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刀裁素
萧妧妧被她盯得坐立不安,有几次没忍住回望过去,路易莎又心虚地转移视线,看天看地。
是个可爱的小老太太。
晚饭接近尾声的时候,路易莎的护工推着她回去休息,黎行聿跟过去没几分钟就被赶了回来。
“路易莎很喜欢你。”他说。
萧妧妧结结巴巴开口:“是、是吗?我也很喜欢路易莎,她笑起来的样子特别有力量。”
黎行聿继续道:“这次回国计划是带路易莎一起回去。”
“回国挺好的,住南市吗?”
黎行聿:“不住南市,她更想回家乡,路易莎已经开始考虑身后事,她希望落叶归根,我会安排护工一起过去照顾她。”
萧妧妧面无表情:“那挺好。”
她的语气和表情一样平淡,好像对他的话题不感兴趣,无论黎行聿说什么,都简短干巴地回应。
对比萧妧平时叽叽喳喳的状态,此时的她稍显冷淡,黎行聿敏锐察觉她的变化,不禁稍稍偏过头,凝视着她。
萧妧妧始终低着头,专注眼前的食物,看不出哪里不对。
黎行聿心中有疑惑,想追问她几句,萧妧妧突然放下手中的餐具,借口倒时差匆匆跑走,一个眼神都没分给他。
黎行聿满脸不解,这是怎么了?
回到客房,心情略微平复了一些,萧妧妧如释重负般地长舒了一口气。
挺好,她终于体会到什么叫报应不爽。
昨天,她故意捉弄黎行聿,让他落荒而逃,今天,虽然他不是故意的,但也确实让她落荒而逃了。
228
第228章
◎王阳明手卷◎
接下来的两天,萧妧妧收敛心神,专注于预展。
来之前选出心仪的古董六件,见到实物之后挑拣对比一番,只剩三件值得她下手。
一件是唐伯虎的画,不惜成本拿下。
一件是图录里没看上,见到实物反被惊艳的明永乐龙凤呈祥剔红大盘,大维德爵士旧藏,《石渠宝笈》著录,约4000万元,价值不菲。
最后一件是《金文总集》收录过的战国青铜饕餮纹瓿,有卢芹斋交易记录,不存在流失文物被追索的风险。
当然,价格同样够美丽,市场行情约1.1亿元左右。
萧妧妧最终选这三件下手,结合了多方因素考量。
她手里古董珍贵的、普通的,数不胜数,可以说有了里子。
但那些大多靠她捡漏买来,或许能帮她打出名气,实际却没什么增益。
这时候搞几件名人旧藏充门面,拔高一下档次,里子面子就都有了。
佳博的几件名家旧藏相对来说比较便宜,也因为便宜,对她来说作用不大,买了纯粹白送钱,有点鸡肋。
她精心挑选的这三件拍品则不一样。
大维德爵士的旧藏剔红大盘,无疑是此次拍卖中的精品之一。
大维德爵士是上世纪陶瓷收藏巨擘,其旧藏瓷器在拍卖市场上一向备受瞩目。
萧妧妧此次参加的大维德拍卖,就是由大维德爵士创立。
其拍卖的藏品无不是艺术、历史价值兼具,尤其陶瓷藏品,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上有着广泛的国际影响力。
买下剔红大盘虽然要花不少钱,但值得。
唐伯虎的《松崖别业图》更不用多说,名声斐然,买下它既增加她知名收藏家的份量,也向圈内、圈外人证明自己的实力。
战国青铜器除了昂贵,本身历史价值就十分值得关注,她早有计划,等送去展览上溜达几圈刷够了存在感,连同汉锦一并捐赠出去。
说的再直白点,买青铜器那一个亿本质是花钱营销,求的是社会层面的正向曝光。
如果目标只有青铜器,差不多的价钱她可以通过苏娇娇买下十几个。
捐赠一亿元和捐赠青铜器,单独进行效果都很一般,花费一亿元买下青铜器再公益捐赠,则从本质上与前两者做出区分。
这一点区分,补足了捐赠汉锦所缺失的必要一点。
捐赠的一亿元是货币资产,代表资源的直接给予,强调的是资产所有权转移。
捐赠青铜器,是文化载体的所有权转移,它可能是祖传、意外所得,只体现出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以及捐赠者的思想觉悟。
至于青铜器的经济价值,没人再关注,自然无法联系到捐赠者的“获取成本”。
或许新闻稿添加一句“曾有人花重金求购”,勉强增加一点故事性,得到一句褒扬。
花一亿元买青铜器捐赠是另一回事,体现青铜器的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表现出她通过资源置换文化载体,强调的是她为获取青铜器所付出的成本。
再与文化保护、传承这一点结合,既有社会意义,还有象征意义,同时彰显捐赠者自身的“文化责任感”。
关键是它的价格刚刚好,不会贵得让她无法接受,也不会便宜到让人发出“就这?”的质疑。
这一套招数不少收藏家玩过,有的玩砸了,有的从此咸鱼翻身。
萧妧妧准备了双重保险,汉锦和青铜器,就算不能翻身,多少可以扑腾出点水花吧。
做好计划,隔天上午就有一场拍卖,下午是大维德的钟表专场。
萧妧妧确认这两场无需参加,睡了个懒觉,乐颠颠向附近艺术街区的古董店出发。
黎行聿的目标也不在这两场中,何况他有顾问代理拍卖,于是理直气壮跟上来。
萧妧妧没理由拒绝,两人一起逛起古董店。
国外的古董店无论装修、陈列还是商品,都与国内有巨大区别,店铺好像从维多利亚时代穿越而来。
尤其里面售卖的物件,留声机、羽毛笔、绝版唱片、半幅肖像画,分不清风格的家具、烛台、餐具……
当然,最多的还是瓷器、银器。
萧妧妧兴致勃勃拿起一粉彩餐盘,翻过来多瞧一眼,又放了回去。
之后拿起的鼻烟壶、茶壶、花瓶,大多如此,全是创汇产品。
萧妧妧没有多失望,转身去另一家古董店。
这家有点特别,卖古董首饰,其中有玉石一类的产品。
这家店显然更受欢迎,顾客成群,但没有萧妧妧需要的漏。
第三家门楣低矮,看上去略显老旧,表现却出乎意料。
萧妧妧在这家店找到了一块田黄,雕有山水图的大块田黄。
至于是否为名家雕刻,她看不出来,但论田黄材质,手上这块摆件呈冻状熟栗黄,有萝卜纹,这种料子一般用来雕摆件。
手里的摆件约400g左右,听起来挺有份量,实际大小也就巴掌差不多。
宫廷旧藏、名家雕刻或许贵一点,卖到百万千万,如果没有历史价值附加,其实并不算贵,价差10倍左右。
萧妧妧有点心动,但远不到想下手的程度,启动系统估价后改了主意,果断买下。
系统给的参考价在600万-800万之间,这个价格放在高峰期,只能买到一般品相的田黄,而在当下价格回落期间,手里这件高品质田黄售价才90万元,不管能不能回到高峰期,这个价格都非常有吸引力。
萧妧妧拿到田黄总共不超过三分钟,转头就去付款。
剩下几家古董店,萧妧妧已经不抱希望了,她会想起来逛古董店,其他参加拍卖的买家同样在逛。
一条街区没能逛完,萧妧妧看见不下十人是她这几天在预展上擦肩而过的。
即便如此,最后一家店她还是没忍住进去瞧一眼。
因为这家店主营东方艺术品,什么青花、粉彩、浮世绘,隔了十几米就看得一清二楚。
进店后,店内售卖物件多得远超她想象。
两人前脚进店,后脚几个黄皮肤同胞随后跟来,抱着差不多的捡漏心思在店里闲逛。
萧妧妧看青花盘子的时候,旁边就有两个年轻小姐姐说着南市方言交头接耳。
两人分不清真假,纯粹凑热闹,萧妧妧特意瞄了一眼,又是新货。
逛到书画区附近,研究浮世绘的人还挺多,她好奇估价后,后撤一步避开。
萧妧妧还要继续深入,黎行聿忽然拉住她手腕。
“怎么了?”
黎行聿没说话,手上力气加重,将她往另一方向带。
萧妧妧眼珠子一转,顺从的调转脚步跟上,最后停在玻璃展示柜前。
黎行聿稍稍俯身,在她耳边低声提醒:“第二排最后一件。”
萧妧妧按照提醒看过去,是一幅字。
她隐约想起,他们刚才路过这里,店员新从柜子深处扒拉出来放上去的东西。
萧妧妧狐疑瞄他。
假货当然没必要特意提,难不成是真古董?
萧妧妧抱着这样的怀疑,拉开柜门拿出那幅裱起来的字。
整幅字宽约30厘米,长将近800厘米,保存相当完好,为方便展示,只露出了一部分卷首以及落款。
“……有点眼熟。”
萧妧妧盯着上面的七言诗句品味,半晌丢出这么一句。
怪她学艺不精,实在无法凭笔迹认出作者。
黎行聿再次:“像不像在随园仓库看到的那幅?”
萧妧妧茫然一会,想不起他说的是哪个,她在随园见过的字画可多了。
黎行聿望着她眼睛,别有意味:“行气贯通、虚实相生……想起来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