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了笨蛋美人计 第112章

作者:陆放鱼 标签: 情有独钟 近水楼台 天作之合 甜文 马甲文 轻松 古装迷情

梨瓷在很早的时候醒了一回,她连眼睛都没睁开,只隐约记得窗外刮了很大的风,落在脸颊上又成了温柔软和的触感,仿佛一片雪落在初春的湖面,顷刻便化了。

等到真正醒来时,天光已亮,不过还不算晚。

绣春候在门外,见小姐今晨醒得比平日早,今日醒得比平日早,倒也没有太过惊讶。

如今大皇子监国,朝堂风云诡谲,莫说小姐,便是府中下人也隐隐察觉出几分紧张,裕冬更是抱剑立于廊下,打起了十二万分的精神,寸步不离地守着。

她进来侍奉小姐梳洗,又道:“姑爷出门前煎了药,特意嘱咐要空腹服用,小姐一会儿想用什么早膳?”

许是未曾想到她今日起得比平时早些,汤药还稍微有些烫,梨瓷捧起药碗吹了吹,苦涩的味道浮了起来,她慢慢饮尽,又漱了口,舌尖仍残留着微苦的味道。

梨瓷知道药柜的罐子里有谢枕川新晒的陈皮梅,但是她没有要,而是问道:“现在什么时辰了?”

绣春答得很快,“辰时末。”

梨瓷想了想,“既如此,不必另备早膳了,我去西厅陪父亲母亲一同用些。”

绣春应声,替她挽了个温婉的螺髻,又捧来嘉宁长公主与信国公前日所赠的那套头面,梨瓷摇头道:“不过是同家里人吃一顿早膳,不必这么庄重。”

绣春会意,放下手里的挑心,只替小姐别了两个素钗,脂粉未施,反倒衬得她肌肤清透如玉。

梨瓷来西厅时,早膳已经布好了,只是无人动筷,嘉宁长公主和信国公端坐席间,相顾无言。

看到梨瓷来了,嘉宁长公主勉强展颜道:“小瓷今日怎的起这么早,可是昨夜风大,未曾睡好?”

梨瓷在她身旁落座,乖巧道:“母亲不必担忧,我昨夜睡得极好,只是想着许久未陪您二老用早膳,便过来了。”

桌上的燕窝炖得晶莹而浓稠,鸡髓笋鲜嫩脆爽,春饼煎得金黄酥香,菽浆里搁了芝麻和杏仁,散发出醇厚的香气,瞬间驱散了梨瓷心头的那一点愁绪。

她盛了一碗燕窝,又夹了张春饼,认认真真地吃了起来。

她吃得专注又满足,腮帮子微微鼓起,像只早起贪食的鸟雀,长公主与信国公两人原本没什么胃口,见她这般模样,倒也勉强动了几筷。

正打算闲话几句,忽听得门房来报,宫中派人来了。

信国公和嘉宁长公主对视一眼,眼中俱是凝重。

进来宣旨的小黄门面生得很,但架子可不小,他的目光放肆地在众人身上逡巡一圈,多看了梨瓷几眼,这才扯着嗓子道:“咱家奉皇后娘娘的懿旨,请长公主殿下和世子夫人即刻进宫。”

懿旨上的确是皇后的凤印,只是这旨意是否出自谢流萦之手,便不得而知了。

信国公稳了稳心神,一边令人打点,一边试探道:“既然是皇后娘娘的懿旨,自然不敢怠慢,不知娘娘可还有别的吩咐?”

小黄门闭口不答,他接过了信国公亲自奉上的荷包,揣进袖中掂了掂份量,面上总算露出一点满意神色,却仍旧不肯多言,“去了便知道了。”

信国公与嘉宁长公主再度对视一眼,心中不祥的预感越发浓烈,就连梨瓷也察觉出其中不妥来。

眼下褚萧和已经掌控了宫禁,此时入宫,与为质有何异?可若抗旨不遵,不仅会牵连尚在宫中的皇后与二皇子,更是打草惊蛇,平添许多变数。

沉默的时间太久,小黄门正要趁机发作,却见嘉宁长公主已携梨瓷起身。

显然是长公主的架子显然更大,她连眼风都未扫向那阉人,只是携梨瓷起身离席,神色矜贵如常,“虽是母女叙话,既然要进宫,便不能失了礼数。本宫还要整理仪容,公公若要同行,便在此处稍候罢。”

小黄门没忍住催促道:“那可请长公主殿下快些,贵人的时辰可耽搁不起。”

“贵人?”嘉宁长公主脚步一顿,微微挑起凤眸道:“不是什么东西都能在本宫面前称一句‘贵人’的,便是应天帝亲至,也未必如此托大。”

她抬眸望了望天色,状若无意道:“不过是起了阵风,离变天还早着呢。”

嘉宁长公主的身份着实特殊,小黄门也不敢过分,顿时噤若寒蝉,垂首退至一旁。

嘉宁长公主平日里皆是华贵而庄重的妆扮,随时赴宴也不显仓促,她并未再去梳妆,而是陪梨瓷回了内室。

绣春听闻小姐要进宫,不敢怠慢,连忙将嘉宁长公主和信国公所赠的那套赤金红宝石的头面端了出来,正要服侍小姐带上,嘉宁长公主却摆了摆手,示意众人退下,自己亲自替梨瓷梳妆。

她取下两支素钗,配上了细长秀美的红宝石赤金分心,然后是挑心、鬓钗、顶簪、花钿……珠翠流光,映得镜中人愈发清丽,已经历经两朝风雨的长公主,此刻执簪的手竟然微微有些发颤。

铜镜中亦映出梨瓷年轻秀丽的面容,她此刻还怀着身孕,若是入宫以后有个三长两短……

梨瓷从镜中看出嘉宁长公主的异样,轻声唤道:“娘亲,怎么了?”

嘉宁长公主语气凝重,“此行只怕凶险,若是……”

接下来的话她还未想好如何开口,梨瓷已经挺直腰背,大义凛然道:“娘亲放心,生死大义,若当真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我定不会让母亲蒙羞的。”

“胡说什么,”嘉宁长公主打断她的话,“什么生什么死的,你就算不顾着自己,也要想着腹中的孩儿呀。”

听了嘉宁长公主的话,梨瓷下意识抚上自己的小腹,似乎只要谢枕川不在身边,她就很容易忘了这件事。

也不能全怪她,毕竟谢枕川迟迟未给准话,今晨那一碗燕窝粥还只来得及喝了一半,此刻小腹平坦紧实,一点儿怀孕的实感也没有。

嘉宁长公主还记得梨瓷在江南为助谢枕川破案的所作所为,一时感慨万千,不由嘱咐道:“此番进宫,必是大皇子为了牵制恕瑾所为,进去以后,别人说什么话,做什么事,你都不要管,包括我。”

她不再自称本宫,语气轻柔而郑重,“你要牢牢记着,无论发生何事,都要以性命为重。”

梨瓷眨了眨眼,没有反驳。

嘉宁长公主又将梨瓷的妆容端详了一遍,抚了抚她衣襟上并不存在的褶皱,“很好,随本宫入宫罢。”

-

车马行驶至西华门前,朱漆铜钉的宫门紧闭着,禁军披甲执戟,里三层外三层地将门楼围得铁桶一般,即便是长公主的仪仗,也前前后后地查了好几遍,莫说绣春了,连长公主身边的女官亦被拦在宫外,不得随行。

狂风吹起了车帘,嘉宁长公主略扫了一眼,禁军首领已换成了新面孔。

梨瓷也凑近车窗,悄悄往外张望,入眼是望不到尽头的金瓦红墙,庄严肃穆,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她小声道:“娘亲,我们这是到了哪儿?”

嘉宁长公主自幼长于深宫,一草一木都十分熟悉,即便是隔着重重的雨幕,一模一样的砖瓦,也能辨出这是何处。

“此处是西苑,离内廷极近,从内右门直行便是长安宫。若往外朝去,便是武英殿。”

“长安宫,”梨瓷轻声念了一遍,“这个名字真好听。”

一旁撑伞的小黄门低眉顺眼地听着,心中却嗤笑不已,堂堂长公主的儿媳,竟是个连皇宫都未踏足过的商贾之女,还是赘来的,真真是笑话,看来谢家的确气数已尽了。

“是啊,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嘉宁长公主低声念了一句,“是本宫母妃的居所。”

不知是想起了逝去的母妃还是率军的儿子,她眼底浮起一丝怅然。

梨瓷有些惊讶,“孝慈皇后……未住在坤宁宫么?”

“都是前朝旧事了,”嘉宁长公主语气平静,直言道:“母妃生前并不得宠,是薨逝后才被追封为后,生前……她便住在这里。”

梨瓷察觉她情绪低沉,便不再追问,轻声岔开话题。

又行了一刻钟的路程,总算是到了坤宁宫。

宫门外侍卫林立,比往日多了数倍。小黄门将二人送至此处,转身便走了,两人降舆步行入内,竟无一人上前相迎。

昨夜大风,院中积了不少落叶,也无人来扫,雕梁画栋间是一片寂然,配着黑压压的天色,竟显出一丝荒凉来。

梨瓷是初次入宫,不由得挽住了嘉宁长公主的手,嘉宁长公主微微一怔,任由她挽着,自己则略略加快脚步,不动声色地将她护在身后。

正殿和偏殿也空无一人,嘉宁长公主的心立时揪紧了,疾步走向寝殿,总算听见了低低的说话声。

先是稚嫩的童声道:“母后,我难受。”

随即是一道温柔的女声,轻轻哄道:“没事的,阿懿乖,睡一觉,睡一觉就好了。”

那声音低柔婉转,开始哼唱起一支曲子,并不是民间寻常的童谣,依稀分辨得出是《雉朝飞》的曲调。

梨瓷与长公主驻足门外,一时未敢惊扰。梨瓷悄悄递过一方素帕,长公主尚不解其意,刚摆了摆手,面上已经无声落下泪来。

第122章 伪装

◎你们是哪个宫里的,什么时候了,竟还敢在宫中乱闯?◎

等到孩童的呼吸声越来越平稳时,殿内的哼唱声也随之停歇。

谢流萦轻轻掖了掖褚萧懿的锦被,抬头看见了窗外两道朦胧人影。

昨夜惠贵妃来势汹汹,扬言要“请”母亲入宫“作伴”,此刻再看窗外那道身影,便多出一份熟稔来。

宫中的奴才最是势利,坤宁宫上下见谢家大厦将倾,早已作鸟兽散,偌大的宫殿,如今只剩随她陪嫁进宫的两个大宫女,闻莺守在二皇子榻前,知意轻手轻脚地去开了门,见是久违的长公主殿下,知意眼眶一热,险些落下泪来。

“母亲。”谢流萦快步迎了上去。

嘉宁长公主早已收拾好了情绪,又恢复了往常雍荣华贵的样子。

梨瓷随嘉宁长公主一同屈身行礼,“拜见皇后娘娘。”

谢流萦连忙伸手扶住二人,“母亲,这都什么时候了,何必如此拘礼。”

嘉宁长公主直起身,仪态依旧端庄,“越是这般时候,越不可废了礼数。”

谢流萦唇角微弯,露出一个无奈的浅笑。

两人一个是长公主,一个是当朝皇后,看似尊贵无匹,却依旧有许多不能如意之处,平日里并不能随意相见,即便相见,也要守着层层规矩,反倒不如寻常家的母女来得自在。

谢流萦目光转向一旁年轻貌美的女子,语气透出一丝亲近之意,“这位便是阿瓷吧?”

梨瓷乖巧点头,“见过皇后娘娘。”

她是第一次见到谢枕川的姐姐,虽已贵为皇后,谢流萦身上的宫装却不见半分奢华张扬,周身气度温润素雅,一看便知是个心性柔和之人。见她唤自己“阿瓷”,瞬间便消弭了初见的拘谨,更是觉得亲近起来。

“都是一家人,不必多礼,”谢流萦温声道:“你和恕瑾大婚那日,本宫原是要去的,偏巧阿懿那日发了高热,未能成行,今日总算得见,果然如传言一般,是个神仙似的人儿。”

梨瓷自幼听惯了这般夸赞,但大概是她语气过于温柔,竟然被夸得有些害羞了,耳根微热道:“皇后娘娘谬赞了。”

谢流萦又抿唇笑了笑,这回的眼睛是弯弯的。

弟弟的这桩赘婚,早就在北京城里传遍了,她自然也听闻了不少流言蜚语,可自家弟弟聪慧过人,能够让他倾心的,必定是极好的人。至于那些闲言碎语,她也从来不曾放在心上。今日见梨瓷肯随母亲冒险入宫,更觉此女心性可贵,她一看便喜欢得紧。

-

母女久别重逢,又是在这等情景下,自然有许多话要说,这些话也未避着梨瓷。

谢流萦轻声细语地说着宫中近况,提到自己与褚萧懿时,只道一切都好。嘉宁长公主也是报喜不报忧,只是梨瓷的“身孕”月份太小,如今又身处宫中,不便提起。

正说话间,忽地听得坤宁宫外一阵喧闹声,似乎还有瓷器摔砸的脆响。

谢流萦似乎已经习惯了,神色平静道:“母亲、阿瓷不必惊慌,听闻是惠贵妃丢了一支皇上赏的玉簪,这几日阖宫搜查罢了。”

“不懂规矩的东西,不过一枚玉簪,便如此兴师动众,”嘉宁长公主有些恼怒,“好在还知道些分寸,不曾来坤宁宫打扰。”

谢流萦勉强挤出一个笑来,坤宁宫早在大皇子监国那日就被翻了个底朝天,不过此时也不必再提了。

等两人见到二皇子褚萧懿的时候,已经是日入了。

提前知道了有客来访,褚萧懿规规矩矩地行礼,“孙儿拜见外祖母,恭请慈安。”

小男孩大约七八岁的年纪,白白净净的,葡萄似的眼睛又黑又亮,透出聪慧灵秀之气,即便是在病中,背也挺得直直的,像一棵小树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