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红楼话聊斋 第383章

作者:玄月扶摇 标签: 红楼梦 轻松 BG同人

  这一节的主角是曹老板,捎带一个刘皇叔, 曹老板完成了思想的蜕变, 决心自己拉起一个队伍, 先平定天下,再实现自己曹征西的梦想。

  刘皇叔没有曹老板的资本,只能带着关张两位好兄弟四处辗转,谋求崛起之机。

  之后就是曹老板的主场。

  先有孤身刺董,后有矫诏讨董, 本为宦官之后的曹老板彻底名扬天下, 吸引了一大批有志之士倾心追随。

  别的倒还罢了, 原著描写得已经极好。

  傅玉衡的重点,是枣祗和韩浩提出的屯田举措。

  虽然曹老板的屯田令,在中后期引起了大规模的反抗,但最初百姓和流民都是十分踊跃的。

  因为那时候,他们早已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到了曹老板的麾下,能有地可种,有粮食可打,已经是像从地狱来到天堂了。

  屯田令下达之后,不得拍一下百姓们的反应?

  这时候,有几个年长者痛哭流涕地跪在地上,抓着肥沃的泥土,喊几句“终于有活路了!”不过分吧?

  镜头一转,等粮食收获之后,爷爷抱着孙子在庭院里乘凉,说几句这家原本也是有地的,后来被同族中的大户眼馋土地肥沃,设法谋了去。

  好在老天有眼,黄巾之乱一起,那大户就因为家里粮食多,被蚁贼盯上,全家都做了刀下鬼。

  这类镜头不必多,篇幅也不必广,就是在金戈铁马,朝堂纷争之余,作为边角料点缀即可。

  之后的以此类推,看似可有可无,实则无处不在。

  要的就是这么个效果。

  难度倒是不大,但要从头到尾都这么干,工作量着实不小。

  偏偏这事儿是圣人秘授,他又不能透露出去,也就意味着不能找帮手,全都得自己来。

  人一忙起来,时间就过得特别快,不知不觉就到了年底。

  ※※※

  对傅玉衡来说,今年的大节和往年也没多大区别,无非是亲友家的孩子多了,他们两口子多发了几个红包而已。

  他们家的重点,却是在女儿悠悠身上。

  悠悠和马义成合力推广的有声听书软件,终于通过内测,正式上线了。

  中高档手机自动安装,头一天的使用率就高达百分之七十。低档手机用户,也陆陆续续有人到专卖店去安装这个软件。

  不过由于到专卖店去安装,需要缴纳一定的费用。虽然费用并不高,只是市面一个肉包子的价格,可但凡需要掏钱的东西,人们在换取的时候都会斟酌一番。

  说白了就是得先看看风头,观察一下安装过的人用着好不好。

  若是大家都说好了,他们再花那几文钱。若是有人说不好,有一部分人就会缩回去,再继续观察。

  直到时间久了,说好的人彻底压过了说不好的,他们才会按耐不住。

  这个软件是大年二十三,也就是北方祭拜灶王爷的那一天正式上线的。

  由于内测期间不断有各种消息传出,许多人早已迫不及待,一觉醒来见软件上线了,就急忙点开来。

  新上线的软件里,储存了马义成剧团以往做过的所有有声剧。而最新推出的有声听书,却只有一部《西游记》。

  这部《西游记》制作十分精良,旁白吐字沉稳清晰,该诙谐的时候却也不失活泼灵动。

  师徒四人的声音不但各有特色,还非常贴合曾经大火的《西游记》系列电影里的人物声线。

  但凡是看过电影的,一听就知道,做这部有声书的团体,着实用心了。

  三天不到,有声书《西游记》的点击量,就达到了惊人的三千万。

  对比当初卖出的手机数量,这个数据简直是破表了。

  随着点击率的攀升,低档手机的软件下载率也越来越高。这说明广大人民群众,都对这种形式接受良好。

  傅悠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烧得轰轰烈烈。

  出版社里那些高层,原本有觉得她年纪小的,如今见识到了她的真本事,也把那轻视之心去了。

  当然了,这其中也有她自己身份的加持。

  晋江出版社是傅玉衡一手创建的产业,所有股份都在他手里握着,也就是傅家的私产。

  这年头可没什么董事会,大股东,控股权……

  世人都理所当然地认为:傅家的产业,就该有傅家的子孙继承。

  傅悠虽然是女儿,但傅玉衡是出了名的儿女一视同仁。

  再加上出版社的内部环境,本就倾向于忽视性别,看重能力,由傅悠接手她父亲的产业,没人觉得有问题。

  反正早晚都是要接手的,这孩子自己又有能力,早点接手又有什么关系?

  他们这些人,未来的许多年都要在傅悠手底下混,是吃饱了撑的,才会刻意给人下绊子。

  傅悠站稳了脚跟,钱掌柜彻底安心。

  在除夕之夜的前一天,傅玉衡托了十四娘用遁术送他,让他能和两个女儿过一个团圆年。

  ※※※

  年关过后,有声听书的热度并没有消下去,却有另一件事强势杀出,引得天下百姓侧目。

  内务府传出了圣旨:圣人要从五品以下的官宦之家,择淑女以充公宫闱,并为适龄的宗室子弟赐婚。

  还有那些早年有了正妻,但年过三十五依旧膝下无子的有爵宗室们,皇后也把名单列了出来,这些都得赐个侧室去。

  至于那些血脉已远,又无爵位在身的,朝廷许他们婚姻自由,圣人更没工夫搭理他们。

  得到了确切的消息之后,贾政和王夫人欢欣鼓舞,频繁请银楼和布庄的管事来家里,为贾元春量体裁衣,并配合衣衫打新首饰。

  年前李绣从江南送回来的布料和首饰,李家也给贾家送了一些。

  王夫人毫不吝惜,凡是颜色鲜亮的布料,全给袁春裁了衣裳。

  她看不上李家是一回事,一点不耽误她用人家送来的东西。

  就连赵姨娘在贾政耳边吹风,想要两匹闪缎裁衣裳,都被王夫人不阴不阳地顶了回去。

  所幸赵姨娘也不是非要她的布料,王夫人不肯给,贾政又不愿意在爱妾面前失了面子,就从自己私库里掏钱,给赵姨娘送了十匹京城最新流行的料子。

  得了东西之后,赵姨娘便喜笑颜开,连续好几天把贾政服侍得舒舒服服,又趁机掏了一笔私房过来。

  她脑子一直很清楚:自己就是个妾,贤惠大方这些品质就不是她该有的,趁着年轻貌美,给自己多攒点私房才是正经。

  如若不然,等到年老色衰了,也去过周姨娘那样的日子不成?

  再者说了,她还有个女儿呢。

  虽说女儿是养在王夫人膝下,但王夫人是什么德性,她这个在对方手底下讨生活的还能不清楚?

  女儿探春将来的嫁妆,指望王夫人的话,也就是寻常人家庶女的例了。

  贾政府里的动静并不隐秘,不但荣国府的张夫人知道,就连远在万年县的史太君也知道了。

  见老妻坐着皱眉,刚从剧组回来的贾代善关切地问了一句,“这又是怎么了?是赦儿那边的事,还是政儿那边的事?”

  他坐下来接过丫鬟递过来的茶,劝慰道:“两个孩子都大了,自己家的事该叫他们自己处理。

  咱们这两把老骨头,就算操碎了心,还能替他们操一辈子不成?早晚得让她们自己面对的。”

  史太君叹了一声,“你说的这些,我又何尝不明白?只是养儿一百岁,常忧九十九。哪是说不操心,就能彻底撒手的?”

  见她如此,贾代善皱起了眉头,“到底怎么回事?又是哪个孽障惹你如此?”

  史太君也没瞒他,“是政儿两口子,要把元春送进宫里参加选秀。”

  “选秀?”贾代善诧异,“不是说要五品以下官员之女才能参选吗?”

  史太君看着他,也不说话。

  贾代善讪讪,“我一时忘了,政儿还是六品。”

  说到这里,又忍不住恨铁不成钢地锤了一下桌子,“他入仕便是六品,又有咱们家的人脉在,都快十年了,竟是连一级也没往上升!”

  就连史太君也不得不承认,“这些年我也算是看透了,政儿根本就不是做官的料。”

  她不愿意再提这些糟心事,转而问起了贾代善在剧组的情况,“你那边怎么样,道具都准备齐了?”

  “嗐,哪有那么容易?”贾代善道,“道具虽然都是木头做的,但看起来得像是铁器,前期的雕琢,后期往上刷漆,都是大工程。”

  却原来,《三国演义》剧组前期准备周期比较长,傅玉衡就特意找了贾代善这位老将军,去道具组帮忙看着。

  别的不说,用木头做出的武器,和纸板做出的盔甲,看起来得像那么回事吧?

  史太君道:“从前也拍过战争场面,用的那五百禁卫军,不都是自带盔甲武器吗?如今怎么还要现造道具了?”

  贾代善道:“三国大场面多呀,用特效总是差那么一些味道,所以五郎决定到时候大量招募群演,都用真人顶盔冠甲地上。”

  史太君也是读过书的,听到这里就不赞同了,“汉末时期可没有军饷,当兵只是给口饭吃,上面更不会统一分配铠甲。

  除了大戟士、虎豹骑、白耳精兵这类专门打造的精锐,哪有那么多着甲的士兵?”

  贾代善一怔,“是呀,根本用不了那么多铠甲。不行,我得记下来,明天就让造铠甲的停了,专门去造兵器。”

  他招手让丫鬟换了新茶,亲手送给妻子,陪笑道:“还是夫人熟读经史,才避免了为夫做一场无用功。夫人请用茶,若还有别的,也还请多多指点一二。”

  见他如此作怪,史太君笑着横了他一眼,接过茶来喝了一口,“刚才我说的这几种精锐,虽然都属于东汉的兵,却又属各家阵营。

  为了让看的人清楚,他们的盔甲颜色样式,都该做出明显区别才是。不然真到了大场面,一大群人混杂在一起,谁看得清谁是谁?”

  “夫人说得是,这点儿我也记下来。”

  “还有诸葛孔明那个藤甲兵,作藤甲的时候把藤条在水里泡软编好了,外面刷一层桐油意思意思就行了,别当真的造。

  这一点你得让人盯好了,可别让有些人钻了空子。拍个电视剧而已,若是弄出个私造军械的罪名可不值当。”

  “夫人说得是,藤甲这边我特意盯着,桐油先不刷,等用的时候现刷上去,还鲜亮好看。”

  “……”

  史太君又说了许多,贾代善对妻子的思滤缜密佩服的五体投地。

  “要不这样吧,干脆明天你就跟着我去,一起盯着道具组。夫人有这样的才华,整日窝在后宅着实是委屈了。”

  史太君本来就不是一个特别重规矩的人,加之在万年县待得久了,心性更加活泼。

  得了贾代善的邀请,她只是略一推脱便答应了。

  至于贾政家里的破事?

  就像贾代善说的那样,父母再操心也不可能替他们操心一辈子,日后的路怎么走让他们自己掂量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