寡而患不均,大家都要去乡村修地球了,怎么就你们几个例外留下来过好日子?这怎么能甘心呢!

  但是看不顺眼只是心态没调整好而已,真的去做什么,却是很少有人走到这一步的。现在刘妮就是这样,通过自己一个小小的举动,打破了人家留城的希望。大家都知道徐月月搞到留城名额的手段不太光明正大,但这并不妨碍这个时候大家对她的怨恨感同身受。

  换做自己,留城的机会就这么没有了,恐怕也不能心平气和。

  毛思嘉这个时候也明白过来了——她说怎么觉得怪怪的,原来是大家肯本没有认真拦徐月月!

  作者有话要说:作者的新文《我的修真学院》来求预收啦!如果对这个题材感兴趣,希望能点个收藏!

  以下是简介:

  甘甜在穿越之后一直找不到人生目标

  毕竟对于一个笃信科学的学霸来说

  有神仙、有修真的世界实在是太超纲了!

  直到拜入‘门派’时,

  老师提醒他们要‘好好学习’

  ......

  妥了!

  对于一个学霸来说,

  没有比学习更简单的事了!

第48章

  春天的北京城,阳光明媚。这个时候还没有多少污染,即使是北京这样的城市,天空也是瓦蓝瓦蓝的。干净的马路很宽阔,车辆稀疏——这在几十年后是不敢想象的。即使是三线小城的马路也是‘滴滴答答’不停,北京?从中心区堵到城郊去了!

  “是这儿吗?”毛思嘉下了自行车左右看看,不同于大多数北京孩子,闲着没事的时候就喜欢满北京城乱跑,她不太爱出门。所以除了常去的几个地方,她看哪里都陌生。

  马路斜对面可以看到一家招牌写着‘大明眼镜店’的商店,非常显眼。这可是北京的老字号眼镜店,建国之前就在这儿开了店,可以说是北京城无人不知——当然,之所以如此,很大原因是这个时候近视的人少,眼镜需求量不大,眼镜店更是少的可怜。

  这种情况下,极少的几家眼镜店对于北京人来说自然都是‘心中有数’的。

  孙继东点了点头,先停好了车。今天两人有约着见了面,孙继东说自己收了几部民国时期的外文小说,不确定是个什么东西,想请毛思嘉看看。不过也不可能只是看看这个,所以就稍带上了别的事。

  首先,他们得来一趟‘大明眼镜店’。孙继东的弟弟孙卫南,就是和毛思嘉同龄的那个,他的眼睛近视了,医院看过之后让来配副眼镜矫正视力。之前都来了两回了,一回是散瞳孔,然后下次来验光。

  这在以后的人看来简直看不懂...这为什么要做两次?一次做完不可以吗?但这个时候就是这样,可能是人手不足、机器不足,也有可能是单纯的制度原因。反正想要配眼镜的,都是这样。

  等到验光之后,又等一个星期,顾客就可以来取眼镜了。这个时候的眼镜制作显然比几十年后麻烦的多,不存在一次性搞定所有事情。

  本来今天该孙卫南来取眼镜的,但他忙着和一帮孩子搞‘集体活动’,早上放下碗就跑了,家长才让孙继东替弟弟取一趟眼镜。

  毛思嘉的眼睛没有问题,家里也没有戴眼镜的人,所以从没进过眼镜店。不,准确的说,她是没进过这个年代的眼镜店。

  和几十年后的玻璃柜台盛着许多款式的眼镜架,展示给顾客看不同,这个时候的眼镜店并没有怎么展示商品的意思——这也很正常,对于近视眼来说,‘眼镜’是刚需,总是要买的。而北京城里的眼镜店就是数得着的几家,不用展示商品,客人也是要买的。

  而且,这个时候强调的是艰苦朴素,没工夫搞那么多花里胡哨的东西。所以从根本上来说,眼镜的款式本来就很少。

  拿了之前散瞳孔、验光时的单子,孙继东取到了眼镜,毛思嘉多看了一眼,发现是很常见的‘秀郎架’,一种后世也常见的镜架款式。架子是扁的,镜片边框是半框。

  不能说多好看,但并不难看就是了。

  毛思嘉在眼镜店里还是看到了几种眼镜的,其中最多的是半透明的塑料镜架。这个是学生镜,学生用的眼镜常常更换,这个成本低要价低,所以学生家长常给孩子选这一款。

  看到有一款金丝边眼镜镜框,毛思嘉来了兴趣,请店员给她拿了出来。

  这款眼镜框在时下的人看来或许有些老土,只有一些老派知识分子会用,但在毛思嘉看来却挺好看的...复古风十足。

  戴着镜框照了照镜子,觉得还不错,毛思嘉最终买下了这镜框。

  店员用一种古怪的神情给毛思嘉结了帐,她大概觉得这姑娘多半有病吧。这个时候买眼镜又不需要票,也不存在说你没有近视就不让你买眼镜,或者你不在我家配眼镜就不让你买镜框的操作(主要是这个时候也没有顾客会那么干)。

  毛思嘉买镜框这个行为,在店员看来虽然很迷惑,但并没有不做这个生意的理由。

  毛思嘉本来还打算弄个没有度数的平光镜,这样比较好看,但想了想,还是不要为难眼镜店了——如果她要求,应该也没有问题。因为有的顾客本来就是一只眼睛有度数,一直眼睛不近视,这种情况下就要用平光镜了。有这样的先例在前,毛思嘉让配平光镜是很简单的事。

  只是这样会让人很迷惑吧...毛思嘉也不想麻烦一周以后再来取眼镜,干脆就只要镜框了。

  孙继东和毛思嘉一起去了个人少的小公园,找了个坐的地方,毛思嘉这才开始研究孙继东带来的书。本来是打算去个可以坐着吃饭的馆子的,但是那样的场合摆弄书籍,总觉得可能会惹上麻烦,所以干脆看完书再去。

  书籍看起来是一个人收藏的,因为盖了同一个人的藏书印。不过这都不重要,毛思嘉又看不懂其中的门道,她的作用就是确定这是一些什么书。

  “是西班牙语。”毛思嘉点点头,她大学的二外就是西班牙语和法语。

  “是阿拉尔孔的《三角帽》和佩雷达的《高山情》,出版时间都是十九世纪了。国内收藏不知道多少年才能值钱,不过如果可以卖给外国人的话可能会好很多。”毛思嘉又翻到了后面一部,眼睛亮了亮:“是一部诗选。”

  这部诗选是她过去不知道的,这也不奇怪,她以前学习西语的时候也就教材。阅读西语文学作品是有的,但都是市面上大路货的作品,淹没在遥远时空中的出版物,她没有见过一点儿也不稀奇。

  再看看诗选收录的诗篇,这就相对熟悉了。毛思嘉看到好几篇都是自己读过的,还出现了卡斯蒂耶霍、克维多之类大名鼎鼎的诗人名字。

  “收藏这几部书的人说不定是个西语专家呢,民国时期的话...会不会是在西班牙留过学的?如果真的是那样,那就真的很少见了。”毛思嘉猜测道。

  这也不是瞎说,民国时期的留学生,有留欧派和留日派。留学日本的先不说,留学欧洲的,主流应该是英国、法国、德国,其他的国家可不多!不过也不能这么说,说不定人家把整个欧洲都走了一遍呢。

  这种游学模式,在当时财力能够支撑的留学生群体中间是很受欢迎的。

  孙继东一眼就看出了毛思嘉的喜欢,把几部书往毛思嘉的方向推了推:“是买一个箱子时的赠品,白送的...值钱的是箱子。你喜欢的话,先拿去看,看完了再还我就是。”

  毛思嘉犹豫了一下,最后轻轻点了点头。

  翻阅了几页诗选,毛思嘉读书时神态向来专注,因为今天戴了眼镜架的关系,显得格外书卷气。孙继东看了好几眼,脱口而出:“改天给你照几张相吧。”

  毛思嘉‘嗯?’了一声,疑惑地看向他:“照相?”

  孙继东躲开她的眼神,清了清嗓子,才有些迟疑地解释:“马上就要毕业了,照相留念?”

  这话实在没有多少底气,以至于显露出迟疑的语气。

  毛思嘉眨了眨眼睛,没有追究,只是爽快地点点头:“好啊!到时候照相!可以去香山、去北海公园那边,颐和园、故宫、□□...都可以照相——照相机是借的吗?你有照相机吗?”

  孙继东轻松地笑了:“我家有一台苏联的照相机,是我爸的,那是二十多年前生产的,照相效果不好。我去年在委托商店买了一台东德相机,大概是六十年代初进口的,很好用。”

  委托商店就是二手货商店,这个时候不允许私人买卖,但有的时候一些东西用不着了,又想要拿出去换钱。这些东西都值些钱,不是可以拿去废品收购站的货色,那可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委托商店就出场了。

  委托商店的东西都明码标价,这个价格并不是自由决定(现在可不是市场经济)。不过这个东西是不值这个价,还是远超这个价,都有可能...反正是大家综合当初的买价,如今市面上新货的行情,商量出来的价格。

  很多时候忽略了市场的因素...价格有些时候看来啼笑皆非也就不足为奇了。

  “西德的照相机啊...贵吗?”毛思嘉有点好奇。

  孙继东摇摇头:“不算贵...当时要价是130块。”

  怕毛思嘉不了解,孙继东又补充道:“新照相机至少是一两百块,几百块的国产相机也有。”

  这台照相机虽然是二手的,但品质很好,在出产十年后与这时新出产的国产货相比,也是很不错的那种了。

  毛思嘉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她不知道的是,照相机这个东西,对于玩它的人来说,最大的负担其实不是最开的买价,而是日常开销。首先就是胶卷,一卷可以拍三十六张,就要一块多钱。相比起胶卷来说,去照相馆洗找片更是花费不菲。

  根据洗出来的照片的尺寸和要求,价格是不同的。便宜的小照片可能合一张几分钱而已。但也有贵的,洗一张出来合好几毛钱呢!

  一张一张的,不算多,至少对买的起照相机的家庭来说不算多,但是累计起来就很恐怖了。

  毛思嘉不懂这些,只是单纯觉得这件事很好。虽然这个时候不能化妆,不能穿好看的衣服,但她现在有一张青春漂亮的脸啊!青春可是不能回头的,记录下现在的样子,供以后回忆,也算是一种慰藉了。

  她当然可以去照相馆拍照片,他们家习惯每年她生日的时候都去拍照,另外还有时不时的全家福拍摄。只是照相馆拍照的时候特别呆板,老掉牙的背景、老掉牙的动作表情...她倒是想有些新意,然而转念一想又打住了,懒得惹那个麻烦!

  如果是孙继东带着她在外面拍照又不一样了,至少要自由一些。

  定下拍照的事情,其实就是约好下一次见面的时间。两人才收拾好几部西语书籍,现在是中午饭的时间了,正好去吃饭。

  也没有骑车,反正这一片也是城区,走走就能遇到一些饭馆子。

  毛思嘉和孙继东闲聊,主要是她说,孙继东听。说着说着就说到了最近学校里发生的一些事,因为留城名额的事情,风波可不少呢!

  徐月月和刘妮如今是闹翻脸的仇人了,两人几乎不能呆在同一间教室里!

  “我可真是幸运啊...”毛思嘉自己都有这种感觉。

  如果她不是独生子女的话,恐怕这个时候也得为这个事情焦头烂额了!她肯定是不愿意上山下乡的,说的更明白一些,自家人知道自家事,她根本吃不了那个苦!她虽然不是什么千金小姐,可也是两辈子小康家庭娇惯出来的小女孩呢。

  这个时候的乡村生活和几十年后的乡村生活可不是一回事!稍稍有点儿了解之后她就确定自己是受不了的。

  而且留在乡村的话,她的出路何在,日后就务农了吗?她对农业生产的价值是清楚的,但这和自己参与其中是两回事...一旦上山下乡,想要改变命运就只能等恢复高考了。

  可是那就是七八年后的事情了!就这,还得一切顺利——她并不担心自己考试的问题,她担心的是到时候地方会不会放人。恢复高考之后很多人并没有第一时间得到高考的机会,因为落户的山村根本不给开证明...

  “不是独生子女...怎么办?”孙继东少见的好奇。他可是很清楚毛思嘉是怎样人的,她绝对不是能吃苦的,而且她一直不以为耻,为自己打算的时候向来很周全。

  毛思嘉想了想,很诚恳地看着他:“大概会把以前的才艺捡起来,想办法进部队文工团吧。”

  去部队对于普通人家的孩子来说很难,特别是女兵,女兵的招收标准比男兵还高!这个时候招女兵第一道就卡在户籍上,只要城市的。这不是说城市姑娘就能当兵,这只是第一道关卡而已。

  但毛思嘉却没有觉得这件事困难过...事实上,她小时候呆过的少年艺术团老师就说过,让她好好学,将来想办法送她去军队文工团,那里有老师不少老熟人。后来毛思嘉不学文艺了,老师还很可惜来着,老师一直觉得她是个好苗子。

  倒不是说毛思嘉的天赋有那么高,只是她学东西的时候和普通小孩子的理解能力就不在一个层面上!在一堆小孩子里面,她的领悟力强,又坐的住,再加上先天条件好(长得漂亮对于搞文艺的女孩子来说绝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先天条件),老师对她有很高的期待是很正常的。

  孙继东忍不住闷头笑了起来...他就知道,毛思嘉是绝对舍不得自己受苦的。

  看着毛思嘉快乐而鲜活的神情,孙继东想起了自己的军旅生涯——毛思嘉说她可以去部队文工团,如果她真的去的话,恐怕会有很多战士喜欢她...文工团的女孩子向来是不少战士的‘梦中情人’。

  “放心吧...就算你不是独生子女,也不用去部队——你以为部队那么轻松?就算文工团的要求低一些,训练任务也是很重的。”孙继东轻描淡写,他提前知道政策,所以很笃定。

  毛思嘉当然不知道孙继东曾经在军队中呆过,只是觉得孙继东出生于军人家庭,对这种事有了解是很自然的事情。

  “任务能有多重?不会比务农更辛苦了吧!”毛思嘉这是实话实说,很诚恳道:“我其实也不是不能吃苦,只是有些耐不住生活的苦。”

  生活的苦和一般意义上的苦还是有区别的。

  比如有一个人生活在富裕的家庭,完全不为物质上的事发愁,但他的家庭非常糟糕。父母冷漠,从小他都是这种冷漠的受害者,这种人能够说没受过苦吗?有些人会说相比起那些吃不上饭的,这个就是矫情而已,可事情是不能这么论的。

  这人只是没吃过生活的苦,可要说没吃过苦,却不是那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