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造反的日子 第47章

作者:想见江南 标签: 种田文 女强 历史衍生 爽文 BG同人

  虽说计划没达成,但种师道的到来还是给整体局势带来了质的改变。

  首先就是之前耀武扬威的金国使者开始夹起尾巴做人了。另外自打金人围城,开封府各个大门纷纷紧闭。要知道东京城寸土寸金,可没什么种菜养殖的地方,平日里吃的喝的都要靠附近农户送,再加上如今正值冬季,柴炭皆运不进来,大家都是一个饥寒交迫的状态。

  种师道先是领兵与金人小小地碰了一下,虽然大宋这边还是占下风,但这一仗也确实打出了风采。展示了实力之后就有了说话的底气,种师道与完颜宗望约定画好界限,暂时互不相犯,并开城门,让百姓如同平常一样出入。

  不过几日时间,所有人都确切感受到了境况的不同。而赵桓,在过了一段好日子后,心态也不一样了。

  按照种师道之前说的,那金人也没什么好怕的……不如趁着现在撕毁协议,把金银人质都抢回来!

  面对突然燃起战火的天子,种师道似乎也不惊讶,沉吟片刻,给出了自己的建议:“金人见我来了,估计平日里也多有防范。听说朝廷正准备给他们的赔款,臣看不如再拖一拖,等金人懈怠思归时,东边二龙山的宗姬也下来了,一起扼阻金人归路,在黄河予以歼灭。”

  “这……”赵桓犹豫了。

  此时李纲突然跳了出来反驳道:“兵贵神速,我看就应该麻痹金人突然袭击!”

  种师道皱眉,他统领千军万马的时候对方还不知道在哪个县城里窝着,当即怒斥道:“黄口小儿,军国大事岂容你开口!”

  按理说李纲一个主战派,与种师道应该关系不错。然而却并非如此,种家从开国就是西北名门,及种师道一代,更是连出几位将军,倘若这次再击退金人,那其他武将简直不用活了。

  有个叫姚平仲的人同样出身西北贵族,这次跟种师道一起来救驾,担心功劳都被种师道抢走,于是跑到李纲身边调拨。

  李纲现在已经官至尚书右丞,再往上一步就是拜相了。他确实一心为国,但这段时间的守城也让其感受到权力的滋味,种师道来了,态度强硬倨傲,二话不说就夺了兵权,李纲心中一直不是个滋味。

  恰好同样懂军事的姚平仲来投奔,于是双方形成同盟,与种师道对抗起来。

  假如是正常皇帝,在这样的关键时刻肯定要当断则断,然而赵桓却还沉浸在“制衡”的思维中,来回和稀泥。关键他耳根子还软,李姚二人天天汇报将士们都摩拳擦掌,种师道却不准打仗。

  就像当初等不及要和一样,赵桓如今也忍不住要战。

  终于,一天夜里,李纲指挥,姚平仲带着两万大军,奔袭金人营地!誓要夺回之前送去的金银和人质!

  还没入睡的完颜宗望在帐内皱眉:什么b动静?

  领兵出去查看,刚好与姚平仲装了个正着,将其按在地上一顿胖揍,最后姚平仲逃跑,宋军四散而逃。

  完颜宗望都要被气笑了,立刻派人到赵桓跟前质询,赵桓吓得要死,立刻将罪名全部推到李纲姚平仲身上,把李纲下了狱。

  金人这边又追加了一笔赔偿,最后心满意足地离开了。不过此事也给完颜宗望敲了个警钟,虽然宋朝那边大部分人都很废,但还是有能打仗的。后方灭掉郭药师的那支军队始终是个隐患,自己孤军深入,还是先走为妙。

  这样一来,人质的作用就更大了,绝对不能放!于是完颜宗望与宋廷商量好,剩下的赔款之后再付,带着康王赵构一道渡过黄河回北方。

  至于朝廷内部,主和派又站了上风,在李邦彦、白时中两人的操持下,赵桓不顾种师道的反对,彻底丧失了一国之君的尊严,基本上金国的所有要求都答应了。

  一时间整个东京群情激愤。

  百姓的愤怒已经到了极点,他们这段时间挨饿受冻,被朝廷剥削,被异族欺辱,为的不就是保全大宋,而现在这些丧权辱国的条件,是个人都无法接受。

  无论什么年代,这种时候最容易上头的永远是学生。他们勇敢天真一腔报国热血,听到朝廷的决定再也忍不了了,太学以及各个书院所有的书生全部上街情愿,虽然声势浩当,无奈赵桓铁了心缩头,学生们几日下来一无所获。

  就在此时,有人喊说在北方打赢了金人的二龙山宗姬带兵来京城了。学生们立刻好似找到了救星,在他们进城的时候,团团将人围住,痛哭恳求。

  赵淳楣身穿铠甲骑在马上,看着底下一把鼻涕一把泪的书生们,满脸懵逼。

  啥玩意儿啊?

第63章

  赵淳楣是知道金人退兵的,不光知道,事实上,她甚至与对方打了个照面。当其带兵南下靠近黄河的时候,恰好遇到金人远去的背影。

  所以这次到京城,赵淳楣整个人还是比较轻松的。不光不用打仗,而且之前二龙山切断了金军后方,想来开封即使损失也有限,此番过来估计帮着打扫下战场就能回去了。

  所以,当看到激动的学生们又是“主战派”“主和派”又是“还我河山、坚持抗战”,完全不知道怎么回事。

  最后还是闻焕章站了出来,他以前曾在太学做过博士,有些人脉,寻到几位眼熟的学生问话,如此众人方才明白发生了什么。

  听完赵淳楣沉默了,半天,对着悲愤交加的学生们道:“我晓得怎么回事了,这样吧,那位李纲李尚书,我定会尽量求官家放出来,诸君如此心怀国事,我久居偏地,却也不敢有丝毫怠慢,还请各位回去等消息吧。”

  学生们这段日子,东奔西走,甚至跑到宣德门前下跪,但除了粗暴镇压没有得到任何回复。赵淳楣是第一个身居高位与他们搭话的,态度如沐春风不说,言辞还十分恳切,再加上她左右士兵皆身形高大,穿着统一光亮的铠甲,目不斜视毫无大宋一般兵痞的坏毛病。周围的书生不由红了眼眶,纷纷感念王师,又拉着赵淳楣说了一大堆话,最后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赵淳楣十分耐心地听着,待人走后,面上的笑意渐渐收敛,回头与手下道:“走吧,估计等下朝廷就要召见了。”

  身后一众将领脸色都不太好看,他们大部分出身不高,与赵淳楣一样,在此之前从未跟大宋高层打过交道。对于现在朝廷的一系列操作,都觉得不可思议。

  然而无论如何,来都来了,该走的流程总归是要走。

  由于朝廷规定,赵淳楣的两万兵马大多被安排在城外驻扎,此番她只带了五百人在身边。而若是正常情况,开封应该给安排食宿,然而此时各地勤王的兵马已经陆续到来,上面没什么规划,只能自己想办法解决食宿。

  二龙山是最不缺钱的,赵淳楣包下了两家还算不错的客栈,休整一日,第二天一早进宫面圣。

  与后世电视剧里演的不同,北宋时期官员上朝其实没有固定的时间地点,有时候在文华殿,有时候在承天门,早上晚上都有可能。并且宋太宗为了让官员们彼此制约,权力划分的非常细致,够资格参加朝会的官很多,室内都装不下,只能分批入朝。

  像赵淳楣参加的这一场,官员就不是很多,除了宰相种师道这样的重臣,余下仅是三省六部几个头,这导致赵淳楣进来的时候,所有人都能直接看清她的样子。

  赵淳楣在山东,又是当山贼又是做生意,再兼得打赢了朝廷的心腹大患,于朝廷的脑海中,这应该是位模样凶恶,极为厉害的人物。

  然而等见到真人,却不免吃了一惊。

  却见眼前的女子身量瘦高,穿着朝廷赐下的命妇礼服,礼服用深青色衣料织成,里面配套白色纱质单衣,头戴黄金花钗冠,未着粉黛,眉宇清秀。神情谦卑肃穆,一举一动都非常守礼。

  简直跟普通官宦人家的女儿没什么两样!

  赵桓坐在龙椅上,神色不明,片刻,方才对着赵淳楣道:“早就听闻宗姬大名,今日一见果然天日之表,也难怪此番战事唯有你一人取得胜果,比旁人都有用,果然是颇具太、祖遗风啊。”

  赵淳楣面色不变,微微行礼道:“为朝廷尽忠,本就是微臣应做的,能顺利赶走金人离不开各位大臣们的帮持,二龙山万万不敢居功。”

  “你不用妄自菲薄,说你功劳最大,那就是最大。”赵桓笑着摇头,之后又询问了下与常胜军交战的具体过程。

  赵淳楣一一道明,言谈中尽量淡化自己这边的实力,只说郭药师以为四下无兵,轻敌从而被她偷袭成功。

  周围人听到也不住点头,是了,本应如此,他们这些朝廷正规军都没在郭药师手中讨到好,一个弱女子领的山匪怎么可能打赢,一定是用了非常手段!

  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赵桓也心思再搭理赵淳楣,而是讨论起其他大事来。

  即使李纲不在,但此时朝廷中的主战派依旧存在,眼看来勤王的队伍越来越多,他们觉得如果现在抓紧追击金人,未必没有一战之力。不光如此,还应该偷偷联系在金国里的那些辽人,努力策反他们复国,让金国后院失火!

  而以两个宰相为首的主和派自然认为不妥,好不容易才把大佛送走,现在最重要的是凑齐战争赔款,同时抓紧春耕,让百姓休养生息。

  双方最开始尚能交流,到最后谁也说服不了谁,话题就逐渐跑偏,各种攻击性言语接二连三冒出,乱糟糟的跟菜市场骂街没什么两样。

  而对于朝廷党争如此严重,赵桓似乎已经习惯,仿佛泥菩萨一般听听这个帮帮那个,最后见他们实在吵不出个所以然来,也觉得心烦了,转头问种师道的意见。

  种师道沉吟片刻,开口道:“金人那边,尚且有康王在其手上,为了他的安危,实在不宜有太多举动,倒是太原城,咱们得速速去支援啊!”

  经他这么一说,众人才想起来,完颜宗翰带着十万大军还在西路,而此时太原已经抗了他们四个月。

  虽然法理上将太原割给了金国,但即使再糊涂的也清楚,太原乃大宋西北门户,绝对不能轻易放弃,于是赵桓立刻派兵。

  如此又是一番辩论,等终于有了个初步的决定,已经到晌午了。在朝会解散之前,赵淳楣提出释放李纲一事。

  主和派本想阻拦,结果赵淳楣搬出伐西夏时期太学学生因为朝廷昏庸暴怒打死官吏的事,考虑到自己的身家性命,主和派们怂了。

  而赵桓见无人反对,也勉强点头同意,李纲就这样从牢房中放了出来,官职降了两级,罚了一年俸禄。虽说不复之前风光,好歹也是有惊无险。

  等处理完这一切后,赵桓没有多做停留,直接起驾离开朝堂。

  赵淳楣看着对方的背影,眉头微皱。

  咋总感觉,这位钦宗皇帝,好像不太喜欢自己呢……

  这倒不是她敏感小心眼了,实在是对方的行为举止有些诡异。虽然赵桓对着二龙山夸了又夸,但那句话怎么讲来着,不要看他说了什么,要看他做了什么。

  郭药师拿了宋廷那么多好处还背刺,宋朝上下恨之入骨,而自己帮着朝廷解决了如此大的麻烦,赏赐总该有吧。也许有人会觉得,宋这边刚给金赔款,拿不出钱来。但赵桓身为皇帝,赏人很多时候根本就不用钱,像赵淳楣,给她加封号,抬高她的生父生母……太多手段了,而皇帝就好像忘了一般。

  事出反常必有妖,她如今在别人地盘上,多小心谨慎也不为过,于是赵淳楣命时迁监视好皇城禁军的一举一动,同时让杨志几人搬出去住,万一真出事了也好联系外面的大部队。

  希望是自己多想了吧……赵淳楣苦笑。

  她将此事告诉闻焕章,闻焕章也觉得不对,但即使以他的智慧,也讲不出个所以然来,只能动用曾经在京城的一些关系,领着赵淳楣结识了一些高官。

  赵淳楣出手阔绰,再加上很会说话办事,众人都很爱与其结交,因此也对大宋整个官场多了一丝了解。

  不光如此,她还抽空去造纸厂见了张三李四几人,因为背靠宗正寺,封城时候官吏搜刮倒也没怎么为难他们,但这些人还是吓得够呛。经过这些年的太平日子,张三李四早就不像曾经的街边闲汉,言谈举止都是一副正经生意人的样子。

  赵淳楣与他们叙旧,表示京城已经不安全,劝他们去南方过日子,反正这些年钱也赚够了。几人思索了下,最终还是答应了。

  而正当赵淳楣带着人在开封城里四处游荡之时,宫中突然传来消息,说宁德太后有请。

  宁德太后原是宋徽宗赵佶的皇后,赵佶自己逃到江南,把老妻留在东京,说起来也是不地道。

  赵淳楣一开始还不知她找自己做什么,犹豫着要不要去。最后还是身边人提醒,自己在接受朝廷册封之时,莫名其妙认了个“野爹”,而那位野爹兖冲僖王,就是宁德太后的儿子。

  换句话说,宁德太后是自己的……奶奶?

  赵淳楣挠头,对于突然冒出来的长辈有些棘手,不过知道具体缘由后还是放心许多,跟着内侍女官一并进了宫。

  待来到太后起居的太和殿,才发现除了主位的太后,旁边还有个与其年龄打扮差不多的中年女子。

  赵淳楣小心行礼,之后便听宁德太后温声道:“起来吧,快走进些让我看看。”

  赵淳楣依言,宁德太后已经要五十了,一生中有六个孩子,却只有兖冲僖王一个儿子,还出生没多久就夭折了。从那时起便有了心病,经常抱着儿子的小衣哭泣,赵佶

  将赵淳楣过继给兖冲僖王,虽说是想强行拉关系,但也有安慰她的意思。

  宁德太后上下打量了下赵淳楣,握着她的手,有些歉意道:“听闻你父母皆被流匪所伤,如此倒是为难你还要再供奉一人了。”

  “太后严重,臣女能记在父王名下本就是福气,再者左右都是一家人,就算朝廷不下令,我逢年过节去上香祭奠也是应该的。”赵淳楣宽慰道。

  宁德太后听罢颇为欣慰,她旁边的妇人也跟着赞叹,“真是个识大体的孝顺孩子,姐姐放心,二哥儿这支也算有了承嗣,以后不再是孤单一人了。”

  宁德太后抹了抹眼泪,与赵淳楣介绍道:“这位是王太妃,与我情同姐妹,她在朝堂内外都还算熟络,若有事能帮衬一二。”

  赵淳楣一听瞬间明白,看来这位王太妃家族势力颇大,算是外戚里拔尖的了,于是也跟着见礼。

  宋朝的外戚其实过得很舒服,不光是朝廷经常给赏赐,还可以恩荫入朝为官。之所以没成什么气候,一来没出什么狠人,二就是士大夫们把握权力太紧了,实在缺少机遇,于是便安心搞钱去了。

  王太妃是个性格爽利的,立刻就让宫女拿出赏赐,各种金银珠宝,出手甚至比宋徽宗都大方。

  而从她这里,赵淳楣也终于明白了赵桓不待见自己的原因。

  说来说去,还都是皇位闹的。

  之前就曾说过,今上性格木讷,不为太上皇所喜,他母亲乃宋徽宗的结发妻,长相普通又死的早,宋徽宗对其也没什么感情。

  而宁德太后跟王太妃,之前是先太后身边的女官,在宋徽宗还是端王的时候,去给先太后请安就看对眼了,当上皇帝后立刻过去讨要。她二人不光长得好,生的孩子也多。

  其中王太妃所生第三子赵楷,就是宋徽宗最喜欢的一个儿子。

  赵楷文采斐然,跟他爹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曾经偷偷参加科举中了状元,宋徽宗爱到不行,甚至为其破了祖宗的规定。

  原本宋朝的皇子只能领爵位,不可以有实权,然而对于赵楷,宋徽宗曾让其协理京城治安。如此一来别说是赵桓,就是其他大臣心思浮动。假如没有金人南下这档子事,最后谁当皇帝还真不好说。

  因为国家战乱时期需要一个法理上稳定的继承人,所以赵桓就在这种情形下登基。不过别忘了,宋徽宗的小朝廷还在江南,万一太上皇复辟了呢!

  所以,虽然皇帝知道赵淳楣的功劳很大,二龙山的战斗力也还不错,同时赵淳楣这个身份是朝廷硬塞过去的,跟皇位什么的毫无关系,正常人也不会去趟这个浑水。

上一篇:玛蒂尔达女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