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们的死后生活 第528章

作者:文绎 标签: 幻想空间 宫廷侯爵 玄幻仙侠

  海外传入的辣椒,就简单的名为海椒,和胡麻一样的命名方式,连原产地都标出来。南方的鬼带来的新鲜的食用方式,酸酸脆脆的青芒果,还有研的极细的红红海椒粉,加上一点点盐。有些老鬼一吃,爱到坐在芒果树下等着结果。不爱吃的拿着刷子去刷舌头。

  “我觉得还是这个。”一位阎君拿出一把山核桃,单手抓住俩,使劲一攥,捏碎:“这个让人心里头更舒坦。”

  他们正在分享解压方式。

  张居正心灰意冷的走到阎君殿门口,不惜名声的万丈豪情都被死后眼见的一幕幕打乱了。往里看了一眼,顿时精神起来:(⊙_⊙)???我现在对于阴间的政治制度非常感兴趣!十殿阎君为什么只有九位,还是坐在一起的?人间传说是每殿阎王负责的项目不同,一位负责询问定罪,一位负责复核,一位负责定下去哪个地狱……还有人负责决定某个鬼魂投胎去谁家。

  作为丞相他根本不相信这种事!全国每天多少人死生?死去的人都要由黑白无常捉走?那地府得有以十万计的黑白无常分布在各州城府县。每天死生的人以万计,都由一位阎君或是几个判官亲自审核?这是应该的,人间所有判处死刑的案件也要由皇帝亲自过目。每天出生的人也以万计,难道谁投胎去谁家,都要由人亲自制定?恕我直言,这效率不是很高,也不算公正。

  张居正就不相信国家和人的命运都是注定的,有人在阴间的小账本上写好了谁生谁死,那太荒谬。

  在见面以及简单的了解之后,明白了,采取的是洪武一朝的制度——皇帝兼任丞相的工作,从根源上杜绝权相。现在的制度算不上精巧,也不省力,但行之有效。只不过唯一能保证这种制度延续的,只有皇帝不变质。

  我的皇帝就变了。

  阎君:“你先了解一下地府的状况,我们想对你委以重任。”

  “但要你自己来猜一猜,是什么事项。”

  “嗯……现在有两个大难题,但不论你发现了哪一个,将来的位置已经定下了。”

  得用明朝的鬼来管理明朝的鬼,朝代不同那么他们之间不能互相理解。

  张居正微微诧异:“冥君如此诙谐,好。”

  我非常善于发现社会问题:“给我一年时间。”

  你们觉得地府可能有两大难题,我不确定我能发现多少个。

  ……

  这一年时间里,李太后在张居正去世后不问朝政,回到内宫中。

  文人认为既然张居正长得英俊,那他肯定和年少守寡的太后有事,双方私会一定是有地道。

  李太后再次干预朝政,是劝皇帝放了努尔哈赤,他是父兄都在为明军引路时被明军不甚击杀,咱们因为他鸣冤就抓他入狱,这不好。放回去了~

  ……

  张居正仅对地府观察了半年,就提交了一封调查报告。有些事情做,倒是让心里好受一些。

  第一,现在百家争鸣就是混乱。官方必须倡导并使用某一学派的思想,最好能区分等级。杨慎等人创造一种新学派,并在受人推崇。

  第二,无为而治不适合现在的地府,各地的书院需要加强管制。

  第三,现在的会馆凝聚了乡党,互相隐匿,争强好斗闭门比武来决定某些事,并有默契的回避官府。

  第四,人们致力于寻找谁才是兰陵笑笑生,数十万人涉入其中,互相揣测。

  第五,各地鬼门只是鬼门,不是鬼门关,需要设为关隘,征收进出的赋税并加强管制。

  第六,有明显的以火药弹冒名为烟花爆竹走私入境的情况发生。

  第七,官员拉帮结派、拉拔亲族的事情不可避免。但太史台、太学、翰林院等教化民众的部门中,存在明显的党争,主要分为‘皇帝至上’和‘神仙至上’、以及对‘三从四德’的同异两党这四个部分。

  张居正稍稍有点高兴,半是为了自己果然找到不只两个问题,半是为了延绵两千多年的阴间竟然只有这些少少的问题,真好。

  “我观察了半年,阴间如今的问题,仅此而已。”

  阎君面面相觑,十分难过:“这么多啊”

  “别人为什么不报告上来?”

  “这些问题都有人提及过,也派人去管了”

  “会馆是什么?”

  张居正:“会馆是万历年间才出现的,原本是各地举子进京赶考,同乡聚会帮助之处。”

  阎君们有点丧:“哦……我们就准备让你就任太学,整治所有民间私设的书院。”

  张居正:很好!我要把教育改革坚持到底!人的问题都是教育问题!

第386章 搬家+学派

  朱厚熜穿着旧道袍,头发披散着也没人给他梳, 他自己试过截一段锦带系住头发, 那样长长会滑落, 又很不舒服。屋中有头绳和发簪,一切需要的东西都有, 唯独没有人服侍。

  原本方皇后给他梳头,后来夫妻吵架,她就束手旁观, 试图僭越, 以此逼迫皇帝低头道歉, 说些软话。嘉靖皇帝坚决拒绝,等着皇后来道歉。

  祖宗们的态度很简单:你不管朝政, 我们也不管你。

  朱载垕自己倒是把自己照顾的不错, 他以前时常溜到宫外, 还知道很多东西的市场价, 除了自己学着做果馅饼之外,低调的就好像没这个人一样。

  朱厚熜原本指望他无师自通学会孝顺和亲近父亲, 失败了。

  只给好儿子和明君帮忙, 这似乎是帝镇中默认的自然法, 不需要沟通, 人们已经不约而同的这么做。换句话说, 谁让祖宗舒坦,祖宗就让谁好过。这种简单方便的思维不需要被总结为法律。

  “别墨迹!都搬进去。自己修造的房屋,就和打下的基础一样, 不论什么样都得自己承受。今天之内,还有谁没搬进去,朕烧了他的房子!”

  在朱元璋的暴力压迫下,所有人都搬到新修好的奉天殿中居住。

  朱见深轻轻推了推房柱,在屋里推房柱倒不会摇晃,只有在外面用力踹才回到摇晃:“我我我,我害怕。”

  祖母心疼的抱住了小胖子:“没事,你的运气一向不坏。”

  万贞儿也小声说:“咱们将拔步床搬进去,贴着墙放着,即便要塌,也能挡一挡。” 柱子能稍微支撑一下。

  朱祁镇以前就有点扭曲,现在更觉得自己是愤世嫉俗,其实是报复社会:“这房子要是真塌了,反倒好笑。”太好笑了,把我们都埋在下面,古往今来所有的皇帝都会嘲笑太*祖。我们明朝多可笑啊,逼着子孙后代,耗费百年时间修造一间破房子,又逼着我们住进去,最后一坍塌,呵。

  朱高炽抱着个枕头,站在门口若有所思:“这房子摇摇晃晃,却是我们亲手搭建的。我想以太*祖的深谋远虑,细致入微,一定是想要教我们什么道理,这和参禅打坐是一样的。”

  朱瞻基:“爹说得对!为什么不盖别的房子,偏偏要盖奉天殿呢?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再次朝贺设宴,都在奉天殿。”

  朱祁钰做恍然大悟状:“啊!祖父和父亲这样一讲,我明白了!太*祖的意思是叫我们不忘旧事,砥砺前行。”

  朱高炽握拳做斗志昂扬:“所以说,祖父是让我们记住,人间的天下就和这奉天殿一样,天下兴衰,由皇帝亲手搭建,所有的敷衍了事、疏忽大意凑在一起,就会摇摇欲坠,反噬自身。反之,如果我们用心学习,事事谨慎小心,投入全部的心力,宫殿才能固若金汤,千秋万代永不倒塌。”

  朱瞻基连连点头:“现在潜下心来,反思自己生前的功过,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等到将来再创辉煌。”

  朱高炽继续斗志昂扬:“咱们祖孙三代总有一天能在外面再造一座高楼广厦华屋,回报祖父和父亲的恩惠。当年咱们年纪小,无能为力。”

  朱棣笑着想:三个马屁精,倒是不滑稽,还有几分可怜可爱。

  朱厚照啪啪啪开始鼓掌:“是啊是啊。”

  我怀疑他们对台词了,还没有叫我!

  朱元璋老怀大慰,拉着皇后的手拍了拍:“我就知道,他们准能领悟我的良苦用心。”

  马秀英微微一笑:“这是自然。”就是有点慢。这么多年才想明白,天天就等着别人揣测他们的心思,没想过去揣测别人的心思吗。连你们祖宗的心思都不想着揣摩。

  朱祐樘赶紧跟上一句:“我虽无能,愿听祖宗差遣。”

  嘉靖就想起来一件事,三十六年,三大殿再次被雷火烧毁,文楼、武楼,奉天门,左顺门、右顺门及午门外左、右廊亦被烧毁。自己不得不设朝于端门。十年前方皇后死于大火之中,自己想让她附庙,作为元配皇后和自己的神位并列在一起,废了好大力气,始终没有成功。我,朱厚熜,真是命犯火劫。

  朱见深幽怨的看着祖父,这样表衷肠的好事,就不带我一个吗?

  激动的擦眼泪:“是,是,是!”

  朱元璋亲昵的挨个踹了一脚:“别以为说几句甜软好听的话就能逃走,都进去住着,该搬床搬铺盖的互相帮忙。老四你跟我来。”

  这奉天殿一入门虽然是正厅——由于技术限制,盘龙藻井压根想都没想,地上的金砖也属于偷工减料的产品——但在大殿两侧有房间,分别是书房和储藏室,储藏室里摆放着皇帝们各自的龙袍、金丝善翼冠和各人的印章。正厅后面有走廊四通八达,对面则是九间卧室。

  那么大一个奉天殿,怎么可能只有一个大厅呢?外表四四方方,里面划分的也是四四方方。

  把朱棣带到正房位置,九间卧室中间那间:“你住这间屋子。”

  朱棣有些受宠若惊:“爹,您这是什么意思,这该是您住的。我不敢逾越。”

  “你就住这儿!别拘束于礼法,恭敬莫过于从命,孝顺的第一位是顺着爹。”朱元璋强行叫他住在正屋中。

  朱棣心中窃喜,暗暗怀疑这是老爹决定以此彰显自己的地位,彻底解开了建文那孙子留下的心结:“那您住在哪儿?”

  朱元璋拍了拍他的肩膀:“我老了,天下已经传给你们。我不住在这里,还回到原先旧房子里,和你娘过几天安安静静的太平日子,我挑水她浇地,我耕田她养蚕,多么快活。”

  那间房屋虽然窄小,却安稳可靠,这间摇摇晃晃的大屋就给你们住吧。总觉得这房子会坍塌,或许在坍塌之前就会有人暗地里放火烧了这栋房子。现在已经开好了窗子,如果有危险谁都可以翻窗从后墙跳出去。

  朱祁镇和朱厚熜看起来都有这个嫌疑,他们虽然在盖房子期间出力不少,却似乎对这房子有不少的仇恨。

  朱棣:……我有种不妙的预感。

  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

  朱元璋觉得挺愉快,除了他之外,谁都笑不出来。

  就不说倒霉孙子有可能包藏祸心,单是奉天殿这个名字……这可是在永乐年间就开始起火啊!

  在殿外踹房子的时候还觉得好笑,现在到了殿内,放下铺盖,就觉得天旋地转,乾坤位移,惴惴不安。

  熬过刚开始数日的心惊胆战,又听着朱厚照幸福的小呼噜声,渐渐放下心来。

  ……

  关于吴瑜等‘宋高宗拥趸’试图把南宋的问题,甩给南方人血性不足,生性软弱,战斗力不足的原因。

  南方人对此非常不满,本来南方文人就出的不少,当即开始编纂自己南方义士志,我们虽然州城之间互相内斗,互相瞧不起,但在国家大义上从来不含糊。

  四川八柱这苦战几十年不败、不投降的八座城中的人最为愤怒,纷纷破口大骂不止。

  其他南方人,尤其是更南方的地方,纷纷表示愤懑,我们怎么就没有血性了?

  闲的没事骂我们是百越蛮夷,凶残无礼,现在打不赢了就说我们太软弱?

  再看看你们北方人,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所有北方人立刻挑出来应战,凭什么骂北方人?秦桧老家在哪儿?蔡京老家在哪儿?

  朱元璋就定都南京,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定都南京还能打回北方的皇帝吧?你们宋朝的皇帝就是不行。开国皇帝收服燕云十六州,打了那么多年没有成功,洪武皇帝用了多久?是十年?五年?不,是一年。这说明了什么?

  双方立刻开始以长江为界,开始南方人和北方人的互骂。

  地域牵扯太广泛了,双方外加劝架劝和的第三方,吵的团花似锦,诗文佳作迭出,整个文坛一下子就变得很有活力,不再拘泥于写漂亮的女鬼姐姐。

  武曌:“很好。”

  “很好?”

  “这哪里好?”

  “学士,我看朝野之中议论纷纷,对咱们现在的争论都很不满,恐怕是……”

  武曌不怕局势乱起来,人们的议论算是什么?怕别人的议论,就别做事了!

  “朱熹生于宋高宗年间,成名于宋孝宗前后。他们理学门人常常说宋朝打压理学,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又说明朝的太平和长久治安有他们理学士大夫的一份功劳。人们对历史的认知有误区。我认为不会有人以为,南宋推行理学能稳固住天下,但我听说了一些事,有些人真是这样认为的。让人们看看,在什么环境下出现的理学,儒生不能富国强兵,只能约束自己。这本来不坏,管的太多,奉为圭臬,这就错了。等到明朝覆灭之日,就是他们理学倾覆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