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妙鱼
齐安、夏姑姑、乐平都跟着陈老太后和徐太后经历过多少回了,又有记载的旧例,崔兰愔很顺畅地接手了,四处巡视着,看着各处挂了春联、门神、福字等吉物,安排了晚上的家宴。
晚上的除夕家宴,崔兰愔使不语过去同淑太妃说了,让端王跟着李宜锦一同出席,往后不必避着了。
为着李宜锦同她的交情,淑太妃的善解人意,崔兰愔都不想让两人于人前失了脸面。
端王这样一直被关在府里不得出,李宜锦没几日就要生了,待孩子长大,面对这样一个被母亲和祖母限制在府里的父亲,该是什么心情?
怀孕后,崔兰愔心思细腻了很多,为着李宜锦的孩子,她决定给端王一个机会,她也相信李宜锦和淑太妃会约束好端王。
崔兰愔没想到淑太妃会如此激动,跟着不语来了凤仪宫,一再地同她保证,“我和锦姐儿日日耳提面命的,他已经不一样了,他现在一心等着当爹,往昔的那些想法再不敢有了。”
崔兰愔没说别的,只道,“我信太妃和宜锦。”
淑太妃拿帕子在眼前挡了下,等那股酸意过去,她附过来同崔兰愔说道,“李老太后入宫,从有孕到后面任何的不适都是贺院使
的父亲,当初的贺院判给她看诊,贺院判后来取代那会儿的薛院使成了太医院院使,待他退了,如今的贺院使就接了他的位置。
皇后如今怎么小心都不为过,就算是找宫外的大夫瞧,最好也别找贺院使。”
淑太妃又道,“李家于宫中经营了几十年,我管了那许多年的宫务,很多事我都没见影呢,李老太后却已知晓,皇后万不可大意了。”
淑太妃都如此说,崔兰愔更加注意起来。
晚上家宴上,见到端王出现了,很多人都下意识地往上面皇帝和皇后那里看去。
两人却毫无所觉,皇后正跟皇帝说着什么,皇帝虽没话,脸上的神情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和悦。
皇后比想的还要爱说爱笑,她同皇帝一直叽叽咕咕说着,皇帝也不见烦,于她说的空隙,将茶盏推到她面前,皇后很自然地拿起来就饮了半盏。
众人似有所悟,取长补短,说的就是皇帝和皇后这样的吧。
皇帝自己不说话,却是喜欢身边人同他有说有笑。
有皇后在前打样,不同于皇帝登基大典那回家宴的沉闷庄肃,这一次的气氛明显轻快了。
见永嘉公主和李宜锦不但凑一起说话,聊到兴起还要问询起皇后,皇后都是笑盈盈地回话,当两人是闺中密友一样。
之前是隐约听说过,永嘉公主和李宜锦同皇后来往频繁,没想到三人的交情好到如此。
李家二房因为参与逼宫,一家子上下全都判了流刑去了北地。
李宜锦兄妹得以保全已是难得,对于李翊的仕途,两人都歇了想法。
不想皇帝于定好婚期不久,就重新启用了李翊,让他到都察院任了正七品的监察御史。
这份儿差事干好了,根本不用担心升迁的事,是多少年轻官员向往而不得的。
只能说眼下皇后在陛下那里的面子真大,不管怎样,能同皇后交好,于皇后当宠的几年,好处都是显而易见的。
帝后大婚加上新年,皇帝可休六日,然这六日却没一日得闲。
除夕家宴后,还要守岁,知道崔兰愔熬不住,皇帝拉着她去偏殿,陪着她歇了一个时辰,待到快子时又起来,同众人一起焚香,看燃放花炮,用了饺子。
元日寅正,两人先至奉先殿祭拜祖先,再回来同陈老太后、李老太后、徐太后拜年。
随后,皇帝至奉天殿接受文武百官朝贺,崔兰愔于凤仪宫接受外命妇的朝贺,朝贺过后又要设宴。
这回姜氏也有了进宫的资格,崔兰愔干脆让家里的女眷都跟着进了宫。
顾氏趁着空档,找崔兰愔说了想法,崔兰愔意外过后很是喜欢,“舅父舅母要想清楚了,我等会儿就能问。”
顾氏连连点头,“那敢情好,要是成了,正好趁着元月有闲暇给定下来。”
待撤下宴席,知道皇后要留娘家人说体己话,外命妇们都及时地告退了。
永嘉公主是有话要同崔兰愔说,姚家两位夫人、还有项氏因着同常氏姜氏聊得没注意,都跟着留了下来。
崔兰愔又喊了董承的夫人,“好久没见董姐姐了,前阵子我回家,喊她也不来,夫人也来坐吧,回头我有话捎给董姐姐。”
董夫人没想道皇后会让她同崔家人一起留下,很是受宠若惊,忙恭谨回道,“湘姐儿是和离之人,她怕给皇后娘娘带来不吉,这才避着了。”
崔兰愔笑道,“我不在意那些,早知道她这样想的,我该使人去叫她过来的。”
落在后面没退出去的命妇们,都向董夫人投来羡慕的眼神,想不到董家女儿从崔家二房和离出来,却仍和皇后交好。
若不是她前夫崔昶总上门想挽回,让那些想求娶的因着怕麻烦退却了,何至于到现在还没说成婚事。
有人又看向常氏,却不知她会不会求着皇后娘娘让崔昶重回崔家,那毕竟是她原来最倚仗的长子。
那位崔昶也真是没眼光的,堂妹做了皇后,他却一点沾不上光,真是没福气的。
“里间暖和,咱们移进去坐。”崔兰愔领着坐到了东阁里。
她坐到罗汉榻上东侧,众人推着姜氏坐到了西侧位置上。
“夫人安心坐着就是。”让着忐忑的姜氏,永嘉公主坐到崔兰愔那侧下首的椅子上,“我坐这里好同皇后说话。”
崔兰愔也道,“没有外人,娘你别拘束了。”
姜氏才安稳坐了,姚阁老夫人又推着崔兰芝坐到姜氏下守,“你坐边上好看顾你娘。”
崔兰芝知道这些人都是想在妹妹面前表现,洪佶教过她,只要崔兰愔不觉着不妥,一切都大方受着就是。
她也不推拒,大方地拉着舅母顾氏坐到了姜氏边上,姚四夫人和姚五夫人顺势挨着坐了下来。
常氏、丁氏、崔兰婷、项氏就过去,挨着永嘉公主往下坐了下来。
论起来都是亲戚,大家随意说着话,又都有意捧着姜氏,姜氏渐渐放下了紧张。
永嘉公主就问常氏,“上回我说给婷姐儿的人家,夫人考虑的怎样了?若是没想法,人家好接着相看别家。”
常氏看了眼崔兰愔,这才回道,“那家好是好,只那是小儿子,家里有些过于宠了,我们婷姐儿又是吃不得气的,我怕两人过不到一处。”
永嘉公主也没问别的,点头道,“那我就让人家往别处瞧了。”
常氏鼓起勇气对崔兰愔道,“皇后娘娘,平王翻过年就十九了,该议亲了吧?”
在座的哪个会听不出来她的想法,就连姜氏都诧异地看向她,“大嫂,你说什么呢?这可不是咱家该过问的。”
顾不上人多,崔兰婷羞愧地对常氏轻喊,“娘,你是不是想逼得我离了家里才甘心?”
永嘉公主同情地看着崔兰婷,要不是对她印象还好,又有崔兰愔的面子,就常氏那样不自量力地挑三拣四劲儿,她哪会一再帮着崔兰婷说人家。
这个常氏总是拎不清,崔兰愔看着泫然欲泣的崔兰婷,有些心疼,摊上这样的母亲,真的似劫数一样。
她对常氏沉了脸,“婷姐儿是活泼的性子,得给她说个性情相投的,如今咱们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足够给婷姐儿撑腰,真不用过于看重门第了。”
常氏却想不通,嘟囔道,“都是抬头嫁女,如今有您在,更该精挑细选着,要不……”
崔兰愔却没再理她,转而看向董氏,“夫人,董姐姐的婚事有着落了么?”
董夫人没想到皇后会问到这个,看了眼常氏,她也豁出去了,“好叫皇后娘娘知晓,本来说好了一户人家,正于天福寺相看的时候,崔昶却跑出来,吓唬那人说他还要同湘姐儿再续前缘,又叫嚷着他是国舅爷,看哪个同他过不去,人家怕惹来麻烦,婚事就没了下文。”
崔昶竟还在纠缠董氏?崔兰愔往常氏那儿看了,常氏却不敢接她的眼神,躲闪开来。
转到崔兰婷那里,崔兰婷却是惊讶和气愤的。
崔兰愔就有数了,她笑着对董夫人道,“以后可不许同我这样外道了,再有这样事就过来找我。”
“我就知道皇后娘娘会给湘姐儿做主。”董夫人就要起来拜她,被边上艾叶及时扶住了。
崔兰愔往顾氏那里看了,得顾氏点头确认后,她又对董夫人说道,“不如我为董姐姐说个人家?”
董夫人愣了一下后,不胜欢喜道,“那可是我们湘姐儿的大福气,不知是哪户人家?”
崔兰愔就指着顾氏道,“这是我舅母,我舅家大表兄今年二十有二,现是举人的功名,之前说了门亲事没成,一来二去就耽搁到如今。夫人看我舅母就知道了,我大表兄长得一表人才,人也正直宽厚,只他后面该是不会参加会试了,功名就止步于举人了,夫人要是不嫌弃……”
董夫人已等不及道,“不嫌弃,我们怎么会嫌弃呢,皇后娘娘的表兄必是一等一的人才,只他是真的想求娶我们湘姐儿么?毕竟她是……”
顾氏也等不及崔兰愔回答,堆着笑道,“实不相瞒,我家大小子见过董小姐,是他求我请皇后娘娘帮着说和的。”
第100章 耕牛一样曹院判能诊出是男是女
从腊月二十八大婚,到元月初三日,就没一日得闲过。
皇帝都和崔兰愔抱怨:“耕牛一样。”
想到之前他做卫王时,只上午往兵部去,午间雷打不动地回来用膳,下午就窝在书房罗汉榻上打瞌睡或是打坐,神仙日子一样。
而现在,皇帝除了午间能稍歇会儿,从寅正起来,直到酉初都要在西阁里看奏疏见朝臣。
这么一对比,日头没出时去上工,日落西山时回来,皇帝还真是耕牛一样。
崔兰愔越想越忍不住笑,不大真
心地安慰道,“你已比别人好很多了,我听老太后说,高宗那会儿经常批奏折到半夜,淑太妃说过先帝也是如此。”
皇帝并没被安慰道:“那样的皇帝不做也罢。”
行吧,皇帝的好脑子是别人比不得的,他有鄙视人的资本。
见崔兰愔笑得眉眼弯弯的,皇帝拉她过来,对着她肚子道:“我觉着六岁监国也不算早。”
这样的话皇帝已经说过多回了,想到他敢为人不敢的性子,崔兰愔的笑戛然而止,“你当真的?”
“要是随了我……。”皇帝认真道,“以后我每日拿些奏折来念,再讲些政事。”
崔兰愔看着自己还没显怀的肚子,曹院判说过,这会儿孩子就桃子样大,当爹的就想教干活了?
崔兰愔一把推开他,“你别吓孩子了,赶紧上工去吧。”
皇帝走后,崔兰愔也收拾收拾去了凤仪宫。
一般皇帝辰正回来用早膳后,两人就各自忙活开来,皇帝去延华殿西阁理政,她就去凤仪宫理宫务。
现在皇帝只有她一个,诸多的宫殿都空着,宫务就没那么繁杂,又有齐安、夏姑姑、乐平帮着,一上午就能理出来。
午间她回延华殿用膳歇晌,歇晌起来的时间就是她自己的了。
崔兰愔想着,待顺过来这几日,她准备只把着大方向,将日常的宫务交给齐安三个,商课提举司才是她该着重把着的。
初五日,她才到凤仪宫没多久,不语过来同她说,皇帝又给她娘家人升了官儿。
崔晟晋一级做了正五品工部郎中,他已是宣平伯,这样虽是能入朝会的最末一等,却可站到前列。
二叔崔昘被从太常寺调到了户部,从七品的太常寺典簿升到正六品的户部主事。
舅舅姜从安更是从正六品跨到了从四品,被皇帝安排到了都察院,接了狄年的位置,做了佥都御史。
出忽所有人的预料,狄年晋了从三品的右副都御史,而原来的右副都御史则顶了万山空出来的左都御史的缺。
崔晟兄弟和姜从安三个,最高不过从四品,朝臣们想着该是皇帝为着之前没给崔家赐宅,就给皇后的娘家人小升一下,反都盯着狄年去了。
狄年这么一升迁,随后皇帝将一些考评差,能力不足的官员或贬或免,即便其中多是跟着万山跪端门的,在朝中也没引起多大风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