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之士 第198章

作者:远上天山 标签: 业界精英 科举 朝堂之上 穿越重生

  “无论柳泽远意欲何为,他的目的已是达成。”申时行道,“虽反对者众多,他亦有许多支持者。”

  “何况开海之事隆庆年后便甚少提及,柳泽远此举却令此事人尽皆知。”

  申时行觉得,这或许就是柳贺的目的。

  ……

  面见天子后,柳贺正式向朝廷上疏。

  他在疏中说,眼下朝廷缺银严重,各地的银矿虽已开采,仍无法满足朝廷所需。

  东南沿海每年都有海船装载白银至国内,以获取丰厚利润,除此之外,弗朗机人在波托西等地发现银矿,经由果阿进入香山墺,以购买大明所产茶叶、丝绸、手工制品,此中利润可谓十分广博。

  既然其中利润如此丰厚,为何不将其公开?由朝廷监督,从中抽取商税,派海兵为海商保驾护航,扩张与弗朗机等地的交易范围?

  事实上,大明虽维持海禁政策,但眼下白银已成为了官方的货币,隆庆开海,也有阻挡不住白银紧缺的因素在。

  除此之外,一条鞭法以白银抵粮税,也是将白银作为一种货币抵

  挡国内经济危机。

  大明的灭亡,后世有一个观点,认为是“白银中毒”,大明虽实行闭关锁国之策,但其东南沿海逐步呈现出初始的市场经济的状态,正视其进入世界经济市场的表现。

  因而柳贺觉得,既然利润都由豪商巨贾获得,那不如让朝廷也来分一杯羹,至少可以为朝廷增加收入,也能缓解缺银的压力。

  除此之外,柳贺在疏中也提到,百姓之所以怕海畏海,也是因海禁之策。

  眼下各国都派船至各地巡游,弗朗机甚至占据了吕宋,以促成其与东方的贸易,在这种情况下,我大明绝不可以坐以待毙,先要强海兵,再要强海民,外敌不敢犯令大明之海域。

  柳贺这疏一上,满朝文武皆惊。

  原先只是柳丹徒之心路人皆知,如今柳贺却将自己的想法明晃晃摆了出来,一点也不加以遮掩。

  在大明朝的历史上,以阁臣之尊提开海者,柳贺是第一人。

  当年漕运总督王宗沐提倡开海,因七舟覆没,被吏科都给事中贾三近、御史鲍希颜弹劾,之后开海之声渐罢。

  “柳丹徒此人常敢为天下先,若非他这一疏,我等如何得知海运之意义?”

  有人读了柳贺上疏感慨万千。

  也有老夫子怒骂道,柳贺此举祸国殃民,贻害无穷,要将堂堂大明带进沟里去。

  但这些人所举的缘由,不过是太/祖祖训及上国怎能与蛮夷互通等理由。

  朝中议论至此再未停止。

  王宗沐此时乡居,他也在《育言报》上发声支持柳贺,除此之外,浙、闽籍的官员支持开海者也有众多。

  礼部前任尚书潘晟便道,浙江百姓常年受倭患所苦,居内地者知此事者甚少,且民间既有海船交易,朝廷屡禁不止,便知此事堵不如疏。

  除此之外,柳贺在疏中提的抽税一事也令不少官员心动,尤其是任过户部尚书的王国光与张学颜。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当户部尚书,也不会成日只想着搞钱。

  在他们看来,许多官员只知伸手要银子,莫非银子是在地上长出来的?大明银矿光是制银都不够,何况内库伸手要一些,勋贵们再伸手要一些,重重盘剥之下,能落到户部口袋的不过那区区几两罢了。

  若非柳贺在扬州知府任上向朝廷证明了商税获利巨大,户部收税来源恐怕会少这重要一项。

  张学颜对天子奏道:“产自我大明的瓷器,销往海外者,价能翻十倍,运至海外后,再翻十倍,其利远胜国内商税。”

  这钱叫海商们赚也是赚,叫朝廷赚也是赚,哪怕朝廷一毛钱不出,只要负责护卫一下商人,多抽些钱不过分吧?

  一点也不过分。

  何况泰西、弗朗机等地都纷纷派出海船来大明挣钱,大明市场上也有来自海外的货物,为什么只外人赚钱,大明朝廷却不能赚钱呢?

  开海的获利还是要大过风险的/.52g.G,d./。

第257章 新春

  “依泽远你之言,海运之利可谓无穷,但其害处只怕也要小心。”王锡爵道,“你可知,自你上了那疏后,我府上收到了数位同年的来信。”

  柳贺那封疏在几天后登上了《育言报》的头版,这段时日以来,《育言报》主版几乎为开海一事所占据,朝中议论有许多都登上了《育言报》。

  开海一事,正如张居正柄政时推行的考成法、一条鞭法一般,成为街知巷闻的大事。

  若张居正仍任首辅,有他支持,开海或许比如今更通畅些,开海虽由柳贺提出,但他毕竟是三辅而非首辅,此事的推行力度恐怕远不如考成法及一条鞭法。

  也有官员不将祖训摆在前列,反是问柳贺,海运之利必夺漕运之利,朝廷或许可以自海运中收重税,然漕运事关百姓生计,又有漕工、漕兵等以此为生,若这些人的生计受到影响,柳贺又当如何?

  大明禁海以来,漕运几乎是运输货物的唯一渠道,事实上,尽管漕运在某种程度上算是垄断,但漕工与漕兵的生活仍是十分艰难,无论朝廷有什么筹划,无论其出发点如何,最终受损害的只会是普通百姓。

  一条鞭法同样是如此。

  开海也是如此。

  漕运的获利仍是归了世家大族,这些人平日躲在背后吸取民脂民膏,一旦漕运本身的利益受损,他们便将百姓搬出,摆在前面。

  柳贺暂时未言,便有官员声称,柳贺一意孤行推行海运,将致百万漕工衣食受损,此等祸国殃民之举,朝廷应当立即禁止才对。

  然而,柳贺心中明白,包括这些弹劾他的官员心中也明白,开海之后,漕运的弊端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垄断行业想要转好,唯有在出现危及它生存的领域之时。

  更重要的是,即便朝廷不开海,难道没有人从海禁一事上获利吗?

  自然是有的,还有许多。

  因为海运本身是被禁止的,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将海船开出海境的,也只有那些背后有倚仗的世家大族。

  无论朝廷的政策如何,都不影响他们的收益。

  ……

  自柳贺入阁以来,如今是他最受关注的一段时期。

  许多官员都认为,柳贺才刚刚入阁,即便他要开海禁,也应当徐徐图之,不该如此匆忙。

  可柳贺一想,距离万历朝鲜战争也只有十年,此时不养兵,还要徐徐图之到何时?

  便是张居正力推的考成法及一条鞭法,也是几年下来才有了小小的成效。

  柳贺在内阁之中常常见到各地官员送来的文书,看得越多,他便越有时不我待之感,这或许和他来自未来有关。

  距离明朝灭亡还有六十三年,若他能活到九十三岁,恐怕还能见证那一时刻。

  不管如何,他总要做些什么。

  无论是为了前人,如张居正这般一意改革、置身家性命不顾的官员,还是为了后人——总不能在史书上添上一笔,说正是他为阁臣时加剧了一个王朝的灭亡吧?

  他不想做功臣,却也不想当罪人。

  身为阁臣要做的事情有许多许多,柳贺觉得,若是开海能成,他便可以到倭国去探访银矿,之后再根据形势左右倭国与朝鲜的战局。

  提前做好准备,才能避免更大的损失。

  ……

  柳贺刚到内阁,通政使倪光荐见了他便道:“柳阁老,近日我们通政司可是热闹非凡。”

  官员奏章必经通政司,柳贺一听他说便知,此时通政司恐怕满是弹劾他的奏章。

  不过柳贺心中无惧。

  除非是天子对他动手,他不至于落到如朱纨那般的

  境地,朱纨是外臣,他是阁臣,且开海一事在朝廷中也非没有支持者。

  但重要的是,他要先将开海一事的好处摆出来,如此天子才能有动力去推进此事,否则柳贺在这将诸事都铺垫好了,推行之后若因达不到期待而终结,柳贺就等于做的是无用功。

  柳贺只能道:“还请银台包涵。”

  对开海一事,倪光荐并不反对,柳贺如今寻求的也是朝中这批中立官员的支持。

  反对开海者,如张四维等官员,根本没有争取的必要。

  支持者,不需柳贺多说,他们自能站在柳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回到文渊阁后,柳贺先坐下来,拆开施允寄给他的信,自万历二年考中进士至今,施允已在陕西留了七年,他在信中和柳贺开起了玩笑,说柳贺入阁之后,陕西地方官员们对他都十分客气,不敢轻易得罪。

  他原任陇州知州,如今升至凤翔府知府,统七县一州,陕西民风彪悍,又常常遭灾,百姓日子过得艰辛。

  施允也是陕西官员中率先种甘薯、玉麦等物者,除此之外,柳贺也和他商讨过,若是能开海,他将请海外商人探索更多能在陕西种植的作物品类,这样百姓也能从中得惠。

  施允在信中说,他任官这几年,常常关注百姓生计,柳贺提倡开海,若是能平抑物价,他会更加支持——仅这几年间,一两白银能购买的东西比隆庆时要少了些,当然,百姓的日子比嘉靖时还是好过些的。

  柳贺坐下来,静静给施允回信。

  朝中反对声响,也在他意料之中,柳贺做好了长期抗争的准备,他暂时没有放弃的打算。

  柳贺的体会很明显,张居正还在朝时,朝中即便有攻讦他的声音,大多数也被张居正挡住,到如今,所有的弹劾都只冲着他一人而来,当然,柳贺也清楚,这其中许多声音未必是反对开海,不过是反对他柳贺罢了。

  其中有张四维的人,或许也有申时行的人。

  柳贺心中无惧,任了阁臣之后,他对尽人事听天命这句话理解更深,无论如何,他办事只随本心,旁人如何看待并不那么重要。

  ……

  就这样,时间转至十二月,去年时张居正还在朝,柳贺因《育言报》被封一事将李太后狠狠得罪了。

  到了年底,内阁要比礼部要忙上许多,礼部烦劳的不过是祭祀之类的大事,内阁事务却有千千万万,申时行笑道:“若非泽远与元驭兄入阁,凭我与元辅二人实在忙不过来。”

  兵部之事、宗室之事,还有天家之事,加上柳贺提议的开海之事,阁事烦杂到柳贺都想早日回府休息。

  他现在明白了,能为首辅者不仅需要非人的脑力,也需要非人的体力,像申时行这种办事不紧不慢的官员很适合当首辅,首先他很能熬,其次他心态要比普通官员沉稳许多,这样的性子对身体也有益处。

  柳贺最大的优点无非是年岁轻罢了。

  这一年,天子的第一位皇女出生,这是皇后与天子的第一个孩子,天子自然喜不自胜,阁臣们也纷纷献上贺表,柳贺将贺表写得花团锦簇,天子十分高兴,叫他再写一封。

  柳贺:“……”

  他也想早点回家过年啊。

  当然,柳贺很理解天子初为人父的欣喜,妙妙出生时,柳贺不如现在这般忙,他一有空就会陪妙妙玩。

  这是柳贺为阁臣的第一个春节,家中忙碌同样远胜往昔。

  原先在张府门前出现的景象,也渐渐在他面前出现,官员们新春时节到他家中请他接见,京官及地方官也纷纷送上贺礼。

  柳贺并不喜这般场景,但这是大明官场的常态,不仅柳贺府上,张四维、申时行及王锡爵府上也是如此。

  朝廷大事必经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