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苏幕幕
看到这里,秦谏的手开始微微颤抖,此时他几乎就有模糊的猜测,这真是瑾知的信,而且是写给陆九陵的。
可是他们怎么会认识?据他所知程家与陆家没有任何关系,而且他们之前提起过陆九陵,她从未说过他们相识。
这时他突然想起来,前两天沈夷清问自己,程家与陆家是否有关系,就是因这些信?
那时候沈夷清就看到了这些信?或者说,他是什么时候看到的信?
他打开第四封信。
第40章 当头棒喝
这封信,没再说禁考之事了,说的是字,是画,是钱塘潮水,是西湖夜月,是九里云松……以及陆九陵在看着潮水盛景时的所思所想,有关人之渺小,世界之广袤。
也是从这一刻起,他有些想继续自己的脚步,去它地游历,却又恐家中双亲惦念,所谓“父母在,不远游”;白雪则非常赞同他的想法,鼓励他继续游历,告诉他若他能此生有所寄托,双亲也会为之高兴。
从这时候开始,他们会谈论每一个陆九陵去过的地方,会互相交流看过的书,会谈论洛阳的生活,犹如知音。
这样的感情,在后面的信里开始慢慢变得浓厚,陆九陵会特地为给她寄信而绕道某个地方,会给她带礼物,而她也会向他诉说自己的烦恼和困惑,两人的言语中大有一种“若我能在你身边就好了”的感觉。
秦谏从中读到了强烈的克制,信中两人都在克制,句句无男女之情,却句句都含情,就好似……“恨不相逢未嫁时”所流露的无奈苦楚。
信是排好了顺序的,一封一封按从前往后的时间排列,白雪的字也在慢慢变化,到最后,上面的字已逐渐和她现在的字迹重合,一模一样。
跨越三年的时间,一共是二十一只信封,却总共有八十九封长短不一的信,因为许多信就放在一个信封里。
这证明她每隔几天就会给陆九陵写信,写了没有机会送出去便放着,过几日再写,最后得到了送信的机会,就一起送出去。
信应该是托人捎带,所以没有地址姓名,具体是什么人捎带,他很快就想到姚望男。
姚家生意和商铺遍布许多城市,姚望男会让走商伙计帮她把信送出去,陆九陵则会绕道去取。
他将信看完,在书桌前坐了良久,最后将信放回锦盒,揣了锦盒便出门去。
沈夷清在夜半被叫醒,下人告诉他,秦公子过来了。
他立刻就想到那盒信,却没想到秦谏竟能连夜跑过来,只好一边吩咐领人进门,一边穿上衣服起身。
他打着哈欠到前院书房,一进去,秦谏已经等那里。
他将锦盒拿出来:“这是从哪里来的?”
沈夷清有些忐忑地问:“你都看了?”
秦谏再次问他:“从哪里来的?”
他只好回:“巧合,衙门里搜到的赃物,一个窃贼偷的,看盒子好,以为里面有好东西就顺了,最开始上面用的子母锁,一般人开不了那个,是衙门里的能人开的。”
“那窃贼可有审问?他说的话可信么?会不会这是有人假冒笔迹了栽赃?”秦谏认真问。
沈夷清没料到他会往这方面想,很快回道:“肯定可信,这种毛贼我们见得多了,不难开口,赃物在此,他也没有撒谎的必要,而且……就
那个字,一般人也仿冒不了吧……”
秦谏略顿一会儿,又问:“那窃贼在哪里顺的?”
沈夷清觉得秦谏现在认真冷静得可怕,有些势弱地回道:“许……许昌。”他小声补充:“就陆九陵在的那里。”
秦谏不说话了。
事实似乎很明显,这信在陆九陵手上,陆九陵用锦盒保管着,结果却被人偷了。
见他久久未言,沈夷清劝道:“其实也没什么,只是几封信而已,我看上面什么都没写,而且后面也不知为什么,突然就没写了,他们现在应该是没联系了。”
秦谏看向他,喃喃道:“我知道为什么。”
“为什么?”
“因为她要嫁人了。”他缓声道。
什么叫几封信而已呢?如果他们清白,如果她问心无愧、心里没有任何多余的想法,她就不会在出阁前突然停笔。
正是因为不清白,因为问心有愧,她才会停笔。
但她仍然忍不住,在来京城后开始写手札,寄与明月君。
明月君是天上那个明月,又是远方那个明月,而远方那个明月在她心里又何尝不是天上那个明月?明亮,皎洁,美好,却无法触碰。
当她望着天上的明月,心里想的又怎会是天上那个明月?而他们在不同的地方望向明月,不就是同望明月,遥寄相思么?
谁说他们再没有联系,他们明明有。
沈夷清不知说什么,想了好久才解释:“我原本犹豫很久要不要给你,都已经打算捂在心里的,但我见你对她太用心,以及……她在许昌这么久也没回来,我就有点担心……
“当然,前天大雨,一定是道路不通,你等她回来,好好问问她就行了,不管怎么样,只是几封信而已,你别往心里去。”
秦谏没说话,拿了锦盒就走了。
沈夷清急得在屋里打转:秦谏的样子,比他想象得可怕。
但是,应该不会有什么事吧?夫妻床头打架床尾合,他对他夫人那么用心,到时候他夫人哄他几句,撒几句娇应该就没事了。
对,一定是这样,不会有什么事。他如此劝慰着自己,一步三叹回房去。
秦谏回家,去了绿影园。
丫鬟过来侍候,他将丫鬟打发走,然后自己点了灯,拿出她收藏的那本手札来看。
再看一遍,他发现果如他所想,她许多话都是既对明月说,又对陆九陵说,表面看是天上的月亮,实际是她的明月君。
那么多信,那么多手札,没有一句是提到她的婚事、她的婚期、还有他。
似乎,这是一个他们不会触碰的禁地,是两人心中最伤痛最无奈的事。
他一下一下翻着手札,待第无数次看到之前没注意的落款,猛然一惊。
落款上再没有白雪,所以他之前没有去追究明月是什么,白雪又是什么,但上面有日期。
他仔细核对日期,发现一件事,有好几篇竟是他们当晚欢好后他睡下了,她又起来写的。
但凡这样的手札,就会有些淡淡的哀愁与无奈情绪……所以,那是针对他的吗?
和他行房这件事,让她哀愁,让她连觉也不睡,起来向远方的明月君诉说愁绪,寄托思念?
恍惚中他想起来,她从未正面回应过他的感情。
他问她是不是喜欢他,她说他这样的人,谁会不喜欢?这是敷衍与回避。
他问她对他是否满意,她说他比她想象得还好,这不是说他好,而是说她想象中的他更差。
以及……无数次的朝夕相对中,她从未主动过,因为她做得无可指摘,所以将她的消极与敷衍掩盖了,她从不因他而喜、因他而怒,她只是擅长做“贤妻”这份工而已,而他误以为她也爱他。
从来没有,一切都是假的。
她真正的所思所想全都写在信上,写在手札上,寄与明月君的一切,才是她真正内心的依托。
那他算什么呢?
阻拦他们的恶人吗?
外面一阵更鼓声传来,他才恍然意识到已经四更了。
他久久坐在手札前,不知该如何自处,甚至还有些无法接受眼前的一切。
直到他突然意识到一件事,立刻在房中翻箱倒柜地寻找。
柜中,床底,桌底,服箱,甚至他想找她陈放嫁妆厢房的钥匙,却没找到——
这是明月君珍藏的信,那白雪珍藏的呢?他能肯定,那信她一定没有扔,她一定舍不得扔,以前他给她送的山上的干花、哪吒的皮影,还有信上说的一对小泥人……一定都在她手上。
但他没找到。
待冷静下来想,她那么谨慎的人,连手札都用的隐语和代称,这些东西她大概不会带在身边,毕竟她要嫁过来,被发现了后果无法承受。
所以,她是留在洛阳了吗?
真细密的心思啊……既然她心恋陆九陵,那又嫁给他做什么?对她来说,他这个丈夫算什么呢?
算她无法反抗的命运吗?
每天对着他演戏,一定很累吧……他真惶恐,竟让她这么累。
想着想着,他突然拿布包好了信和手札开门步入庭中,几乎要让人备马,连夜赶去许昌问她个究竟。
但走到院门口时,却又冷静下来:此时的路上根本走不了马,更走不了夜马,以及他明日还要陪太子去面圣,根本不可能肆无忌惮离开。
他又回来,无奈地将手上东西放到桌上。
这一夜他片刻没合眼,在绿影园的书桌前枯坐了一宿,第二日照常去东宫,打起精神面圣,但自己知道自己恍如一具行尸走肉。
而这一天,她还没回来。
他继续发掘他们的关系,找人打听到陆淮常被人称陆十五,因为排行十五,这大概是她叫他明月的来源之一;他又找她陪嫁的婆子逼问,才知陆淮与程家并非一点关系也没有,陆淮的母亲曾与程瑾知的母亲做过邻居,所以在三年前,陆淮途经洛阳到京城考试,曾被接去程家小住过。
连续两个夜晚,他睡不着,待在绿影园里空坐,等她回来。
但有许昌的消息传来,称因那一夜大雨,许昌至京城一座桥被水冲塌,朝廷正在派人抢修,如今两地不通,若要过去只能绕远路,那段路有山路,车马不通。
在她晚归的第四日,沈夷清见他寡言少语,既正经、又沉默得可怕,便邀他喝酒,劝解他没什么大事。
他表现得再正常不过,只回答:“我知道。”
这让沈夷清都不知再说什么,最后问他:“那山参还要么?”
秦谏摇头:“不要了,我继母的生日已经过了。”
“不要好,太贵了,不值得。”
秦谏不说话。
沈夷清只好自己找话,问他:“那……你准备怎么办?”
秦谏端着杯中的酒,抬眼看向窗外。
怎么办?他并不知道。
但沈夷清问起野山参,他才突然意识到自己竟差点为了她而向继母低头,讨好继母。
也准备因她而挖掉满园的竹子,甚至想过处理秀竹的事,给秀竹做别的安排,告诉她自己不能接她进门。
可是他想讨好的那个人呢?她从未想过了解他母亲,她不喜欢竹子,是和她的明月君说的,干他什么事?她又不在意他是不是要纳妾。
这让他所做的一切都像个笑话,像个傻子。
这一晚他竟然没喝太多酒,他保持着清醒回到秦府,他又坐到绿影园的檐下,不是等她,而是看着满园的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