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章奇案 第214章

作者:饭团桃子控 标签: 古代言情

  “韩泽今日回家哭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泪,说我是不是犯了杀头的大罪?他一边舍不得我这个父亲,一边又舍不得同你们作对。”韩少府说着,无奈地轻笑出声。

  周昭定定地看着他,在他的眼中看出了无限的宠溺。

  她想,韩少府没有说谎,他当真很疼爱韩泽。

  她看着,眼神中不由得有些恍惚,曾几何时,周不害也是这样看周晏的,她却误以为父亲也会同样这样看她。

  周昭心头微酸,却是觉得手一暖,她低头看去,苏长缨握住了她的手。

  周昭抬眸看他,一下子便对上了苏长缨的眼睛,他睫毛眨了眨,然后突然一动,手中长剑猛地朝着靠着大树站着的韩少府。韩少府脸上依旧带着笑,但是眼神却是无比认真。

  一把白莹莹的玉尺从他的袖袋中滑落,然后直接迎上了苏长缨的剑刃。

  金玉相撞,发出了清脆的声响。

  周昭瞧着二人对战,心中暗自称奇,苏长缨原本就是长安城里新一辈里的第一武学天才,他十五岁的时候,已经鲜少有对手,这几年又受了李淮山的教导,在江湖中厮杀历练,那更是犹如“怪物”一般的存在。

  韩少府虽不及他,但要知道此人可是从未在人前显露过自己的武功。

  也就是说,他武功再高,对战经验也十分的匮乏。

  可方才苏长缨突然暴起,他竟是第一时间敏锐的便觉察到了做出反应,可见他的的确确是骨骼清奇的天赋怪人。

  周昭想着,二人已经拉开了距离。

  苏长缨回到了她的身边握住了她的手,韩少府又重新回到了那棵秃顶大树之下,慢悠悠地将那把小玉尺塞回了袖袋里。

  “韩少府可识得龚翎,他的夫人曾经救过一位小公子……那小公子年幼之时失了母亲。”

  韩少府塞小尺的手一顿,若有所思的看向了周昭,他想了想开了口。

  “龚翎是少府的铜雕大师,我自是认得他,当年那套铜狮印章,便是我按照陛下旨意,选中他来打造的。我也知晓,他有留一只补缺的习惯。我没有听过什么小公子。”

  韩少府说着,眼眸一动,又补充道,“韩家前朝就在少府,我乃是家中唯一的儿子,母亲如今尚且活蹦乱跳,还养了两个面首随身伺候。你应该认识裴玦,我母亲便是那个裴家人。

  传闻中我的天赋异禀,也是从母亲那里得来的。

  她应该不至于早早地便被人杀了去。”

  周昭的嘴巴张了张,对上了韩少府揶揄的神情,不由得清了清嗓子。

  倒也不必什么都说得如此详细。

  她其实也没有想知道韩老夫人有多龙精虎猛。

  “话也说了,武功也试探了,我言尽于此,至于信与不信,你们自有判断。”

  韩少府说着,目光落在了苏长缨的脸上,他轻轻颔首,然后跃起,一下子就消失在了黑暗之中。

  虽然他什么都没有交代,可不管周昭还是苏长缨,都明白了他想说的话。

  他是在说:替我照顾好韩泽。

  “韩泽当真是傻人有傻福”,周昭轻声道。

  苏长缨笑着捏了捏周昭的手,“昭昭是聪明人有聪明福。”

  周昭白了苏长缨一眼,“立刻马上,踢飞韩新程那个死要钱的狐狸精。”

  苏长缨眼中闪过一丝异色,他已经发现了,昭昭不喜欢韩新程那种狐狸精,但她喜欢韩少府这种狐狸精。

  周昭若是知晓苏长缨此刻脑中的想法,绝对要一拳打在他的脸上,男人果然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将,都忒不要脸。

  只不过此时,她正盘算着韩少府的话,“你觉得韩少府如何?”

  苏长缨想了想,“他武功很高,凶手做的那些事情,他完全可以做到。

  先前你提小公子,他先是眼神茫然,随即应该推断出了你想知道什么。关于他的身世还有韩夫人的事,都有迹可查。我已经安排景邑调查过了,一会儿我们见到他……”

  周昭轻轻地嗯了一声,“这里离家不远了,我们先去见景邑。”

  苏长缨自是没有不应的道理,二人加快了脚步,很快就进了周昭的那个小院。

  堂屋的灯亮着,一个穿着白色衣袍的俊美少年郎蹲在地上,伸出手挠着小黑猫的下巴,一边挠一边发出嘿嘿嘿的怪叫,那小猫儿被它挠得烦了,抬手就是一爪。

  少年郎却像是没有任何知觉一般,将那猫儿抱起来,猛地放在嘴边吸了好几口,发出了嘬嘬嘬的声音。

  小猫儿拼命的挣扎着,猫爪儿踩在了他的脸上,活像是抵抗恶霸的少女。

  苏长缨实在是瞧不过眼,轻咳了一声。

  少年郎一惊,忙松开了手,小猫儿如释重负,喵的一声跑走了。

  那白衣少年面红耳赤的站起身来,转头看向了门口,不是景邑又是哪一个?

  周昭瞧得好笑,“你被狸奴挠了,可需要擦药?初一备有。”

  景邑摇了摇头,见周昭没有追问他亲猫儿的事,松了一口气,他景邑是个冷血无情的细作杀手……

  “无妨,平日里捅自己捅习惯了,这点都不算伤。”

  “看来你离开廷尉寺感觉还挺不错?”周昭听出了景邑语气中的自嘲,笑着走进屋去,在火盆子边坐了下来。

  景邑从自己的白色衣袍上揪下来几根黑色猫毛,温和地回答道,“比任何时候都好,可以一觉睡到大天亮,不用担心什么时候又被控制了。谁有我惨?当景邑的时候给李淮山当牛做马,当杀手的时候还要给义父当牛做马。

  从早到晚,十二个时辰,都被同一个人翻来覆去的压榨。磨坊里的驴子,也没有我这般惨吧?

  现在总算是活得像个人了。”

第361章 排除嫌疑人

  景邑说着,一身轻松。

  他走到窗边,往外看了过去,瞧见夜空中的繁星,再看着院中假山石里翘起的黑猫尾巴,忍不住贪恋的吸了一口。

  “我觉得我前所未有的好,甚至想要拿刀捅自己一下,看看是不是幻境。”

  周昭听着,同苏长缨对视了一眼,嘴角抑制不住的上扬起来。

  她想,兴许这就是身为廷尉寺官员的意义。

  让压在山下绝望的人,重获新生。

  “要你查的事情呢?”苏长缨问道,将景邑随风飘荡着的思绪拉了回来。

  “我从前是李淮山的属官,了解他朝堂上同僚的家世喜好,人情往来本就是分内之事。你交代下来之后,我又细细去核查了一遍。”

  说到正事,景邑转过身来。

  是周昭同苏长缨帮了他,他没有道理不对恩人的事情上心。

  “韩少府的父亲韩禹出身世家,年轻之时是长安城第一公子,原本他家中给他定了一门亲事,对方姓赵,是个书香门第的姑娘。结果有一回韩禹打马出游踏青的时候,被武将家出身的裴姑娘瞧中了。

  裴姑娘属实彪悍,立即强取豪夺,直接将人掳走,三日之后回来。韩禹同赵姑娘退亲,立即迎娶了裴姑娘。

  此事在当年闹得沸沸扬扬,裴姑娘行事嚣张跋扈,韩禹又是风流才子,原本以为他们没得好下场。

  后来的事却叫所有人打了眼,韩禹浪子回头,后宅只有裴姑娘一人,且二人也只生下了韩九熵一个儿子。他之所以叫做九熵,是因为在族中行九。

  韩家从前朝到今朝,一直地位稳固。韩九熵年少之时,亦是成日里被部曲环绕。

  韩禹十分溺爱韩九熵,他自幼可以说是在父亲肩头长大的,大部分时日,他都是跟在韩禹身边,在少府学着鉴宝,从未有过长时间不出现在人前的情况。”

  周昭同苏长缨对视了一眼。

  看来韩九熵并没有撒谎,他不是那个同龚翎有过渊源的小公子。

  “当今丞相乃是庶子出身,他的母亲在生他的时候,便已经难产去世了,他是跟在祖母在老家长大的。他的父亲同嫡母在外放之时,他也没有跟在身边。

  因此他同自己父母兄弟不亲近,反倒是同本家的那些堂兄弟们有一同长大的情谊。

  你们让我查证的事情,我寻学宫的人问过了。当年登天梯案发生的时候,丞相的确是在学宫舌战群儒。而且当时他闹出了一件大事了,那便是同人论长生。”

  前朝在长安设了学宫,诸子百家皆可以在此论道,那争得面红耳赤大打出手的事情常有。

  “别看丞相如今人沉稳,但是当年他是个狂生。前朝皇帝慕长生,哪里容得人反驳,将其抓了下了大狱,险些就要掉脑袋,还是他的恩师力保,又恰好遇到了起义,皇帝无暇顾及他,方才让他侥幸活了下来。”

  周昭听着,心中唏嘘,许是因为这个,所以陛下起兵之时,陈丞相毫不犹豫的入了其麾下,换了主公。

  苏长缨听着,蹙了蹙眉头,“如此倒是同徐筠的话对上了。陈丞相也不是那个小公子。”

  周昭点了点头,心怦怦跳起来,排除了韩少府同陈丞相,那么便只剩下淮阳侯同霍太尉了。

  景邑神色未变,继续说起了下一个人,淮阳侯。

  “淮阳侯的父亲赵凌桥,因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娶了门当户对的姜氏嫡女姜姒。

  只不过那赵凌桥其实早就有心上人,正是那姜氏的庶妹名叫姜疏。姜姒过门的时候,带了姜疏做滕妾。那姜疏手腕高明,专宠于前,且赶在姜姒之前为赵凌桥生下了长子。

  淮阳侯五六岁之时,姜疏带着他回去外祖家探亲,过了一两年方才重新归家。

  我寻了三个淮阳侯府放出来的老人打听过了,所言全部对得上,应该是如此没有错。”

  周昭回想起此前淮阳侯对赵易舟说的话。

  他说你祖父祖母是一对怨偶。

  原来是这个意思。

  她想着,手指轻轻颤了颤,同苏长缨交换了一个眼神,如此看来,淮阳侯倒是大有嫌疑。

  “那霍太尉呢?”

  景邑说得嘴有些干,他走到火炉边,将小桌案上先前没有喝完的茶水端起来一饮而尽,然后胡乱的用衣袖擦了擦。

  “霍太尉乃是家中嫡子,他一共有四兄弟,长兄是庶出,次兄与他是一母同胞,都是嫡出,还有个幼弟是通房女婢所生。那次兄你们未必认得,但是他儿子你们应该认得,是霍梃。

  霍家早年遭逢变故,父亲被斩首,然后一家子女眷老小离开长安回了祖宅,从此低调行事。

  直到霍太尉十四岁时,方才重返人前。

  他十四岁一战成名,很快便显贵人前,成了镇守一方的将军,称得上是传奇。

  我按照你们说的,特意去打听过了。霍太尉的母亲也是早早的就去世了,因为重孝的缘故,霍家兄弟四人曾经在祖坟结庐而居,单独住了三年。

  是以我寻了好几个人,但是没有打听到当时霍太尉是否有单独离开的情形。”

  景邑说着,面带愧疚。

  霍太尉他们年纪都不小了,他们孩童之时的事情离如今实在是太过久远,有很多人都找不到,事也闹不明了。

  尤其是霍家不像淮阳侯久居长安,也不像陈丞相家中一人得道,便是邻居家养得鸡都号称陈氏族人,这人一多了,要打听秘密就容易了。

  霍家人比陈家可少得多了,而且大部分的老人都在老家,还能跟在霍太尉身边的老人,那都是心腹,不可能对外透露主家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