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学霸穿到50年后 第23章

作者:以诗为马 标签: 女强 励志人生 穿越重生

  每天早上还没开馆, 门?外就排好了一条长长的队伍, 除了书本和笔记,不?少人还自备干粮, 有?的带上保温杯,有?的带上早餐时在食堂买的三个大?馒头,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一直复习到晚上10点,闭馆铃声?响起来了,他们还不?愿意走,非得图书馆管理员清场才行。

  宁蔓华倒没有?那么紧张,不?是她看不?起考试,而?是从往年?期末考试的难度来看,只?要基础知识学扎实了,问题就不?大?。现在,她还要把更多?心?思和精力放在本科毕业论文上。

  到了考试那几天,宁蔓华有?好几门?课程都是要跟大?三的师兄师姐们一起考的。

  统计力学的卷子发下来,宁蔓华看了一下题,似乎比往年?题目要难一点,不?过都还在她可以接受的范围,提起笔来,答案就丝滑地从笔尖流淌而?出。

  身旁的师兄就没有?那么淡定了,一道题演算了好几页草稿纸,都依然没有?算出来,急得他满头是汗。这场考试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哪怕是毕业很多?年?了,他依然能回忆起被统计力学支配的恐惧。

  一如既往地,宁蔓华很快就答完了,但她并没有?早早交卷。

  上学期的电动力学和分析力学,她都拿了满分,这次她想认真检查一下,看看有?没有?可能再拿两个满分?

  当?宁蔓华直到铃响才交卷时,其?他人一时竟有?点不?习惯,心?中甚至升起了一丝隐秘的喜悦:“连学霸都没有?提早交卷,看来这次题目是真的难,不?是只?有?我不?会啊!”

  可惜,事?实还是会教他们做人的。

  毫不?意外地,宁蔓华在统计力学和量子力学这两门?课都考到了满分,因此成为了燕大?物理学院有?史以来第一位“四大?力学全部满分”的学生。

  此后多?年?,这个记录一直无人打破,“宁蔓华”也就成了燕大?物理学院学生口口相?传的一个传奇。

  连四大?力学这么难的课程,宁蔓华都能够高质量完成,其?他课程自然不?在话?下。当?本科毕业论文也顺利完成后,她真的用两年?时间就修满了150个学分,达到了本科提前毕业的目标。

  当?室友们听到这个好消息的时候,简直比自己毕业还兴奋!

  “蔓华,你真是507之光!”

  “今晚出去好好吃一顿吧!”

  为了庆祝宁蔓华率先毕业,507寝室集体决定,今晚就到学校西门?附近的东北饺子馆聚餐!

  那里物美价廉,老板娘又是个豪爽的主,一直是班级和社团聚会的好去处。

  一边吃着,许莹一边忍不?住说?:“啊,真的好羡慕啊!你这么快就可以毕业了!以后……”

  说?着说?着,气氛变得有?点微妙的伤感。

  “停停停!”宁蔓华给她夹了一个白菜猪肉饺子:“别说?得生离死别一样,我又没有?要搬走……读完硕博还不?知道要多?久呢!”

  “反正肯定比我早!”许莹已经决定了在本校本院读研,算起来,起码还有?5年?时间。

  “那不?还有?书兰陪你吗?”宁蔓华不?敢说?,自己的硕博也有?可能提前毕业。

  邰书兰闻言抬起头来,眼镜已经被热气熏出了一层白雾,她软声?说?道:“其?实……可能真的就剩莹莹你了,我爸妈商量好了,想让我出国。”

  许莹扭头,可怜巴巴地看着祝方?雅。

  祝方?雅连忙摆手:“别看我,我们计院的研究生院也不?在老校区啊!”

  许莹:“……”

  “好啦!不?说?这个了,咱们喝一杯吧!”宁蔓华首先举起了酒杯。

  今晚她们约好了要小?酌几杯,果酒的度数很低,入口酸甜清爽,比较适合她们这些喝不?了酒的小?白。

  祝方?雅爽快地站了起来:“来来来,干杯!”

  许莹和邰书兰也笑了:“干杯!”

  无论未来的路在何方?,她们都会珍视这段美好记忆。

  *

  大?二下学期已经进入尾声?,不?过,宁蔓华和同学们都没有?急着离校。

  他们希望,能共同见证一段历史。

  2001年?7月13日,这将?是一个载入史册的日子。

  经历了8年?前的那次失之交臂后,今日的燕大?校园里,一种紧张的气息正在悄然蔓延。

  下午6点半,很多?学生就开始蹲守在第一食堂的两台电视机前,他们在等待一个答案,一个回答百年?之问的答案。

  近百年?前,当?这个民族滑向黑暗的泥淖之时,有?人提出了著名的“奥运三问”,最后一问就是:华国什么时候能举办一届奥运会?

  这个答案,将?会在近百年?后的今晚揭晓。

  每当?宁蔓华回忆起这一天,她总有?一种梦幻的感觉,仿佛灵魂出窍般迷醉。

  她清晰地记得,自己当?时眼都不?眨地盯着电视机,生怕遗漏了任何一帧。

  电视里,申奥宣传片快速闪过一个个质朴的笑容,每个人的脸上充满了昂扬的朝气。

  22时07分,在远方?的国度,一头银发的国际奥委会主席打开了信封,用英语平静地宣布:

  “2008年?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办城市是……京市!”

  一瞬间,整个神州大?地一片沸腾!

  “我们赢了!!!”

  大?家兴奋得跳起来欢呼、呐喊、拥抱、哭泣……宁蔓华已经听不?到自己的欢呼声?了,她与身旁的许莹紧紧地抱在一起,难掩内心?的激动,眼泪止不?住掉下来。

  我们等得太久太久了。

  对于此刻的华国人来说?,举办一届奥运会的意义,不?止于赛场上。

  它还意味着,那些被蔑称为“东亚病夫”的屈辱,不?复存在了!

  那个曾经有?亡国灭种之危险的国家,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个日益强盛和开放的华国,正以饱满的热情拥抱奥林匹克,以崭新姿态踏上新征程!

  “走!我们去红旗广场!”

  不?知道是哪个同学带头吆喝了一声?,大?家毫不?犹豫地跟上,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一路上,宁蔓华看到,很多?人家的窗户边都挂上了红旗。整个世界灯火通明,热情似海,歌声?、烟花声?、礼炮声?从远处传来,京市的夜空被点亮了。

  此刻,红旗广场已汇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来自天南地北、五湖四海的人们自发涌来,在这里尽情地跳跃、拥抱、呐喊、狂欢,每个人的脸上都是发自内心?的喜悦和自豪。

  “我们成功啦!”

  “祖国万岁!”

  “2008,咱们的!”

  他们之中,有?年?过花甲的老人,有?身姿矫健的运动员,有?挥舞着彩旗的学生,还有?稚嫩天真的孩子……大?家互不?相?识,因为深爱同一个国家而?相?遇。

  大?家骄傲地唱起了歌,激越嘹亮的《歌唱祖国》冲破了云霄。

  这样震撼的场景,在祖国大?地的无数个地方?同时上演着。有?人敲锣打鼓走上街头庆祝,有?人欣喜若狂地抢购申奥成功纪念封,有?人为刚出生的孩子取名为“奥成”……人们用不?同的形式,表达着他们内心?澎湃的激情。

  那天晚上,这场盛大?的狂欢一直持续到了凌晨三点,宁蔓华才和同学们步行返校。

  回到寝室,躺到床上已是凌晨四点多?,宁蔓华依然激动得久久不?能入眠。

  迷迷糊糊地,她在梦中见到了很多?熟悉的面孔:祖父祖母、父母叔伯、兄弟姐妹、同乡族人、老师同学……他们还穿着旧时的衣服,甚至有?人还留着长长的辫子。

  但是,他们不?约而?同地问:“如今华国可好?”

  宁蔓华哽咽道:“很好,我们过得很好!”

  他们笑着点头,“那就好,那就好。”

  这个百年?的梦,终将?得到圆满。

第31章 博士答辩会

  两年后。

  当同届同学为大四忙得团团转的时候, 宁蔓华已经在准备她的博士论文。

  是的,她把“火箭计划”原定?的4年硕博,硬生生压缩到两年了。

  同年进校, 同年毕业,只不过,别人拿的是学士学位,而她已经是拿博士学位的人了。

  不过,在外界的很多人看来, 除了大一那年在《Physics》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卡门猜想的证明》外,宁蔓华此后的表现可以说是平平无奇。

  她再也?没有公开发表过特别重磅的论文, 除了校内奖项外, 也?再没有获得过任何值得炫耀的大奖。

  曾经风光无限,如?今却看起来泯然众人。

  *

  在遥远的中南省。

  距离高考还有100多天,华兴市第一中学高三(5)班的尹舒舒, 成为了全市首位保送生。

  三年前, 这?个女孩从贫穷的南山村走出来,进入了全市数一数二的高中, 如?今更是在一众尖子中脱颖而出, 获得了与航大的签约机会,保送至航空航天专业。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记者问她:“你为什么选择航空航天专业?”

  女孩的眼里涤荡着青春的光芒:“可能是因为我从小就喜欢看星星吧, 仰望苍穹总是能激发人的好奇心, 我想看看,我们有没有可能去太空拍星星?”    很好, 标题有了, 就叫《我的目标是星辰大海》。记者一边想着,一边低头在笔记本上唰唰唰地写着, 接着问:“那你有偶像或者榜样吗?”

  对于跑线多年的教育记者来说,这?是一个很常规的提问,学生的回答一般都中规中矩,通常是那些耳熟能详的科学家。

  但是,尹舒舒给出了一个听起来很陌生的名字:“宁蔓华。”

  记者一愣,抬起头问道:“谁?”

  “就是曾经获得洛伦佩斯奖提名的宁蔓华,她是我的榜样。”

  尹舒舒始终记得,3年前在华国大学生物理竞赛上?大放异彩的宁蔓华,更记得她说的那番获奖感言。

  也?就是从那天起,15岁的尹舒舒走上了人生的分岔口。

  在初三的最后一个学期,她没有跟同村的小姐妹出去打工,而是发了狠似的读书。父母不肯给学费,她就自己挣,上?山挖麻芋子、下河捉鱼卖……年迈的爷爷奶奶看着心疼,挨家挨户地借钱,低声下气地求了又求,才凑齐了学费送她上高中。

  进入高中后,尹舒舒得到了财政和学校的生活补助金,每年的奖学金也?从不落下。凭着过人的毅力和韧性,她一步步把人生的路走宽了。

  可以说,是宁蔓华点亮了她的一生。

  这?篇报道再次把宁蔓华推到了公众的视野。

  有人认为,自从洛伦佩斯奖旁落后,这?两年宁蔓华寂寂无名,忍不住发出了“伤仲永”的感叹。

  当然也有人反驳,像物理这?样的基础学科要出重大成果,离不开时间的浇灌,才两年时间不足以说明什么,宁蔓华的未来依然值得期待。

  但是,当有记者提出想采访宁蔓华时,燕大以“学业繁忙”为由,断然拒绝了。

  在燕大校园里,认识宁蔓华的人都没把这?则新闻放在心上?。

  拜托,两年读完本科,两年读完硕博,比坐火箭还快,我也?想这么“平平无奇”好吗?

  只有极少数人知道,宁蔓华一直在以惊人的速度成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