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大白牙牙牙
早知道她就不怄那口气了。
只希望霍翎真能同意与端王府、柳国公府结盟,化干戈为玉帛吧。
“王爷去了那么久,还没回来吗?”端王妃突然问。
今天天刚亮端王就出门了,这会儿都到下午了。
说话间,端王妃就看到亲卫护着端王朝水榭走来。
还没来得及高兴呢,端王妃就看到了端王那副失魂落魄的模样,整个人的心瞬间往下一沉。
等端王来到近前,端王妃顾不上不远处还在玩闹的两个孩子,抓着端王的手确认:“她没有同意吗?”
“是嫌我们开出的条件不够吗?”
端王看着端王妃,无力道:“皇兄要立她为后。”
短短七个字,却让端王妃呆愣了很久很久。她仿佛被什么东西死死掐住了脖颈般,发不出声音,也做不出任何反应。
但很快,她从喉咙里发出一声短促的尖叫,浑身都开始剧烈颤抖。
“这不可能!这怎么可能!”
只要想想霍翎成为皇后的后果,端王妃就恨不得直接晕死过去。
她的身体晃了两下,吓得端王连忙伸手去扶她。端王妃死死攥着端王的袖子,声音凄厉:“陛下怎么可能封她为后呢!她要是成为了皇后,渊晚怎么办?”
“她怎么可能会同意渊晚过继?”
“退一万步说,就算渊晚真的过继了,难道要我的孩子叫霍翎为母后吗?”
“阿乔!你冷静一点!”端王扫了眼两个被吓住的孩子,朝下人吼道,“将两位公子抱走,快!”
季渊康立刻被抱了起来,季渊晚却不肯走,使劲挣开下人的怀抱,快速冲到端王妃身边,泪眼汪汪地抱着端王妃:“母妃别哭,渊晚不叫其他人母后。”
端王妃蹲下身,抱着季渊晚啜泣。
端王立刻朝亲卫使了个眼色,让闲杂人等都退出水榭。
他也蹲了下来,还没来得及开口说什么,面上突然挨了一巴掌。
火辣辣的疼从脸庞开始蔓延,端王难以置信地看着端王妃。
“都怪你!”
“要不是你惹出了这些风流韵事,要不是你将霍翎带回了京师,渊晚这孩子怎么会面临如此难堪的境地!”
端王妃举着右手,恨不得再给端王一巴掌。
但这巴掌终究没有再落下去,她重新抱着季渊晚,泪眼婆娑,却满脸坚决:“霍翎一定不能成为皇后。”
“马上让人备车,我们回柳国公府找祖父。”
端王沉默了下,终于还是没有纠缠那一巴掌的事情,从怀里掏出手帕递给端王妃,又摸了摸季渊晚的头,起身去吩咐下人备车。
马车里,端王妃抱着季渊晚坐在一侧,端王独自坐在另一侧,没有人开口说话。
季渊晚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稚嫩的小脸上满是担忧之色。
马车抵达柳国公府的时候,正好是柳国公府用晚膳的时间。
柳国公原以为夫妻两是过来说结盟之事的,但当他看清夫妻两的表情后,他不动声色地放下了筷子,只喝了面前的那碗汤,就起身带着夫妻两去了书房。
柳国公世子也跟着一并去了。
当得知景元帝要立霍翎为后时,柳国公世子满脸震惊。
柳国公也是面色一沉。
但很快,柳国公就缓缓吐出一口浊气:“是我们小觑了霍氏女。燕西的事情,陛下都知道了。”
柳国公世子一怔,想要说些
什么,柳国公抬手制止了他,继续道:“燕西的事情已成定局,多说无益,现在最重要的,还是阻止陛下立后。”
京师没有宵禁,这天夜里,柳国公府灯火通明。
翌日一早,大朝会上,景元帝当着满朝文武的面,直接提出立后之事。
除了极少数知情人外,大多朝臣都在心底琢磨着,莫非陛下是要将后宫哪位娘娘立为皇后?
这个念头一起,就听上首的景元帝道:“襄安郡君德才兼备,度娴礼法,应母仪于天下。”
一时间,朝堂俱静。
倒不是他们没想起来襄安郡君是何人。
襄安郡君校场惊马一事闹得沸沸扬扬,几乎所有人都默认了她会入宫,但是——
立后!?
这个位份完全出乎了众人的意料。
皇后乃一国之母,当调理六宫,母仪天下。
天子无论是要立后还是要废后,都不可能绕过朝堂,所以在片刻寂静后,殿下众臣都悄悄将视线落在了前方的端王和柳国公身上,仿佛是要观望这两人的态度。
最终第一个出列的,是兵部右侍郎。
躬身一拜后,兵部右侍郎直接道:“三十年前,襄安郡君的祖父霍英绍奉先帝之名出兵燕云,结果惨败而归。先帝念着旧情,只是夺去了霍家的爵位,贬了霍英绍的官职。”
“虽说襄安郡君之父大胜羌戎,生擒李向笛,但以她的出身,焉可母仪天下?”
又有一名御史出列,论出身,后宫里多的是出身比襄安郡君好的妃子;论功绩,德妃生了大公主,贤妃生了二公主,哪个不比襄安郡君强;再论资历,德妃更是景元帝潜邸时的旧人。
说到最后,这名御史直接就说,景元帝要是立皇后的话,德妃才是最合适的人选。
除了拿霍翎的出身来说事外,竟然还有素来老成持重的臣子出列,暗搓搓提起霍翎和端王之间的风流韵事,还说什么陛下一世英名,怎可因一女子受损,内涵景元帝君夺臣妻、兄夺弟妻。
为景元帝的名声计,霍翎可以进宫,但封个妃也就顶天了。真要封后,要世人如何看待景元帝,要史书如何评价景元帝。
群臣吵吵嚷嚷,但真正有份量的人,始终没有站出来说话。
景元帝一直坐在上首,冷眼旁观着下方的闹剧。直到群臣开始说车轱辘话,再也寻不到其它阻止封后的理由,他才开口。
“霍英绍战败一事,先帝已惩治过了。你们要是觉得先帝惩治得不够,就去找先帝说说话,让先帝今晚给朕托个梦。”
“周卿对三十年前的旧事记得一清二楚,怎么就忘了端王上过的那道请封折子?”
听到景元帝提起那道折子,原本在前排低着头默不作声的端王,猛地瞪大眼睛,真真正正意识到了什么叫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景元帝朝旁边的李满使了个眼色,李满立刻上前,展开手里的请封折子,将折子原文悉数念了出来。
等李满念完折子,景元帝继续道:“去年燕西受灾严重,襄安郡君捐出了自己所有的体己,协助永安县令赈灾抚民。过年那会儿,燕西各县流传起一出《清燕西》的戏剧,燕西人人皆赞霍襄安仁孝聪慧,有勇有谋。这样的女子都不能为后,何人焉能母仪天下?”
第50章 立后。
端王是万万没想到,由自己亲笔所写的折子,由自己大力推广的《清燕西》,竟然会被景元帝拿来当封后的理由。
——皇后乃天下女子典范。因功册封郡君,被赐封号“襄安”,孝行在燕西人人皆知,这样的女子还不够成为天下女子典范吗?
当初朝廷同意册封霍翎为“襄安郡君”,就是认可了霍翎的这份功绩。
现在再想去否认这份功绩,已经晚了。
更绝的是,永安县令邱鸿振写的赈灾折子,竟然也被景元帝翻了出来。
折子上,明确肯定了霍家,尤其是霍家长女协助县衙赈灾的贡献。
那些口口声声反对立后的臣子,顿时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景元帝也没指望一场大朝会就能讨论出个结果。
瞧着前排那些重臣都不打算出列发表看法,而时间已经差不多了,景元帝宣布退朝。
回到御书房,景元帝默默回想着今天的场面。
今天站出来反对的臣子里,官职最高的就是兵部右侍郎。
柳国公身为兵部尚书,兵部右侍郎是他多年心腹,会站出来旗帜鲜明地反对,不足为奇。
至于剩下的臣子……
或为邀名,或为了向端王和柳国公示好,或是端王和柳国公派来投石问路的。
朝堂上,多的是这种投机取巧之辈。景元帝也不在意,他真正在等的,还是后续的折子。
接下来两天,反对立后的折子如雪花般飘进御书房。
景元帝先命李满挑出端王、柳国公府、武威侯府和承恩公府的折子。
毫无疑问,端王和柳国公府都是反对立后的。
但有趣的是,他们反对的理由十分平平无奇,都是那日大朝会上被朝臣说烂了的。
武威侯府的态度颇有些暧昧,说支持立后,倒也看不出来,但要说反对,也不尽然。
“这道折子……”
景元帝用指尖敲了敲折子:“该拿去给阿翎看看。”
这么模棱两可,武威侯府怕是存着两头下注的想法。
这四家里,反对得最激烈的,竟然是承恩公府。
景元帝心下摇头,继续翻看其它折子。
很快,他笑了一下:“陆杭这个滑头。”
陆杭,礼部尚书,出身陈平陆氏,是陈平陆氏现任家主。
陈平陆氏和清河崔氏齐名,都是大燕朝的顶尖世家。
而陆杭,正是后宫德妃的大伯。
陆杭上的这道折子,既不是支持立后,也不是反对立后,而是拒绝了立德妃为后的提议。
德妃要出身有出身,要资历有资历,要子嗣有子嗣,景元帝若想立德妃为后,早就立了,根本不会拖到这个时候。
帝心如此,陆杭这种两朝老臣,是绝对不可能眼睁睁看着其他人把他侄女推进火坑里当靶子。
柳国公多深的城府啊,在知道陆杭上的那道折子后,都有一种要吐血的冲动。
后宫诸妃里,德妃是最好的人选。
上一篇:打掉孩子后这将军夫人谁爱当谁当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