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造反的日子 第48章

作者:想见江南 标签: 种田文 女强 历史衍生 爽文 BG同人

  但赵桓就是不放心!冒着有功不赏,令臣子寒心的风险,也要遏制住可能靠向敌人的势力。

  王太妃说得比较隐晦,大体上就是这个意思。同时她自己也表达了对赵淳楣的歉意,哀叹他们母子生存的不容易,明明尽忠职守,对皇位没有半点想法,却如此被人猜忌怀疑。

  赵淳楣不置可否,安慰了几句便闭口不言,只说了些好话哄宁德太后开心。

  等从皇宫出来,方才长叹一口气。她越是深入接触宋朝,便越是觉得它亡得不冤。

  朝堂斗,后宫斗,子斗父,弟斗兄。

  人家都打到城门口,亡国了!还搁这儿薅头发内斗呢!

第64章

  出了皇宫,花荣与几个士兵早就在外面候着,见了赵淳楣连忙上前,低声耳语几句。

  “当真?还有这档子事儿?”赵淳楣惊讶地挑了挑眉,旋即点头道:“皇天不负有心人,也算来京的意外之喜了。”

  “是啊,郑总管乐坏了。”花荣也跟着高兴。

  原来事情还处在二龙山上的大总管郑柳身上。

  最早认识赵淳楣的时候,他曾提过自己有个相好九娘,为了救他被当地李太公卖给路过鸨子,这么多年郑柳一直托人寻觅却始终没有消息。

  这回出兵他帮着处理后勤也跟来了,今日闲来无事在街上闲逛,无意间遇到了苦苦寻找的九娘,二人相认,双双恸哭出声。

  郑柳这些年跟在赵淳楣身边,说句劳苦功高也不为过,知道他得偿所愿周围人都跟着高兴。

  “不过……”花荣迟疑了下,解释道:“那九娘这些年在京城的勾栏里,这次本是被人买回去做妾室,买她的是当朝宰相李邦彦府上的下人,郑柳原是想给其三倍银钱让对方放九娘一把。但那人不乐意,还骂了郑柳,小的们一时间气不过,动手教训了一顿。”

  “可闹出人命来了?”

  “那倒没有,大家有数,点到为止都是皮外伤,而且之后钱也给他了。”花荣解释道。

  “那便无事。”赵淳楣摆了摆手,这点儿麻烦她还罩得住。

  花荣松了口气,开封不比二龙山,虽说是来救驾的,但自己这帮人毕竟是反贼出身。京中风云变幻,但凡赵淳楣伤了根指头都比杀了他还难受,所以遇事只能小心再小心。

  等回到休息的客栈,赵淳楣特意将九娘叫到身边见了一眼。跟想象的不同,九娘并非是那种温柔小意的女子,她个子比赵淳楣还高,体型可以用健硕来形容,嗓门儿也非常洪亮,说话爽快一看就是个办事利落的。

  听郑柳说她还在村里的时候就是十里八乡的种田好手,而且烧的一手好菜,内外操持会的很多,小户人家买她也是贪图其能力。

  只说了几句话,赵淳楣对其印象就特别好。

  “之前托人在山东河北一带找了好几年,没想到在此能遇见,合该你俩有缘,等回去我给你们份厚礼庆祝。”

  “谢寨主娘娘。”九娘俯身,她得知自己良人在大名鼎鼎的二龙山女头领下干活,也一直很紧张,然而见面才发现对方如此和善,紧绷的神经渐渐放松些了。

  赵淳楣见此,又与其说了会儿闲话,接着问她可知金人退兵后京中百姓境况。

  九娘叹了口气,“还能怎样,有门路的都走了,剩下的也就凑合过呗,好在也算太平了。我知道的不少人其实都在观望,只要北方再起战事,哪怕是爬也要爬离东京。”

  秦明正经将士出身,在旁边听到此处不由冷哼,“山河破碎能跑到哪儿去,莫不如守在家乡抗击外敌!”

  九娘不知道他是哪位,但见其形容威武,也晓得身份不低,难听的话在嘴边没说出口,暗中翻了个白眼,阴阳怪气道:“这位军爷,你不能平时要百姓温顺如羊,战时让百姓凶恶如狼吧,大家都是要过日子的,外面金贼杀人不眨眼的,谁愿意送死。”

  秦明被怼,偏生对方说得还有理,一时间找不到反驳话语,只得愤愤坐了回去。

  赵淳楣默不作声,又打听了下其他方面,之后便让手下们自由活动,而本人回到房里,不知与闻焕章研究些什么,一连几日不见人影。

  直到某天贵客来访,她才领着左右一同接见。

  鲁智深顶着锃光瓦亮的脑门儿,满面红光地扯着嗓子给身边的老者介绍:“这就是俺们大寨主,别看瘦巴巴的,为人好生厉害,俺最服的就是她!”

  老者拱手,态度和蔼道:“见过宗姬了。”

  赵淳楣连忙侧身,如今别说自己,就是皇帝恐怕都受不来这礼,毕竟眼前这位身材高大,气质儒雅的老人不光掌握着宋廷唯一一支还算有

  战斗力的边军,更是宋朝最后的底气。

  不错,在鲁智深的引荐下,赵淳楣终于和种师道见了面。

  两人寒暄了几句,便进到厅堂。得知老将军来访,赵淳楣特意命人设宴款待,他们这次来京城准备得比较齐全。考虑到二龙山的特殊性,虽说住在开封,但大部分食材都是自己准备的,很少吃外面的食物。

  而因为二龙山现在的白糖制造、晒盐工艺已经很成熟,境内的厨子们尤其擅长酸甜口、鱼类烹饪,这对于常在西北的种师道倒是很新鲜。

  夹起一块外面带着糖壳的肉,咬上一口,外脆里嫩,酸甜可口,还有一股柑橘的香气,吃得种师道连道三声好,“色香味俱全,宗姬有个好厨子啊!”

  “将军喜欢,我之后将食谱送到您府上。”赵淳楣笑眯眯,这道水晶咕咾肉做起来也没什么难的,只不过要用的番茄菠萝大宋都没有,于是便改为大宋人最爱的金桔,吃起来到是别有一番风味。

  种师道摇了摇头,“我居无定所的,说不定过些日子还要带兵去太原,还是不必麻烦了。”

  赵淳楣看着老者满头的白发以及略微佝偻的身躯,不由敬佩道:“我少时便听闻将军威名,如今得见,果然是国之柱石,大宋有您真是万幸啊。”

  “不过是占了祖宗的好处,从小多读了几部兵书,这天下英杰,如过江之卿,我这老头子又算的了什么。”种师道摇头自嘲,看得出来,最近几场战事的失利让其颇为难受。

  不过他毕竟久居高位,只略微低沉片刻便回过神来,指着旁边的鲁智深道:“之前这胖小子在我身边,虽说没少惹麻烦,但为人诚挚,天性良善,他能跟你这般久,已经足以证明宗姬品性。”

  “宗姬是个聪明人,我也不兜圈子了,眼下外有强敌,内置间歇,大宋境内狼烟四起,已经到了生死存亡之际。我观宗姬不远千里前来勤王,知道也是心怀天下的。此番过来,就是厚着脸皮,希望宗姬能在这危急关头挺身而出,救万民于水火啊!”

  说完种师道再次俯身而拜。

  赵淳楣连忙扶他起来,沉吟片刻,开口道:“将军不怕我一个女子难当大任。”

  种师道听此笑了:“宗姬这是什么话,您如今取得的基业,天下又有多少男儿赶得上,莫说是我,就是李邦彦白时中那些个庸人,都没有再拿你的身份说事。到了这个地步,是男是女已经不重要了。”

  赵淳楣也默默点头,确实,能在京城里当官的都不傻,每个人都有心中的小九九,无论支持还是反对,确实没有因她的性别而轻慢的。

  接着她又开口道:“小女斗胆,有一事想请教将军,您觉得,我朝到今日这步,是因为什么?”

  种师道一愣,为什么?古今中外,临近亡国还能因为什么,君王臣子无能,各种天灾人祸……不过既然对方这么问,肯定不想得到这种寻常的话。

  想了许久,种师道给出了一个几乎所有大宋人都会同意的答案:“燕云十六州。”

  老人原本混浊的眼睛精光暴射,恨恨道:“正因少了燕云十六州,我大宋上方无天险可守,导致连年要花费重金布置边防!正因为少了燕云十六州,朝廷没有马场农田,就连林才木炭都供应不上,那石敬瑭属实是天下第一恶贼!”

  石敬瑭是五代后晋的开国皇帝,燕云十六州正是他当年献给辽国的。

  种师道愤慨激昂,然而抬头却见赵淳有些无奈地站在原地,面上浮现一抹苦笑,老将军心中不悦,不由问道:“宗姬笑什么,可是老朽说得不对。”

  赵淳楣没有回话,而是反问道:“将军对神尧皇帝可有了解?”

  所谓神尧皇帝,指的是唐高祖李渊,种师道虽是武将,但却乃西北名门,年少时拜张载为师,就是那个说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大思想家。所以对于历史,自然是烂熟于心。

  赵淳楣继续道:“那将军可知神尧皇帝当时在起兵之时曾向突厥称臣,还将河套地区割给对方。”

  种师道怔了下,皱着眉头努力回想。

  “没什么印象了是吧,大部分人对这段都不太清楚。”赵淳楣补充,“因为仅仅几年时间,太宗世民皇帝就把地方收了回来,之后更是让突厥俯首。”

  “石敬瑭固然该骂,但两百年前一个前前朝的贼子,让人心心念念不忘到现在,又是何人之故?将军你扪心自问,燕云十六州,真就这么难取吗?自上而数,秦王扫六合,汉祖出泗水,隋唐也平定了南北,有谁最开始就占着燕云十六州的,不都是自己硬生生打下来的吗?为何别人都行,到我朝这里就不行了呢?”

  种师道不说话了,有些难堪地低下头。

  赵淳楣叹了口气,“小女说这些,并非是为了驳斥您,不过就像之前讲的,大宋走到今日这步,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几代人共同造成的。而在这样的当口,将军却想迅速补救,属实是为难人了。况且我观天子,也未必赞同你的想法。”

  “我又何尝不知晓,”种师道艰涩地开口,“只是有些事,总要有人去做。”

  “无论怎样,还是谢过宗姬在北方打赢了常胜军,确实解了大宋之患。”他冲赵淳楣表达了感激,最后请求道:“鲁达这孩子,以后也劳烦你照顾,老夫不胜酒力,就此别过了。”

  说完便转身,这么一瞬间,似乎又苍老了几岁。

  四下谁都没开口,包括鲁智深,对于这位老将军的结局,大家似乎已经心中有数,赵淳楣深吸一口气,最终还是开口道:“若是朝廷上下一心,那二龙山也愿尽自己的一分力。”

  种师道脚步顿了下,未曾回头,背对着大家,声音有些哽咽,“多谢。”

  言罢快步离开。

  等人走后,赵淳楣转身,发现闻焕章正不赞同地看向自己,不禁有些讪讪,按照两人之前研究的,如今应尽量想办法回二龙山,之后远离这个不靠谱的朝廷,轻易不再入京,结果自己方才一上头,给整了个大的。

  闻焕章也清楚自家寨主是个什么性子,无奈地找补道:“罢了,既然以身入局,又怎能袖手旁观,只是还望您日后行事说话前三思啊。”

  “……好。”

  ……

  金人的撤退不是结束,因为战事缘故,大宋境内许多地方又乱了起来,其中不乏小股起义势力,眼下朝廷要解决的事特别多,需要集中讨论,而赵淳楣这样手上有兵的一方霸主自然也要参加。于是,她跟随着内侍,第二次参加了朝会。

  这次的人比之前还要少,毕竟涉及战事,尚且需要一定的保密工作。赵淳楣站在中间,有些无聊地打了个哈气,满屋子的人自己只认识种师道,老将军于最前,身边一堆捧着的,看样子是没功夫搭理她,赵淳楣也乐于清净,轻轻靠在柱子边补眠。

  突然,一个面白微须,表情严肃的中年人走了过来,与赵淳楣小声道:“在下李纲,之前多谢宗姬相救,待过些日子定去府上拜访。”

  赵淳楣愣了下,旋即反应过来此人正是那位主战派的领袖李侍郎,赶忙回道:“客气了,侍郎劳苦功高,这是天下人皆知的事,我也不过是答应了学生们尽些绵薄之力。”想来对方除了去奇袭金营这种抽象操作,在整栋东京保卫战中还算可圈可点,最起码对比其他投降派要强不少。

  李纲听得嘴角微勾,心情大好,于是便教了赵淳楣一些朝会中的礼仪。

  两人正说着话,却听前方传来道阴阳怪气的声音,“李侍郎倒是好性质,也对,要是这位帮你求情,还不知道多久才放出来,只不过你煽动学生们围堵宫廷的,之后我定要参你一本。”

  回头看去,只见宰相李邦彦沉着一张脸,看上去心情非常不好,接着不等对面反应,他又转向赵淳楣,“宗姬打了我家管事,连个说法都不给,打了几场胜仗就是不同,连京中基本的规矩都可以视若罔闻。”

  “不过是底下人的一些口角,咱们也参与进来未免不好。”赵淳楣云淡风轻地回应,把李邦彦起了够呛,但又不好当场发作,只能狠狠瞪了她一眼,自己走回前排。

  李纲嗤笑一声 ,极为不屑道:“这家伙仗着有副好皮相常流连于花丛,我早就想参他内帷不修,不过是因为战事耽搁了,等之后闲下来了看我怎么收拾他!”

  李邦彦外表俊爽,美风姿,人称“浪子宰相”,赵淳楣之前也有所耳闻,但私德方面如何还真没听说过,于是顺嘴打听了下是不是真的如此。

  “重要吗?”李纲冷笑,在道德上把人搞臭已经是大宋党争的常规手段了,赵淳楣帮了他,又领兵抗击金人,现在李纲已经自动将其划分到自己的小团体,一些情绪也不掩饰。

  赵淳楣默默站在一边,不再发表任何言论。

  没一会儿,皇帝进入殿内。

  满朝文武对几乎遍布天下的战事展开激烈讨论。

  赵淳楣最开始还认真听着,很快就开始走神。无他,任何决策,朝廷的各种派系都会激烈撕扯,基本没有意见统一的时候。而赵桓作为天下的实际掌控者,面对这种情况,采取的办法就是“搁置再议”。

  搁置再议,这四个字几乎贯穿了整个北宋,使得整个大宋什么都做不了。

  就像现在,谈到东京城战后的布防工作,主战派的认为只需留下一万禁军,余者全送到太原战场上去,跟金人决一死战。

  而主和派则觉得现在重要的是维护住皇城的安全,京中军队越多越好,同时尽快凑齐给金人的赔款,希望用钱来换取一时喘息。

  双方争得面红耳赤,就差挽袖子干仗了。

  赵桓原本跟往常一样当和事佬,结果实现扫过下方,一眼就看见穿着宗室礼服在人群中格格不入的赵淳楣,眼珠转了转,突然开口道:“宗姬领兵打过仗,想必对于局势自有一番心得,你认为在京城里应该留多少人啊。”

  冷不丁被点名,赵淳楣平静地站了出来,思索片刻,给出了一个惊天答案。

  “禀官家,臣女觉得,一个人也不应留。”

  “啊?”满朝文武都被她说愣了。

  赵淳楣继续道:“臣女恳请陛下,率百官携万民一道南迁,更换都城以延续国祚。”

  “胡说八道!我看宗姬是失心疯了!”皇帝还没说话,李纲就先跳了出来,原本此举颇为不恭敬,然而气急的他也管不了这么多了。要知道就在一个时辰前自己还与对方推心置腹,把其当成主战派的战友,而现在赵淳楣却说出主战派最忌讳的事情。

上一篇:玛蒂尔达女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