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家的小花娘 第129章

作者:奶酪西瓜 标签: 情有独钟 甜文 古代言情

  傅辛夷犹疑。

  她没成婚过,不是很懂。

  好像确实女子会帮男子收整一下衣服,就和后世系领带一样。

  她犹豫:“可那不是内衣吧?”

  封凌反而更疑惑:“不是么?都成婚了还分那么细?”

  傅辛夷见封凌看起来是真那么认为的,觉得莫非是自己在先生那儿没学好,所以没注意到这种事情。她想着要是自己也要帮封凌穿,好像也不是不行。

  礼尚往来。

  她重点强调了一下:“那明天我给你穿衣服。”

  封凌郑重点头:“嗯,你起来吧。我们敬茶要来不及了。”

  傅辛夷被封凌骗了个彻底,站在男女平等的视角上,完全没反应过来哪里不对,乖乖放松了自己抓被子的手,探出了身子,任由封凌拿着衣服帮她穿。

  哎,这就是成婚。

  傅辛夷又穿了个脸红红。

  作者:脸红红.jpg

第150章

  封凌这个男人, 答应好傅辛夷后, 确实不会乱闹。

  他帮傅辛夷穿好了衣服,正儿八经的, 还非常细心的将傅辛夷的每一根系带都系了个工整。

  两人都没梳头, 封凌会折腾自己的,但不会折腾傅辛夷的头发, 只能另外叫了人。

  良珠带了人进门,又是给两人洗漱, 又是帮忙折腾两人的发型, 确保新婚第一天出门不会出什么差错。她眼神都不敢乱跑,和两人说着府上另外两位的行程。

  “顾姨娘早早起了,带着小少爷在外头晒小半刻的太阳。老爷今个没出门,在书房和姑爷的父亲喝茶候着。梁大人早上来了一趟, 又加送了点东西才笑盈盈和老爷招呼后离开了。”

  良珠替傅辛夷头上戴了一朵玫瑰紫色的簪花, 看着镜子里换了发髻款式的小姐:“小姐和姑爷现下先去见老爷,敬一杯茶, 再去和顾姨娘问一声好。”

  傅辛夷应了声。

  封凌看着傅辛夷刚成婚就换了发型, 觉得人和记忆里那人缓缓对上。他记忆里的的傅辛夷, 多年便是这样类型的发型。

  她在家里会懒得梳理, 刻意弄得松垮方便一些。而在外就必须要良珠帮忙打理, 弄一个能见人的模样。

  傅辛夷站起身来,走到封凌身边:“走吧。”

  封凌从记忆里抽离,朝着傅辛夷笑笑,应了这一声。

  两人结伴往书房去。

  傅尚书在书房里候了小半天, 和封凌的父亲没话找话,觉得时间过得有点难熬。他和封凌父亲擅长的东西相差甚远,除了聊聊两个孩子,几乎没啥好说了。

  封父也真的很想跑,毕竟傅府底蕴十足,不管哪里来看,就算傅尚书态度极好,也让他有种不得劲的感觉。日常生活太过客气,他一个大老粗有点不适应。

  两人迟迟等来了敬茶,见着新人过来,竟是都有一种解脱的庆幸,

  傅辛夷和封凌到了书房,先按着规矩,给两位长辈敬茶,敬茶结束后听两位长辈随意唠嗑了两句,就察觉到了两位长辈的别扭。

  封父随意找了个由头就打算告辞,傅尚书礼貌客套了两句,将人送去门口。

  傅辛夷瞧瞧封凌,见封凌站在自己身边,脸上似笑非笑望着自家父亲落荒而逃。

  封凌感受到傅辛夷视线,像傅辛夷解释:“我爹不喜欢这种客套,平日比较直来直往。让他去吧。”

  傅辛夷点头。

  良珠又将两人带往了院子。

  院子里顾姨娘坐在那儿翻看着书,书外壳是个藤黄色的皮。她旁边摆了一张小床,小床上配上了一柄小伞,伞下还挂了三五个小彩球。

  傅疏影在伞下咿呀呀抓球,顺便吐两口口水。他也不是刻意要吐口水,只是下巴不得控,忍不住吧嗒吧嗒两下嘴巴,口水就被他吐出来了。全天下的宝宝都这样。

  傅辛夷和封凌朝着顾姨娘敬茶。

  顾姨娘应了茶后就朝着两人摆手:“行了,刚成婚自个玩去,别在这儿遮了我太阳。要是哪儿不得劲,就叫大夫看看。成婚后一样要注意着身子。”

  两人应声。

  婚前顾姨娘是好生招待的,婚后顾姨娘也不是不想搭理,只是她觉得女子脸皮薄,得给傅辛夷留点面子,省得她自个儿在这儿多话,说得孩子们不喜。

  傅辛夷和封凌第一天敬茶就此结束。

  除了敬茶之外,婚后好像也没什么大事情。

  封凌回来仓促,很多东西还在自己家里头,所以约着傅辛夷一块儿去搬东西。他担心傅辛夷身子不舒服,就让她在马车上坐着,自己在后头车那儿带人搬上搬下。

  傅辛夷靠在马车窗口看封凌搬东西。

  封父此刻并不在,估摸着是继续去干自己的活了。

  封凌袖口挽起,主要还是搬他那些个书。他的记忆相当精准,书平时就规制好了位置,搬起来十分快。众人惊恐于他对自己所有私物的记忆力,偶尔还会跟不上他报东西的速度。

  除了书之外,他也有自己的小东西,比如说某些奇怪的小摆件。

  有小巧的木雕,还有小泥人,小陶瓷人。

  看起来似乎都是小孩子的玩意,不像是封凌会喜欢的东西。

  傅辛夷认识封凌那么久,全然没见封凌摆弄过这点东西,上街时也没见封凌对孩童玩意投去多少视线。她略有点好奇,就听见有人调侃式说了一声:“封大人这点东西看起来才像个刚成年的。”

  封凌笑着回话:“我爹看我平时总憋着读书,在外头给我带回来的。不值钱,就想逗个乐。”

  一群人哄笑。

  封父并不知道如何带一个过早成熟且天赋异禀的孩子。他就当对寻常孩子一样对待封凌,才让封凌自小成长起来,性子里多了一分为人的底线。

  傅辛夷听着话,望着这样的封凌,觉得心头愈发喜欢。

  她温和弯眉,却是没将这点小喜欢说道出来。

  所有东西都搬运上车,封凌才重回马车,朝着傅辛夷笑:“让你久等。”

  他将自己刚挽起的袖子重新放下。衣服维持那么久折着,总归留下了褶皱的痕迹。

  傅辛夷依旧那样看着封凌。

  封凌抬头再度抬头,见傅辛夷也不说话,就盯着他不住看,以为自己有那儿不妥当,低头看看自己衣服,摸了摸自己脸:“怎么了?”

  傅辛夷收敛了一些,微转头含笑说了声:“没什么。走了,回府。”

  从今日起,他们就将共同生活在一块儿。

  ……

  时间过得飞快。

  快到让人每到过年,就惊讶于又一年将要过去,惊讶于上一年似乎也没怎么过日子。

  这种对时间全然无所知的状态,其实是最幸福的时刻。唯有日子无病无灾,才会让人觉得白驹过隙,时光荏苒。

  京城里其实大小事不断,京城外也是如此。

  傅辛夷小花铺多开了几家,任欣颖和小吕各自已成了一家的掌柜,并手握田亩无数。任欣颖与京城守卫中的郝康安成婚,而郝康安也是官场亨通,往上爬了两个军衔。

  谢宁成功考进了大理寺,而詹达在外头做官做得不错,在有意回京的情况下,终是成功回到京城,继续为官。骆康被家里逼着做生意,适得其反,反而朝着礼部头也不回去了。

  桂正初在徐州治理河道颇有心得,回京后和十二皇子一起维持着和蒙古的贸易往来,同时著书一部,专写水利治理和洪灾处理方法。

  封凌则是借着徐州和京城外几个临近的城做试点,户改、造路、农改,在朝上混得风生水起。

  他这人心眼特别多,先提出一个户改制度,严格规范黄册制度,精简内容,让户部一群人站在了他那儿,还给黄册特意拨了一大笔专款。这个户改制度中,由于涉及到流动人口,利好商户,让家中有亲戚从事商贾的站到他那儿。

  他转头又提出了一个军籍更改制度,将原本世袭的军籍,变成了可改农户但不可农户改军户。所有军户除了保家卫国之外,将士们要额外做点别的活,但各种福利优先,优于农户。于是兵部也站到了他那儿。

  回头他还说,要让百姓多想出更加创新的点子,要推进工部创新,造福天下百姓。一人种出以往三人的粮食,天下就能更快得以发展。于是工部也站在他那儿。

  余下三部,吏部对他在徐州和京城功绩说不出话来,礼部有自家人骆康,刑部和大理寺那头被会说话的谢宁打了个里外畅通。

  老丞相退下后,将位置传给了原吏部尚书。这位吏部尚书极顺皇帝意思。皇帝又将封凌捧到了天上,于是……朝中上下,一时封凌风光无限。

  其实众多官员本来还挺不乐意的,觉得朝廷上下挺好的,天下百姓也挺好的。何必折腾那么多事情呢。可每回封凌一提出一个建议,他们就觉得自己在其中有利可图,转头就对着皇帝:“臣觉得封大人此举大善!陛下英明!陛下深谋远虑!陛下知人善任!”

  皇帝怎么说?

  皇帝也没想到封凌这么能干。

  他刚开始觉得那么繁杂的举措,看起来很折腾的模样,觉得自己要多花点心思将人捧上来。他是真的看好封凌,也是真觉得封凌能做一个靶子站在朝堂之巅。

  谁想到国库突然钱多了起来,他私库也突然钱多了起来……

  只知道做怎么做皇帝,只知道在臣子繁杂情况之间摆平衡的皇帝,一脸茫然没想明白。怎么修个路,改几个政策,商人们就突然暴富了起来,然后天下人好像钱都多了起来,转头朝廷也有钱了起来?

  有好处不拿白不拿的皇帝还得逼着封凌讲经筵,专听造路和农改导致的民间消费增多,从而引发的全民暴富这门课。

  皇帝哪知道,这是封凌用二十年,重回底层再次往上爬才明白的道理。

  民富,则国富。民强,则国强。

  这里的民,是每一个百姓,而非彻底的上层贵人。

  至于傅辛夷,她是半点不懂朝堂的绕绕弯弯。

  她一心沉迷从海外引进自己喜欢的作物,在京城中当一名小花娘,并且研究起了“如何安全引入外来物种”。

  “今年海运,有送来芜菁和三叶草。这是远方人用做饲料的植株。”傅辛夷在纸上写着,“田亩在种植芜菁和三叶草之后,土壤会变得更加肥沃,小麦生长得更好些。收割下来那部分,还可以喂牛羊。”

  她搁下笔,招了招手:“良珠,将这纸贴到书房门上,让我们繁忙的封大人可以进门就看见。”

  良珠失笑应声:“是。”

  作者:芜菁=大头菜。

第151章

  良珠将纸上墨迹放干了一些, 才将纸沾上浆糊, 贴到了书房门口处。

  傅辛夷和封凌已搬出傅府,另外有了一处宅子居住, 距离傅府并不算远。

  钱一部分是傅辛夷出的, 一部分是封凌出的。刚开始两人只搭了个框架,里头很多东西都没钱买。然而傅府库存里一翻, 发现各路人马送给傅辛夷的库存物品积攒了一堆,完全可以将新宅子布置起来, 于是就全搬到了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