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里的老姜一家 第12章

作者:二汀 标签: 青梅竹马 种田文 美食 年代文 穿越重生

  按照姜向南从刘长胜那打听来的位置,几人一路问着找到了所谓的“黑市”

  王家桥。

  其实就是条片卖农家菜的胡同,放眼望过去一水儿全是扁担箩筐排成条,赶早买新鲜菜的人不少。

  几人站在胡同口面面相觑。

  “这要怎么找鱼店?”

  农户给菜上浇水保湿,自行车碾过流下来的水,然后带得整条街都是稀泥。

  先不说稀泥能没过脚背,这人来人往的,几人要上哪找穿黑围裙的接头人。

  “咱们分头找。”

  胡同里四通八达,每个路口都好像有人转过去。

  姜向北选了三条路最宽的,让三人分开往不同方向找。

  最中间那条路最宽,往里走的人最多,姜向北觉着这条路能遇到鱼店的可能性最小。

  好歹是黑市买卖,总不能选择如此明目张胆的地方吧。

  想着,姜向北随意往边上一户开着大门的院子瞧去,目光中黑色一闪而过。

  停下步子往后退了几步。

  果然就见一个年轻小伙儿坐在门廊下翘着二郎腿吊儿郎当地抽着烟。

  许是无聊至极,他仰头小心翼翼地吐出烟圈,嘴高高嘟起,一副专心致志的样子。

  就在这时,有人走到他面前说:“大黑河。”

  那人背着背篓,还能看到盖着破布的背篓边露出条银色鱼尾巴。

  就是这了……

  围裙青年放下脚,站起来掀开破布,冲他挑起大拇指朝后一指:“后院第三间。”

  背篓男人走进去,青年继续坐下吐烟圈。

  姜向北折返回胡同口,在那等了十来分钟,姜向南和姜成军纷纷摇了摇头。

  “我找到了!”

  最热闹一条胡同,最显眼的出现在那。

  姜向北几人到门口时,年青人还在专注地吐着烟圈,噘着嘴不时弹一下脸颊。

  他们硬是等到青年成功了一次,这才开口。

  “大黑河。”

  冷不丁的,吓得年青人被一口烟呛得狂咳不止。

  一阵惊天动地的咳嗽声中,青年眼泪汪汪地抹了好几把脸,还是没看清楚面前站着的三人其实就是半大孩子。

  反正三人空手而来又不是卖鱼的,所以随便往后一指。

  “后院第二间。”

  三人默不作声就走。

  青年人扯起衣摆擦眼泪,又连喝几口水,才终于喘平了气。

  再往后看,哪还看得到姜向北三人的身影。

  院子很小,只有两间正房,到处都堆满了杂物,只留下个堪堪能让一人通过的路。

  青年所说的后院,其实就是正房背后,用木板子搭建起来的几间棚子。

  第一间是灶房,第二间用木板子遮挡住大半,只开了扇小门,而门外此时正站着个人在那等待。

  明显的鱼腥味飘来……

  “四斤半,一块一毛二分,算你一块一。”

  姜向南看了眼姜向北,两人默契地排到男人背后。

  “哥你看那里。”

  很快,姜向北就注意到刚才进来的背篓男人正从第三间棚子出来。

  男人小心翼翼地用手抚平掌心皱巴巴的钞票,随即小心把钱塞到衣服内兜里。

  “那边。”姜向北说。

  细碎的轰鸣声从第三间屋里传出,姜向北刚探头进去,里面忙着记录的人脑袋都没抬就下意识问。

  “有多少鱼?”

  姜向南清了清嗓子,走进屋里。

  “同志你好,我想打听一下,在你这儿卖鱼多少钱一斤?”

  “死鱼一毛三,活鱼一毛八。”

  一个个占据半间棚子的水泥鱼池,边上还有个打氧机突突响着。

  活鱼在鱼池里游动,死鱼就摆在鱼池边。

  “随时都能送鱼来吗?”姜向南又问。

  “最好早上,下午天热,死鱼的话臭得太快,臭了我们这就不收了。”

  男人这才注意到来问的竟然是几个半大孩子,于是补充了几句:“一条鱼也收,叔叔这儿保证够秤。”

  显然来卖鱼的孩子不是一个两个,男人很有耐心地回答几人。

  “多少你们这都收?”

  “就是五百斤我们这也收,只要你们送来。”

  男人当然不会相信半大孩子能搞来几百斤鱼,他这经常有学生钓点鱼来换零花。

  他哪想过姜向北他们根本没打算自己钓鱼。

  几人得到想要的咨询,满意归家。

  回到家,司文兰和姜半才刚洗漱完在吃早饭。

  见三人行色匆匆地回到家又二话没说地进屋,司文兰摇头轻笑:“看来干劲儿十足啊!”

  “只要是正当事就成。”姜爱国说。

  大家都乐意几个孩子瞎折腾,只要不搞歪门邪道,他们都不会多问。

  姜向北拿出纸笔,又把三人的十八块本钱放到桌上。

  “我们带上钱,明天一早就去苏家塘。”

  姜向北干劲儿十足埋头就想干,姜向南细心许多,指出了好几样眼下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苏家塘怎么去?

  要用什么东西装鱼回来。

  “如果苏家塘很远需要坐车,那车费是不是要花不少,还有咱们得买背篓……”

  姜向北:“……”

  姜爱国吃完早饭,又坐到院里的李子树下打磨家具。

  姜向北眼前立刻一亮,扒拉姜向南:“咱们去求爷,爷会做背篓。”

  姜爱国会做的可不止背篓,在孙子孙女抱着胳膊连连撒娇下,起身就要去砍胡同后边的竹子。

  洛川遍地竹子,三水胡同后边的小山坡上就有大片竹林。

  “你妈说得对,政府都不管的事不能叫投机倒把。”

  说服了自己,又得知孩子们干得是正经事儿,姜爱国不仅答应做箩筐,还给三人借到了辆三轮车。

  姜成军和姜向南下午就在胡同里学习骑车,姜向北给爷爷打下手劈竹子。

  老手艺人的竹篾手艺,可以将箩筐编得密不透水,直接就解决了运输途中鱼脱水的问题。

  姜向北发现,姜家又出个深藏不露的长辈。

  ***

  苏家塘。

  积极性让三人早上五点就骑上车,穿破还微微有些凉的雾气,唱着歌出发了。

  苏家塘距三水胡同二十来里路。

  姜成军和姜向南轮流骑车,车子都快蹬出火星子,堪堪四十分钟就骑到了苏家塘。

  都不用三人找路,路牌口已经有人背着竹篓往里走。

  他们就推车跟在那些人身后,在好一阵泥路颠簸后,出现了个旧物回收站。

  偷偷养鱼的不是什么村民,而是回收站的站长。

  鱼塘就在回收站背后,几十米开外就是苏家塘水库。

  大家说的苏家塘其实就是指的苏家塘水库。

  听来买鱼的人聊天得知,这鱼塘里大部分鱼都是回收站站长几个儿子下水库捞的。

  只有其中一少部分是他们自己养的。

  为了挣钱,都不要命。

  “要买鱼的人到这边称。”

  站长会先把鱼捞起来装到盆里,然后在回收站里称重付钱。

  “这边的一毛,这边一毛二。”

  两个盆里的鱼大小没多大差别,就是一毛的已经有些翻肚,一离开水的话很快就会死。

  “我们买什么?”

  在两盆鱼面前,姜成军犯了难,

  算术姜向北不行,从箩筐里拿出纸笔递给姜向南。