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引 第50章

作者:松下有鹤 标签: 宫廷侯爵 天作之合 正剧 古代言情

  饶是早习惯旁人对自己外貌的夸赞,清蕴也因他过于直接的话而微微脸热,推着他往院子里走。

  从十日前起,李秉真已经不大能行走了,必须靠轮椅。

  推着他在府里慢行了一圈,李秉真还是让她回到月舍的葡萄架下。

  绿藤还没有完全发出来,日光透过木架照在两人头顶,暖洋洋的。

  李秉真说起两人最近在看的书,昨晚清蕴正读到《反经》。

  人受天地之中以生,所为命也。夫妻俩昨晚还围绕这句话小小探讨了番,李秉真对此深表赞同,清蕴则认为正好相反,最终各持己见。

  他甚至带了原书出来,对书看了会儿,还是交给清蕴,“劳烦夫人再帮我读一段。”

  清蕴将轮椅固定好,坐在他身侧,轻声读起来。

  她的声音清如流水,明亮而清晰,李秉真静听着,视线转到蔚蓝天际。

  悠悠几朵浮云飘于其上,淡淡花香拂面。

  他仰首感受清风阳光。

  “微察问之,以观其志;临难试之,以观其勇。”清蕴读完这段,忽然意识到李秉真一直没发出声响,已经有会儿了。

  她眼皮微跳,偏首看向他,心中在想,也许他又在吓唬自己了。

  但他既没有睁眼,也没有抬手,仅仅是静坐在那儿,唇畔含笑。

  一直跟在不远处的张颖已经冲了过来,瞬间搭上李秉真的脉,再去探他颈侧。

  半晌,张颖垂眸没说话,清蕴已经明白了他的意思。

  正是这时,李秉真搭在椅背的手轻轻下落。

  清蕴没让他的手落地,接住这抹凉意,往前抱住他,顺势将脸埋进了尚有体温的衣襟。

第53章 何忍以罗敷之质,守柏舟之誓?

  一个人的死也许会在某些人心中惊起波澜, 但不会使山崩石裂、天地变色,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日子依旧平静。

  譬如李秉真离世的当天,风和日丽, 有友人相约踏青, 有孩童隔墙嬉戏, 市井照旧热闹。

  清蕴早就领悟过这个道理。

  父母受战乱相继离去后, 她孤身一人踏上寻亲的路,尝尽人情冷暖, 知道世间种种,唯利至上。所以她喜欢安稳,喜欢钱财,喜欢能够让自己高枕无忧的权势。

  她向来也是这么做的。

  可李秉真走之后,她忍不住冒出一个想法。

  如果她当初回应了他, 和他一起离开京城, 在江南做对无权无势却悠闲自在的富贵夫妻,应该也不错。

  可能他的病会治好,可能依旧是几年后病逝, 但总不会这么突然。

  午夜梦回中,她甚至几度梦到这样的场景。醒来身边空荡荡的,向她表明,伴她一年多的枕边人确实已经不在人世。

  清蕴总觉得自己是冷情之人, 当初父母去世都能很快振作, 想到出路, 如今却陷入了短暂的迷茫。

  她嫁过来前曾想过, 即便李秉真去世,自己守寡, 地位也不会有任何改变。相反,齐国公和大长公主会因她对世子的深情而感动,给予她足够的体面和尊荣。

  没了世俗间需要婚嫁的压力,既不用服侍一个男人,也不必为今后可能会有的妾室而忧心,自己亦有财有势,即便做个寡妇,又有何妨呢?

  这样的想法本来毫无问题。

  ……

  报丧停灵过后,国公府择吉日为李秉真入殓。

  经过最后三月,他整个人干枯得可怕。但眉眼依旧俊秀,宛如染上斑点的青竹,憔悴了些,只要把那些痕迹抹去,依旧苍翠。

  看着大长公主亲自为他穿寿衣,清蕴脑海中浮现出光明寺初见时他的模样。那时候她其实很惊讶,惊讶于一个久病之人会有如此风采。

  连抹几次眼泪,李琪瑛不得不转过脑袋,用衣袖遮眼。她这阵子大哭了很多次,可再伤心,也知道自己的悲痛比不过母亲和嫂嫂。

  刚才她们为兄长整理遗容,李琪瑛甚至不敢看。她害怕看到他的死状,因为她心中总有感觉,大哥的突然病重,和那枚丹药绝对脱不了关系,甚至可能就是被丹药所害。

  嫂嫂那天说染了寒气,应该是不想被她知道真相,而后告诉娘。

  如果那天不是她一时兴起邀大哥进宫,他会好好的吗?如果娘知道是自己间接害了大哥,恐怕永远都不会原谅自己。

  李琪瑛被痛苦、悔恨、内疚折磨,不敢看兄长最后一面,也不敢安慰母亲和嫂嫂。

  李家族人依次向李秉真作别,在所有人都沉浸在这死寂当中时,唯有齐国公注意到了李琪瑛复杂的神色,心中闪过疑虑。

  但眼下最重要的还是为儿子入殓,他暂且放到了一边。

  入殓毕,棺木正式封钉。考虑到有些亲朋相距较远,灵堂会设整整一月,待吊唁结束,再出殡入土。

  第一夜不用清蕴守灵,她被叫去房中休息。

  回到月舍,她在窗边坐了许久,直到白兰叩门,“夫人,藉香请见。”

  应允后,身着素服、佩白布的藉香入内,面对清蕴询问的眼神,一言不发地奉上木盒。

  他是李秉真最信任的贴身护卫之一,清蕴意识到这是李秉真留了东西给自己。她心中有猜测,当打开木盒,一眼看到“放妻书”三字时,还是愣住了。

  这是李秉真的字迹,不如以往遒劲有力,但每个字都写得很清晰。

  她慢慢看下去,视线久久停留在最后几段。

  今余久病膏肓,医者束手,惟见日薄西山,残灯将尽。每念夫人青春正茂,何忍以罗敷之质,守柏舟之誓?当此际,特修此书,明告宗祠:

  一应妆奁田产,悉数奉还本家。东郊别业,着即过户夫人名下。四季衣裳十二箱,宝石、珍珠头面五副,皆准携归。余之私蓄纹银二千两,留作夫人添妆之资。

  自今以往,夫人可更施环佩,另择良匹。李氏宗族不得以“未亡人”相称,亦不得以礼法相迫。若得贤士缔结朱陈,当以妹礼陪嫁,添箱之礼比照国公嫡女。

  忆昔合卺之时,庭前双鹤交颈,曾许白首之约。岂料天不假年,竟成参商之隔。愿夫人莫悲薤露,善自珍摄。他日若过城南旧邸,见庭中梅树者,可酹清酒一盏,余当含笑九泉。

  临楮涕零,不知所言。时乙亥年仲春上巳日,李秉真绝笔。

  几滴泪水砸落,浸湿纸张。

  藉香低头,不看女主人流泪的模样,“世子说,任夫人自选。”

  这是一月前,藉香被叫到书房研墨,亲眼看着世子一字一句写下的。

  世子道他走后,恐怕大长公主爱子心切,会强行留下夫人,不允她离开,所以留下这条后路。

  清蕴:“他可对你们作了安排?”

  藉香回:“藏翠会继续留在国公府效力,夫人在府期间,属下为夫人护卫。若您……日后离府,属下也会归家。”

  可藉香哪有家呢,他幼时丧父,少时丧母,仅剩大伯一个至亲。他的大伯如今连孙子都有了,哪有位置留给他。

  半晌,清蕴道:“你日后就跟着我吧。”

  藉香跪地叩首。

  **

  王宗赫被派去两百里外的县城考校官员,李秉真病逝的消息到他耳中时,已经过去了整整七日。

  吏部同僚及该县官员就看到这位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王大人陡然收了信,对他们道:“抱歉,有急事,在下需得立刻回京。”

  没给旁人问缘由或挽留的时间,带着疏影就策马而去。

  马儿奔逸绝尘,转瞬就不见人影,县衙官员目瞪口呆,喃喃,“竟不知大人骑御功夫也这么厉害。”

  户部的同僚点点头,面上沉稳,心底也很好奇,什么事能让克衡如此心急,失了稳重。

  快马加鞭一天半,王宗赫风尘仆仆进城,先到家梳洗更衣,再步行去齐国公府。

  到国公府门前,刚巧遇见了来吊唁的柳晚。

  作为和齐国公府上下都没有私交的小辈,柳晚其实不需要来吊唁。大概是想到了和清蕴的两面之缘,鬼使神差地就同母亲一起来了。

  还有小半年就要成婚的未婚夫妻陡然碰面,情形不比陌生人好多少。

  在母亲示意下,柳晚打了个招呼,王宗赫微微颔首,朝柳母问好,先步入内。

  柳母看向女儿,语气中颇有些恨其不争的意味,“平日里那么能说会道,怎么到人家面前就成了木头?”

  柳晚不说话。

  柳母眼神一厉,暗握住女儿的手,压低声音,“你可千万别再想不该想的人。”

  那场晚宴后,她以为女儿这场婚事要吹了,没想到状元郎毫不介意,回去后只字不提退亲的事,逢年过节继续送礼问安,他们便知道两家依然能成。

  只是这样一来,难免矮了人家一头,柳母内心也觉得自己以前太放纵女儿,对未来女婿既喜欢又内疚。

  柳晚敷衍几声,随母亲入内吊唁。

  灵堂设在国公府正厅,宾客们笔直走就能到达。

  白布幔悬在梁柱,随风扬起时宛如一阵缥缈的烟雾,裹住来来往往的人。王宗赫跨过这片雾,先看到灵床上停放的巨大黑漆棺木,而后是跪在蒲团上垂眸烧黄纸的清蕴。

  纤瘦的身形笼罩在麻衣孝服下,整个人轻得仿佛随时都能被那白雾带走。

  王宗赫一直隐隐握拳的手放开,接过下人们递来的香,走到灵位前,恭恭敬敬地拜了三拜。

  随后,他走到一旁,往铜盆里添了叠金箔。

  “节哀。”王宗赫没有侧首看清蕴,用仅两人能听到的声音说话,“时间太仓促,我还未来得及为他写祭文,明天再带来。”

  清蕴轻轻嗯了声。

  王宗赫不知如何安慰她,此时此刻,无论说什么都没有意义。

  不可否认,在得知清蕴要嫁给齐国公世子的刹那,他心中就对李秉真极为不喜,情绪激动时,甚至冒出过极其阴暗的想法。

  但在与李秉真结识、相处后,他是真心希望对方能够长久陪伴清蕴。

  他也是在清蕴出嫁后,才慢慢想明白一件事,她很需要陪伴。

  如今李秉真离世,谁又能伴她?

  因上次曾在别庄被李审言看出心思,王宗赫没有任何出格的言语、眼神、举止,表现得极为克制而内敛,在外人看来就像是普普通通地来为妹夫吊唁。

  柳晚时不时关注地扫他和清蕴一眼,也没能看出特别之处。

  就在这时候,管家来禀报,说是陛下微服前来为世子吊唁。

  齐国公向大长公主说过此事,两人一起去门口迎接建帝。

  建帝上次来,还是李秉真和清蕴成婚,转瞬间红事变白事,饶是他也不由心生感慨。

上一篇:东宫娇妾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