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笑佳人
把大齐江山比作一艘船的话,太子只是畏惧风雨但还会兢兢业业地往前划。敬王不怕风雨,但他敢直接把船往暴风雨的方向开。咸王呢,他会躺在船上睡觉,直接把船交给臣子,臣子们吵起来他再劝架,劝着劝着说不定就把船弄翻了。
兴武帝赞同严锡正对老二、老三的点评,太子这边他却认为老丞相还是心软了,没有指出太子最大的问题:“只是臣子谏言,朕相信太子能明辨是非,可一旦涉及到皇亲,涉及到他的兄弟姐妹叔伯挚友,凡是能以私情挟制他的人,太子都会犯糊涂,将私情置于国事之上。”
就像亲姐往官场里塞人,太子明知不对还是帮了,就像王叔要马,太子也是为难一会儿就应了。
包括严锡正这样的开国功臣,如果他想要争权夺势,逼迫太子都比逼迫他的亲外孙敬王更容易。
严锡正沉默了。
他看到了这一点,可那毕竟是太子,兴武帝可以不留情面地批评自己的儿子,他说得太狠,皇上怀疑他有心扶植亲外孙怎么办?
君臣二人默默下了一会儿棋,最终还是由严锡正问了出来:“三位殿下,皇上都有不满意的地方,不知皇上准备如何应对?”
兴武帝左手抱着瓷制的棋罐,右手捏出一颗黑子放下,笑道:“朕还以为左相已经猜到了。”
严锡正心头一跳,直勾勾盯着对面的帝王:“皇上想提拔庆阳公主为太子辅政?”
小公主的游记一旦发至天下各州,得到的便是一世可用的贤名与流传千古的美名,如此,只要皇上再给小公主辅政摄政的名衔,便是太子登基,小公主的尊贵权势也在雍王、大公主、敬王、咸王之上,太子压不住的皇亲,小公主可以替他去压。
兴武帝淡淡一笑,并未回答。
严锡正的态度他已经试探出来了,他的,就让老丞相继续猜去吧。
第115章
小公主两度整理又润色过的游记手稿, 且有解玉、帝王两位读书人先后审读为其把关,几位翰林院大学士拿到手里后自然挑不出别字、错字等问题, 而小公主的行文已属一流,他们再擅自改动的话反而损了小公主独有的灵气。
所以,确认无误,大学士们将这份游记手稿抄录一份再与小公主的真迹同时交给了兴武帝。
兴武帝留下女儿的手稿等着还给女儿,再派人将国子监祭酒以及国子监专管刻印典籍的书库官叫到了御书房。
这两位官员平时被皇上召见的次数不多,收到口谕不免都有些紧张与激动,紧张是因为不知道皇上的用意,激动是可能有了表现的机会。
人来了,兴武帝拿出翰林院抄写的那份手稿,提出他的要求:“朕要麟儿的这套游记以最快的速度传遍天下, 你们说,该如何做。”
祭酒大人也六十多岁了,是个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清流文臣, 引经据典、教书育人他都擅长, 卖书……
国子监虽然管着刻书的差事, 可国子监刻书以经史子集为主,这种书刻出来是为了给各地官坊、私坊提供正确无误的复刻版本,免得天下学子们读错书,至于国子监的书送到书坊能给朝廷赚多少银子, 朝廷没给他们定具体的目标, 国子监一群读书人,自然也不会将心思放在刻书的进项上,甚至因为国子监的书刻印出来是给皇帝、文武官员以及地方官坊看的,每一本的纸墨用料、排版精美都是上乘,造价高卖价就跟着高, 高到有时候官员们都嫌贵,普通文人百姓宁可去民间私坊买质地差的,也不想买国子监的出书。
老祭酒一下子被兴武帝问愣了,真是的,他还以为皇上要问监生们的学问、有没有可用之材,对如何卖书完全没准备啊。
书库官到底直接领着刻书、卖书乃至核算成本、定价等差事,见祭酒大人被皇上问傻了,皇上犀利的视线又投向了他,书库官顿时顾不得照顾上封的体面了,略加思索片刻,答道:“这套游记以皇上南巡为名,又是公主所著,微臣断定此书一旦出现在官坊,定会引起臣民买书的热潮,皇上根本不用担心游记在民间传阅的速度,而是要考虑国子监的刻印速度能否满足臣民们的需求,以及该给这套游记定什么样的价位,太贵普通百姓可能承担不起,低了又委屈了公主。”
孔圣人名气够大吧,但普通百姓对读孔圣人没兴趣,反倒是听说本朝公主写了一本本朝皇帝南巡的事,认不认字的百姓都会好奇书里讲了什么。
兴武帝会打仗会治国,卖书的门道涉猎却有限,一下子也沉默了。
这时,被属官提醒的祭酒大人准备好了,开口道:“皇上,朝廷刻书为的是传承名家典籍或推行农书、医书等实用书造福百姓,不以盈利为目的,民间大大小小的私坊却只图一个利字,谁的书受士子百姓追捧他们就卖谁的书,盗印盗卖屡禁不鲜。那么臣敢断言,公主的书一旦在官坊热卖了,那些私坊肯定也会想方设法地卖,正规的私坊会恳求与朝廷同卖分利,不正规的便会偷印偷卖,所卖成书的质地更是难以掌控。”
兴武帝心里有数了,道:“国子监与各地官坊要印书卖书,同时允许民间私坊从官坊领取刻本印书卖书,所得二成利交予朝廷。国子监、各地官坊印经史子集用什么纸张排版,印麟儿的这套便用什么纸张排版,私坊由他们自己决定用料,但需保证一字不差。最后,无论官坊还是私坊,每册书的盈利不得超过总成本的两倍,同时勒令凡是与印书相关的纸市、墨市等用材坊肆不得涨价牟利,凡囤积居奇等利用朕与公主谋利者一律严惩。”
“再有,官坊要为当地衙门以及各处官学、私塾、里正之家分别提供五套麟儿的游记,只许百姓学子借阅,借书者可抄录,限期三日归还。若有官员、先生、学子、里正利用借书的职权或手抄的游记转卖牟利,同样严惩,具体惩罚你们拟定,拟好了给朕过目。”
他要为麟儿扬名,但如果因为此事引起民间物价动荡便是他的罪过了,还会坏了麟儿的名声。
国子监的两位官员彻底明白了皇上的意思,领旨而去。
庆阳那边,因为父皇要为她出书,休沐日她特意出宫,带着张肃逛了逛京城卖书的官坊与私坊,发现书坊里“红书”与“冷书”的不同处境后,再想到她与父皇的名气能引起的买书“盛况”,庆阳竟然被惊出了一身冷汗,忙不迭回宫请父皇三思去了。
小女儿反应得这么快,兴武帝心情更好了,这说明他的麟儿既有傲人的天资也有足够的远见与敏锐,没被一时的才名与喜悦冲昏头脑,且宁可损失自己的名利也要以民生为重。
当然,他也是见过国子监的两位官员后才考虑更多的,如果让女儿全权负责此事,相信女儿亦能思虑周全。
所以说再英明神武的帝王也需要贤臣辅佐,光靠一个人,哪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
兴武帝笑着跟女儿说了他的应对之策,庆阳思索之后,又提出了一些自己的防备之法,父女俩兴致上来竟然讨论了快一个时辰,快把国子监该做的事都给做完了。
.
二月十五,国子监按照皇上的吩咐,先给御书房送了五十套崭新崭新又精美贵气的《南巡游记》。
单看这套书过于贵气了,一看就是用于大家族珍藏传承的,但只要把国子监印刻的其他经史子集拿出来,就会发现凡是国子监出书都是一样精美华贵典雅的装版与名贵的宣纸用料。
国子监祭酒带着小吏们鱼贯而入抬书进来时,兴武帝正在与两位丞相议事,让何元敬负责验收,君臣继续忙,等二相要告退了,兴武帝才指着摆得整整齐齐的五十套《南巡游记》道:“本来朕要派人给你们赐书的,既然你们在,就把赐你们的两套带走吧。”
一套八册,国子监出的,这么一套造价便得三两银子,放到官坊售卖至少十两,所以兴武帝的“赐”乃是名符其实的一份恩宠。
二相立即谢恩,分别抱了一套书走了。
回到中书省,小官们不敢擅自询问二相得了什么好东西,待二相进了公房,外间当差的侍郎等人就敢问了,问答声便传到了坐在里面的太子秦弘耳中。
秦弘笑了。
妹妹谦虚,没有提前跟他们炫耀她要出书的事,父皇也没有提,但翰林院那边早有夸赞妹妹的言论传了出来,大姐听说后还特意进宫询问他此事来着,好奇妹妹写了什么。秦弘不知道,只叫大姐耐心等着,书印好了父皇定会分别赐他们一套。
稍顷,回答完问题的两位丞相抱着书进了他们与太子共用的公房。
严锡正向太子解释了皇上为何单单先赏了他们二人书。
秦弘理解,先去洗了一次手,再提议借严锡正的书看看,毕竟是妹妹所作,秦弘还是很期待一观的。
严锡正当然肯借了。
秦弘随手拿了摆在最上面的《山篇》上册,看得正津津有味,御书房来人传皇上的口谕了,请太子殿下过去。
秦弘知道父皇要给他赐书了,将手里的书还给严锡正,笑着出了门。
严锡正端坐不动,只目送太子出门,帘子落下后,他脑海里还残留着太子为小公主愉悦的笑脸。
严锡正只觉得五味杂陈。
心狠手辣罔顾手足之情的太子会让他们这些大臣也畏惧胆寒,可仁成太子这样,连潜藏的危机都看不到,这也不是明君之相啊。这是太子运气好,遇到了一个受宠而不争的宠妃丽妃与同样敬重他的小公主,不然只需要丽妃或小公主稍稍出力,储君之位就该落到三殿下头上了。
太子若有魄力,或是丽妃、小公主流露出半分祸心,严锡正定会像第一次劝谏皇上那般刚正谏言,既劝谏皇上也提醒太子,奈何太子实在是太让他失望了,无论是魄力还是身体。
秦弘可不知道背后左相看他的眼神,来到御书房不久,就发现妹妹、二弟、三弟、王叔、秦梁乃至大姐都被父皇叫来了,离得远的应该是提前收到的父皇口谕,才会与他们四兄妹前后脚抵达御书房。
兴武帝让小女儿站到自己身边,指着那些书道:“麟儿写的南巡游记,咱们老秦家第一个文曲星,你们一人拿一套,回去好好读读。”
何元敬负责取书、分书,先发给太子与雍王,再是大公主、敬王、咸王以及世子秦梁。
八卷书不算轻也不算重,几人都得双手抱着。
秦仁为妹妹高兴啊,深深地吸了一大口书卷香。
雍王调侃小侄女:“都写得什么啊,这么多本?”
庆阳笑道:“路上见到的山山水水,晚上无所事事,便趁着有所感悟把白日的见闻都记了下来。”
秦炳:“岂止晚上啊,白天我看你在马车里也经常在写东西,真不嫌马车颠簸眼睛疼。”
秦弘便叮嘱妹妹还是要爱惜身体,不要太累了。
永康跟着关心了两句妹妹,秦梁则表示了他对小公主的钦佩。
赐完书兴武帝就叫几人走了,庆阳也心满意足地领了一套属于她的成书,这可比她随便收拢的手稿精致。
永康与雍王父子都要出宫,庆阳、秦仁在的时候雍王不好泼冷水,这会儿只剩三人了,雍王才嘀咕道:“听说皇上还要官坊卖麟儿的书,哎,咱们自家人肯定都夸麟儿是文曲星,万一外面的百姓不领情,没人买,皇上与麟儿岂不是都要没面子?”
秦梁笑道:“父王放心,有皇上与公主的名气在,这套游记绝不会愁销路。”
永康没搭理他们,父子俩的话却一字不落地传到了她的耳朵里。
卖多卖少那都是后话了,此时她就想瞧瞧妹妹到底写了些什么才会被父皇夸成老秦家的文曲星。
第116章
上了马车后, 永康就开始看妹妹的游记了。
其实永康不喜欢看书,除非是通俗易懂且妙趣横生的话本子, 可这是妹妹的,还是父皇大动干戈要国子监印卖的游记,永康只好耐着性子从序开始一字一字地认真去读。
翻了三五页后,永康没那么好的耐性了,只挑妹妹叙事的片段看,至于妹妹夸景的部分,永康承认妹妹写得挺好的,但她就是没兴趣。
跳着看速度就快很多了,当马车停在大公主府门外,永康已经看完了《山篇》、《水篇》共四册。
回了家, 永康继续翻看《民篇》两册,里面多是介绍各地百姓的服饰乡音饮食以及房屋建造的特色,因为与百姓打了交道, 趣事稍微多了些, 譬如父皇路过一片稻田时居然带着二哥、张肃等人下田去跟老农学习如何割稻了, 并询问了稻田这几年年份的亩产,譬如妹妹在福州海边跟着几个小孩子一起赶海捡螃蟹等海产,交谈中了解到渔夫出海的艰辛与危险。
永康很是羡慕,她还没见过大海。
《民篇》从京城郊外的洛河两岸百姓春耕开始讲起, 结束时竟也是在京城, 因为是这册书的最后一段,永康看得就细了些。
“南巡九月,历经寒暑,终于重回京城,吾心甚慰。”
“然帝驾才抵城门, 惊闻定国公病逝噩耗,父皇悲痛欲绝,吾亦哀思如潮。”
“定国公邓冲,大齐开国名将,为安云州边民征伐骠国,功成时不幸身染瘴疠。”
“将士为国为民而战,亦出于民,父皇开国治国,亦出于民。”
“故先有民再有君国,君民一心、国民一体,如同舟共济。”
“臣民有报国之心,吾等皇室子女也将倾尽毕生之力,护大齐国强民富、威震四夷。”
永康的视线定在了最后几行字上,不由自主地看了一遍又一遍。
就算她的学识有限,永康也知道妹妹这几句写得极好,像圣贤书上一些名臣劝谏君王爱民的话。
紧跟着,永康又记起了前面几册中,妹妹也时常会感慨父皇的爱民为民之心,包括妹妹自己,动不动也会从一些小事引到如何富民上头。
永康终于明白父皇为何会这么喜欢妹妹的游记了,因为妹妹一直在夸父皇啊,对遇到的百姓山河也多是喜爱赞美之词,百姓们看到这本书后,肯定也会觉得父皇好,觉得大齐的王爷公主比前朝鱼肉百姓高高在上的那些王爷公主好!
既然明白了父皇为妹妹出书的原因,最后的《物产篇》永康便只是简单地翻了翻,没想到匆匆几眼居然还被妹妹勾起了几次口水,什么直接放进水里煮就鲜美无比的海蟹,什么稻田里捞出来的红螯虾,还有各地百姓钟爱的一些特产小吃,果然是篇游记。
傍晚,永康把傅魁与一双儿女都叫了过来,先给傅魁四册,儿女一人两册,看着两个孩子交待道:“这是皇上为你们小姨母出的书,你们都读读,喜欢的话就看仔细些,不喜欢也要知道里面都讲了什么,免得回头皇上问起来你们一头雾水,惹皇上生气。”
傅魁欲言又止。
傅铭不高兴道:“皇外祖父赐给娘的书,娘自己看就行了,皇外祖父没给我们,说明我们不需要看。”
永康:“你懂个屁,我让你们看才说明我是真喜欢小姨母的书,难道你想皇外祖父误会我嫉妒小姨母的才华?”
傅魁赞同大公主的话,跟着训了儿子一顿,至于女儿傅羲,瞧她爱惜地抚摸书封的样子,就知道小姑娘有多喜欢了。不得不说,国子监装版的书确实精致,让人光看这套书的皮相就觉得是套好书。
等孩子们离开后,傅魁才瞅着永康道:“我就不用看了吧?皇上不会跟我们这些武夫探讨学问。”
永康冷冷地斜了他一眼:“父皇不问你,你就不会主动夸妹妹?当个从三品的副指挥就满足了?人家张肃比你小了快一轮,如今官职都比你高,你面子上还挺有光的是吧?”
傅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