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迫献身疯批弟弟后 第112章

作者:风之一漾 标签: 情有独钟 天作之合 甜文 古代言情

  想求他活下来,求他不要死。

  她还没有穿过嫁衣,没做过他的新娘。

  然而视线里模糊一片,每次能抓到的,什么都没有。

  世界渐渐褪成了黑白两色。

  她想起大法师曾说,他们生来孽缘,命行相克,不宜强求。

  记着这句话。

  身体在没有他的地方。

  薛窈夭等待岁月,等待时光。

  灵魂却被囚困在这场梦里,期望世间的尽头,会有黎明和春天。

第68章

  武昭二年,春。

  新岁伊始,万象昭苏,四海升平,八方来朝。

  在历经过叛贼入京,皇城风雨飘摇后,谁也没料到短短一年,京师浴火重生,再度焕发出昔日繁华盛景。

  琉璃瓦重焕华光,飞檐斗拱气势恢宏。

  朱红宫墙下御林军铠甲锃亮,戍卫四方,尽显天家威严。

  城中街巷熙熙攘攘,酒楼茶肆里食客满座。

  时值春日。

  街道两旁绿树成荫,风过时,空气里有花香散开。

  “后来呢。”

  “后来怎么样了?”

  茶肆里,被台下客人催促,说书先生口沫横飞,“后来图门坡城楼坍塌,十里营寨被悉数炸毁,隗尔氏兄弟和那叛贼四处奔逃,却没逃出多远,就被镇北侯斩下头颅!”

  “陛下也终于得救皇后娘娘。”

  “从此以后,二人得偿相守,举案齐眉,同栖同宿,安享岁月……”

  这里的镇北侯,指的是穆川。

  故事叫做「图门之变」,讲的是他们的武昭皇帝,一年前登基之初,北上图门坡英勇救妻的故事。

  相比「武昭勤王」,它多了情爱风月,叫人唏嘘喟叹,故而更受百姓欢迎,如今在民间广为流传,几乎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

  然而大多数人心知肚明,故事结局不是这样的。

  如今的皇宫里,根本就没有皇后。

  但故事的主角是当今帝王,口口相传也都是这么传的,谁还敢妄议不成?

  大人们不敢妄议,却有个小孩极为大胆,“先生先生,您先前说陛下当时以一挡千,战至力竭,身上的血都要流干了,那他是怎么……活下来的?”

  众人回头。

  只见发问的是个小男娃,约摸五六岁,着一身华贵锦衣,一看就是富贵门庭养出来的小公子。

  天子脚下除了百姓,便是王侯贵胄,倒也不足为奇。

  奇的是小男娃眼睛红红的,显然才刚哭过。

  揽着他的妇人雪肤花貌,也在拿巾帕拭泪。

  “这个嘛……”

  说书先生倒也无甚避讳,“陛下当时的确是身受重伤,但陛下乃真龙天子,九五之尊,自有上苍福泽庇佑,所以就活下来了。”

  “那皇后娘娘呢?”

  有人带头发问,其他好奇心旺盛的小孩也忍不住了,“皇后娘娘究竟是谁,她真的被救下了吗,为何都说皇后娘娘其实已经……”

  话未完,小孩的嘴巴登时被大人捂住。

  孩子爹左右看看,拍其脑门道,“不许胡说!”

  担心祸从口出呢。

  这个问题,说书先生也答不上来。

  据说,只是据说,皇后娘娘当年就殁在图门坡了。

  也有人说是失踪了,不知道哪里去了。

  至于皇后身份,更是传得五花八门。

  有人说皇后是武昭帝少时发妻,也就是曾经的“北境王妃”。

  但北境王妃年方几何,体态相貌,身家背景,出处来历,谁也不清楚。

  也有人说皇后跟陛下其实根本就没有成亲,只是一个无名无分的美人罢了,还有更夸张的,说皇后曾是罪臣之女。

  真相究竟如何?

  谁知道呢。

  在场唯一知道真相的锦衣孩童刚要开口,就被他娘捂住了嘴。便是这日出城行香,恰好路过此地的薛元凌和周岚母子了。

  薛元凌这年已经六岁。

  住的是自己原本的家,也就是京都城东,曾经的镇国公府。

  只不过如今改名了。

  偌大的朱红府门上,高悬着黑底鎏金的“薛府”二字,大门两侧镇守的一对威武石狮没变,和记忆中一模一样。

  府门外一众扫洒的仆婢,也有他幼时隐约见过的熟悉面孔。

  他虽然只有六岁,但此前在北境待过大半年,历经过人事变迁,后又亲眼看到大火烧毁庄子,叛贼将刀架在小姑脖子上,曾祖母病重离世,小姑长陷昏迷……

  渐渐的,薛元凌已经和薛瞳一样,能够知事。

  他知道自己的父亲薛晁阳,祖父薛三爷,曾祖父薛道仁,包括其他的薛家长辈,不是去了什么很远的地方,而是都不在了。

  但娘亲说他们不再是戴罪之身。

  因为姑父登基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大赦天下。

  再有去年秋天,姑父已为薛家人平反。

  他的曾祖父和爹爹不再是别人口中卖国通敌的叛贼,而是一生戎马西僵,战功赫赫,青史留名的大将军。

  除此之外,姑父还将薛家人此前被抄的宅邸,铺子,田地产业等,全都归还给了薛家。

  一年多的时间,晃眼就过去了。

  难过的事情除了曾祖母离世,更还有小姑和姑父两人的情况。

  从娘亲嘴里,薛元凌听说姑父受了很严重的伤,很长时间都只能躺在床上,直到去年秋天才勉强能下地走动,但也需要依靠轮椅,拐杖一类的东西。

  小姑也好不到哪里去。

  彼时还在央都,薛元凌曾亲眼看到小姑满身的血,于黎明破晓时分被穆言姐姐抱回府上,医师诊脉说小姑悲伤惊惧过度,没有求生意志。

  穆言姐姐不信,疯了似的问医师,说小姑是不是中毒了。

  医师再三确认后,却是摇头说,“老身可以性命担保,王妃体内无毒。”

  “不过王妃身怀有孕,已经两个多月了。”

  “老身会尽毕生医术,保全母子二人,但王妃何时能醒来,得看机缘造化……”

  薛元凌至今记得,那时候所有人都是又悲又喜。

  当然了,开心的事情也有很多。

  譬如后来从央都回到京中,没多久小姑就醒过来了。

  只是小姑一直身子不好,每天药膳不断,还常做噩梦。

  娘亲那时日日给小姑熬煮各种汤药,还请了大法师来府里诵经祈福,宫里的御医也日日都来看诊。

  后来春夏交替,小姑终于渐渐养好了身子。

  但也仅此而已。

  小姑看上去不大开心,薛元凌觉得小姑像一具空壳,漂亮的眼睛里没有半点生机,常常独自在府中阁楼上,望着皇城的方向发呆,一出神就是一整个下午。

  直到深秋时节,小姑生下女儿,之后才渐渐有了笑容。

  但事到如今,薛元凌还是想破脑袋瓜也想不通,“阿娘,是不是姑父当了皇帝,就不要小姑了?”

  “图门之变的故事里,那个皇后娘娘到底是不是小姑?”

  “姑父知不知道小姑的肚子里,生了一个他的娃娃?”

  “为什么姑父不来找小姑,小姑也不去找他呢?”

  。

  几场雨后,天气越来越暖和了。

  城东薛府。

  曾经占据半条街的光鲜府邸,四世同堂,各房妻妾子女、主子奴仆加起来足有两百多人,怎么都是热闹的。

  后来死的死,散的散。

  到如今,主子加起来不足从前的十分之一。

  奴仆却是原来的三到四倍。

  原因无他,之前在北境王府伺候薛窈夭的,一如辛嬷嬷,水清水碧,花源花香,阿寅等,全都跟着一起南下了。

  “就算没有玄伦大人吩咐,老奴也愿意继续伺候王妃。”

  何况王妃腹中,已经怀了王爷的骨肉。

  按道理,其实称呼王妃已经不大妥当,可要唤“皇后娘娘”似乎也不大妥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