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绣猫
程先生伸出五个手指,“捐了五千块,”见程太太蹙眉,他摇一摇头,无奈道:“这又算什么?在场众人都是五千一万之数,凑个零头而已。这位于兄,当场写了一张庄票,”他挑眉,仍旧伸出五指晃了晃,“五十万两白银,到宁波润通钱庄,见票即付。这才叫一掷千金呢!”
程先生与太太一起发怔。觅棠却觉得她父亲这番作态,显得过于市侩了,便说:“修铁路是利国利民的事,于家的财富取之于民,本来也该用之于民。这一认捐,博个好名声,不也大大宣传了他们钱庄?”
程先生道:“京城那些旗人王爷们的私房钱,还有海关总局的官银,天下银钱,十之六七都在于家的润通和泰来两家钱庄,平头百姓手里那几个银洋,还不够看的,何必劳动宣传?”
觅棠笑道:“总不成他是真为了爱国救民?”
程先生瞪她一眼,也笑了。程家家风开明,倒不忌讳晚辈多嘴,况且夫妻就程觅棠一名独女,总也不舍得对她严苛。程先生放了茶碗,道:“说了许多,忘了件最重要的事——于大公子职务繁忙,过两天要回沪上了,又怕于太太和于三小姐在家里烦闷,听说你在圣玛利亚书院读书,命你去于府给三小姐做一做伴。”
觅棠今天对她父亲有气,扭身坐了回去,说:“他命我去,我就要去么?”
程先生才察觉失言,故意想了一想,道:“啊,是我记错了,于大公子说的是‘请’,请你得暇去他府上做客。”
觅棠笑道:“那我也不去,我在家陪着妈。”
这下连程太太也来殷勤劝她,“你不是成天喊闷?三小姐年轻,和她玩不比闷在家里好?于家是新派人家,不会拘束的。”
三言两语,说得觅棠动了心。于家祖上是洋务大臣,子女多求学东洋和欧美,于三小姐在沪上不怎么抛头露面,觅棠对她倒有些好奇,便说:“回来得仓促,也没带几件出门的衣裳,要穿什么去好?”
程先生想不起修缮房子,倒把这件事当做要务来办,“总要戴几样拿得出手的首饰,去这种人家,切忌露出小家子气,让人家笑话。”又命听差去镇上请裁缝来,替程小姐制几件鲜亮的春衫。
觅棠把程太太的几件贵重首饰依次试戴了,都不满意,最后说:“索性都不戴了。年纪不合宜,又披挂一身,唯恐被人家看轻似的,更显得局促,乡下师傅,裁的衣裙样式也不时兴,不如穿了校服去。”于是用英文写了很文雅的一张拜帖,命人送去于家,又叫使女把自己上学穿的那件灰色法兰绒长袍取出来,熨得平平整整,第二天午后,从容赴约。
于家人称“于半城”,不大的一个溪口镇,光于家祖宅就占去了十来亩地,南濒剡溪,百年岿然不动,仿佛镇住了千峰万壑的所有灵气。既无左邻,又无右舍,唯见远处石拱桥上两个小小人影,正往此处张望。
觅棠自报家门,被使女领着经过忽高忽低、依水而建的游廊,不禁站住脚,望了一会蒙蒙烟雨笼罩的楼宇,既惊愕于此间的豪奢,又诧异它的冷清。
偌大的府邸,只有奴仆在假山花木中走动。于大公子自然不会白天在家里闲坐,但也不见于三小姐出来迎客。
她不是个胆怯的人,被领进茶室后,对使女颔首致意,问:“三小姐还没起吗?”
“三小姐?我去看看。”使女放下茶,便出去了。
觅棠便放心环视四周。于家的祖宅是旧时候的形制,但室内也是亮堂堂的,有自己的汽炉房,热水汀烘得人脸暖烘烘的。虽然于氏子孙都已经各奔天南海北,但一路看来,花木扶疏,红鲤成群,少说也要养几十号下人,常年留守祖宅。
五十万对于康年来说,又算什么?
出了一会神,还不见三小姐露面,觅棠不耐烦,起身踱了几步,瞥见那紫檀条案上,随意放着一摞还未开封的书信,其中露出一角,描了花体英文的边,不就是自己精心挑选的明信片?
她的拜帖,于三小姐连看都没有看。所以,她今天是不告而来了。怪不得三小姐迟迟不露面。
觅棠脸颊上轰得热起来,又气又羞,抬脚就往外走,才听一阵轻快的脚步声,来不及躲闪,和一个梳双髻的使女撞个正着。
“哟,”这冒失鬼先嗔怪起来,“这是谁呀?”
使女身后还有位年轻小姐。这擦身而过的瞬间,对方的相貌便深深镌刻在了觅棠心里。她有一双颜色很浅的、褐色的瞳仁,眼尾上翘,头发却是又厚又密,额头上还有绒绒的胎毛——她瞥了觅棠一眼,有些不悦,但只是挽着被雨打湿的辫子,自己掀帘往房里去了。
使女还一脸狐疑地打量觅棠。
觅棠对她淡淡点个头,便往外走了。一起走到游廊,回望那高处临湖的茶室,觅棠心想,原来刚才石拱桥上的就是于三小姐——她在桥上看着她昏头昏脑地闯进了于府,傻傻在茶室里等着,还要怪她冲撞了她的婢女。
觅棠顿时对于府里的湖光山色没了兴致。
“程小姐。”撞人的使女自茶室探出头来,她变脸倒快,含笑对觅棠招手:“我们小姐刚才在外头看雨,回来晚了,你别生气呀。”
觅棠客气道:“三小姐在忙,我不叨扰了。”
“程小姐说哪里话,”使女依旧甜甜地笑着:“我们小姐盼了你好几天呢。”
觅棠固然已经决定她不会喜欢于三小姐,但对方执意留客,她既来之,则安之,便折身回去。这叫阿玉的使女请觅棠落座,重新换了茶,觅棠斜扫一眼,果然那条案上的一摞书信已经不见了,她低头佯作喝茶,却扯了扯嘴角。
轻微的窸窣声响,觅棠站起身来,正见于三小姐令年已经梳洗过,穿着素色的绉缎立领小袄,百褶裙,款款地走了出来,对她颔首微笑。
觅棠用英文道:“于小姐,幸会。”
令年一懵,随即落落大方的笑道:“程小姐英文讲得真好,我英文不好,你是上的教会学校吗?”
觅棠只得改回国语,答道:“是圣玛利亚女校。于小姐上哪家学校?”
令年的回答让觅棠很诧异。她说:“我只读了两年女中,因为家母在家嫌闷,我又懒得读书,索性就回家了。”看她茶室里,也没部正经书本,大概在家里也就是吃吃喝喝,交交朋友。觅棠不喜欢令年,对此也谈不上失望,便只客气地笑了笑。
两人寒暄了几句,于太太也闻讯来见客。她是一位雍容的贵妇人,言笑晏晏的,对于一个新近丧夫的寡妇而言,似乎有些过于平和了,觅棠本想请她节哀,见状忙改了口,问道:“太太最近可好?”
“很好。”于太太这一生从不向外人诉苦,脸上和眼里都是笑意。一转过头来,瞧见令年,奇道:“怎么又把这件衣裳拿出来穿了?”
“是不是不好看?”令年也抚了抚襟口,对觅棠解释道:“这是当年家母和家父出洋的时候,我外祖母特地找裁缝做的,生怕她到了国外没有合身的衣裳穿。谁知后来没有从箱子里拿出来过,料子还是好的,只是样式恐怕在程小姐看来很过时了。”
“新有新的好,旧有旧的好,美的东西怎么会过时?”觅棠道。
“说的是。”于太太展开令年的手臂看了一转,说:“你比我那时候瘦,穿着很合适,只是袖子有些短了,看手臂光秃秃地露在外面,怎么也不拿个镯子戴?”
阿玉笑道:“太太可别让小姐糟蹋好东西了,上回特地拿了一只古玉的手镯给她,她追着要打我,连镯子甩进那湖里,便宜了鲤鱼精。”
于太太嗔道:“什么精啊怪的。”见令年懒懒的,也就任她去了。又问觅棠多大,在学校都学什么课程,方得知觅棠芳龄十九,比令年才大一岁,很快就要完成学业,自圣玛利亚书院成功毕业了,便恨恨地用食指推了一记令年的额头,说:“看程小姐,又会英文,又会弹琴,你会什么?”
令年道:“我会欣赏呀。”她养尊处优,喜怒无常,但心情好时,对人也很亲热的。兴致一来,便携着觅棠的手,将墙角一面盖布掀起来,说:“程小姐,你看。”
原来是一架三角钢琴,琴键被擦得纤尘不染。觅棠整天在溪口无所事事,不禁惊喜道:“三小姐,我能试试吗?”
令年自无不可。阿玉又来拆她的台:“小姐才几岁的时候,说要学琴,老爷赶紧给买了来,她弹了两下就懒得碰了,太太不舍得扔,叫从西洋运回来摆在老家,要不是何妈天天擦,灰都有两尺厚了。”
令年要来拧阿玉的嘴,阿玉忙道:“快听程小姐弹琴了。”
“还要调一调音。”觅棠坐下来,敲了敲琴键,笑道:“还好没有生锈。”她十指在黑白琴键上飞快地跳跃,轻轻哼着曲调。
令年英文马马虎虎,对西洋音乐却熟得很,“这曲子是——”她一手支颐,伏在钢琴旁边,看着觅棠一笑。这是茶花女里头的选段《啊,梦中情人》。当着于太太的面,令年没有揭穿,只莞尔道:“程小姐,我以为你只爱弹教会里的赞诗呢。”
觅棠蓦地脸一红,正要把手收回来,听一个声音道:“怎么不弹了?”
一个穿长衫的年轻男人走了进来,叫于太太妈,又招呼令年小妹,觅棠便知道这是于大公子,她起身道:“于先生。”
于康年是官场上的人,对年轻小姐也是彬彬有礼的,向觅棠点点头,转而笑话令年道:“我走在门口,听见琴声险些吓一跳——实在是以前被小妹折磨得恨不得自己是个聋子,还好是别人。程小姐弹得很好,怎么停了?”
觅棠定定神,重新坐回去,弹了一曲《春郊》算作交差。
康年负手在旁边,听完了整曲,赞了几句,便去同于太太商量回沪的事情。令年则依旧伏在钢琴旁,微笑出神,脚下轻轻打着拍子。觅棠知道她还在回忆《啊,梦中情人》,便不失时机地起身告辞了。
第3章
觅棠聪慧,看出于氏母女很赞赏她,后来于家再派人来请,也就没有太过推辞。她来拜访时,有时带本画报,有时带几页乐谱,程先生因为生意所需,着人每日从上海寄报纸来,觅棠便拿报纸去为于太太讲连载小说,也能打发一下午的辰光。
这一天来,在游廊上和康年狭路相逢,康年便站住脚,道:“程小姐。”
觅棠和他也颇有几面之缘,点一点头,客气地叫于先生。
康年说:“我后天回上海,听说你也要回去,要不要搭我的车一起走?”见觅棠惊诧,康年笑着解释道:“是小妹猜的,她说圣玛丽亚书院十六日开学,你学业上这样勤勉,肯定要早点回去温书的。”
觅棠没料到令年也会私下和康年议论自己,心头立即浮现初见时令年那一双天真妩媚的眼眸。令年常自谦说懒惰,作为于家三小姐,怎么可能不对于府外头的人物世情深谙于心?
她用这样一双眼睛,若无其事地观察、揣度着她?
觅棠心里不快,便对康年笑了笑,说:“其实也还没决定。”
康年本意是看她一个年轻小姐,孤身上路,不如搭他的车放心,见她婉拒,便悉听尊便了。这时听几个下人吵吵嚷嚷地走进来,指挥着把一个近两米宽的席梦思床垫往楼上抬,无奈山石间隙狭小,卡在半道,众人指手画脚,抓耳挠腮的。
康年笑叹:“我家这小妹,专会给人出难题。”
楼上是令年的卧室。觅棠问:“于太太和三小姐是要在溪口常住吗?”
“这里清静些。”康年却没有和她多做解释。因为被搬床垫的人挡了路,两人便在游廊上等了一会。
于太太在茶室临窗坐着,恰把游廊上的情景收入眼底。她有心要听两人说了什么,谁知被下人们闹个不停,令年又坐在琴凳上,弹得叮叮咚咚响。于太太不满地睨了她一眼。
于太太不方便去打探,自然有人做她的耳目。
何妈在楼下呵斥完工人们笨手笨脚,便走了上来。她是溪口本地人,年过四旬了,却云英未嫁,仍旧梳辫子,穿袄裤。放下茶,她言之凿凿地说:“这位程小姐,非要坐大少爷的车回上海。孤男寡女的,哪好意思?怎么来的,就怎么回去呀,难不成离了人家的车,她就寸步难行了?”
当着令年的面,于太太没说什么,问何妈:“这程老爷是做什么的?”
何妈抓住了这个机会,便滔滔不绝地说道:“他哪是什么老爷?年轻时在河上做船工的,后来船少了,就跑去英国人的军舰上混了个帮厨,学了几句洋话,又去教堂给洋和尚们拉琴,最后靠印圣经发了点小财,现在开着几间书局,一家产洋布的纺织厂,乡下人没见过世面,都当他是沪上响当当的阔人,为了从他手里抠几个钱出来,腆着脸叫他声老爷罢了。”
令年忽然扑哧一笑。
何妈瞪着眼睛,手一摊,叫屈道:“小姐,我说的是实话呀!”
令年放下琴,走过来道:“我是想起那天程小姐弹琴,我问她是不是经常在教堂弹赞诗,她脸那样红,我还奇怪呢。”
“小姐你是说者无意,人家却是听者有心。”何妈文绉绉地念了一句,又告诫于太太,“这位小姐看着爽朗,其实心思多的来。”
于太太噙着茶,沉默不语。
何妈搬弄完是非,又担心于太太要迁怒康年,劝慰她道:“太太也别气,我们大少爷心里有数的。别说我们少奶奶是大家闺秀,就大少爷那些年去比利时、去法兰西,又在京城当官,见过的美人儿,白的黑的,方的圆的,数都数不过来了,程小姐还不至于入他的眼。”
于太太笑得不行,“什么白的黑的,方的圆的?”
何妈赔笑:“是小姐说的嘛,洋人什么成色都不稀奇,还说印度人脸像芋艿皮。”
于太太斥她胡说八道。何妈继续说:“再说这位程小姐,其实也早许了人家了。”
于太太和令年齐齐发问:“是哪家?”
出了溪口,何妈就算不上诸事通了,她摇头道:“只听说是镇江一户乡绅,那时都说造洋布能发财,就托程家的关系跟咱们钱庄押了房子,借钱投了进去,谁知全赔了,房子被收走,家就散了。倒是姓程的收了他们几台织机,换个地方开了厂,一下子就发了!真是怪事。”
于太太见怪不怪:“财运是求不来的。”
何妈道:“是呀。程家见那家败落了,也就绝口不提婚事,现在又兴兴头头地供小姐读洋人的书,是想做官太太呢。”
于太太微笑道:“以程小姐的品貌家世,那也不是难事。”
“可良心上过得去吗?”何妈撇嘴,“这样的人,反正我……”听见外头阿玉招呼程小姐,她忙住了嘴。
于太太听了一场是非,见觅棠来拜见,倒也不曾冷淡,仍旧招呼她去找令年玩。她这头撇开康年,另一桩心事又被勾了起来:“也不知道慎年走哪了……”
慎年前头发了电报,说乘坐皇后号汽轮,多半月就到沪上,谁知临行前,洋泾浜的江海关接收了一只旧金山货轮,上头关了两百个自天使岛遣返的华工,途中被虐待太过,又流传时疫,到港时,所剩活口竟然不过十余数。事情一见报,引得杭、沪几个重镇百姓抗议,连入港的商船也烧了几只,其余还没抵沪的纷纷改了航道。慎年只得绕行缅甸,偏又撞上驻缅英军在滇西一带劫掠,上月发电报来,还被困在中缅边境,这时冬去春来,距离他登船已经三个月了。
觅棠知道于太太心心念念的就是在美国求学的次子,便插话进来:“前几天看报纸,说英国人占了片马,朝廷派人去交涉了。这一停战,二公子很快就能回来了。”
何妈忙道菩萨保佑,于太太还不满意,“局势平定了,他怎么也不知道打个电话来?”
觅棠道:“兵荒马乱的,滇西那地方,想找到一部电话兴许也不容易。”宽慰了于太太一句,扭头一看,令年闷不吭声走回房去。她那座华丽的雕花大床上才安了席梦思,使女还没来得及铺床,令年就倒在雪白的席梦思上,闭着眼睛。
何妈要找毯子给令年盖,“还跟个小奶孩似的,一闭眼就睡着了。”
觅棠手指在唇边竖了竖,示意何妈小点声,自己拿起报纸,轻轻翻动。
于太太今天不听连载小说了,问觅棠:“可有片马的消息?”
觅棠摇头,今天报纸的头条,仍旧是美国遣返华工的事。又有一艘押解华工的货船抵达上海,除了途中跳海潜逃的,倒没再闹出人命,可上海道台不肯接收,华工们未见得有几个是上海本地人,又多数非病即残,接收过来,还要花钱救治,便打发货船去福州,谁知福州也不许它停靠,说:这些人身上又不曾携带大清国官发护照,来历不可考,即便真是辖下乡民,其亲族也早已经流散,无从安置。更何况还有数人胆敢剪了辫子,那就不再是大清国良民了,还请他们仍旧回美国去吧。
双方推诿个没完,船长没办法,只好在报社买了大幅版面,列了华工姓名籍贯,请其家人见报后速来领人。
何妈立即上了心,忙恳求觅棠帮她看一看,上头有没有个姓朱的温州人,小名叫阿兴,大名唤宝驹。觅棠指尖自密密麻麻的人名上依次划过,摇头道:“没有叫朱宝驹的,温州姓朱的,一个也没有。”
何妈掀起衣襟擦泪,觅棠问她,她又不肯说。
令年忽然在里头出声道:“何妈,你这未婚夫早在美国娶妻成家了,过得很好,你再等他二十年、三十年,都是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