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年代小美人 第49章

作者:三春景 标签: 天作之和 穿越重生

  这个时候挺多地方广播公司会买这个...

  毛思嘉当时还是个学生,哪能开出这个证明来。毛爸毛妈也是,他们各自分属的单位显然也没有足够理由支持员工买个这个玩意儿。

  当然,硬要想办法开出证明也不是不可以,这种事情,事在人为嘛。不过最后还是毛思嘉自己放弃了,主要是她看到录放机这么难弄,就想到了磁带。录放机和磁带可以说是一体的,在录放机没有普及的情况下,很难想到磁带会是普及的东西。

  果然,磁带非常难买!而且就算能买到磁带,她要怎么弄到有外语课程的磁带?整套问题太令人头秃了。所以不等想到办法买录放机,她就自己放弃了这件事。与其纠结这些,还不如多打听打听有哪些老师会外语,而且愿意课外辅导学生。

  在几年前,想找到机会学外语还是不难的,至少在北京这样的城市不难...不然那么多的人突然集体学俄语,这是怎么做到的?总不能是凭想象力在学吧?学校里一般也没教,这就必然有课外教学的存在了。

  进到旅游公司上班之后,虽然要工作,毛思嘉也没有放下继续学习外语的任务。在旅游公司,导游提高外语水平也算是本职工作,典型的提高业务水平啊,所以公司是很支持的。

  这种支持体现在方方面面,外面难得一见的外语教材,旅游公司自己的图书室却有很多。旅游公司还自己油印了一些外语学习的小册子,几种主流外语的都有。甚至带着旅游公司的介绍信,导游们可以去大学旁听外语课。

  只可惜,导游们平常要上班,是不可能连续旁听外语课的。

  这种类型的支持还有别的,而林林种种的,毛思嘉最看重的就是那些对外开放的磁带资源了!

  旅游公司也注意到了导游不可能像上课一样去学校,就想到录放机学习外语。

  这几年陆陆续续的,旅游公司攒下了不少磁带。有的是录了大学外语老师一整个学期的外语课,也有的是一些广播教外语的转录(早些年广播节目也有这种教学性质的),还有一些纯粹的外国广播弄来的朗读之类...

  旅游公司也有录放机,但不多...旅游公司算是很富的一个单位了,但这种富有也是相对而言的。录放机这种机器,一个办公室也只能轮到一台,平常都是商量之后轮着用的。

  毛思嘉他们办公室那一台,用的最多的人是赵露和陈永,倒不是大家偏爱他们两个。而是大家去带团了,他们两个留在办公室里学习的时间是相对较多的。

  虽然有一些中文导游也不怎么忙,但人家进单位这么久了,如果无心新学一门语言增强竞争力,也用不着休息时间争分夺秒地使用那一台录放机。

  毛思嘉只能抽空才能用上那台录放机,毕竟她现在的工作量已经和前辈们差不多了。

  因为录放机的使用不便,她又确实有这方面的需求,她就想到了自己买一台录放机——不同于当年,现在的录放机技术进步很快,再看又是另一个样子了。更重要的是,她把自己的想法和燕子姐说了,燕子姐就推荐她来友谊商店看看。

  这里有外国货,而且录放机这种商品虽然同样紧俏,但至少比一般的商店要货源充足一点儿。

  为了这台录放机,毛思嘉才不得不攒外汇券的。

  知道毛思嘉是来真的,燕子姐又帮她和自己一熟人打了招呼...要是录放机到货了,提前知会一声。这东西确实紧俏,不打听着不行。

  这次就是知道有货了,毛思嘉才闻讯而来的。

  日产录放机,毛思嘉估计这在日本国内只能算是上一代产品了。不过她也没有嫌弃,看着样式是够用了...对于现在的她来说,即使是最先进的产品也不过是凑活着用了,在这上面她有时候真的挺迟钝的。

  更直白一些的例子,她现在就一点儿没有想买电视机的意思,即使她现在如果想买的话是能够买到的...这个时候的电视机,娱乐性于她而言并不会比收音机强。

  这么个小机器,大概要两百多块钱,这还不算消耗掉的外汇券。

  将录放机放进人造革手提袋里,毛思嘉来的时候准备了三百块,这个时候还剩下几十块。本来想的是如果有多余的钱就全买磁带,她不可能把公司的磁带拿回去用的,这不合规,只能申请转录公司的磁带。

  转录就需要她自己有磁带,这又是要买的。

  毛思嘉问了鹿琳磁带的位置,又去看磁带——也大多日产,索尼的一盘要五块五,松下的一盘要五块二,其他的有国产有进口,价格也几乎在五块左右。

  价钱是差不多的,既然大价钱都花了,毛思嘉也就没必要在小钱上面省了,所以买了最好的索尼磁带,拿了两盘。

  主要是毛思嘉想到好不容易来友谊商店,还是趁这个机会给爸爸妈妈带一份礼物。

  至于说磁带不够用,两盘磁带也能转录一些内容了,她先听着呗。反正等下次发工资还有外汇券可拿...到时候再来买磁带就好了。

  更重要的是,燕子姐告诉过她,以学习为名开证明买录放机和磁带的,回头带上□□可以申请一部分外汇券补贴。

  指望单位为导游学习外语补钱有点儿不切实际,主要是单位也没那么有钱。真那么有钱,哪还用这么麻烦,一人安排一台录放机不就完了吗?不过一点儿外汇券补贴还是可以有的。当然,前提是这些东西是在友谊商店这类需要外汇券的地方购买的才行。

  不过这也是废话了,这些东西在一般商店难买程度摆在那里,如果不是特殊情况,旅游公司的导游肯定都是去友谊商店了(主要是大家有外汇券,选择这里显然更合算)。

  不会全部的外汇券都补,但多少可以补一些。江燕子真的很看重毛思嘉,毛思嘉是能够感受到的,所以她打的报告估计能多补一些...不知道是多少,但怎么也足够她之后再买一些磁带了。

  剩下的钱就不多了,毛思嘉正想着要买什么做礼物的时候,有人从背后拍了拍她的肩膀。

  “毛思嘉?真巧啊!”

  毛思嘉一回头,原来是孙卫南!再一看,他也不是一个人来的,一起的有他姐姐孙西西,还有一些人,看起来和他差不多年纪,是毛思嘉不认识的。不过虽然不认识,毛思嘉还是隐约知道这些人的来头。

  估计是孙卫南的发小,他在大院儿里长大,多的是这种同龄孩子从小一起玩到大。胡同孩子虽然也有发小,但往往达不到大院儿孩子的规模,人家一大院儿顶日后一小区是轻轻松松的。

  毛思嘉和孙西西见过两次,还有点儿印象,通过孙继东知道,她现在已经参军去了。她这一次回家,估计也是挺不容易的。

  毛思嘉冲她点点头,算是打了招呼。孙西西对她也有点儿印象,笑了笑算是回礼。

  遇上了总是缘分,两边各自买完东西就一起出来了。

  到了外面,孙卫南才给身边一群发小介绍:“这我同事,毛思嘉——四姐,你都不知道,三哥和思嘉多熟!”

  后面半句话是对孙西西说的,孙西西在孙家兄妹里面排行第四,孙卫南自然是最小的了。

  发小里面有一个忽然想起来了,拍手笑了:“我知道毛思嘉,是不是鲁迅中学的?”

  “哟呵!你小子怎么知道的?”孙卫南的惊讶是真惊讶。

  发小‘嘿嘿’笑了两声:“人名气大着呢,鲁迅中学有个‘郝思嘉’,‘郝思嘉’是谁你知道不?”

  《乱世佳人》是建国前引进的片子了,这一代的孩子有机会一睹的很少,但总有人能看到。

  “行啊!毛思嘉,我都不知道你有这么大名气!”孙卫南转头瞅毛思嘉,大概是觉得有意思,又笑了起来:“对了,你来友谊商店买的什么?看着神神秘秘的。”

  “有什么神秘的,喏,就这个。”毛思嘉让他看了录放机和磁带:“回头翻录了公司的外文磁带,回家也方便听...是燕子姐介绍我来买录放机的。”

  “你就是用功...和我三哥一样,也总是学这个学那个的。”孙卫南也没有多留毛思嘉,寒暄了几句,两边就分开了。

  毛思嘉显然没有注意到,和孙卫南一起的有一个姑娘,特别注意她。不过就算注意到了也不会太在意,她被打量的时候太多了。特别是现在做了导游,几乎天天都处于被游客打量中。

  这姑娘虽然和孙卫南他们一起,却显然比孙卫南他们大了几岁。就算是和年龄相对大一点儿的孙西西相比,也显得成熟了一些。

  事实也是如此,她比孙西西还大一岁。而且因为孙西西娃娃脸,这一岁的年龄差看着就更明显了。

  这姑娘姓林,叫林小云...她和孙卫南其实没什么关系,而是和孙西西关系很亲近。

  她是孙家保姆的女儿,孙家的保姆是孙家老家来的,和孙家虽然没有什么亲戚关系,却也因为老家亲戚的托付,相当照顾。不仅仅是在自家当保姆,还给介绍了老公。

  这个时候大院儿里的保姆、烧锅炉的、司机等等吧,他们住在大院儿里,但都有自己的住处。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林小云在孙家住过一段时间,和年纪相近且都是女孩儿的孙西西关系挺好。

  林小云注意了毛思嘉很久,毛思嘉没有注意到,对林小云比较了解的孙西西却不会错过。疑惑地看了她一眼:“小云,你怎么老看着毛思嘉?”

  林小云快速收回了目光,故作无事地摇了摇头:“没、没事,就是觉得她那件衣裳好看...不过看也白看,我可没钱做那样的呢子大衣。”

  说到这里,她像是无意地问道:“卫南,你这同事家里是干什么的?看着真有钱。我可听说了,你们旅游公司的导游都不是一般人家的!”

  “哪有!”孙卫南不太喜欢这个说法,他现在已经当自己是单位的人了,挺有集体荣誉感:“我们那儿也有普通家庭出身的导游,关键是有没有能力。喏,毛思嘉也只是普通人家出身...她吃穿上多花点儿钱也正常,她家就她一个孩子,爸妈都是工人。现在一家三口都有工作,肯定宽裕嘛。”

  ‘爸妈都是工人’这一句显然让林小云稍微放心了一点点,至于另一句‘她怎么和继东哥相熟的’,就被她暂时放进了心里。

  作者有话要说:感谢在2020-02-14 21:38:56~2020-02-15 23:36:48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楚怿10瓶;蒲扇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60章

  “mua~mua~”毛思嘉坐在家里生炉子旁,悠闲自得地吃柿饼。吃完一个后用手帕擦了擦手,连声赞叹:“柿饼真好吃!”

  “好吃吧?我就知道小嘉爱吃!”毛爸笑的像个孩子一样。

  毛思嘉上辈子就爱吃柿饼,有的人觉得过甜了。但她并不觉得,她反而很喜欢那种独特的风味。延续到这辈子,她的口味还是没变。在北京,想吃柿饼并不是困难的事情,因为柿饼属于一种耐储存的北方食品,到了节令总能买到。

  不过也就是节令上了,不像上辈子,什么时候想吃都能吃到。

  今天的柿饼格外得毛思嘉的赞叹,这是因为并不是合作社或者大商场买来的,而是毛爸从外地带回来的。

  “当时车坏在了那儿,不能走了,可不就停了一天。那儿的同志告诉我们,当地最好的东西就是柿饼。别人都不以为然,柿饼谁没吃过啊!就我想起来了,咱闺女不是爱吃这个!”毛爸笑呵呵的。

  “我请那儿的同志介绍了当地柿园的同志,尝了尝,果然比北京这边吃的好!我立即和那边的同志商量,换了两箱子。”这个时候又不许私人买卖,只能通过所谓交换的手法打打擦边球了。

  这个箱子就是后世的香蕉箱大小,并不算多大,毛思嘉觉得自己消灭掉这些会很快。

  吃完了柿饼,毛思嘉站起身来,笑着道:“谢谢爸爸的柿饼,我给爸爸擦鞋吧!”

  这都年节上了,随时要出门走亲戚见客什么的,毛爸的皮鞋却没擦。毛思嘉注意到了,就主动揽活儿了。倒不是她有多勤劳,只是小姑娘给爸爸妈妈撒娇、献小殷勤而已。

  “那敢情好!我老毛也享享女儿福!”这样说着,毛爸就悠哉游哉地靠在了家里沙发上。

  毛思嘉抿嘴笑了,提着毛爸的皮鞋,又拿了鞋油、鞋刷就出去了。

  先在门口把鞋底的泥巴敲掉,然后将抹布稍微沾湿,将鞋子上的泥点儿、灰尘之类的一一擦去。最后才挤上一点儿鞋油,用鞋刷刷匀——这个活儿她干的挺熟的,因为她平常上班基本上都穿皮鞋,刷皮鞋是常干的事情。

  见毛思嘉坐在门口刷皮鞋,院儿里扫雪的奶奶就笑着调侃:“哎!思嘉今天刷鞋呢?到底是长大了,知道心疼你爸妈了!这谁的鞋啊?”

  毛思嘉家斜对面就是杨家,杨雪燕正在厨房里忙着做中饭,择菜呢!隔着窗子听院儿里的老人这么说,眼睛不是眼睛,鼻子不是鼻子,大声道:“刷个鞋就长大了?那咱们院儿里就没长不大的了!我前些日子还看见平平给她爸刷鞋呢,平平才多大?”

  扫雪的奶奶本来就是开毛思嘉的玩笑,长辈对小辈总是宽容的,再加上毛思嘉从小就得人意,院儿里看着她长大的老人家可不是得偏她。这个时候说这个话,说实在的,是有些夸张。这个年代的孩子,如毛思嘉这么大的,家里的家务活儿,里里外外一把罩是很正常的。她刷个鞋而已,实在不值得拿出来表扬。

  但是这话又不能这么说,孩子是自家的好!这个时候邻里情是很深厚的,特别是住在一个院儿里的,别人家的妈像自己家妈一样,别人家的闺女当自个儿闺女看,这都是寻常事。

  在这种背景下,亲厚的长辈对着偏爱的院儿里孩子多夸两句怎么了?

  旁人就算是较真儿的也该知道这是长辈对晚辈的偏爱而已!

  然而杨雪燕就偏偏多这一句嘴,可以说是两边得罪了——不只是被她针对的毛思嘉,就连奶奶也大感不乐。

  匆匆扫了雪,回了屋里就和家里孩子抱怨:“杨家那孩子怎么回事儿?那么不会说话?”

  孙子辈儿的一姑娘,二十出头,年龄近一点儿,知道其中的内情。摊摊手:“奶,你不知道就别说了,雪燕儿啊她对别人还行,可没那么讨人厌!她就是太不喜欢思嘉了。”

  大人很多时候容易忽视孩子之间的矛盾,只把这种矛盾形容为‘小孩子吵嘴’‘一时合不来’‘小打小闹’‘冤家’这样,反正无限削弱其中的对立。事实上,小孩子之间不对付起来并不比大人来的简单!

  孙子辈儿最小的孩子今年才十一二岁,呲牙咧嘴地做了个鬼脸:“我知道、我知道!我听哥哥说了,杨雪燕心眼儿小,见不得别人比她好。”

  一个院儿才多大?基本上毫无秘密可言。天长日久地相处,人和人之间那点儿小心思,就连一个孩子都知道。毛思嘉受了杨雪燕这一挤兑,也没放在心上...这种事情从小到大发生太多了!她要是真为了这样的事和杨雪燕闹,只能让自己更闹心。反正如果只是口头上说两句,毛思嘉都是忽视的。

  刷好了皮鞋,毛思嘉回到屋子里,又看到了放在屋角的梨子。又有点儿嘴馋了。于是拿了个塑料脸盆装了有五六个梨,打算冻几个冻梨来吃——这个时候大家都没有冰箱,但北方的冬天,外面的世界就是一个天然大冰柜。

  冻梨之前出于习惯,毛思嘉去水泥池子那里还给洗了一遍。听着水龙头里偶尔发出的轻微异响,毛思嘉心觉真挺不容易的...这个时候屋外多冷啊,水管子要是不管,被冻住是必然的。

  为了保证自来水顺畅,大家早早给水管缠上了草绳。

  好不容易洗完了五六个梨子,毛思嘉的手也有点儿僵了。忽然门口有人喊了一声:“毛思嘉,有你的信!”

  毛思嘉一边心里疑惑是谁给来的信,一边走出去接。这个时候杨雪燕也来水泥池子边儿洗菜了,看到毛思嘉放在一边的塑料脸盆,一眼就看到了脸盆的梨子。她也不说什么,冲了冲盆子里的白菜叶子,转身走的时候一伸手,一个梨子就放进了自己的菜盆里。

  毛思嘉拿了信回来,一边走一边看信封,信是孙继东寄过来的。

  孙继东一家今年冬天去了老家,据说是好不容易凑齐了一家人,想着去老家看看什么的。毛思嘉是真没想到,就去老家这么点儿时间,孙继东还能想到给她写信。

  想着回屋去看信,毛思嘉顺手就把新塞兜里了,然后去端放了梨子的盆儿。

  因为心思在信件上,她倒是没注意六个梨子变成了五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